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知识与技能】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四、学习字词:2分钟1、生字正音:憎恶(zèng wù)疮疤(chuāng bā)霹雳(pīlì)震悚(zhèn sǒng)诘(jíe)问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

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

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9阿长与《山海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9阿长与《山海经》

9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 ) ③烦suǒ()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⒀诘()问⒁pī雳()⒂掳()掠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恶:薄:帖:空: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4.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5.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 由此看出,本文是以 为线索,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6.从中你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思考: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复述买书 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2.重点研读 买《山海经》部分, 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经历,以及阿长赠予鲁迅《山海经》的事情。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感知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鲁迅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知《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3.文章主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译文。

3.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4.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译文,巩固对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检查阅读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

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案

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大多体现的都是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老王》叙写了作者与车夫的交往,表现出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关怀。

《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

努力做到: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措施方法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5.学会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教学安排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2课时第10课老王 2课时第11课台阶 1课时第12课卖油翁 1课时写作抓住细节 2课时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1课时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时偃师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库(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主要检测题型: A、填空题 B、判断题 C、选择题 D、简答题 E、阅读分析题 F、欣赏评价题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内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体裁是叙事散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9 阿长与《山海经》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9 阿长与《山海经》

9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第一课时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 ) ③烦suǒ()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⒀诘()问⒁pī雳()⒂掳()掠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恶:薄:帖:空: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学习研讨再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4.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5.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由此看出,本文是以为线索,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6.从中你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思考: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学习研讨1.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七下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答案课堂检测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下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答案课堂检测答案
原因:⑵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⑶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四、知识拓展:鲁迅古体诗欣赏
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3、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祖母的启蒙
1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虽然一生贫困, 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 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 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 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 《孔融让梨》 《岳母刺字》等故事。 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 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 慈祥地望着他们。 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 亲切地说:“细伢子呵, 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 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 宽,要帮助比自己穷 困的人。”
7.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答案:
第一课时
三、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阿长;写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后三件事详写; 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为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神秘莫测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童年作者的心,导致作者 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枣市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专用备课纸班级姓名主备:贺运平6《阿长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背景资料1、“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

文章重点写了阿长为鲁迅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2、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3、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预习导学1、给下列字注音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霹雳()辟头()画舫()2、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3、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

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

是鲁迅回忆()()()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4、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5、熟读课文,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市一等奖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市一等奖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

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3.相关链接《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给下列汉字注音。

骇()掳()悚()惶急()诘问()保姆()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教与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难点】1、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与学方法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

读懂课文内容,明晰文中人物与事件。

2、了解散文知识,明确写人散文的要求在文中的体现。

教与学过程:一、散文知识1、散文诗有三个特点:1,篇幅短小;2,具有浓郁的诗意;3,形象生动又蕴涵哲理。

2、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

据据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抒情散文。

(3)写景散文(4)哲理散文3、常见的散文结构有:(1)圆型结构:“现实——回忆——现实”。

(2)链式结构;(3)并列结构;(4)蛛网式结构。

注:初中阶段重点练习1、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写人与记事散文的区别: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2、圆型结构:“现实——回忆——现实”。

二、预习反馈(一)读准字音:掳lu悚song 诘jie惮dan霹雳pi li(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三)解释下列词语意思:诘问:惧惮:毫不相干:情有可原:深不可测:莫名其妙: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你预习了课文,粗略地述说鲁迅所追忆的保姆是一个怎样的人?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3、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4、古语“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鲁迅对阿长感情变化从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变化是通过七件事来表明“恨”与“爱”的。

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5、用自己的话述说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的关键点是什么?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记——散文知识教与学反思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亭,后改字为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书中记载了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其中,精卫填海和我们七年级已学过的,等神话故事,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课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5、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长妈妈的一面。

6、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句子属于描写,写出了“我”的吃惊。

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我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7、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为“宝”,视为“宝”。

8、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9、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段文字表明了鲁迅什么样的态度?10、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三、展示、评议教与学反思第三课时教与学要点:巩固训练提升能力一、研读赏析19~31段。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6、划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7、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根据拟问写上旁批。

(1)“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一句表明了长妈妈什么性格?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2)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3)“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一句表明鲁迅什么情感?8、选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9、“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10、再看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二、想象创新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代长妈妈说些话。

三、展示、评议教与学反思第六课答案第一课时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好人。

2、无知、淳朴、善良、粗鲁……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3、憎恶——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怀念)4、给“我”买《山海经》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5、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二课时一、前测入课1、《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2、夸父逐日女娲补天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3、(1)元旦除夕哈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太多的繁文缛节无知而又淳朴的4、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5、善良而迷信6、心理活动7、热情和关心对比映衬伟大神力《山海经》的内容8、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9、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10、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阿长是一个关心爱护青少年和有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人。

第三课时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5、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6、略7、(1)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三哼经(2)善良、纯朴、关心孩子(3)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8、文中写到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

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9、文中用了“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10、“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