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谢赫的“六法”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合集下载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的人物画创作已趋成熟。

在绘画创作空前繁荣的同时 , 南齐著名人物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总结了前代的绘画理论 , 完成了画评《古画品录》。

这一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 ,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六法论”,更是对绘画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成为评论绘画、鉴赏绘画的重要标准和理论依据。

宋代美术理论家郭若虚评论说 : “六法精论, 万古不移”。

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此它的提出对后世的绘画教育、绘画创作、绘画品评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六法论”出发来粗浅的探讨其对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何谓“六法论”谢赫“六法论”的原文是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 二骨法用笔是也 , 三应物象形是也 , 四随类赋彩是也 ,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断句标点的注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述。

另有其他绘画理论家在古文传抄中将“六法论”断句标注为 : “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 用笔是也三、应物 , 象形是也四、随类 , 赋彩是也五、经营 , 位置是也六、传移 , 模写是也。

”虽然断句不同 , 使原文的释意略有不同 ,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 一) “气韵生动”或“气韵, 生动是也” , 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法。

“气韵”, 原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用词,一般包含有气和韵两层含意, 例如“风气韵度”等, 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韵致气度。

这种美感和使人敬慕的气质 , 是无法具体触及的, 只能用心去感受。

气和韵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韵必有气、有气就会有韵。

因此谢赫在“六法论”中将气、韵合二为一, 用以衡量品鉴绘画中的人物形象。

而后代的美术理论家根据自身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将所品鉴的对象逐渐扩大至人物画之外的各种绘画题材, 进而扩大到品评绘画技法及笔墨效果等。

试论谢赫绘画“六法”

试论谢赫绘画“六法”

试论谢赫绘画“六法”作者:刘永鹏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6期摘要: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是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原则的高度概括,一直指导着艺术家的创作和学习。

本文在《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所阐述的六法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六法”,研究它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六法创新实用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93-03谢赫在其理论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图绘六法”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图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以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六法”历史地位极高。

今人有云:“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是画家与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

”由此可见,其“六法”的地位在当今学术界与艺术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研习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虽画有‘六法’,罕能备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绘画有“六法”,但是绝少有人能“六法”兼备;从古到今,“图绘者”都能擅长其中一法。

这里讲到六法兼具的难度非常大,艺术家只要能够擅长其中的一法已经能够领会到绘画的要领,表现出自己所要表现表达的东西了。

“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为客体,以“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为本体,以“气韵生动、传移模写”为主体,大略可以看成是“中心→外层→最外层”,亦即由“客体→本体→主体”构成的递进关系。

即应物象形的“物”是整个绘画艺术活动的起点和核心。

物象通过它的形体、色彩与人相互感应,使人产生创作的冲动,然后产生“模写”物的方法,即笔法、象形法、赋色法、构图法,结合各种方法而创作,最后达到气韵生动。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肜象 、 和表 情, 而后线的造 全 简义帝人宝 年 ( 5 5 2 ) 年 问。 《 J 田 j 品》 是中喇绘J 史 J : 第一 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结构 、 犁 术义发展到 1 I I 水画、 花鸟画 在 “ 传移模写” 的阶段过 部对绘画作晶、 作者 评的文章 , 在《 画晶》 序叫 I 提 出了评 晶绘

结构、 明暗透视 、 线条 、 色彩等方面内容 , 可视为具体的美
布上体现主次、 虚实 、 繁简等关系。随类赋彩是根据不同的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的时间地 点来施 以不同的色彩 问题 。色彩的学> J 涉 “ 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 的最后一法在此我列为第一 。传移 象 , 模: , j 对真人 i 或临摹古代绘 , 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 宾、 郑 及 到对色彩原理、 搭配 、 色 彩心理学等方面, 美术教育的课程 如色彩学基础 理论 、 色彩构成等 。 奇则把“ 传移模写” 定议为中困绘画 的创作论。 传解释为传情 、 安排也有类似课程, 前五法是构筑 目前荚术教学课程 的框架, 涉及到临摹 、 写 传形 、 传统、 传神 、 神思; 移: 移情 、 移形、 移 画、 变移: 模: 模仿 、 模拟 、 模式、 模范, 最终达到巧 ( 绘画) 的创 作、 心理特征、 本
即谋气韵, 从何着手乎 ?以气韵为笫一者, 乃赏鉴家言。非做 图的冥心经营。这是评价一幅绘画优劣的关键 ,故张彦远视
家法也。 ” 这两种意见都有其中的道 理。本人从浅薄的美术教 为 “ 画之 总要” 。在美术教育则涉及构 图学的课程, 如何在画
育经验而谈, 将顺序晕新排 列并一一进行论述。
故用 笔、 书法应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 的荚术教育过程中, 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 以谢赫“ 入法” , 与画列以甲等霞要位置, 这一最基本 的1 l f 关规律和原则作 为向导 。

水墨画教学反思

水墨画教学反思

水墨画教学反思水墨画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

”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

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

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

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

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

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

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水墨画教学反思2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

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

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

浅谈谢赫“六法”对学习书画的影响及意义

浅谈谢赫“六法”对学习书画的影响及意义
五彩 ) , 所 以历代大 家无不探 究 墨法。书 法 中的色 彩—— 墨
法, 可分为焦 墨、 浓墨 、 淡墨 、 干 墨、 湿 墨等 。 焦 墨 作 书 有 霸悍
论 绘画有着重大 的意义 , 同时对于 我们 学 习书画也是不可或 缺 的理论指导。 它不仅是 学 习书画 的先后步骤 , 同时也是学 习每 个 阶段 自我 审评 的标 准。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笔者希望对
美 术时 空
ART EDUCATI oN R ES E ARCH
临 帖达 到任 取 一字 皆能“ 如 灯取 影 , 不 失毫发 ” , 即使成 名 后, 也是 一 日临帖, 一 日创作。 由此可见临摹 的重要性。 第二 , “ 经 营位 置” 是说绘 画 的构 图, 其对 于 中国书法 同 样 相通。我们在学 习绘 画时首先是临摹 即“ 模 写” , “ 模写” 就 要 注意作 品的构 图和构 思, 即怎样安排 物象的位置来做整体 的布 局。作 品的构 图是每 一位 书画家精心安排 的, 通过长 期 的学 习、 实践 与创作 而最终形 成 了 自己所独有 的构 图法则。 如, 宋代 山水 画家马远作 画 以构 图简括著 称 , 世有“ 马 一角”
第六 , “ 气韵 生动” 是指作 品和作 品 中所刻 画的形象具有

种 生动的气度 、 韵致 , 显得 富有生命力。 “ 气韵 生动” 现 已成
为 书画艺术 的生命线和 主要特 征, 这也是 我们 学习绘画所盼
望 达到 的最 高艺术水 准。具体 到书 画作 品中, 如徐 渭《 墨葡
萄 图》 , 画家 以最大 的激情 、 狂放 的笔 墨, 构成 墨气磅礴 、 气势
是书 画构 图的一种表现 , 我们 只有 对所 临作 品 的构 图、 章法 有 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才 能在 临摹 学 习时事半功倍 。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谢赫的绘画“六法”与“气韵生动”

谢赫的绘画“六法”与“气韵生动”

的基本 审美特 点 。道 出 了中 国传统 绘 画的最高 艺
术 准则 和构成 中国绘 画艺 术 的基 本要 素 。
现及 完成 提供 了具体 的条件 和环境 。 佛 教这 时也 经 东 西两 线 传 人 中 国 , 是 附 属 它
于 玄学 的发展 而产 生并 占据了这 个时期 的主 要地
东晋顾恺 之 时处 人物 品藻 风气 盛 行 时期 , 第

表现 出来 , 以成 其作 品的气 韵 。气韵 生 动 代表 绘
画之 中两 种 极致之 美的形象 。 由此产 生的气韵 生
个提 出了人 物 画的“ 传神 ” 问题 。“ 就是 人物 神”
的精神 。现存 相传他 的代表 作《 女史 箴 图》 《 、 洛神 赋图》 , 视 为我 国古 代 工 笔 人 物 画之 典 范 之 等 被 作 。人 物造型 已 由稚 拙趋 于较 准确 成 熟 ; 描 更 线
lO 5
殷 都 学 刊
20 0 9正
谢赫的绘 六法" 气韵生动" 画“ 与“
杨 华
( 州 市 图书 馆 ,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5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 六 法” “ 的提 出是 南北 朝 时 期 的历 史 、 文思 想 、 教 的 产 物 , 当时 的绘 画 注 入 了新 的 活 力 , 中 国 人 宗 为 在
绘 画 史 上 影 响极 大 。 关键 词 i 赫 ; 谢 六法 论 ; 韵 生 动 气
中 图分 类号 : 0 J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2 820 )2 05 0 10 一o 3 (09o — 10— 2
《 画品录 》 古 是南北 朝 时期南 齐著名 宫廷 画家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新 语 》 。 骨 ”字 是 《 )… 个 比 喻 性 的概 念 ,“ … 骨 力 ” 乃借 助 骨 于 比喻来 说 明人 内在性 格的 刚直 、果 断及其 外在 表 现等 。文学 评 论 上用 “ ” 字者 , 骨 如 刘 勰 《 心 雕 龙 ・ 骨》 “ 言端 直 , 文 风 结 则文 骨 成 焉 等 , 的 是通 过 语言 与 结构 所表 现 指 的 刚 健 有 力 之 美 。书 论 上 用 “ 骨 字 , 如 “ 笔 力 者 多 骨 , 善 笔 力 者 多 肉 ” 《 阵 善 不 (笔 图》等 , 的是 力量 、笔 力。 绘 画评论 中 出 ) 指 现 “ 骨 始 于 顾 恺之 , 评 《 本 纪》 “ 如 周 : 重 叠 弥 纶 有 骨 法 ” 评 Ⅸ 本 纪 》 “ 天 骨 而 ; 汉 :有 少 细 美” 等 。这 里 的 “ 法 ” “ 骨 ” 骨 、 天 诸词 , 和人 物品 藻 、相 学有 较多 的联 系 , 还 指 所 画人 物 形象 的 骨 相所 体 现 出的 身 份气 质 。 谢 赫 使 用 “ 法 ” 则 已转 向骨 力 、 力量 美 骨 即用 笔的 艺术表 现 了 。当时 的绘 画全 以勾勒 线 条造 型 , 象 的结 构 、 体态 、表 情 , 对 只能 靠 线 的准 确性 、力量 感和 变化 来表 出 。因此 他 借 用 “ 法 ”来 说 明用 笔 的艺 术性 , 涵 骨 包 着 笔力 力感 ( 书 论 “ 笔力 者 多 骨 ”相 与 善 似) 、结构 表现 等意 思在 内 。谢赫 之后 , 法 骨 成 为历代评 画的重要标 准 , 这是 传统绘 画所特 有 的材料 工具 和 民族 风格所 必然 产生 的相 应 的 美学原则 , 它反过来 又促进 了绘画 民族 风 而 格的完美发展 。 “ 物 象形 ” 是指 画家 的描 绘 要 与 所 反 应 映 的对象 形似 。 应物 ” “ 二字 , 在战 国时代就 早 出现 了, 庄子 ・ 《 知北 游》 “ 用心不劳 , :其 其应物 无方 ” 《 。 史记 ・ 太史 公 白序 》“ :与时 迁移 , 应物 变化 ”“ ,应物 ” 在这里 包涵 着人对 相应 的客观 事物 所采 取的应 答 、应和 、应 付和适 应 的态 度 。 晋僧肇说 “ 身无象 , 东 法 应物 以形 ” 是说 , 佛无具 体形 象 , 但可 以化 作任何 形象 , 作任 化 何相应 的身躯 。 对于 画家来说 , 应物 象形 就是 按 照事物 不 同变 化去描 绘其形 状 。 随 类 赋 彩 就 是 按 照事 物 不 同 色 彩 去 着 色。赋通敷 、授 、布 。赋 彩即施 色。随类 , 解 作 “ 随物 ” 。 文心 雕龙 ・ 色》 “ 物 :写气 图貌 , 既 随物 以宛转 ” 这里 的 “ ” “ 。 类 作 品类” “ ” 即 物 讲 。 王延寿 《 灵光殿赋 “ 色象 类 , 汉 鲁 :随 曲得 其情” 。 “ 营位 置 ” 是说 绘 画 的 构 图 。经营 原 经 意是营 造 、建筑 ,诗 ・ 《 大雅 ・ 台》“ 始灵 灵 :经 台, 经之 营之 。 经是 度量 、 ” 筹划 , 营是谋 画 。 谢 赫借 来 比喻 画家作 画之初 的布 置构 图。位 置 ” “ 作 名词讲 , 指人或物 所处的地 位 ; 作动词 , 指安 排 或布 置 。 赫说毛 惠远 “ 置 经略 , 谢 位 尤难 比 俦 ”是 安 置的意 思 。唐代 张彦远 把 “ , 经营 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 学生 不能一味地临摹 、 习某张作 品或题材 去赢取某 个 比 练
品, 最后让 学生 自由表现观察 到 的螃 蟹, 同时提 醒其 注意 水 墨要有 变化, 尽量表现螃蟹 的姿 态。结果很 多学 生的作 品都
螯 的 画 法 , 后 让 学 生 欣 赏 大 画 家 齐 自石 、 昌硕 的螃 蟹 作 然 吴
为例, 艺术家 常常为儿 童 画线的 自由可 爱而倾倒 , 就证 明 这 它是有魅力 的。小 学美术教材在 国画初始课 中新编入《 墨 水 游戏》 彩 墨游戏》 《 等课程 , 由此可 以看 出编者 的 良苦用心 , 这 并不是抛 弃传统 , 而是有 意识地让 学生在游 戏活动 中体 验 、 感受水 墨画的特 点, 而引发其 对水墨 画的兴趣。教 师应告 从
譬 t 唷新 充
结合谢赫 的 、 ’ 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法’
口邹 兢
‘ ‘


要 : 多美 术教 师有 对 儿童 水 墨 画教 学的 困 惑与 思 考— — 是 很
二 、 验“ 法用 笔” 感 受笔 墨魅 力 体 骨 ,
“ 法用 笔 ” — 用 笔用 墨 的 方 法 , 骨 — 以及 由 此 而体 现 的 笔
很 有趣 。 等 学 生 有 兴 趣 了, 师 再 慢 慢 指 导 一些 国 画用 笔 用 教
讶, 也令笔 者忧虑 、 思。笔者在 水 墨画教 学 实践 中也 时时 深
产生 困惑—— 当我们 辅 导儿童 画水 墨 画时, 重童真 、 情 是 重
趣 还是重技法 、 重结果? 如何处理 好二者之 间的关 系呢?当
实践 , 谈谈对水 墨画教 学的几点看法。

三、 训练 “ 应物 象形 ” 创 造水墨 童真 ,
“ 应物象形” —— 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 儿 童从拿起 画笔开始涂鸦 的那 一刻就在用 自己的方式 描绘物体 的形状 , 表达 自己对事物 的认识和感 受。美术教师

保 护 童真 童趣 , 儿童水 墨 画才能“ 气韵 生动 ”
老 套 , 离 儿 童 生 活 经 验 的 国 画 作 品 。 这 个 现 象 让 笔 者 惊 脱
戏》 一课 中通过让 学生动手试试 、 比比、 画画 、 说使 其 了解 : 说
第 一, 宣纸 与普通 图画纸 的渗水 性不 同; 第二, 笔不 同的含 毛 水 、 墨量 , 以产 生不 同的墨色 变化 ; 含 可 第三 , 利用笔 的中锋 、 侧锋 、 逆锋可 以画 出不 同的笔触 ; 四, 第 利用 笔锋 的提按 、 运 笔 的不 同速度 , 可画 出粗 细变化 的线。这样 , 有的笔 墨在 所 学生眼里都 变得有 意思 了, 学生觉得 画水 墨画一点也 不难 ,
该 重 童趣 、 重过 程 还 是 重技 法 、 重结 果 ?笔 者借 谢 赫 “ 法 ” 结合 教 学 六 ,
实践 . 儿 童 水 墨 画教 学 。 谈 关键 词 : 小学 美 术 儿童 水 墨教 学
墨情趣和精神气质。
儿 童 水 墨 画 的 “ 法 用 笔 ” 该 充 分 考 虑 儿 童 的年 龄 特 骨 应
年谢赫提 出 了著 名的“ 六法” “ , 六法” 是在 系统地 总结 了前人 绘 画创作经验和 理论 的基础上提 出来 的 , 并成 为品评作 品和
墨的基本技 法 , 引导 学生用水 墨大胆表现所 见 、 所感 、 所想 , 这样许 多稚拙有趣 的儿童水墨作 品就水到渠成地产生 了。
指导绘 画创作 的基本 依据。 笔者认为 此法应该 也适用 于儿 童水 墨画教 学。在 此笔者就借谢赫“ 六法” 结合 自己的教 学 ,
点。教师 不可 能要 求学生有 画家一般 的骨法用笔 和气质修
中 国画源 远流长 、 大精深 , 气韵 、 墨、 博 其 笔 章法及独特 的神韵和 意境 , 在世 界艺苑 中独树 一帜 , 中华 民族 的 国之 是 养, 但教 师能够通过设 计有趣 的游戏和活动让学 生学 习中国 画的基本技 法和用笔 , 并在 此基 础上鼓励他们利用水 墨把 自 己的真情 实感 表达 出来 , 笔者认为 , 如果 离开特定 的感受来 谈 笔墨 , 谈线条 的粗细 、 墨的浓淡 、 笔 中锋侧锋 逆锋 等训 练 , 对于 学生来说 都是枯燥无味和无效 的。所 以笔者在 《 墨游 水
瑰 宝和骄傲。作 为一名美术教 师 , 其有责任和义务将水 墨画
这 一艺 术瑰 宝传 承下 去, 学生切身体 验和感 受它 的魅 力 , 让 弘扬优秀 民族文 化 , 现 中国特 色 。近 年来 , 墨画教学在 体 水
儿童美 术教 学 中逐渐 受到重视 。可是在 一次校级绘 画展 示
活动 中, 者却收 到 了许 多构 图、 笔 布局 、 用笔极 其相似 , 题材
“ 气韵生动” —— 谢赫六法之首 , 是指把对 象的精神生动 地表现 出来 , 使作 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儿童水 墨 画怎样才 能“ 气韵 生动” 怎样才 能和成年 人 ? 的作 品有所 不同?笔者认为儿 童画应是 具有童真 、 分体现 充 儿 童独特 的观察方 法和角度 的作 品。 因此在指 导儿 童画水 墨画时, 师首 先应该在充分体现儿 童特 点的基础上引导他 教 们 积极地运 用笔 墨技巧 。如 果传统 的技巧 束缚 了儿 童特点 的发挥 , 笔者认 为可以让学生先把技巧放 一边 。 以儿童线条
要努力 引导学 生学会观察 , 养成认 真观察 对象 的好 习惯 , 并
在 其掌握 了基本 的用笔用 墨的方 法后 , 学生用水 墨 自由地 让 表现 物象。如笔者在教 学《 螃蟹》 一课 时, 一个盆子 内放几 在 只螃蟹 , 先让 学生 围着盆子观察螃蟹 的造 型、 动态 , 然后让学 生说说螃蟹 的身子是 怎样 的 , 、 足 螯又是怎样 的, 它们打架 时 又如何 , 着笔者在 学生观察 的基础上讲 解螃蟹 身子及足 、 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