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课时导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课时导学案课题:《论语》选读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2【课前预习案】研读课本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相关知识提前预习扫除盲区】高贵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
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
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
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3精神贱民?【自主预习独立思考细心作答】一、重点研讨:1、【选文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2)”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3)也。
夫子时(4)然后(5)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6)然?岂其然乎?”【注释】文言句式:(1) 状语后置(2)主谓倒装词类活用:(3)时:名词作状语,在适当的时候(4)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古今异义:(5)然后:这样/以后文言虚词:(6)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译文】。
2、【选文5】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 ,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3)之以礼乐(4),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古今异义:(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成年人。
(5)必然:一定,这样通假字:(2)知:通“智”,聪明(3)文:名词作动词,修饰(6) 要:通“约”,贫困文言句式:(4)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学习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法
指导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ɡ)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ɡ)
笃志(dǔ) 逝者如斯夫(fú)三省(xǐnɡ)
2.词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结合课下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6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熟记孔子有关“义”的表述②积累文言字词、文言语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义利观④学以致用||,认识现代社会诸多弊端的原因所在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自主学习||,疏通句义||,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及文言句式②课内借助导学案检查学生基本知识预习情况③合作探究||,拓展深入重点与难点1、文言字词句式积累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人而言||,都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和特别想得到的东西||,在渴望得到、想方设法得到的过程中||,除了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之外||,在心中还会有一股力量或多或少的会对你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甚至是制约作用——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标准||。
而这种道德情感、道德标准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壮大||,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课堂内容就与此密切相关||。
一、解释“义”、“富”、“贵”的常用义义:正确的道理、道德富:财产多贵:地位高二、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一)熟语释义大义凛然:严肃或敬畏||。
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义形于色:主持正义的心情表现在脸上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义无反顾:为了正义绝不回头||,勇敢向前微言大义:经书的要义||,后泛指大道理||。
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春秋无义战:泛指非正义战争(二)诵读文选||,披文入情(三)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积累1、文言常用实词积累(加点字)①文之以礼乐修饰常用义:掩饰||。
如文过饰非①闻义不能徙迁移、改变常用义:调动职务||。
如“徙齐王信为楚王”①是吾状也这常用义:正确的;表判断“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作用2、古今异义①造次必于是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②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成人必然古义:完美无缺的人古义:必须这样今义:成年人今义:确定不移;客观规律③久要忘平生之言古义:向来、素来今义:终身、一生3、翻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归纳宾语前置的三种类型||,并各举一例A、疑问代词作宾语例:沛公安在吾谁与归B、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例:彼不恩我也莫我肯顾C、强调宾语||,借助“是”“之”例:唯利是图句读之不知学习深入一、选出文中孔子对“义”的表述语句||,感受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语句筛选:略二、孔子对富是完全拒绝的吗?用文中的语句佐证并简析要点明确: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有答案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远襄镇一中高素萍【学习目标】1、认识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娴熟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畅的现代汉语解说每一则的意思3、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内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要点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意义,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的看法与领会。
2、累积成语、格言、警语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 ()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说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5)人不堪其忧 _________________ (6)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________...(7)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 (8)仁在此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孔子,名 _____,字 __________ ,春秋期间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_______”。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流传,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 ,也就是 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 ________和 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练诵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4、领悟《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仁”“礼”,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 习: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3)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 省:_____(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6)传不习乎传: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4)一箪食箪: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 水:_____(19)曲肱而枕之肱:_____(20)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21)于我如浮云于:_____(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_____(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24)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26)不舍昼夜舍:_____(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 夺:_____(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29)博学而笃志笃:_____(30)切问而近思切:_____ 近:_____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1课时【自主学习案】【学前导航.知识超市】1、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3、正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瓢饮,在陋()巷博学而笃()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曲肱()而枕之【课堂探究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寄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
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9、《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设计者:席会会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关情况及《论语》,积累文言词汇。
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2.在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房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背诵默写十二则语录。
难点:归纳每则语录的中心意思及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教益。
【知识链接】..认识作者请同学们自己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并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导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不逾矩..()()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曾.()子一箪.()食曲肱.()而枕之2.孔子,名(),字(),是()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3、《》是记载()及其弟子()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3、填上横线上的字,并翻译加点字词③三十而立.()四十不(.).()天命..()耳顺..()不逾.()矩.()4.自读《论语》第一章到第十二章3---5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课文,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过”“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3.了解孔子的义利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
知人论世一、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①雍.( ) ②皋陶..( ) ③譬.( ) ④弘.毅( ) ⑤枉.( ) 2.通假举要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 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 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天下归.仁焉:_________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 ③使民如承.大祭:____________ 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 ⑤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 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 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________ ⑧饭蔬食饮水:________⑨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________ ⑩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________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学案类型: 新授课 材料序号: 03编稿教师: 张晓磊 审稿教师: 孙凤霞(2)词类活用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 ②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 ④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 ⑥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3)古今异义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②.造次必于是.....:._________ .....:._________ ③.子路问成人4.特殊句式①克己复礼为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编写人:蒋弘毅审核人李亚男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
2、
3、
4、7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义利观。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2、理解句式“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孔子的义利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虽执鞭之士……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
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⑴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富而可求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
饭疏食饮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路问成人、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五课堂拓展
1、本专题要抓好第三、四、七的背诵默写。
2、第十则祭祀祖先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会提到目前我们祭祀革命先烈或祭祀孔子的活动是否也属于“非其鬼而祭之”,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第三则思考:贫寒不是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