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考试语文试题
最新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五套)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一)全卷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80分)一、选择题:以下每个小题均给出了字母代号为A、B、C、D 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直接填在题后的括号中。
(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其中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A.彳.(chì)亍参乘.(shèng)愀.(qiǎo)然殒身不恤.(xù)B.颓圮.(pǐ)旸.(yáng)谷伶俜.(pīng)渐.(jiān)车帷裳C.青荇.(xìng)訾詈.(lì)猗.(yī)郁相与枕藉.(jiè)D.瞋.(chēn)目脉脉.(mò)裙裾.(jū)虚与委.(wěi)蛇2.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其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A.寥廓风姿蓊蓊郁郁义愤填赝B.苍茫戮力如椽大笔锋芒毕露C.遒劲刀俎流觞曲水汗流夹背D.太息桀傲横槊赋诗沧海一粟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语句修辞”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其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B.“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C.《孔雀东南飞》正文头两句诗起兴以引起下边的故事。
所谓“起兴”,又叫“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D.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教师业务考试试题语文

教师业务考试试题语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蹉跎(cuō)缄默(jiān)瞠目结舌(chēng)B. 踌躇(chóu)踽踽独行(jǔ)缱绻(quǎn)锲而不舍(qiè)C. 剽悍(piāo)蹑手蹑脚(niè)谄媚(chǎn)翩跹(xiān)D. 峥嵘(zhēng)逶迤(yǐ)窈窕(yǎo tiǎo)呱呱坠地(g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格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这篇文章的观点十分鲜明,结构也很严谨。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共有120回。
5. 下列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静夜思》以明月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B.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写国破山河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C.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远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D. 苏轼的《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篇。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4年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选择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赋”这一文体主要盛行于哪个时期?
A. 春秋战国
B. 汉朝(正确答案)
C. 唐朝
D. 宋朝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三言二拍”?
A. 《警世通言》
B. 《喻世明言》
C. 《醒世恒言》
D. 《西厢记》(正确答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哪位唐代诗人的评价?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正确答案)
D. 白居易
下列哪一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A. 贾宝玉
B. 林黛玉
C. 薛宝钗
D. 孙二娘(正确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著作?
A. 《孟子》
B. 《论语》(正确答案)
C. 《大学》
D. 《中庸》
下列哪部作品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且作者为关汉卿?
A. 《西厢记》
B. 《窦娥冤》(正确答案)
C. 《汉宫秋》
D. 《墙头马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A. 陶渊明(正确答案)
B. 谢灵运
C. 孟浩然
D. 王之涣
下列哪项不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A. 赋
B. 比
C. 兴
D. 颂(正确答案)
“四书”中不包括以下哪部经典?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春秋》(正确答案)。
教师业务考试卷语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 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8.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C. 倡导封闭的语文课程D.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C. 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D. 文字性与口语性相结合3. 下列哪项不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维度?()A. 知识与能力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美学欣赏与批评4. 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不包括以下哪项?()A. 识字与写字B. 阅读C. 写作D. 音乐5. 下列哪项不是语文课程资源?()A. 自然风光B. 文物古迹C. 民俗风情D. 数学问题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 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 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四、论述题(10分)试述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师暑期业务能力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A. 语文素养B. 思维品质C. 价值观D. 文化素养2.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B.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C.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D.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原则?A.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B.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C. 启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D.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A. 启发式教学B. 案例式教学C. 比较式教学D. 互动式教学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A. 课堂观察B. 作业批改C. 学生自评D. 家长评价6.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A. 教材B. 教学参考书C. 课外阅读书籍D. 教学楼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A. 导入B. 新授课C. 练习课D. 评讲课8.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教师的教学水平9.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A.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B.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C.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D.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A. 识字与写字B. 词语与句子C. 诗歌与散文D. 社会实践活动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
2.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3.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原则。
4.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5.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三、论述题(10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迹工整。
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卷语文

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卷语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窸窣(sū)缱绻(quǎn)缥缈(piāo)罄竹难书(qìng)B. 蹉跎(cuō)踟躇(chí)蹊跷(qī)踉跄(liàng)C. 偌大(ruò)叱咤(chì)咫尺(zhǐ)囹圄(yǔ)D. 恣意(zì)桎梏(gù)旌旗(jīng)栩栩如生(xǔ)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总是孜孜不倦。
B. 这次比赛,他的表现可谓是出类拔萃,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真是刚愎自用。
D. 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缩,真是锲而不舍。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D. 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C.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5. 下列关于古诗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与生机。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远大志向。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师业务水平考试试卷小学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美丽(měi)B. 漂亮(piào)C. 气愤(qì)D. 沸腾(fèi)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朵花真美,就像一个小姑娘。
B. 天上的星星,像眼睛一样闪闪发光。
C. 那只小鸟飞得高高的,像箭一样快。
D. 小明的书包里装满了书。
3.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mò)B. 沉默(mí)C. 沉默(mòu)D. 沉默(mó)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它们用了颜料。
B. 小明的妈妈、爸爸、姐姐都去上班了。
C.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敬业之情,人皆向往。
D. 雨后的彩虹,像一座七彩的桥。
5.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丰硕(fēng shuò)B. 喧哗(xuān huá)C. 璀璨(cuǐ càn)D. 潇洒(xiāo sǎ)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草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B. 小河在歌唱,流向远方。
C. 这座山真高,仿佛要碰到天空。
D. 树叶在风中跳舞,像小精灵一样。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小明很聪明,像个小博士。
B. 这本书太厚了,像座小山。
C. 小河的水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
D. 小明跑得很快,像一阵风。
8. 下列句子中,语序不当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B. 他每天都去图书馆,借了很多书。
C. 为了学习,他放弃了休息和娱乐。
D.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名列前茅。
9.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喜欢运动,所以他的身体很健康。
B. 他既聪明又勤奋,所以成绩很好。
C. 虽然天气很冷,但他还是去上学了。
D.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公园。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创作诗歌的过程主要包括()。
A. 创意、构思、写作B. 韵律、节奏、意象C. 背诵、模仿、创作D. 主题、情感、体裁2. 下面哪项不属于诗歌的艺术特点?A. 意象生动B. 形式固定C. 寓意丰富D. 神秘意境3. 宋代以来,因其抒写自然田园生活而被称为“农民诗人”的是()。
A. 王安石B. 辛弃疾C. 陆游D. 程颢4. 下面哪首诗被称为“离骚”?A. 《长恨歌》B. 《登鹳雀楼》C. 《游子吟》D. 《静夜思》5. 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创作阶段是指()。
A. 民主革命时期B. 新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6. 巴金的《家》主要描写的是()。
A. 新中国的历史转折时刻B. 封建家庭的生活C. 劳动人民的生活D. 普通人家的困境7. 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鲁迅的代表作?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草地》D. 《热风》8. 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对人的要求反映,具有()的性质。
A. 善恶B. 真实C. 虚假D. 虚妄9. “___”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文体,以直接将感情倾诉给朋友或亲人。
A. 日记B. 绝句C. 小诗D. 杂文10.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古典诗歌的体裁?A. 词B. 赋C. 曲D. 神话……二、判断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判断题部分:判断与语文教育业务相关的文学及教育知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2. 唐代时期,诗歌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3.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之一。
()4.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三、主观题(共6道题,每题10分,共60分)1. “饮红却无醉,不觉青云远”是节选自哪位文人的诗句?请简要解释其含义。
(请用文言文回答)参考答案: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塘教管中心初中语文教师技能竞赛试题选手序号:(共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课标部分6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资源和资源。
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和评价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曹操高陵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迷团在曹操高陵的发掘中,考古专家共挖掘出文物超过200件,除常用金银漆器外,有59件石牌铭刻有随葬物品的名称,其中八件圭型石牌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刀”等铭文。
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
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
“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这是后来的演绎。
”他说。
河南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首先,这处墓地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符合文献中对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
第二,墓穴地点与史料记载以及11年前出土的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
加之发现有“魏武王”字样,以及相符的骸骨年龄,遂确认为曹操高陵。
史上流传曹操倡导薄葬,而此墓地四壁无壁画,被认为是对薄葬的印证。
但在考古队长潘伟斌看来,壁画并不一定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
潘伟斌说,“曹操墓里有非常复杂的帐幔,都是五彩的丝织品,他就没必要再画壁画了。
”潘伟斌认为,墓道的长短与墓深是反映墓穴规格高低的重要指标。
此次发掘的墓道近10米宽、40米长。
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长超过10米。
而且15米的墓深十分罕见。
铺地青砖长95厘米,宽90厘米,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陵墓里面30多厘米见方的墓砖。
西高穴村村长徐焕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被发现的曹操墓周围,因为当地人认为风水不好,是村内唯一没有置坟地的地段。
发掘文物中,除常见兵刃、礼器和珠宝外,还有镜台与书案。
在潘伟斌看来,这些对于还原曹操个人真实生活与性格都颇有帮助。
“一般墓葬是不随葬书案,也不随葬床的,因为有棺材,但是他的墓中书案和床都有,这些很有特色。
”潘伟斌说,“可以知道他不但是武将而且也是文人。
”现在,所有出土文物已经从墓穴现场清出,存放在仓库中。
当地文物部门希望发掘的器物都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
考古队副队长任成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具骨骼都不完整,除了头骨,还有肢骨等一些骨骼,需要人骨鉴定专家后期去逐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才能进入复原过程。
而这处墓穴的发掘似乎只是一个开始。
当地考古队已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调研。
“作为一座皇帝陵墓,它周边应该有一些地面建筑,虽上部被破坏,但根基还在,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是能找到的。
”潘伟斌相信,对于陵墓的外围“还有没有随葬墓?他死时明确规定要在他的墓前留出足够的空间,做文武大臣陪葬用,他的陪葬大臣有没有?有多少个?都是谁?”这些问题一旦调查清楚了,关于曹操的疑团,世人对他本人还认识不到的地方,就都可以解决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1.下列关于曹操墓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因为它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
B.潘伟斌认为,壁画并不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曹操墓中有非常复杂的帐幔,没有必要再画壁画了。
C.作为一座帝王墓,曹操墓的周边还有一些遭到破坏的地面建筑,它们的上部遭到破坏,但根基还在。
D.此次发掘的墓道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铺地青砖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墓里的墓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生前曾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B.曹操的随葬品除常见的兵刃等物外,还有镜台与书案。
潘伟斌认为,由此可以知道他是武将也是文人。
C.曹操墓中发现了三具不完整的骨骼,人骨鉴定专家逐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复原了它们。
D.河南文物部门认为,此次发现的墓穴地点与11年前出土的后赵附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是大奸臣,就怕有人盗他的墓,所以这次发现的墓地极可能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
B.发现曹操高陵,将对还原曹操的真实生活与性格都很有帮助,对研究者研究曹操意义重大。
C.出土文物已存放仓库,所发掘器物如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有益的影响。
D.如果能调查清楚曹操的陪葬大臣,将有利于破解关于曹操的疑团,让世人更清楚地认识曹操。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
有人尝认其所着履,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
”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
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
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
人或讥焉。
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末闻巢、许称臣尧、舜”。
时戴颙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
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喂毙,饷钱十万。
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
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
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
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4、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里重其德行重:看重B、并遣使存问存:保全C、一旦携妻子泛江湖泛、渡、游D、登高岭,绝人迹绝:断绝5、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说明刘凝之“慷慨大度”隐士风范的一组是()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④征为秘书郎,不就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凝之羡慕老莱、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子侄们,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苦之日。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一回书答谢。
D、荆州某年粮食欠收,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全部分给挨饿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4分)译文:(2)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
(4分)译文:(二) 名篇名句默写(4分)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2),海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4)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