激励机制下高校创新创业现状的探讨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比如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1.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他们更倾向于将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创业实践上。

这就需要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倾向,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

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资金支持不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也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也制约了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 完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

可以设置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奖励优秀的创业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 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资金支持。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企业赞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资金,让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尝试创业。

3. 强化实践教育学校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切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4. 建立导师制度学校可以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导师队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 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强的创新创业意愿,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无法得到充分激发。

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建议,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及明确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200字】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现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许多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开设相关课程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

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和支持。

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职业教育机构,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具备独特
的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实践项目质量不稳定等。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的良性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
施。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和市场意识。

学校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
业积极性。

需要完善实践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机制。

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
创业实践项目,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可行性。

学校还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
项目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成果评奖
机制,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认可和表彰。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资
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还可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可以通过校园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实践项目
质量不稳定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完善实践项目的
选择和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宣传和推广
工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1. 引言1.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拥有年轻、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优势,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缓解就业压力,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激励,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其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促进其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激励机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机会,从而加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

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使其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探索和突破自身的潜力。

激励机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激励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国家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由于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创新创业的培养较为薄弱。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讨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

在创新创业领域,高校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体系。

校方可以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训项目,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资金支持,使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校方可以设立创业比赛和评级制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在比赛中,可以设置创新实践类、创新设计类、创意创业类等多个类别,评选出不同类别的优秀项目,并给予奖励。

同时,对创业成功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作为启动资金。

还有,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急功近利的学生,可以采取直接的经济奖励措施;对于追求名誉的学生,可以将获奖的名单刊登在学校的网站等处,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和社会认可。

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比如,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设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发挥创造力,培育创业精神。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潜力,助力高职教育逐渐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为了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高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本文将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展开探讨。

一、政策激励政策激励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便利。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及各种创业补贴和资金扶持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于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资源保障,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学校资源支持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资源对接服务等。

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

三、导师指导导师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业实践。

学校还可以设立导师奖励制度,对于在学生创新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激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

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孵化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积极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平台,提供创业项目孵化服务和扶持。

通过评选出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为其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和资源支持,包括资金扶持、场地支持、市场推广等,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本文将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1. 激励形式单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奖学金形式单一,通过表彰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但这种激励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深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奖励标准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奖励标准低主要表现为:奖学金金额低,激励力度不足,无法有效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同时也不能彰显“重质不重量”的创新创业实践精神。

3. 缺少立体化激励机制现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缺少立体化,主要表现为,针对的层次单一,只根据创新创业成果进行激励,但缺乏对学生身心、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激励和培养。

二、对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形式应更加多元化,除了奖学金外,还应该采用其他形式的激励,如优先权参加学术交流、推荐就业岗位等,以提高学生热情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标准应该提高,应多方面考虑,不仅考虑成果,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和思考,同时加大奖金金额等激励力度,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高的回报和激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应该建立立体化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的技能、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激励。

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和制约。

学校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效果,激发和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有效激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单一、激励标准不清晰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也限制了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效果。

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有激励机制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单一、激励标准不清晰等,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改进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学校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供思路和方法,打破传统的激励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明确激励标准提供借鉴和建议,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机制问题分析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4期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35No.42018年8月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Aug.2018收稿日期:2018—06—10作者简介:徐晨光(1987—),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44激励机制下高校创新创业现状的探讨徐晨光(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0)摘要:高校的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高校激励机制的制定和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校师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这与高校实施的激励措施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分析目前激励机制下创新创业活动存在的消极状况,针对性地提出改进高校激励机制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激励机制;创新创业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29(2018)04—0044—003当前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约795万,在如此庞大的毕业群体中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必不可少。

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家层面初步建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入库的专家5千名,共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3万名,兼职教师8万余名。

从政府层面来看,各级政府鼓励群团组织、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等联合开发培训项目,用各种方式去激发国民主动参与创新创业。

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2017年的大赛中有2241所高校,超过150万名学生参与,申报的项目达37万个。

从学校层面来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策略,是帮助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激励机制下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激励是讲究人性化的行为,目的是激发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

好的激励机制,会使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会促使老师和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

想要激发教师和学生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的能力有限、目的性强,激励措施刺激效果差首先,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长久以来以分数论成败,当前的新创业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作为一个创业者所需要的能力、心理、职业等素质,大部分学生都很少具备。

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力,造成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因此更无从谈起创新创业实践。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首先对创业感兴趣,去了解创业过程,再激发他们的创业潜力,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

其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强。

学生都认同创新创业活动对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他们更看重参加活动带来的实际效益。

目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学生在评奖评优、推荐入党、推荐“专转本”等方面,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且占据的分量较轻。

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多是认同的,但积极参与的很少。

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学生都功利性太强,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名次、奖状和评优加分,很少有人仅仅因为兴趣或要锻炼能力而参加。

最后,学生受到的激励刺激强度有限。

高校针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是有的,但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且执行力度也不高。

高校更注重的还是他们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且大学生也普遍认为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自己的影响几乎没有。

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大学生认为对其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与其专业课程、专业能力相关的内容,如如何毕业、如何就业等,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学分取得与工作申请。

2.教师实战经验少、重视程度低,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第一,专业师资建设不完善、团队组成不合理。

学历程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师的重要标准,这使得教师的自身发展追求专业技术强,呈现知识范围窄的局面。

负责创业课程的老师普遍缺乏系统知识积累,缺少创新创业的体验,更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

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在不了解社会热点、不清楚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总是将创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一味地灌输知识,停留在书本理论层面却脱离学生们的大学专业兴趣。

第二,教师苦于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很多,投入的精力很大,但相应地回报问题始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虽然一些学校在年终考核中已明确,对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的教师给与奖励,但往往只是物质奖励,没有对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日常工作量给与认定。

一旦比赛指导项目没有获奖,则在学校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教师的付出基本没有回报,这种风险性也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中。

第三,教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低。

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在教学方法、内容设计、考核形式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对学生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程教学质量是否被学生所认可,直接影响育人的实效。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佳,照本宣科,不关注创新创业热点方向,这些状况使得学生难以从兴趣上认真听课,学生汲取营养和锤炼素质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现状的建议1.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首先,学校要鼓励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创业竞赛、研发和申请技术专利等,通过多种创新创业的形式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

当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训锻炼过程,发现自己能力得到了锻炼、技能得到了提升,会更积极地继续参加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1]。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目标,是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融合的结果,正如麦格雷戈的理论所说“人类并不是天性懒惰,在激励下他们会主动行动和工作的”。

其次,学校要提高物质和精神奖励力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

当下大学生对于“奖励”看的越来越重,从物质激励措施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评奖评优中拿出一少部分,用于表彰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这是增加创新创业对大学生吸引力度的关键。

对有潜质、有意愿的学生可以考虑为他们拟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对所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要做到量化评价标准并客观记录活动过程[2]。

从精神激励措施看,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了成绩,一定要对外宣传和表扬。

通过这种鼓励使得大学生感受到他们被认同,他们被成为榜样。

有时候大学生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在班级、院系和学校获得的赞同和肯定,他们需要荣誉,需要优越感。

最后,学校要合理安排创业课程,科学认定创业学分。

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中,培养和选拔出专业技能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

创业课程安排中,可以考虑将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要求明确写入人才培养计划中。

学分的认定要以学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评价为原则,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开展的实验,甚至自主创业等情况按什么标准折算为学分,都需要探索科学具体的认定方式。

2.激励教师投入精力第一,教师自身要具备创业品质和创新精神。

45不断地改革创新创业的激励方法,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去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力。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蓝墨云、微信和QQ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通过网络工具发挥其传播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集聚优秀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产生兴趣[3]。

第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多学科知识,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理财融资等方面知识充实到自己课堂中。

同时学校应重视与教师有关创新创业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指导比赛的教师和讲授课程的教师到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体验。

第三,为教师和企业管理者搭建交流平台。

学校应采用不拘资历的方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与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或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通过研讨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教学思路。

学校的政策要支持教师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尽可能把握当前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以前瞻性、有效性、系统性作为开发原则,逐步开发涉及行业认知、运营技术、团队管理、自我认知、资源获取等方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四,为教师的工作建立容错机制,制定评价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活动,即使未能完成或达到预期目标,参与项目的教师可按工作量和项目花费情况获得部分经费补助。

在创新创业工作的考核上,坚持实践过程与工作成果并重的考核原则,评价既要重奖项成果,又要重实践探索和过程锻炼。

参考文献:[1]王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3(01):112-117.[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3]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02):1-5.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XU Chen-guang(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i'an,Jiangsu223000,China)Abstract: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help students identify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seize business opportunities,but als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encourag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nvest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t present,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entive measures implemen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y analyzing the negative stat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university;incentive mechanis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