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三 首1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词三首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作品有《东坡 七集》、《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 (qí)古县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 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 《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 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 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
次北固山下 旅途中停留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
王湾(唐)
旅途 客路青山外,北固山
行舟绿水前。长江
海潮涨得 与岸齐平
潮平两岸阔,
风顺而和风正一帆悬。挂
海日生残夜, 太阳从海
上升起。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江春入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 尽,春之气息已到,点
乡书何处达, 大雁每年秋
明节候已到初春。
天往南飞,
春天往北飞归雁洛阳边。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诗中的周郎是指
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东风”是指什么事情呢?
答:指周瑜。“东风”指“火烧赤壁”的事。
(4)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的 意思,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 胜,二乔将被关在铜雀台中了。 诗人曲折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的情怀。
折断的铁戟
锈蚀
以前的时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东吴破曹时)

1 古诗三首

1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是一首记行诗,写出了诗 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诗人通过描 写绿阴、黄鹂,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 也体现了诗人行走山中的愉悦心情。
再读课文,思考交流: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写景的 诗句。
弄清每句诗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说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状元成才路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状元成才路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点明是早春时节。
我会写

芦芽 芦
部首:艹 组词:芦苇 踏芦渡江
我会写

芦芽 芽
音序:Y 部首:艹 豆芽菜
我会写
duǎn
长短 短
部首:矢 组词:短缺 取长补短
结构梳理
惠崇春 江晚景
写实——竹、桃花、江水、 鸭子、蒌蒿、芦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想象——河豚欲上
富有生机 充满情趣
三衢道中
,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
绿阴不减来时路,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
添得黄鹂四五声。悦情状也跃然纸上。
《三衢道中》这首诗第一句点明了此行 的 时间 ,第二句交代了诗人先走___水__路____, 再走山路,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 ,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 出诗人_舒__畅__愉__悦__的情怀。
小拓展 “泥融飞燕子”,可爱的小燕子让你感受
到春天来了,小燕子飞来飞去地忙什么呢? 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筑巢吗?
聪明的小燕子用湿润柔软的泥筑巢呢!
小拓展
鸳鸯睡在沙滩上啊,会不会着凉啊 ?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诗意理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意理解
何日,何时
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这里指戴 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清秋之时,草黄
马肥,正好驰驱
金络脑是贵重 的鞍具,象征 马受重视、得 到重用。
理解主旨
文字塑人,你从诗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诗人?
我读出了李贺 渴望__为__国_建__功__立_业__,__但__怀_才__不__遇_、__壮__志__难_酬__的__感_叹_。
写法探究
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为何不直接抒情, 而要写“马”诗?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骏马 诗人
渴望驰骋沙场 渴望为国立功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读准节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皑皑白雪,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一 燕山,指燕然山。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战略要地。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 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 争之地。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二 诗人李贺生活于唐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 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诗意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理解诗意
视觉上:白色 触觉上:寒冷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古诗词课外拓展: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 中》
① 古诗三首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春暖花开 柳绿花红 万木争春 草长莺飞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烈日当空 小荷初绽
绿树成荫 蝉鸣阵阵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绝句 [唐]杜甫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年级 语文
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yì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m抹ŏ总相宜y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mó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年级
语文
5
读准字音
mŏ 浓妆淡抹
mā 抹桌子 抹
mò 抹墙
mó 折磨 磨 mò 磨面
三年级 语文
写好汉字
独体字结构:未 半包围结构:磨、遥 上下结构:楚、至、盘 左右结构:断、帆、银、饮、初、镜、孤
一尺一拳一寸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 楚江 ,
碧水 至此 。
两岸青山

孤帆一片

三年级 语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

碧水

两岸青山

孤帆一片

三年级 语文
古诗默写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 语文
跟着李白游览祖国山河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年级 语文

21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1)

21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1)

21 古诗三首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 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 《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1 古诗三首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1 古诗三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1 古诗三首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 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 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 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21 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21 古诗三首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 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凉州当地歌曲 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 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1 古诗三首
音乐:《十面埋伏》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 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 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 日绝句》。
21 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 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 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 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 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 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 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 自刎,时年31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用“√〞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人未还〔hái huán〕飞将〔jiāng jiàng〕在生当〔dāng dàng〕作人杰死亦为〔wéi wèi〕鬼雄不教〔jiāo jiào〕胡马度〔dù duó〕阴山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 sài hú zi jié chū guǐ xióng cuī rén luò xià〔〕〔〕〔〕〔〕〔〕qín cuī xiàng zhēng zuì〔〕朝〔〕促〔〕羽长〔〕喝〔〕三、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的意思。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__________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沙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huán jiàng dāng wéi jiào dù二、出塞胡子杰出鬼雄催人泪下秦催项征醉三、1.只要令;使。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第二课时一、选择填空。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思考探究
结构梳理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 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 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 高卓清奇的情致。
【 唐 】 白 居 易
忆 江 南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 人回忆吗?
词句赏析
1、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与下文的“忆” 相照应,上下沟通,十分精彩。 2、第二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 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 目的强烈印象。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
3、最后一句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 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敬亭 位于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 山 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
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 小山峰 60 座,主峰名“一峰”,海拔 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 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 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 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 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 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 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 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 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

这三首都是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

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

它们都是五言诗。

(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

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
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

(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

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

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

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

(个别读-齐读)
13.齐读。

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

(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

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

(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

“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

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

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

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

9.齐读全诗,完成填空。

叙述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别读,齐读;配乐背诵。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备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