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和施肥对小麦新品种绵麦42产量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精确作物数量。
对于小麦种植而言,播种密度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
这是因为当播种密度增加时,每株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土壤中的水分、营养和阳光等资源更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增加播种密度还能够减少杂草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
如果播种密度过高,植株之间的竞争会过于激烈,容易导致小麦植株生长不良、营养不均衡,进而影响产量。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较低的播种密度可以使小麦植株生长较为茂盛,茎秆和叶片较长,但穗长度相对较短。
这样的品质特点有利于小麦的加工、贮存和运输。
较高的播种密度会导致小麦植株竞争激烈,茎秆和叶片较短,穗长度相对较长。
这种品质特点有利于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和高产,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的适应程度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耐密度的小麦品种可以在较高的播种密度下保持高产和品质。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目标,选用适合的品种和相应的播种密度非常重要。
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适宜的播种密度因地而异,在实际种植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品种特性进行选择。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如适时追肥、科学灌溉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积极作用。
小麦的种植密度

小麦的种植密度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密度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其中,小麦的种植密度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小麦的种植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且存在一个最佳的种植密度范围。
通常,小麦的种植密度在55000~75000株/公顷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如果密度过低,小麦的茎粗、分枝少,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害的攻击,成本过高。
而密度过高,植株间空间狭小,光照和呼吸受阻,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
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范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二、影响小麦种植密度的因素小麦种植密度的选择需考虑到环境、品种、栽培技术等多个因素。
1. 土壤条件:土壤水分、肥力、土质等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需要土壤适度的湿度和丰富的养分,草丛不宜种得过密,不然植株间不够通风而易致病虫。
2. 品种特性:小麦品种也是决定种植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小麦的品种之间存在生长和发育速度、株型和厌氧臭气产生能力等的差异,其适宜的密度也会不一样。
3. 栽培技术:小麦栽培技术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结合土地情况,选用健壮的种子,同时正确运用肥料、农药等技术手段。
三、如何选取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实验和实践,目前已经确认了小麦种植的最佳密度范围在55000~75000株/公顷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经验,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选择。
1. 测定土壤条件。
可对土壤进行化验,了解土壤的N、P、K和有机质等情况,有助于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2. 了解品种特性。
可以根据所选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株高、叶片数量和产量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密度。
3. 合理运用农艺技术。
肥料、水分控制、草田整地、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总结

2017-2018年度国家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总结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7]411 号文件《<关于印发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其附件《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实施方案》精神执行本试验,旨在鉴定长江上游冬麦区新选育的小麦品种(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国家品种审定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概况㈠参试品种本年度试验参试品种20个(包括对照品种2个),其中川麦604、蜀麦830、绵麦312、蜀麦133和川育25为上年续试品种,其余13个品种均由各省级区域试验推荐新加入试验。
试验分A、B两组,对照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367。
㈡试点分布本年度共设18个试验点,各属四川省5个(成都、绵阳、内江、平昌、西昌),重庆市3个(合川、永川、万州),云南省2个(玉溪、曲靖),贵州省4个(贵阳、毕节、遵义、兴义),陕西省2个(勉县、安康),湖北省1个(十堰),甘肃省1个(成县)。
㈢试验设计及试验实施情况本试验采用统一田间试验设计,随机区组、3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万州12.96平米)。
试验前作5试点为水稻(绵阳、西昌、玉溪、勉县、兴义)、5点为玉米(安康、贵阳、内江、曲靖、十堰),3点为大豆(毕节A组、成都、永川)、3点为休闲地(合川、成县、遵义)、毕节B组为荞麦、平昌点为红薯,万州点为花生。
各试点按照当地大田生产实际确定播期、密度、耕作、肥水管理。
适时化学除草和人工中耕除草,及时防治虫、鼠害。
二、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试验的影响本试验区内多数试点播种前后降雨适中,土壤墒情好,出苗整齐;西昌试点播种前雨水较多,推迟10天播种。
分蘖—拔节期成都、内江、平昌、永川、昆明、毕节等试点雨水偏少,温度偏高,冬干春旱使分蘖减少,病害较轻;绵阳、成县试点因气温较高,降雨少,小麦生育进程加快;西昌、合川、贵阳、安康、十堰等试点气候正常,小麦生长正常;万州、遵义、兴义、勉县等试点晴雨相间,湿度适宜,温度偏低,幼苗长势旺盛,分蘖好;曲靖试点低温天气多,阴冷,生长缓慢。
小麦新品种“山农42”栽培试验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4月刊28科 研 试 验播量因素B 分为B1、B2、B3三个水平,每亩分别为15、20、25万株。
施肥量因素C 分别为C1、C2、C3、C4四个水平。
分别为底肥(复合肥50 kg/亩)、底肥+种肥(尿素7.5 kg/亩)、底肥+种肥+越冬肥(尿素20 kg/亩)、底肥+种肥+越冬肥+追肥(尿素30 kg/亩)。
底肥2021年10月23日施入,种肥随播种施入,越冬肥2021年12月10日施入,追肥2022年3月2日施入。
试验小区长9 m,宽1.5 m,面积13.5 m 2,小区间距0.3 m,设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1.4 试验管理人工开沟宽幅条播,行距0.25 m,每小区播6行。
播种后2021年11月8日浇出苗水,2022年2月20日浇返青水,3月底浇起身拔节水,5月灌浆水少量。
2022年3月17日人工喷雾器打药除草, 2022年5月1日人工拔草。
2022年3月27日飞防根病,2022年5月5日统一“一喷三防”。
2 试验结果与分析小麦各处理小区成穗数和实际产量详见表1,可知播期对山小麦新品种“山农42”栽培试验张承琪1,薛 德1,王信宝1,李 利1,王锡久2,薛 敏2,张 丽3(1.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0;2.桓台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3.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摘要:山农42是山东农业大学育成的高产节水小麦品种,为探索山农42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采用三因素不同水平正交试验法,比较不同播期、不同播量、不同施肥量及其互作对小麦新品种山农42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播期11月1日产量高于11月6日;种植密度25万株/亩群体表现较好;在一定施肥量范围内,施肥量增加对产量影响不大,正常大田管理施肥即可。
关键词:小麦;山农42;特征特性;栽培试验张承琪,薛 德,王信宝,等. 小麦新品种“山农42”栽培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28~29.山农42是山东农业大学育成的高产节水小麦品种,亲本组合为LS5420/良星77,2021年通过国家(国审麦20210097)审定,推广面积呈上升趋势。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之一。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1. 种质改良种质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传统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选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材料。
例如,选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油饼1号、通威27、中麦22等。
新品种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
2. 种植方式科学的种植方式也是促进小麦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要选择适宜种植方法,优选长衍式、精密播种、穴播等种植方式。
其次,对于不同的小麦品种要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包括适时开沟、及时拔草、徐水调控等。
通过科学的种植措施,能够减轻小麦的生长压力,增加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3. 施肥技术小麦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养分供应不足将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合理的施肥技术是保障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小麦生长需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适量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提高养分利用率,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湿度,增强小麦的营养供应能力。
4.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病虫草害防治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防虫网、粘虫板等防治虫害,对于小麦病害则可以利用化学农药或者生物农药喷洒,做好合理的病虫草害防治,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5. 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方式,建立小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小麦的生长情况,实时监测小麦的生长状态,提高小麦的管理水平和产量。
综上所述,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 种质改良、种植方式、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智能化管理等。
采用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单产和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适宜种植密度是指在一定的农田面积上,栽培的农作物应该分布的合理和适度。
种植密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种类,探讨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一、水稻的适宜种植密度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在一般情况下,适宜的水稻种植密度为每亩8000-10000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水稻之间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减低产量,并易发生病虫害;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水稻分蘖较多,影响养分的供应,同样会降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合理的种植密度对其稳产增产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小麦种植密度为每亩600-750公斤。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小麦之间光照不足,影响穗粒的形成,减少籽粒数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单株产量降低,影响整体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度的调整。
三、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6000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养分和水分的争夺加剧,影响玉米茎秆的粗壮和穗的形成,降低产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光合有效面积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同样会减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大豆种植密度为每亩12-14万株。
过高的密植会导致大豆之间竞争激烈,影响光照和空气流通,引发病虫害,减低产量;过低的密植则会导致大豆分枝过多,影响养分的供应,同样会降低产量。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度的调整。
总之,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有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多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单位面积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可达最高值如再继续增加密度产量反而会下降38施氮量过多会引起棉花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矛盾加剧造成棉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出现蕾铃大量脱落经济产量显著降低同时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910
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王士红 1,2 杨中旭 2 史加亮 3 李海涛 2 宋宪亮 1,* 孙学振 1,*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 271018; 2 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聊城 252000; 3 德州市农业科 学研究院, 山东德州 253000
Abstrac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Liaomian 6 with the treatments of three plant densities (5.25×104, 6.75×104, and 8.25×104 plants hm2), and five nitrogen rates (0, 105, 210, 315, and 420 kg hm2) in 2016 and 2017. Compared with D5.25, D6.75, and D8.25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cott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7.6% and 28.7% in 2016, 12.6% and 20.9% in 2017,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0, N105, N210, N315, and N420 increase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y 4.5%, 11.1%, 13.7%, 16.3% in 2016 and 3.6%, 13.5%, 15.3%, 19.8% in 2017,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 curve of cotton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accumulation conformed to the Logistic model, and the maxim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Ym) was obtained under D8.25 N420 treatment in 2016 and 2017.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the maximal biomass, duration of rapid accumulation (T), the maximal speed of accumulation (Vm) increased by 17.3% and 23.8%, 5.20% and 9.9%, 11.45% and 13.8%, respectively in two years. The starting date
小麦高产栽培要把好“六关”巧施“三肥”

小麦高产栽培要把好“六关”巧施“三肥”小麦高产栽培,就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综合运用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克服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协调环境条件与小麦生育的关系,保证麦苗齐、匀、全、壮、足,群、个体协调发展,穗、粒、重三因素合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的生产目的。
要达到小麦高产,在其栽培过程中必须把好“六关”、巧施“三肥”。
一、把好“六关”把好选种关。
麦种要选购正规生产、经营单位出售的种子。
一般不要大跨度引种。
尤其北部地区尽量不要引到南部地区种植。
新品种的引进要注意品种的特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自留的麦种要搞好去杂除劣,以保持优良种性。
把好整地关。
一是麦田要实行交替深耕,扩大机耕面积,增加活土层的厚度。
二是耕地要深浅一致,拾净根茬,使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显坷垃,并使沟畦配套,确保一播全苗。
把好施肥关。
肥料是高产的基础,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使用化肥高产田麦区要坚持“稳氮增磷、氮磷平衡、普锌补钾”的原则。
一般亩施有机肥5m3,纯氮15kg,氮磷比例为1∶0.7,亩施硫酸锌2kg,缺钾田块亩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5kg,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根据地力和产量水平确定底肥追肥比例,以及追肥时期,一般高产麦田每亩底肥施纯氮7kg,中产麦田8kg,低产麦田和旱地麦田主要用于底肥,有追肥条件的可留少量追施(具体方法见巧施“三肥”)。
把好浇水关。
浇好底墒水对提高播种,出苗质量和培育冬前壮苗具有重要作用。
底墒不足地区要抢墒播种,有水浇条件的,一定不种抢墒,欠墒麦。
旱地麦田要积极采用秸秆覆盖等耕作保墒措施。
旱地小麦要大力推广机械沟播,表墒不足的可实行开沟借墒播种。
把好播种关。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精选种子,并搞好晒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搞好药剂拌种。
用选用155粉锈100g,拌种50kg,使药液粘附种子即可播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适宜播期内,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HOU Qin , I h n a g L e g—rn , u S o g OU J n—re,D io— ig A —h a T O u , A —xn ( a n i U X a yn ,P NG Qi u , A J n F N Qi i N — t nl etm rvmet etr ayn rn h Mi gagIstt o gi l r cec , a yn 2 0 3 C ia i a Wha Ipoe n C ne n agBac , a yn ntue f r ut a S i e Mi ag6 12 ,hn ) o Mi n i A c ul n n A src:h f c f e sy bs edi ) a p e m u t f P 5n 2 ntey l o nww e t aiy— — b t tT ee et o dni ( aisel g ,p l da o n o 2 dK o id f e ha vr t Mi a f s t c n i N、 O a O h e e
a ma 4 e e su i d b p li g af u —f co o i r ge sv t e t smo e i h se p r n .T e r s l d c e n i 2 w r t d e y a p y n o r a t r n c e r s ie ma h ma i d l n t i x e i c c me t h e u t i itd sn t a ,te a p id a u t fN 、 n e s y if e c d t e ye d sg i c n l h t h p l mo n e o P2 a d d n i n u n e h il i nf a t 05 t l i y,te e e t e man f co s t a ee — h y w r h i a t r h td tr mi e h il ;t e a p id a u t fK 0 a i l nl e c n t e ye d ,h il e p n e o t ef co swe ei r e n d t e ye d h p l mo n , h d l t ifu n eo h il t e ye d r s o s st h a tr r n o d r e o te
( 国家小 麦改 良中心绵 阳分 中心绵 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四川绵 阳 6 12 ) 20 3
摘 要 : 用 四 元 二 次 回 归 正 交 旋 转 组 合 设 计 , 究 了 密 度 、 肥 、 肥 及 钾 肥 对 小 麦 新 品 种 绵 麦 4 采 研 氮 磷 2的 产 量 效
应 。结 果表 明 : 氮肥是 影 响产 量 的最 主要 因素 , 次是 磷 肥与 密度 , 其 它们 对产量 的 影 响达 极 显 著 水 平 ; 肥 对产 钾 量 影响 较 小 , 未达 到 显 著 水 平 。 绵 麦 4 2获 得 高 产 ( 量 大 于 7 0 k/ m ) 具 体 栽 培 技 术措 施 为 : 度 为 产 50 gh 的 密
ue r i rsf g o h h—y l ( r t n50 g67 o Mi m i 2i Wet i unw r otie , ht ee d ni : 2 .5 id mo a 0 k/ 6 m )f a a 4 s S h a ee b nd ta w r : e sy 2 6 3 e eh ‘ n n c a t
维普资讯
安徽农学通报 , h i . c. u12 0 1 ( ) 13—14 Anu A SiB l 0 6,2 9 : 1 . 1
13 1
密 度 和 施 肥 对 小 麦 新 品种 绵 麦 4 2产 量 的 影 响
周 强 李 生荣 欧俊梅 杜小英 庞启华 陶 军 范其新
o :a pl d a un f N > a p id a un fP2 f p i mo to e p le mo to O5 > d nst > > a p id a u fK2 The s ia e c li ai n m e s e iy p le mo nto O. u tbl u tv to a —
关键词 : 小麦 ; 产量 ; 密度 ; 肥料 ; 绵麦 4 2 中图分 类号 s l 5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7 3 (0 6 0 0 7— 7 l 20 )9一l3 tlz r on t ed ofNe W he tVa i t f c fDe iy a r iie he Yil w a r e y—M i n a a m i42
—
206 5 . 5×1 h 0 / m ,a u to mo n f N:l 2 8 —1 7 5 k / m a u t o , : l . —1 0 8 h 8 .5 9 . 5 g h , mo n fP 0 l 9 4 3 . k / m a un f K, : g mo to O
263 2 . 5—2 0 6 5 . 5×l h 基 本 苗 , 氮 量 l 2 8 0/m 纯 8 . 5一l 7 5 k/ m P O 9 . 5 g h , , 用 量 l9 4一l0 8 g h K O 用 量 l. 3 . k/ m , ,
79. 65 — 11 3.85kg m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