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科技产业竞合关系之探讨

合集下载

探索和创新两 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作法

探索和创新两 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作法

探索和创新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作法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探索和创新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作法,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经济合作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

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两岸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市场份额。

大陆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台湾则在芯片制造等方面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双方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融合的心灵纽带。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论坛等,让两岸民众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创新。

同时,鼓励两岸文化工作者共同创作,将两岸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作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比如,两岸合拍的影视作品,不仅在两岸受到欢迎,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育合作是培养两岸未来人才、促进融合的关键途径。

建立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交换、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项目。

鼓励台湾学生到大陆高校就读,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培养适应两岸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教育合作,增进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在旅游领域,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推出“一程多站”的旅游线路,将大陆和台湾的热门景点串联起来,吸引更多游客。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两岸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了更好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还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台商投资、台胞就业创业提供便利。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两岸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大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大
人才培养合作
两岸都采取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措施,包括奖励科研成果、支持创新创业等,为科技融合提供了动力源泉。
人才激励措施
03
科技融合发展潜力探讨
人工智能
01
在人工智能领域,两岸的科研人员正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以提升人工智能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新一代信息技术
量子计算
绿色低碳科技
节能环保
两岸的节能环保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包括高效节能空调系统、绿色建筑、废物循环利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碳捕获与储存
两岸正在合作研究碳捕获与储存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航空航天
加强两岸资本市场的合作,推动两岸企业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推动资本市场合作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阿里巴巴与*半导体产业合作
要点三
合作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关注。阿里巴巴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与*半导体产业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两岸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包括高层会晤、产业对接、学术交流等,为科技融合提供了沟通平台。
合作机制
科技融合产业现状
产业结构互补
两岸的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大陆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与*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园区建设
两岸都建立了多个产业园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科技融合提供了实践平台。
龙头企业带动
两岸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转移、产业合作等方式,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为科技融合提供了引领力量。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深度对接模式研究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深度对接模式研究
技 产 业 的互 动模 式 也 逐 步 发 展 。 国 内学 者 们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出发 。 成 了 以下 4类 观 点 : 产 业 合 作 模 式 。郭 形 ① 国庆 、 先 围 和 牛 海 鹏 … 从 台 湾 科 技 产 业 发 展 的 视 角 李 出发 , 为要 利 用 两 岸 综 合 优 势 , 出 包 括 共 同 研 发 、 认 提
第2 卷 第 5 8 期 2 1年3 01 月







Vo128N o. . 05 M a. r201 l
S ec cin e& T c ol yPr r s ndPo iy e hn og og e sa lc
海 峡 两 岸 高 科 技 产 业 深 度 对 接 模 式 研 究
接 模 式 、 式 对接模 式和 融合 对接模 式 。 链
关 键词 : 高科技 产业 ; 度 对接 模 式 ; 深 海峡 两岸 ; 技合 作 科
D : 0 3 6 /. sn 1 O 一 3 8 2 1 . 5 0 5 OI 1 . 9 9 j i . O l7 4 . 0 1 O . 1 s
co o y, 9 5, 1 3 4 1 5 0 il g 1 8 9 ( ): 8 — 1 .
e. TE NE rS I R M? Cu tra d rgo a p c l ain c] lse n e in ls ei i to [ . az
四 大 功 能 : 业要 素 经 营 集 约 化 、 业 技 术 扩 散 群 体 化 、 业 企 业 发 展 本 土 化 、 业 梯 度 转 移 系统 化 、 业 产 产 产 产 产 分 工 体 系 网 络 化 ; 结 合 实 际 案 例 总 结 出 4种 有 效 的 两 岸 高科 技 产 业 深 度 对 接 模 式 : 并 扩散 对 接 模 式 、 合 对 聚

闽台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闽台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2021年9期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方法创新闽台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探讨*陈爱志(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8)两岸关系经过71年的发展,由最初的隔绝对峙,到交流合作,再向融合发展迈进,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时首次提出“融合发展”。

这是总书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融合发展新理念,是两岸同胞携手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行动途径。

针对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创新形势。

福建如何利用闽台“五缘”优势,推进闽台在半导体、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方面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是闽台融合发展需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1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福建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规模、结构、投入和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福建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且发展层次较低,台湾则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且发展层次较高。

福建高科技产业存在的这些劣势,也是闽台双方高科技产业进行分工和技术转移的基础。

(1)台湾近40年来,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最早的高科技产业是半导体产业,分别于1980与1987年成立了联电与台积电。

近十年,台湾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北部新竹科学园区、中部科学园区和南部科学园区,形成集成电路、光电、电子零组件、化学材料、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精密器械、航空器及其零件业及药品制造业等产业。

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台湾制造业的主导产业。

2015年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1050亿元、产值达到了27852亿,占工业比值为60.6%。

(2)福建高科技产业起步晚于台湾,从2000年左右开始,特别是近十年,通过政府鼓励,政策倾向吸引外资驻厂投资,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发展,福建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形成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产生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和联动效应,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大背景下,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技术实力,两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本文将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的现状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台湾地区则是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和电子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台湾的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两岸的制造业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力成本上升、技术更新换代、环保要求提高等。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互补性明显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智能制造产业中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中国大陆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能够提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廉价制造。

而台湾地区则具有领先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拥有独特的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

2. 市场需求巨大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旺盛,对高端、智能化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台湾地区的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优质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吸引力。

两岸合作开发市场,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够拓展国际市场。

3. 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两岸政府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将会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两岸高科技产业竞合策略

两岸高科技产业竞合策略

两岸高科技产业竞合策略摘要: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廿一世纪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台湾高科技产业在新竹科学园区的建立后开始萌芽,而大陆高科技产业的起步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为高科技产业的互动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双方经贸投资也日趋频繁交流,高科技产业要如何增进双方产业分工,达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目标,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根据两岸对「高科技产业」之定义,以竞合原则及核心能耐矩阵,并对生命周期与资源条件进行比较,以建立高科技产业在两岸进行分工、布局与竞合策略之模式。

本文最后以一个案公司为例,进行实例探讨以验证模式之可行性。

关键词:竞合策略;策略联盟;外包;核心能耐1.绪论在1980年代后期因为台湾政策的放松与内部经济转型,加上中国大陆对台商的优惠与扩大开放政策,台商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两岸开始透过间接经贸交流。

目前台湾已成为中国大陆重要外资来源之一,而且中国大陆也成为台湾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于台湾之进出口市场,扮演重要之角色。

1980-1990年代时期新竹科学园区的建立,台湾高科技产业开始萌芽,而大陆高科技产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

近年台湾与中国大陆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使两岸高科技产业的互动,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双方经贸投资交流也日趋频繁,依存度越来越高,对两岸高科技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带来相当大的冲击。

随着台资企业布局大陆内需市场之际,两岸高科技产业呈现一种不可避免的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

本研究透过文献探讨,找出影响两岸高科技产业之竞争与合作的因素,以竞合原则及核心能耐矩阵,建立高科技产业在两岸进行分工、布局与竞合策略之模式。

最后以一个案公司为例,进行模式之实例探讨以验证其可行性。

2.文献探讨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开放带来巨大的商机,跨国企业积极进入布局,配合外商投资及技术引进,大陆市场发展潜力无穷。

「中国圈」被用来形容在华人地区内部受到台湾与香港投资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在「中国圈」内,台商与港商将低技术、劳力密集的生产阶段移往中国大陆生产,而保留附加价值较高的部份在台湾和香港,形成跨国界的全球生产链,对于美国及日本的市场巨大的冲击。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大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大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大
两岸之间的科技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大家庭的梦想即将实现。

通过技术融合和经济合作,可以加强两岸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两岸科技融合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首先,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科技竞争力。

两岸的优势资源可以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竞争力,推动双方的技术创新。

同时,鼓励双方企业在两岸之间开展合作,可以有效拓宽市场,此外,可以利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调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其次,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两岸科技融合发展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维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速度,从而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的财富。

此外,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两岸经济整体的持续发展。

此外,两岸科技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两岸的文化交流。

技术融合可以增进两岸间的技术文明交流,同时可以扩大文化交流领域,提升两岸文化的开放性,推动两岸的社会文明进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

总之,两岸科技融合发展前景巨大。

海峡两岸高技术产业的互补性及合作模式探析

海峡两岸高技术产业的互补性及合作模式探析

业合作规模小、层次低,科技资源和产业整合的深度不够, 导致高技术产业合作所应 产 生的产业 集聚效 应与 技术 扩散
效应远未能得 到充分 发挥 和释放。 因此 ,加 强对 两岸 高技
持续积累,拥有相对雄厚的资本存量,储 蓄率居高不下 ,
资金较充裕 ,且长期 的贸 易顺 差为其 积聚 了较 大数 目的外 汇。台湾充裕的资金恰好可以弥补大陆工业化过程中对资
的科技合 作模式。
关键词 :高技 术产业 ;产 业合作 ;高级 生产要素 ;互补性 ;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Fo 24 文献标识 码 :A
近年来 ,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受到大陆经济发 展前景的吸引,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急骤增加,并成为其 自
身发展的巨大推 动力 量。 目前 我 国海 峡两岸 由于 高技术 产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1 2期

ce c n e h ooy Ma ae n e e rh in ea d T c n lg n g me tR sac
科技管理研究
20 0 1 0 6N 2


文 章编 号 :10 7 9 (0 6 1 0 8 o 00— 6 5 2 0 ) 2— 0 7一 4
般 而论 , 地在 一定 时期内的资本要素 的禀赋特征 , 某
主要取决 于当地 的经济 发展水平 ,即受到 生产规模 、技术 、 效率 、管理水 平和 市场环 境等 多种 因素的影 响 。因 此 ,两
在高技术某些领 域 已经达 到 了相 当高的水 平。大 陆实施 的
岸资本要素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我国台湾资本充裕 , 1 大陆则资金短缺。大陆资源
禀赋特征 和所 处经 济发展 阶段 决定 了生产发 展过 程 中对 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国, 总产值高达 2 5 5 亿美元等。自从 20 00年 6 国务 院颁布《 月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的若 干政策》 以来 , 十五计划” 在“ 期间 , 3 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 以 倍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 未来五年 , 由政府
投 入 40 00亿元 人 民币 , 展半 导 体 产业 。预 计 20 发 05年 集成 电路 产 量达 到 20亿 块 , 售额 为 6 0亿 至 0 销 0
— —
V0 .3 No 1 1 . 3
两岸高科技产业竞合关 系之探讨

电莺
( 国文 化 大 学 企 管 系 , 湾 台北 l 1 中 台 1)
[ 摘
要 ]比较 海峡 两岸科技 竞争 力之后 可 以看 出, 此 的科技 环境 各有 其不 同的条 件 , 彼 发展 结果亦存在
明显的优劣。 海峡 两岸应在 既合 作又竞争的互动 关系下, 于动态比较 利益的原则 , 除政 治障碍 , 立多元 的 基 摒 建
2 世 纪是 高科技 的世 纪 , 1 日新 月异 发 展 的高科 技 已成 为 全球 经 济发 展 和社 会 进步 最强 大 的 生产 力 ,
未来高科技发展将成为各国倾尽全力加以推动的国家 目标 。 由于未来世界 济将呈现区域化、 经 多样化且 相互依存的关系 , 现今两岸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 O) WT 的正式会员 自此之后本任务 ,中共 中央关 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 提
出: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 提高科技创
新 能力 , 现 科 技和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紧 密结 合 。此 外 , 国大 陆 实施 了科 技 攻 关计 划 、 技术 研 究 发 展计 实 中 高
与交流又是另一个崭新 的开始 , 未来两者发展之竟合关系与展望如何 , 便成了众所瞩 目的焦点。

两岸 高科 技产 业发 展 情 势
1 中国大陆积极落实科教兴 国政策 自2 . O世纪 8 年代初迄今 , O 中国大陆体察到科学技术是经济和
社会 发展 的首 要推 动 力量 , 国家强 盛 的决 定 因素 。9 2年 , 是 18 中共 中 央提 出 了“ 济 建设 必须 依靠 科 学技 经 术 。 学技 术 工作 必 须 面 向经 济 建 设 ” 科 的战 略 方 针 , 而 确立 了科 学 技 术 在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 中的重 要 从
8 0亿元 人 民币 。根 据统 计 , 国大 陆 半 导体 产 近 年 的投 资额 , 过 去 3 0 中 l 是 O年 的总 和 。 经 过数 十 年 的努 力 . 国大陆 已经建 立 起 学科 门类 较 齐全 的科 学技 术 研 究体 系 。现有 4 0 中 0 0多个 独
立 开 发 机构 , 等 学校 和 科 研 机构 有 3 0 高 0 0多个 , 10 有 0 0多 家技 术 开 发类 科 研 机 构 转 为 企业 运 行 ; 产 生 力 促进 中心超 过 10 0 0家 , 数量 居 世界 第 一 ; 各类 科 技孵 化 器 4 0多家 , 数 居世 界 第二 , 孵 企业 23万 0 家 在 .
高科 技 产 业 分 工 体 系 , 速 科 技 经 济 交流 与合 作 , 现 互 补 、 存 共 荣 , 立 足 于 国 际舞 台 。 加 实 共 以
[ 关键词 ]半导体产业 ; 高科技 ; 高科技 产业 [ 中图分类号]F 7 , 2 64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to - 7 9 2 0 ) 10 4 - 4 o 1 4 9 (0 6 0 -0 4 0
自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后 开始 实 施 改 革 开放 政 策 。 国 大陆 G P以平 均 近 1%的 速度 高 速 增 长 。 全 中 D O 在
球经济舞台 ,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 , 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地方。 而在科技方面, 作
为第 一生 产力 的科 技 迅速 壮 大 , 技 进步 对 国民经 济 增 长 的贡 献率 迅 速 攀 升到 了近 4 %。换 言 之 , 科 0 中国 大 陆经 济高 速增 长有 1 / 归功 于科 技 。事 实上 , 国大 陆高科 技 产 业经 过 多年 的发展 , 已初 具 规模 。 3要 中 也 无论 是在 政 策方 面执 行 以及 发 展 成果 都有 很 大 的进步 。 20 如 00年 中国 大陆 成 为全 球 第 三大 信 息硬 件生
划、 攀登计划 、 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 新技术推广计划等 。 设立了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建设 了国家重 点 实验 室 、 国家 工 程 中心 、 大科 研 工 程 及 工业 性 试验 项 目。 施 了技 术 创新 工 程 学研 重 实 产
结合工程等 。 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 , 使科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 出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维普资讯
20 年 1 06 月 第3卷 第 1 3 期
湖北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nl f ueU i rt(h ooh d ̄ or ao H b i nv syP ispya ei l n
ce c ) Sine
家 。 0) 全社 会 研究 开发 经 费 总支 出超 过 10 2( 3年 5 0亿人 民币 . 国内生 产 总值 的 比例 达到 13 % . 中科 占 .2 其
研 机构 和 高等 学 校研 究开 发 经费 总支 出约 占全 社会 研 究 开发 经 费的 3 % 7
[ 稿 日期 ]2 0 - 6 2 收 0 5 0- 0 [ 者 简 介 ]唐 彦博 (9 9 ) 男 , 国 文化 大 学 企 管 系 教 授 , 济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海 峡 两 岸 比较 研 究 。 作 15 一 , 中 经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