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2.运用阅读策略来理解阅读文章;3.掌握生字词和短语的含义和运用;4.进行文学批评,准确进行情感分析。
二、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2.结合课文,预习文中生字词和短语,确保了解课文内容;3.分析文中情感,准确进行情感分析。
三、导学环节:1.热身时间:阅读课文,大声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情感,了解文中重点。
2.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已经读过的基础上再次阅读,理解更深入。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进行探究,解释词汇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全班分享:小组探究结束后,让每组学生总结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补充补充,提供教材中没有的背景知识。
5.阅读理解:让学生回答阅读指导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
6.情感分析:学生进行情感分析,让学生反思角色情感的发展,从而认识故事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整合所有生字词和短语,完成课后习题;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故事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让学生了解了《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并且可以运用阅读策略来理解阅读文章。
学生还能掌握生字词和短语的含义和运用。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深入了解,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通过阅读指导问题和情感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提高了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
让学生以更好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一种导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导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促进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部编版 9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9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1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掳(lǔ)去震悚(sǒng )惶(huáng )急疮(chuāng )疤诘(jié)问惧惮(dàn )霹雳{pīlì}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
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
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
名,说出。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jié( )问震sǒng jí贯pī( )雳孤shuāng()
3、解释下列词语。
惧惮:_________震悚:__________
诘问:_________惶急:__________
4、初读课文。
①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
母亲开始用小心翼翼的姿态寻找着,都不许我碰一下抽屉,彷佛躲着的铜板是活的。不小心就会惹它生气,滴溜溜地逃跑。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_
5.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至此为止,你知道作者鲁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了吧?你能理解作者流淌文中的这份深厚感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体都震悚起来: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

6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一、识记重点字词,明白得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和详略适当的写法。
3、熟悉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一、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和详略适当的写法。
二、领会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目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难点】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深切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浓厚情感。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教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那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2.关于阿长。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生的老妈子,平常也不回家,直到临死。
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情感,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若是我国民间传奇中的地理知识,还保留了很多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积存词语。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和详略适当的写法,学习作者描述人物的方式。
3.明白得文中带有情感色彩的文句,把握作者情感转变的进程。
自主学习案:一、基础知识积存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这是一部集。
作者,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咱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憎恶.惶.急惊骇. chuāng疤 jié问惧dàn 掳.走震悚.粗拙.孤shuāng zhóu骂 pīlì3.说明词语震悚:面如土色:诘问:情有可原:二、整体把握,深切研讨1.阅读课文。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写的事件的序号上打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合作探讨整体把握,深切研讨2.鲁迅是如何描述阿长的?写出了阿长是如何的一个人?这些描述有什么特色?请在书上圈画并旁注,摘录其中的三处(能够是原文,也能够归纳)。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含答案

主备人韩静娟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备课组长签字曲岩学习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4、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学法讨论法点拨法相关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二、相关信息: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
”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
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
这使我非常惊喜了”。
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
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预习检测1注音:憎恶..鼹.鼠颈.子烦琐.辟.头震悚.灸疮疤...诘.问孤孀.2解词:谋死:切切察察:絮说:辟头:全体:震悚: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原名,家、家、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杂文集《》本文体裁是。
整体感知1、作者喜不喜欢阿长?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语,试试用文中的事例佐证他的态度。
整体感知2、阿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鲁迅回忆呢?(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纵观全文长大后的鲁迅对阿长有怎样的感情?品读揣摩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CC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二、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阿长;写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后三件事详写;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为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神秘莫测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童年作者的心,导致作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2、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3、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从不大佩服——厌恶——憎恶——有新的敬意——怀念4、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三、合作探究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1文中抑笔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当然不能用“妈妈”称呼○2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这样写显得亲切些。
2、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山海经》很难找,别人不能做,不愿做,而没有文化的阿长却能买到。
3、.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对阿长崇敬和怀念;作用是点明中心。
4、题目中“与”表示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用意是表明阿长与《山海经》都有相似之处:都有神秘莫测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童心。
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用了先抑后扬;抑的是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扬的是“逼我”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6、“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作者从童年的眼光看的,不满她的切切查查、睡相不好,但从成年的眼光来看,作者还是持怀念态度的。
四、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答案)

“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略写“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锦城四中八下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编:帅炎平主审:使用时间:2013/09/13共3课时
课题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 ,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动作描写)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喜欢饶舌多事)
阿长与山海经 学案和答案教案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和答案6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 弄清作者为什么对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及买《山海经》怀有这么大的敬意。
3.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写法。
弄清作者为什么对阿长又揭短又赞扬。
【预习导学】1.快速默读全文一遍,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再正确地朗读全文一遍。
憎恶.()惧惮.()粗拙.()哀悼.()震悚.()chuāng()疤孤shuāng( ) jié()问 pī( ) 雳渴mù( )惊骇.()粗拙.() zhòu骂()掳.走()2.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①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③她生得黄胖而矮。
()【学习研讨】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答:2. 结合事例,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答: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答:4. 当阿长说:“哥儿, 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答:5.读懂阿长:——透视鲁迅眼中的阿长,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感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主备:贺运平
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背景资料
1、“阿长”
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
文章重点写了阿长为鲁迅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
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3、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
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
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
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字注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霹雳()辟头()画舫()
2、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3、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
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
是鲁迅回忆()()()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4、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5、熟读课文,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二、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阿长;写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后三件事详写;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为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神秘莫测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童年作者的心,导致作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2、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3、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从不大佩服——厌恶——憎恶——有新的敬意——怀念
4、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1文中抑笔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当然不能用“妈妈”称呼
○2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这样写显得亲切些。
2、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因为《山海经》很难找,别人不能做,不愿做,而没有文化的阿长却能买到。
3、.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对阿长崇敬和怀念;作用是点明中心。
4、题目中“与”表示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
用意是表明阿长与《山海经》都有相似之处:都有神秘莫测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童心。
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用了先抑后扬;抑的是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扬的是“逼我”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6、“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作者从童年的眼光看的,不满她的切切查查、睡相不好,但从成年的眼光来看,作者还是持怀念态度的。
四、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因为阿长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表达作者对童年、阿长的怀念。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文中最后一段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文中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1称鲁迅“哥儿”,说明阿长有爱心
○2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她无文化
○3买来《山海经》说明她乐于助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