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哈尔滨国际移民与其城市化进程

合集下载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哈尔滨是中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自从建城以来,哈尔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俄罗斯帝国占据了这片土地,建立了一个小镇。

随着铁路的修筑,哈尔滨开始迅速发展。

俄国人为镇上的居民修建了房屋、学校、教堂等基础设施,并引进了先进的工科教育。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发展主要以俄式建筑和文化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01年,哈尔滨正式成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

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哈尔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920年代,哈尔滨成为了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发展主要以工业化为主,建设了一系列的工厂、矿山和铁路。

许多工程师、企业家和文化人才纷纷涌向哈尔滨,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哈尔滨成为了中国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重要商贸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商品。

然而,哈尔滨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东北,哈尔滨成为了占领区。

日军对哈尔滨的破坏和掠夺导致了城市的萧条和经济的衰退。

1945年以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哈尔滨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发展了农业、商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进,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国内外投资的热土。

许多外资企业和知名品牌纷纷涌向哈尔滨,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哈尔滨的城市形象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哈尔滨也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心。

目前,哈尔滨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的一系列举措和发展计划将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充满辛酸和坎坷,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哈尔滨近代发展史心得

哈尔滨近代发展史心得

哈尔滨近代发展史心得哈尔滨作为近代典型的城市,既不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转型而来,也不存在一个较长的自然准备或积累阶段。

金上京近畿之地的兴盛,早已随着1234年蒙古灭金的罹难戛然而止。

直到19世纪末,哈尔滨地区才复归为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区域。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这一地区随即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

自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随即形成。

及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哈尔滨已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商贸城市之一。

1924—1928年,哈尔滨地区对苏贸易额平均占中苏贸易总额的85%,且一直保持出超优势,为全国45个海关中第一大出超关。

哈尔滨不仅是东北地区“货物分布之总汇”,而且是“金融调转之中枢”。

20世纪20年代,先后有20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是当时远东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报的“主产地”,被称为“远东巴尔干”。

此外,哈埠各大商贸金融机构和各领事馆均有自己的电信设施,国内外许多著名通讯社长期派员驻哈,哈尔滨作为信息中心的城市功能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

华洋杂处、欧风俄雨,在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以分散的自然村落占主导地位的社区系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创造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奇迹。

哈尔滨作为依托中东铁路而崛起的“速成型”城市,其历史至今只有100多年,与关内众多古城的发展历史相比,显得十分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关于哈尔滨的历史研究,最先集中于城史纪元与地名释义。

关成和的《哈尔滨考》提出“‘哈尔滨’这个地名本是宋代女真语‘阿勒锦’的音转”,哈尔滨城市史当始自1097年;纪凤辉的《哈尔滨寻根》提出“扁状岛说”;王禹浪的《哈尔滨地名含义揭秘》提出“天鹅说”。

三说并存,至今没有定论。

为了系统、全面地梳理哈尔滨发展史,黄彦震、胡珀两位年轻作者以他们孜孜以求、业精于勤以及对东北地方史研究的执着,以近年来出版的哈尔滨地方档案为研究基础,紧紧围绕城市的发展变迁,汇智形成了《近代哈尔滨历史探研》一书,2021年10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哈尔滨发展历程

哈尔滨发展历程

哈尔滨发展历程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经济和文化中心。

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始于19世纪末,经历了辗转多年的起伏和变迁,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

哈尔滨最早是一个渔村,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然而,在清朝时期,由于俄国的侵略和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殖民活动,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边防据点。

从此以后,哈尔滨逐渐发展壮大。

1898年,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城市,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商业和居民区。

这个时期,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多样,从俄国和中国传统风格到欧洲和美国的建筑风格,各种风貌交相辉映。

20世纪初,哈尔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哈尔滨成为了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许多外国公司在此设立了办事处,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国际交流的窗口。

同时,哈尔滨的教育和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陆续成立。

然而,哈尔滨的繁荣也并不持久。

在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哈尔滨,并对该地进行了严厉的统治和掠夺。

战后,哈尔滨迎来了解放,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城市。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哈尔滨的重工业和农业,使得哈尔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重工业、冶金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都得到了大力推进。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新的住宅区和交通网络相继建成。

进入21世纪,哈尔滨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力度。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成立,引进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力量。

同时,哈尔滨还加大了对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哈尔滨冰雪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业机会。

如今的哈尔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先进的城市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

大型商业中心、高级住宅区、现代化的交通网和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构成了哈尔滨的现代化面貌。

总的来说,哈尔滨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迁。

黑龙江地区的外国移民

黑龙江地区的外国移民

作者: 石方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25-134页
主题词: 黑龙江地区;农业移民;中东铁路;日本移民;朝鲜移民;哈尔滨;移民侵略;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列强;满洲里
摘要: <正> 历史上,黑龙江地区有许多国家的移民,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把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海拉尔等地辟为国际性商埠,各国资本家纷纷来此投机牟利,使外国移民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

在众多的外国移民中,以俄国、日本、朝鲜移民为最多,更因俄、日两国在黑龙江地区进行过殖民侵略活动,在其政府的庇护下,一些移民麜集在此长达五十年之久,充分地暴露出移民侵略的特色。

本文试图对黑龙江地区外国移民的历史、发展及其侵略活动作一初步探索。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哈尔滨的历史。

第一节:开埠与建城19世纪末,哈尔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渔村,当时的哈尔滨地区属于清朝的辽东属地。

然而,1860年代末的《北京条约》的签订,为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内地铺平了道路。

1898年,哈尔滨正式开埠,成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

20世纪初,哈尔滨地区开始迎来大量外国移民,尤其是来自俄罗斯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商业理念,促进了哈尔滨的发展。

逐渐地,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工业城市。

第二节:哈尔滨的繁荣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贸易、金融、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哈尔滨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

哈尔滨位于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附近,同时又是黑龙江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此外,哈尔滨也积极发展农业、制造业和重工业,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实力。

第三节:二战与解放然而,哈尔滨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对哈尔滨进行了残酷的占领和统治。

哈尔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城市经济陷入低迷。

幸运的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哈尔滨迎来了解放。

1946年,哈尔滨市由国共内战的解放军夺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掌控地区。

解放后,哈尔滨迅速进行了重建和发展,经济逐渐恢复并继续发展壮大。

第四节:现代哈尔滨进入21世纪,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哈尔滨也成为了重要的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同时,哈尔滨也注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

许多历史建筑和遗址得到了修复和保护,成为了城市的文化遗产。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解放前哈尔滨市外国侨民人口数量大、国籍多,占全市总人口比重高,是哈尔滨所特有的现象,是旧中国殖民城市的鲜明色彩。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国人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东北,并集中进入哈尔滨。

1904年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1905年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把沙俄独霸的哈尔滨做为商埠向世界各国开放。

1907到1943年,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不包括汪伪中华民国在哈尔滨设立的“总领事馆”),其中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是在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之前设立的,建立各种侨民团体组织32个,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资本家到哈尔滨经商办企业。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包括欧洲所有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几十万人涌进哈尔滨。

在1922年之前的许多年份中,哈尔滨外国侨民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1912年外侨人口占总人口的62.86%。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的日本侨民以及受日本帝国主义钳制的朝鲜侨民迅猛增加。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残酷的经济、政治统治,许多欧美侨民纷纷离开哈尔滨另谋生路,致使哈尔滨欧美侨民数量减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同日本成为交战国,1942年6月哈尔滨的英美两国侨民被迫离哈尔滨返国。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哈尔滨周围及以北地区的大批日本难民流集于哈尔滨,到1946年9月,有近10万日本人自哈尔滨被遣送回日本。

建国前外侨人口数量变动及国籍构成一、外国侨民人口的数量变动自1898年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不断变化,哈尔滨的外国侨民数量起伏不定。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大批俄国人涌进哈尔滨。

1902年哈尔滨不包括俄国军队和铁路员工,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1912年达43091人。

随俄国侨民一起来到哈尔滨的还有犹太、波兰侨民。

日本侨民1898年有8人进入哈尔滨,到1904年增至100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的一个缩影。因为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的一次移民高潮, 所以关于国内移民对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颇多, 但同时
哈尔滨在民国时期还是一个著名的国际移民城市。因而, 本文着重考察这一时期的国际移民对哈尔滨的城市发展所起到的作
用, 更能凸显国际移民对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 哈尔滨; 国际移民; 城市化; 人口; 产业; 经济
* * * 第 28 卷第 3 期 Vol. 28 No. 3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8 年 6 月 Jun . 2008
民国初期哈尔滨国际移民与其城市化进程
王瑞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摘 要: 哈尔滨是东北松花江流域著名的大都市, 它的兴起直接与移民有关, 是民国初期移民推动松花江流域城市化进
化融入哈尔滨, 并在此生根和发展, 进而共同造就了哈尔滨的 小制粉厂 19 个, 而在哈尔滨的即有 12 家。这 些企 业拼 命生
多源性城市文化, 这是东北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一个文化优 产, 以 保证 俄军 的粮 食供 应。1904 年 至 1905 年 间 , 沙 俄 面 粉
势。
企业就消耗东北农产品原料四千万普特, 制酒企业消耗原料
在哈尔滨居第三位的是日本侨民。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 后, 日本人以商人身份成批进入哈尔 滨, 到 1917 年, 有 日籍 侨 民 2287 人, 1918—1919 年, 曾达到 1 万人。
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分别是朝鲜侨民和波兰侨民。1919 哈 尔 滨 居 的 朝 鲜 侨 民 有 1500 人 , 1928 年 为 2934 人 。波 兰 侨 民
* [收稿日期]2008- 03- 11 * * [作者简介]王瑞( 1971- ) , 男, 黑龙江绥化人, 绥化学院讲师,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 * *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项目批准号: H20071006。
- 33 -
是随俄国侨民一同在 19 世纪末进入哈 尔滨 的, 1928 年 有 735 业有工程技术、教 师、医 务、会 计、事 务员 、工厂 主、牧 师、铁 路
多源的外侨文化深刻影响着哈尔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整 一至二百万普特, 其中在哈尔滨加工的农产品原料有八分之
体文化和经济生活。例如, 俄国人到来后, 铁路沿线的农民开 一是用火车运来, 八分之七是用大车和船运送的, [ 中东讨铁路
始种植 西红 柿和 甘蔗 , 这两 种蔬 菜很 快为 哈尔 滨的 中国 人所 经济调查局编: 《北满与中东铁路》, P421, 1922 年俄文版。]可 见原 料产 地基
接受。俄式食品, 如面包、香肠、啤酒、糖果、糕点之类 , 不仅 为 本上是松花江流域的 农业 产区 。 同时 , 由哈 尔滨 运往 战区 的
俄国人所喜爱, 也受到哈尔滨中国人的欢迎。俄国人的俄制 还有茶、糖、盐、罐头、加工肉、酒精、烟草、油脂等副 食日 用品 。
重量单位普特, 长度单位沙绳、阿尔申等也成了中东铁路沿线 日俄战争期间俄人企业不分昼夜地加工生产, 有着甚为可观
学 艺术 方面 亦都 有着 较大的 发展 。这些 都表 明 , 1917 年 苏 俄
十月革命以后, 由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
在 哈 尔 滨 居 住 的 多 国 别 的 外 侨 为 了 各 自 生 活 的 需 要 , 在 地界内, 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哈尔滨分别建立了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移民社团和社区。
这 些移 民社区 包 括 俄 国 人 社 区 、白 俄 人 社 区 、波 兰 人 社 区 、犹
三 、俄 侨 对 哈 尔 滨 城 市 产 业 发 展 和 经 济 繁 荣 的 影 响
太 人 社 区 、朝 鲜 人 社 区 、日 本 人 社 区 、捷 克 人 社 区 、希 腊 人 社 区
等。各社区移民除按宗教基督教会等教团外, 还依民族和职
一 、民 国 时 期 哈 尔 滨 国 际 移 民 概 况
哈尔滨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城市人 口的多国、多元构成。20 世纪前 30 年 , 哈尔 滨先 后接 纳了 20 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此居住, 其中人数最多 的是 俄国 移民 , 1904 年为 8.9 万 人。日 俄战 争后 俄 国 移 民 有 所 减 少 , 至 1912 年 有 43091 人, 是年 哈 尔 滨 的 总 人 口 为 68549 人 , 俄 国 移 民 仍 占 63.7%。[1]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爆 发 后 , 侨 居 哈 尔 滨 的 俄 国 人 被 征 入伍, 俄侨人数继续减少, 至 1916 年降为 3.4 万人。1917 年十 月革命发生, 俄国大批中产阶级家庭逃到哈尔滨。接着, 俄罗 斯 远 东 地 区 发 生 内 战 , 又 有 成 批 俄 国 人 “逃 难 ”至 哈 尔 滨 。 到 1922 年, 哈尔滨市俄籍 移民 升至 15.5 万人 。[2](P51)1924 年中 苏 建交后, 旅居哈尔滨的俄籍移民逐步转为苏联侨民, 是年登记 者共 58754 人( 不登记的 成为 无国 籍人) 。到 1930 年, 旅 哈苏
联侨民 为 27233 人 , 另有 无国 籍的 俄罗 斯人 306开哈尔滨, 前往西方 定居。而到 1923 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 “定居哈尔滨的俄侨 一度多达 20 万人, 甚至超过了当地中国 居民 的人 数。无 论哪 个统计数字都显示, 哈尔滨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
创立 ) 、犹太 慈善协 会( 1906 年 建立 ) , 波兰 人社 区 有 波 兰 人 协 进一步扩展。在日俄战争期间, 刚刚竣工通车的中东铁路是俄
会 ( 1903 年 成 立 ) , 希 腊 人 社 区 有 希 腊 互 助 民 会 , 匈 牙 利 人 社 军战备物资的供给线, 而哈尔滨则成为战争的后方基地。日俄
克 、爱 沙 尼 亚 、拉 脱 维 亚 、立 陶 宛 、波 兰 、意 大 利 、葡 萄 牙 等 18 业学校等近 10 所。
个国家都曾在哈设立领事馆。
新闻出版方面, 自 1917 年十月革 命后 至 1922 年 间, 苏 俄
各派势力先后在哈尔滨创办发行的报纸有近 50 份。另外 , 文
二 、城 市 的 人 口 结 构 呈 现 多 元 化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异 域 性
中图分类号: K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99( 2008) 03- 0033- 03
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和松花江水路的交汇点, 从清末就 成为了沙俄在中国东北重点建设的城市, 由于清末民初的东 北移民大量的涌入, 为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人 口因素。日俄战争结束后, 哈尔滨成为沙俄重点建设的城市, 由于俄国的战败各国资本也迅速的涌入, 国际移民也空前增 加, 为哈尔滨成为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条件。
中国人经常采用的计量单位。俄国的卢布成了市面流通的硬 的利 润, 以 致 在 哈 尔 滨 “一 个 小 型 肥 皂 厂 , 一 年 中 赚 的 钱 相 当
货币 , 不 仅 铁 路 员 工 的 工 资 支 付 卢 布 , 甚 至 旅 客 购 买 车 票 、支 于企业消耗资本的 50 至 100 倍。毫不奇怪, 乃 有大 量投 资用
人 , 意 大 利 57 人 , 荷 兰 28 人 , 奥 地 利 30 人 , 印 度 8 人 , 丹 麦 合 学校 ( 1920 年) ”、“中 俄工 业学 校”(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前 身 ,
37 人。由于外侨大量移入哈尔滨, 1907 年后许多 国家 都争 相 1920 年) 、“中东铁路中央病院 护士 、助产 士学 校”( 1920 年 ) 、
1905 年 日 俄 战 争 结 束 后 , 由 于 南 满 成 了 日 本 的 势 力 范
业成立了侨民自治社团, 其中俄国人社区中有俄国侨民工商 围, 大批俄人都退缩回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方, 他们经过
会 、俄国人 房地 产公 会, 犹 太人 社区 中有 犹太 人协 会 ( 1903 年 苦心经营, 不仅使俄国侨民数量增加, 而且使其经济势力有了
区有匈牙利临时委员会, 南斯拉夫人社区有南斯拉夫文化联 战争爆发后, 一些军需特别是粮食要仰仗哈尔滨供应, 哈尔滨
合会, 日 本人 社 区 有 日 本 人 民 会[4], 此 外 还 有 乌 克 兰 人 俱 乐 部 原有的制粉厂即便是昼夜生产仍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牟利性
( 1918 年成立) 、亚美尼亚人协 会( 1917 年 成立 ) 等。结 构形 式 的生产 厂家 , 或 由 俄 国 迁 来 , 或 在 本 地 “自 生 自 值 ”兴 办 起 来 。
计 , 当 年 旅 居 哈 尔 滨 的 其 他 18 个 国 家 的 侨 民 共 962 人 , 其 中 开 办了 “中东铁 路第 三高 等小 学”( 1917 年 ) 、“高 等 经 济 法 律
法 国 140 人 , 英 国 116 人 , 美 国 72 人 , 德 国 164 人 , 瑞 典 20 学 校 ”( 哈 尔 滨 法 律 大 学 前 身 , 1920 年 ) 、“第 一 乌 克 兰 男 女 混
付 运费亦 需要 卢布 , 商人 交易 也往 往使 用卢 布。语 言方 面, 在 于新 建企 业”, [ 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 《北满与中东铁路》, P398。]到 1906
同俄国人的交往中, 哈尔滨及东北北部的中国人吸收了不少 年时哈尔滨的俄国私人资本已有了 “在正常条件下要几十年
俄语中 的单 词作 为民 族区 域性 语言 , 有些 至今 还在 流行 。如 才能达 到的 规模 ”。[ 苏林: 《北满与哈尔滨的工业》, P35。]为了 追逐 利
侨居人数居第二位的是犹太侨民。在哈尔滨城市出现的 同时, 就有犹太人来此定居。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 到 1919 年, 哈尔滨的犹太人增加到 7500 人, 加 上短 期移 民, 哈 尔滨 犹 太移民最多时曾达到 2 万人。哈尔滨因此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 犹太人世界性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定居城市。犹太人善于 经营, 在此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如哈尔滨 “老巴 刀”烟 厂 创 办 人 伊 利 亚·阿 龙 诺 斯 克 , 松 花 江 制 粉 厂 的 创 办 人 甘 加 ( 法 籍 ) , 中 国 第 一 家 糖 厂— ——阿 什 河 糖 厂 投 资 人 柴 德 瓦 夫 ( 波 兰 籍), 哈尔滨花英公司主要投资人巴鲁金( 俄籍), 马尔斯旅馆 ( 现 华 梅 旅 馆 ) 创 办 人 基 尔 曼 。[3](P267)1920 年 后 , 哈 尔 滨 市 的 犹 太人转道前往美国定居, 犹太人开始日渐稀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