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勘察工程中应用实例

合集下载

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勘察工程中应用实例

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勘察工程中应用实例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质地震映像法依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地质结构整体反映清晰等特点,在岩溶地区及其它特殊地质被广泛应用。

它填补了仅依靠钻探很难查清场地特殊的工程地质结构方面的不足,大大的降低了勘察成本,节约了工期。

但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波速取值存在一定误差,容易造成造成误判,所以在今后应不断提高解释精度。

[关键词]地震映像;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勘察工程中应用实例王立刚(唐山市新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000)1工程概况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更名为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外科病房楼工程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筹建,该工程位于唐山市建设北路东侧,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内北侧,北邻体育馆道。

拟建建筑物地上层数为18层。

拟建工程场区属于岩溶较发育地段,在进行地质详细勘察同时,并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场地地表为1.0米左右厚杂填土,下为30.0米左右厚第四系沉积黏土与砂性土,下覆强-中等风化石灰岩(属于奥陶系),其中石灰岩有岩溶发育可能,为调查该场区的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已经完成的钻探工作,进行了专门岩溶勘察工作。

本次勘察,以地质地震映像法为主,工程钻探验证为辅,并结合已经完成的勘察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判定场地的岩溶发育情况。

2方案设计原理地震映像法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法,是在距震源一定距离的点上,测定由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从不同弹性地层分界面上反射回到地面的传播时间。

映像中含有反射波、绕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通过分析上述波组和特定波的特征进而推断空洞、断层和破碎带的分布状态,圈定构造,划分采空、塌陷区分布范围等,达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3主要仪器设备为1)SM98主机一台;2)便携式联想笔记本一台;3)大锤一把及10HZ检波器若干个。

4)实测设备工作参数为:采样点数:2048;采样间隔:0.1ms;测点间距:1m;偏移距:10m。

4工作布置如下工作布置:首先采用地质地震映像法进行物探工作,共布置六条高密度地震映像剖面;然后进行工程钻探,结合原有勘察成果及地质地震映像分析资料成果,进行补充验证。

高密度电法与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灾中的综合应用

高密度电法与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灾中的综合应用

高密度电法与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灾中的综合应用【摘要】华南地区由于雨水充沛,地下水流动活跃,灰岩区域岩溶很发育。

同时华南沿海属于发达地区,人口非常密集,城市化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前期部分建筑场地地质勘查相对缺乏。

灰岩地区居民区时有岩溶塌陷等地灾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在岩溶地质灾害探测中,高密度电法和地震映像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本文对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采用具体案例对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岩溶地灾,高密度电法,地震映像法,溶洞,土洞1 引言我国的岩溶地分布的十分广泛,通过统计,我国的碳酸岩的分布面积十分广大,达到340万平方公里,这种地形种类众多,复杂且多变,大小形态不一,这种地形的表现形式包括溶洞、漏斗、洼地、竖井、暗河、塌陷等。

岩溶地质的存在和发育过程中,造成地下水流失,地表水枯竭和地表坍塌等多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财产安全和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由于在岩溶地灾治理过程中,需要在不造成二次灾害的基础上确定岩溶发育区的产状、规模及走向。

因此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无损探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高密度电法现在被广泛应用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中,这种方法,浅层分辨率较高,准确性高,设备简单。

但是高密度电法受外部电源的影响也较为严重。

因地震映像法可以利用多种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且不受外部电源干扰,也广泛应用于岩溶地质勘察,其工作效率高,资料处理简单,可现场得到初步结果。

2 两种地质探测法的介绍2.1 高密度电法电法是对岩溶问题研究的有效手段,是利用岩土体的电化学特征进行探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察方法。

高密度电法是通过测试电阻率的变化来找到地层中溶蚀的发生和溶洞、土洞的所在。

高密度电法的优点是探测效率高、浅部效果好、成本低、可根据不同探测需要有各种装置可供选择。

2.1.1 高密度电法的定义及特点高密度电法的具体定义是指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通过高密度电极阵列来替代人工跑极的方法,在野外进行测量的时候,将电极放置在测点之上,布置成电极阵列,然后使用微机工程电测仪和程控电极转换开关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在测量结束后将结果送到微机里存储起来,再经过专业软件处理资料成图,是电法勘测智能化的体现。

地震映像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地震映像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地震映像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1、前言地震映像技术是以其高分辨率又直观的图像、准确解释等优点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

在地下障碍物、岩溶、地下管道和人防工事等方面探测中常取得独特的效果。

地震映像法是采用锤击激发震源形式,在离震源一定距离设置单道检波器接收地下反射波,并由地震仪记录显示,逐点进行激发接收,检波器与震源同时等距同向平移,来获取地下丰富的波场特征资料,对采集到的地震记录,经计算机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上进行处理后,可推断地下地层结构信息。

2、工程实例2.1 南京市汉口西路西延工程秦淮河驳岸桩基探测南京市汉口路西延工程隧道段须穿越秦淮河,而秦淮河两岸在整治过程中两岸采取了桩基支护方法,因此需查明桩基分布位置,为隧道设计、施工、桩基处理提供依据。

现场两岸为秦淮河风光带人行通道,地表为水泥路面。

据调查,桩基顶部采用水泥圈梁相连,圈梁与地面水泥路面直接相连。

根据这些特征,利用有桩区与无桩区地震波运动学及动力学的不同特征,采用高频地震纵波映像法进行探测。

沿河岸走向每隔0.5m布置测线,经现场试验,地震映像探测选用的施工参数为:道间距0.15m,炮间距0.15m,偏移距0.4m,记录长度256ms,采样间隔0.25ms。

图1为西岸护栏所布测线获取的地震映像记录,从图中可看出在19、图1 西岸护栏D3测线获取的地震映像时间剖面图31、40、49、59、69、82测点附近地震波形出现相位减少,两侧波形变化近似对称现象。

以上各测点相隔距离分别为1.8m、1.35m、1.35m、1.5m、1.5m、1.95m,在东岸护栏下测线地震映像也有该特征,而其它测线则无此现象,经调查分析推断以上各异常点为桩基反映。

即秦淮河两侧驳岸桩基位于两岸护栏下侧,桩基间距为1.5m左右。

2.2 南京栖霞区某路基管道探测南京市栖霞区某道路地下有一大型管道穿越,在扩建过程中需了解其平面位置,地表为压实土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采用地震映像法进行探测,沿道路走向布置测线,经现场试验,地震映像选用的施工参数为:道间距、炮间距0.2m,偏移距2m,记录长度512ms,采样率0.5ms,图2为获取的地震映像记录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8-25测点、25-50ms之间,相位呈隆起状,经现场验证为涵洞通过位置。

跨孔地震CT在城市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跨孔地震CT在城市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1 研究区概况
某开发公司决定在广州某中央商务区建设数码产业总部 商业楼,设计高度超过 300m,为附近的地标性建筑。建设地区
属于灰岩溶洞发育地区,同时根据前期超前钻资料表明商业楼 的 20个超前钻探孔中有 5个钻孔揭露溶洞,见洞率 25%,溶洞 洞高 1.9m至 3.1m。为此,需要查明该区域溶洞的分布情况, 为后续溶洞处理和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跨孔地震 CT技术(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被认为跨孔高精 度地层结构成像探测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利用不同 地层波速差异,通 过 某 个 钻 孔 激 发 地 震 波,另 一 钻 孔 通 过 地 震 检波器接收地震直达波,然后通过抽道叠加方式实现速度 CT 成像从而达到探测井间地质目标体的物理特性和几何分布形 态。该方法已经在 采 空 区 [1]、路 基 [2]、隧 道 [3]等 方 面 精 细 探 测 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此,本文将该方法引入到商业区地基岩溶 勘探中,通过已有的 25个钻孔的跨孔地震 CT探测,实现研究 区的三维立体探 测,为 后 续 溶 洞 处 理 和 基 础 设 计、施 工 提 供 充 分依据。
Abstract:Inthelimestonekarstdevelopmentarea,thefinegroundsurveyofmajorurbanconstructionprojectsisoneofthe importantlinksbeforetheconstructionofbasicdesignandconstruction.TakingtheinvestigationofalandmarkkarstinGuangzhou asanexample,thispaperuses25existingengineeringboreholestoperform cross-holeseismicCTstereoscopicdetectionof horizontal,verticalandcross-linesurveys;andrevealsthestudyareabydirect-wavetomography.The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structure,combinedwithgeologicalandworkingboreholes,identifiesthekarstgeometric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 scaleofthestudyarea,providingasufficientbasisforsubsequentcavetreatmentandfoundationdesignandconstruction. Keywords:Cross-holeseismicCT;tomography;Karstcaves;foundation

浅谈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在隧底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浅谈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在隧底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浅谈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在隧底岩溶探测中的应用[摘要]由于隧道岩溶地段施工环境复杂,有的岩溶在施工中就被开挖发现,有的却处于隐伏状态。

因此施工中必须对已开挖和隐伏岩溶进行处理。

对于已发现的隧底岩溶,处理好坏情况必须进行必要的探测,以判断是否到达设计要求。

同时必须探明岩溶处理未达到设计要求地段的岩溶位置和空间规模,为进一步处理提供探测资料。

对于隐伏的隧底岩溶,必须探明岩溶发育位置和规模,以指导施工处理。

因此对隧底岩溶探测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单一的探测方法可能无法同时满足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

本文针对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将二者的原理进行阐释,同时,以某工程中隧底岩溶和裂隙带的探测为例。

说明二者在隧底岩溶探测中的综合应用。

[关键词]隧底岩溶探地雷达法地震映像法0 引言对于现代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施工环境的复杂,单一的物探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隧道工程对隧底岩溶探测的高要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物探方法,能够减少单一物探方法的探测资料多解性和探测深度局限性,同时将每种探测方法的优点进行互补和探测结果相互印证,以使提供的资料更为可靠真实,为施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指导工程施工,提高施工进度。

本文在对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两种探测方法进行阐述后,以实际工程为例,论证探地雷达法和地震映像法在隧底岩溶探测中综合应用的可靠性。

1 两种地质探测法的介绍1.1 探地雷达法探地雷达法是使用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来探测地底介质的分布规律的探测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无损勘察、操作简便、图像直观的有点,在衬砌检测和隧道超前预报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1.1.1 探地雷达法的发展探地雷达法的雏形应用是在1904年,德国人用电磁波信号探测远距离的地面上的金属体,二十年之后,德国人提出了用电磁波技术来探查地下的目标体的理念,同时还提出了电池波会在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电磁波反射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成为了探地雷达理论研究的基础,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数据处理技术大力发展起来,仪器的信噪比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电子技术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探地雷达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实现了地下浅层的目标探查,其探查范围也是在逐渐增大,同时其应用也在朝着多方面发展,土木工程、地质调查、环境监测、狂插勘查等都有应用,电子工程和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分析软件的不断更新都带给了探地雷达技术新的发展空间。

地震成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成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成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藏着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而找到并利用这些资源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地震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地质勘探手段,已经成为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技术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技术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地震成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成像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推断出地下物质的构造和属性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于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透过地球内部,观测地表上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以及这些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此推断出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

根据不同的领域和勘探目标,地震成像技术又可分为地震勘探、地震监测、地震研究等不同的应用领域。

二、地震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1.石油勘探地震成像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反射、折射以及传播的差异,对地下岩层的结构和物性进行探测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取得地震数据,利用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和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石油勘探人员获得地下岩石类型、厚度、深度、性质、成分等相关信息,这对于决定油层分布、确定钻探目标以及预测油藏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地震成像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管理和注水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在钻探过程中,根据地下泥盆岩、矿物、岩石组成的不同,通过地震勘探可以确定钻探坐标和岩层的分布,这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钻井中的钻探失败率,提高钻探效率。

2.矿产勘探地震成像技术在矿产勘探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以及煤矿等不同领域,地震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都很广泛。

地震勘探可以揭示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构造和变形情况,为矿产地质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在金属矿产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确定矿体的出露范围、厚度和矿体内矿物的含量及分布等。

地震映像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地震映像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地震映像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在建设工程场地地基勘察中,地下空洞或塌陷存在,会破坏岩土层的稳定性,使岩土层产生变形、位移、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现象,严重影响其上方的建设工程安全性,因此,在工程施工前需对可能存在空洞或塌陷建设工程场地基础进行探测,本文介绍了地震映像探测地下空洞或塌陷的方法技术原理,并对地震影像探测方法的应用效果加以分析研究。

【关健词】地震映像地下空洞或塌陷建设工程基础应用效果1引言在建设工程场地地基勘察中,地下空洞或塌陷存在,会破坏上覆岩土层的稳定性,使岩土层产生变形、位移、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现象,严重影响其上方的建设工程安全性,为了消除建设工程场地地基下可能存在地下空洞或塌陷等安全隐患,在建设工程施工前需对可能存在空洞或塌陷的建设工程场地基础进行探测,因此,科学、经济合理选择探测方法是很重要的,地震映像作为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经济、快速、高效、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等优点,对建设工程场地基础地下空洞或塌陷等灾害的探测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方法原理及技术特点地震映像是近年来随着工程勘查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其原理类似反射波地震勘探,但又与反射波地震勘探有明显区别。

地震映像测量就是地震勘探中的自激自收方法,在测量过程中遇到地下不均匀体(波阻抗发生变化)时,弹性波便产生反射,反射信号被传感器接收,根据该反射波异常,即可判断地质异常体的存在。

近几年来,地震映像测量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在寻找地下坑道、煤矿采空区、水坝裂隙、基础勘察等。

它采用小偏移距与等偏移距,单点激发,单点接收或多点接收,经过简单数据处理,以多道、较密集显示地震数据通道方法,根据需要形成黑白或彩色数字剖面,再现地下地质结构形态。

地震映像最大优点是:经济、快速高效、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其准确度也能满足岩土地质工程勘察要求。

激发振源根据所要勘察地质任务的不同,要具体对待,一般当勘探深度较小时(小于50m),可采用铁锤作激发振源;但是当勘探深度较大时,采用铁锤作激发振源,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候就要考虑到采用炸药作激发振源。

高密度电阻率法组合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组合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采样点 2 0 4 8 。 2 _ 2 工 区地球物理 特征 区 内 出 露 地 层 为 :第 四 系 ( Q) 、石 炭 系 中 上 统 壶 天 群 ( C2 + 3 ) 、石 炭 系 下 统 梓 门桥 组 ( Cl z ) 、测水 组 ( Cl c ) 、石 磴 子组 ( Cl s ) 。从 钻 孔 揭 露 情 况 来 看 第 四 系 主 要 由 粘 土 组 成 .
1 - 2 地震 映像法
n 1 0 ~n 1 0 。 Q・ 1 T I , 弹 性波速一 般为 2 . 0~5 . 5 k m/ s 。因此 , 岩溶 发育 区与完整灰岩 之间存在 明显的 物性 差异 。
2 _ 3 地质效果
地震 映像 法 ,又 称地震 其偏移 距法 ,是基 于反 射波法 中 的最佳偏 移距 技术发 展起 来的一 种常 用浅地 层勘探 方法 。其 原 理是根 据不 同地质 体 间存在波 阻抗差 异从 而来探 测地 质体
的地 下 空 间 分 布 情 况 。
现 以工 区 G1线 实测 高 密度 电法剖 面 及 D1地 震映 像 测
线为 例进行分 析 。
2 工程实例
2 . 1 工 作 方 法
根据 采集 的高密 度 电法资 料 ,在 岩溶发 育 区存在 明显 低 阻 反映 ,且其 与其它 地质 体的 边界处 电阻 率梯 度大 ,异常 反
1 方法原理
1 。 1 高 密 度 电 阻 率 法
厚 度变 化大 ,分布 不 均 。物 性 上 ,第 四系 土 的 电 阻 率一 般 为 n 1 0~n 1 0 Q・ i n, 弹 性 波 速 一 般 为 0 . 2~0 . 8 k m/ S ;岩 溶 发 育 区 电 阻 率 一 般 为 n 1 0~n 1 0 n・ m, 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质地震映像法依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地质结构整体反映清晰等特点,在岩溶地区及其它特
殊地质被广泛应用。

它填补了仅依靠钻探很难查清场地特殊的工程地质结构方面的不足,大大的降低了勘察成本,节约了工期。

但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波速取值存在一定误差,容易造成造成误判,所以在今后应不断提高解释精度。

[关键词]地震映像;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地震映像法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勘察工程中应用实例
王立刚
(唐山市新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河北唐山
063000)
1工程概况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更名为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外科病房楼工程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筹建,该工程位于唐山市建设北路东侧,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内北侧,北邻体育馆道。

拟建建筑物地上层数为18层。

拟建工程场区属于岩溶较发育地段,在进行地质详细勘察同时,并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场地地表为1.0米左右厚杂填土,下为30.0米左右厚第四系沉积黏土与砂性土,下覆强-中等风化石灰岩(属于奥陶系),其中石灰岩有岩溶发育可能,为调查该场区的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已经完成的钻探工作,进行了专门岩溶勘察工作。

本次勘察,以地质地震映像法为主,工程钻探验证为辅,并结合已经完成的勘察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判定场地的岩溶发育情况。

2方案设计原理
地震映像法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法,是在距震源一定距离的点上,测定由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从不同弹性地层分界面上反射回到地面的传播时间。

映像中含有反射波、绕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通过分析上述波组和特定波的特征进而推断空洞、断层和破碎带的分布状态,圈定构造,划分采空、塌陷区分布范围等,达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3主要仪器设备为1)SM98主机一台;2)便携式联想笔记本一台;3)大锤一把及10HZ检波器若干个。

4)实测设备工作参数为:采样点数:2048;采样间隔:0.1ms;测点间距:1m;偏移距:10m。

4工作布置如下
工作布置:首先采用地质地震映像法进行物探工作,共布置六条高密度地震映像剖面;然后进行工程钻探,结合原有勘察成果及地质地震映像分析资料成果,进行补充验证。

该工作区共布置六条高密度地震映像剖面,其中:1测线长度为83m,方向由西向东;2测线长度为86m,方向由西向东;3测线长度为86m,方向由西向东;4测线长度为27m,方向由南向北;5测线长度为26m,方向由南向北;6测线长度为25m,方向由南向北。

具体情况见图1

5数据处理
地质地震映像法数据处理,采用FS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切除、带通滤波等处理,即将实测数据中明显外界干扰波形清零,然后通过不同频段滤波,对各频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成果剖面图六条。

详见
高密度地质映像图:
建筑科学
6数据成果解析
通过对1~6测线成果断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测线:在30~35m、39~51m、57~61m处存在异常区,深度在30m左右,可能为地下岩溶的反映。

2测线:在10~15m、58~62m处存在异常区,深度在30m左右,可能为地下岩溶的反映。

3测线:在2~7m、68~82m处存在异常区。

其中2~7m段,深度在30m左右,可能为地下岩溶的反映;而68~82m段异常反映明显,影响深度范围大,约10~40m,可能存在因岩溶引起地面下沉的可能,或为认为扰动现象反映。

4测线:在0~5m处存在异常区,深度在30m左右,可能为地下岩溶的反映。

5测线:在23~26m处存在异常区,深度在30m左右,可能为地下岩溶的反映。

6测线:无明显异常。

7成果的对比分析
对地质地震映像法和钻探成果在平面上对比,如下图2

通过对地质地震映像法和钻探成果的分析对比,得出如下对比结果:
1测线上,zk3及bc1钻孔附近,深度为30米 ̄34米为全风化 ̄强风化灰岩,不存在溶洞发育。

zk1钻孔附近,钻探时存在严重漏浆,岩芯破碎,判定为岩石破碎带。

2测线上,地质地震映像法异常区域较小,未进行钻探验证。

3测线上,zk6钻孔附近,在钻探时有轻微掉钻现象,掉钻深度约为0.8m,判定为溶洞发育,溶洞直径约为1.0米;zk10钻孔附近,钻探时漏浆严重,岩芯破碎,判定为岩石破碎带。

8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该区的岩溶勘察,得出如下结论:
1)场区局部存在溶洞发育,且局部存在破碎带发育,建议对溶洞发育部位和破碎带部位进行注浆处理。

2)场区不具备土洞及地面变形的条件。

3)拟建建筑物如采用筏型或箱型基础,基础底面尺寸远大于溶洞的平面尺寸。

9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质地震映像法依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地质结构整体反映清晰等特点,在岩溶地区及其它特殊地质被广泛应用。

它填补了仅依靠钻探很难查清场地特殊的工程地质结构方面的不足,大大的降低了勘察成本,节约了工期。

地震映像法在工程勘察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波速取值存在一定误差,往往影响异常结构体位置的推断,甚至造成误判。

所以在今后的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中应不断提高解释精度,减小后期验证的工作量,适当的节约造价,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工程地震勘探.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