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问题研究
宁夏栽培中药材

宁夏栽培中药材
宁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适宜栽培多种中药材。
1. 黄芪:宁夏是全国重要的黄芪产区之一,黄芪的栽培面积广,品质优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
2. 五味子:宁夏拥有适宜五味子生长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其主要产区为石嘴山市,五味子的栽培面积大,品质优良。
3. 麻黄:宁夏麻黄产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市一带,该地区土地瘠薄,气候干燥,非常适宜麻黄的生长,品质优良。
4. 圆柏:宁夏圆柏主要产于吴忠市、石嘴山市等地,圆柏喜阴湿,适合在宁夏的山地区域栽培,品质优良。
5. 鸡血藤:宁夏是重要的鸡血藤产区,该地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鸡血藤的生长,产销量大。
6. 枸杞:宁夏是全国重要的枸杞产区,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和固原市等地,枸杞的栽培面积广,品质优良,被称为“中国枸
杞之乡”。
7. 白芍:宁夏白芍的种植区主要为那罗镇、青铜峡市等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品质优良。
除了以上几种中药材外,宁夏还有许多其他中药材种植,如黄
连、丹参、当归等。
宁夏的中药材种植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宁夏野生锁阳资源分布及保护利用研究

宁夏野生锁阳资源分布及保护利用研究赵亚峰;李新领【摘要】锁阳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材,在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上极具开发价值。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锁阳的研究成效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并经过对宁夏地区野生锁阳及寄主的考察,阐述了进行锁阳的人工种植及其产品的开发,对发展宁夏地方特色的产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4(000)020【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锁阳;保护;利用【作者】赵亚峰;李新领【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宁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锁阳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早在先秦就有文字记载,汉代始入药,为历代名医名案所珍重,现代研究阐明主要因其富含鞣质、齐墩果酸丙二酸半酯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滋补强壮、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极具开发价值。
锁阳的寄主白刺属植物,具有耐旱、耐高温、耐严寒、耐盐碱、耐贫瘠、抗风沙等特性,为荒漠和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建群植物,常形成群落,根系发达。
锁阳专一性的寄生于白刺属植物的根部,一般而言覆沙厚的地方锁阳寄生最多,最适宜锁阳生长。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尤其是河西走廊西端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地带性植物逐渐演变为沙生物种。
因此白刺的适宜性生长范围逐步扩展,在地处宁夏的河东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里均有生长。
然而因人为活动加剧及不合理采挖,锁阳资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锁阳资源逐渐紧缺,加强锁阳的人工种植及产品开发,对保护野生锁阳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锁阳科锁阳属植物锁阳(Cynom orium songaricum Rupr),主要分布在我国以及蒙古和俄罗斯境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区,在宁夏地区主要分布于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以及河东沙地的灵武、中卫、陶乐、同心等地[1,2]。
截至目前,对锁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角度对其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析[3-9],食品学对其食用作用的研究[10,11],植物学角度对其种子萌发,及其与寄主关系的研究较多[12-14]。
宁夏苦豆子生态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部分两者干重 比为12 . , .~16全株有 白色伏 生绢状柔 毛, 奇数羽状复叶互 生, 总状花序顶 生, 花密生 , 呈黄花或黄
白花, 为念珠 状 , 荚果 灰褐色 或灰 黑色 , 种子 呈卵 圆形 。 每年 4月上 、 中旬萌发 ,~7 6 月中旬开花 ,~9月中旬果 8
实成熟 , 月底开始干枯 。当年实生苗未见现蕾开花。 9 苦豆子种子成熟期与雨热 同季 , 种子含有亲水胶体 能粘附土壤 , 在湿沙土 中很快发芽生 长 , 形成秋季苗 , 荚 果很轻可随风滚动或漂流 , 故分 布较广_ 。 3 J
苦 豆 子 (o h r o crie L ) 豆 科 ( eu S p oaal e o s . 是 p u d Lg-
物, 较耐寒 , 根茎发达 , 根幅长 达 2 垂 直 根 向下 延伸 ~3m, 约 2O . . ~2 5 m。不定 根无分 层性. 均匀扩散 , 蔓延很广; 地 上部分多分枝 , 一般株 高3 ~ O
6 冠 幅 为 3 ×3 0 m, c 5m c 0 m, c
m n se槐 属植 物 , ioa) 别名香 豆 、 苦甘 草、 豆 草、 苦 欧苦 参 、
形成庞大的根 系网, 其范围扩 散蔓延很广, 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地上部分 与地下
பைடு நூலகம்苦豆根 、 西豆根 、 草槐( 肃) 白头蒿 子、 亚 ( 甘 、 布 维语) 胡 、 兰一宝雅 ( 蒙语 ) ] 等口 。我国西北地 区常用 的 中药材 : 药 用根、 根茎 、 全草及种子 , 味苦性寒 、 有清 热解 毒 、 祛风燥 湿、 止痛杀虫等作用L 。 2 j
雷
茜
群 落 、 豆 子一 沙蒿 植 物 群 苦
落 , 般 覆 盖 度 4 ~ 一 O
宁夏中药资源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

而与 毗邻 的没 有 灌 溉 条 件 的干 旱 或 半 干 旱 的 荒
漠地 带 , 物覆 盖度低 , 植 种属 较 少 , 长 的植 物 种 生 类 明显 与 引黄灌 区不 同 , 成 了界 限分 明 的不 同 形
雨量 大 , 温低 , 于 高寒 阴 湿 区 , 用 植 物 资 源 气 属 药
辽 阔的河 套 引 黄 灌 区 , 靠 黄 河 水 的灌 溉 , 夏 依 宁 平原 农业 发达 , 生物 资 源 丰 富 , 品种 繁 多 , 物 生 植
长茂 盛 。宁夏 平 原 药 材 区 是 宁 夏 枸 杞 的 主 要 产 区 , 括石 嘴 山、 包 惠农 、 罗 、 兰 、 川 、 宁 、 平 贺 银 永 青 铜峡 、 灵武 、 忠 、 吴 中宁 、 中卫各 市 县 的灌 区部 分 。
材 区等 5个 药 材 资 源 区 。各 资 源 区 的分 布 由南 部半 阴湿 地 区 一 中部 半 干 旱 地 区 北 部 干 旱 地
降雨 量为 20—40 m, 低 温 度 ≥2 的无 霜 期 0 0m 最 。
收 稿 日期 :0 2—0 21 8—0 8
作者简介: 刘美杰( 9 1 , , 16 一) 女 副教授 , 从事药用植物学及药用植物栽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电子邮件 : i0 2 .o l 0 @16 tm m
生长环境的独特需求和适应 , 其分布呈现出了大 面积 的单一 群落 且伴 生 植 物很 少 的 特 点 , 势 种 优 极 为突 出 , 源 非 常 集 中。如 主 产 甘 草 的 盐 池 、 资
透过秦艽浅析我省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透过秦艽浅析我省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我国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国家,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味中药,发展至今已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中药材资源物种之多、资源之丰富、蕴藏量之大、用途之广、开发利用前景之广阔,是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中药在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显著特色和巨大优势。
一、我省中药材资源基本情况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地理坐标在N32°31’~42°57’,E92°12’~108°46’之间。
东临陕西,南接四川、青海,西邻新疆,北与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东北和宁夏相连。
地处黄土、内蒙古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地形复杂,是一个高原山地省区。
甘肃是一个狭长地带,从东南到西北全长1665km,南北最宽处530km、最窄处25km;南北相距10个纬度,东西相距16个经度。
河流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
甘肃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并且有明显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特征过渡带,气候类型复杂,大体可划分为白龙江下游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陇南暖温带湿润区、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河西北部温带干旱区、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甘南高寒湿润区等八个气候区。
全年平均气温-1~15℃,1月份-14~3℃,7月份11~27℃;降雨量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30~680mm;全年日照时数175~3300h;无霜期160~220d。
由于甘肃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多样,形成植被类型多样性,植物种类繁多。
甘肃高等植物4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近1500种。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9500多个品种,居全国第二位(四川是第一位),有药用植物1270多种;大宗地道药材就有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红芪、大黄、甘草、板兰根等品种产量大、品质优,特别是“岷归、纹党”等是甘肃传统出口药材。
宁夏苦豆子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丁夏 卓 酉 豆 资 源 的保 护 及 其 开 发 利 用 苦 子
张清云 杨朝霞 赵晓莉 李 , , , 明
(. 1宁夏农林科学院 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 宁夏 银川 70 ;. 5( 2 宁夏盐池县科技局 ,  ̄ 宁夏 盐池 7 1 0 55 ) 0
摘要 : 通过对宁夏地 区苦豆子的资源调查和生物特性分析 , 提出 了苦豆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对策 , 为宁夏野 生苦豆 子资 源 的保 护和开发利 用提供重要依据 。 关键词 : 苦豆子 ; 资源保护 ; 生物特性 ; 发利用 开
山区气候 温 和凉爽 , 以黄 土 丘 陵 为 主 , 段 起 伏 、 壑 地 沟 纵 横 、 草 丰美 , 水 物种 多样 等 ; 中部 干旱 带土 地广 阔 , 由
药典》 17 年版 ) (97 l 。由于苦豆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 1 J
值 和 生态 功 能 , 苦豆 子 资 源 的合 理保 护 与开 发 利 用 越
型 , 有“ 部 盆 景 ” 称 , 我 国 西 北 地 区 的 一 个 缩 具 西 之 是
影 。全区南寒北暖、 2 南湿北干 , 冬寒漫长 、 夏短酷热 ,
风大 沙多 、 雨雪稀 少 , 自然 条 件复杂 多样 。按照 地理 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来宁夏农科院调研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来宁夏农科院调研。
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刘常青,自治区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赵捷等陪同调研。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芦花台现代农业科研基地,黄璐琦调研了生物中心承担的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课题“药用苦枸杞品种选育研究”的进展情况,问询了苦枸杞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遗传关系分子鉴定、扦插及组培快繁育苗、引种后表型变化分析等研究工作进展。
在听取了课题组成员汇报后,黄璐琦对课题研究进展表示了肯定,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
该课题针对当前枸杞品种缺失传统味“苦”药用性状的问题,与黄璐琦团队联合攻关,开展苦枸杞引种驯化、快速繁育、配套栽培、“味苦”关联组分解析、药效综合评价等研究工作,旨在建立苦枸杞“资源引选-种苗繁育-配套栽培-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助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黄璐琦调研指导,开拓了生物中心科技人员的研究思路,明确了今后重点攻关方向,为课题高水平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慧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来我院调研文/院生物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宁夏农科院开展学术交流文/院生物中心9月1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袁媛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张重义教授应邀到宁夏农科院开展学术交流,分别作了题为“优质药材品质形成分子机理”和“克服中药材连作障碍研究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生物中心全体科技人员,以及院枸杞科学所、林草所相关科技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会上,袁媛研究员从药材基因型、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阐述了影响优质药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张重义教授以中药材地黄连作障碍为例,从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组、植物免疫响应等方面探讨了中药材连作障碍形成机制以及解决连作障碍的技术方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工作实施管理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中药管理【发文字号】宁政办发[2012]197号【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12.11.05【实施日期】2012.11.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工作实施管理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2〕197号)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有关部门:《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工作实施管理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1月5日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工作实施管理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等文件精神,保障我国基本药物中药的原料、生产和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工作任务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规财发〔2012〕27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开展宁夏中药资源普查的目的和目标(一)项目目的。
通过中药资源调查,编制、汇总、整理调查数据,全面掌握我区中药、回药资源及供需变化情况,建立宁夏中药、回药资源数据库,编制我区的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回药资源合理利用和发展规划及相关规范,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宁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项目目标。
根据我国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中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对重要临床常用和大宗中药材的需求,开展全区中药材、回药材资源调查,掌握全区重要的中药材、回药材资源生产及供需现状,建立濒危中药材、回药材资源人工生产示范基地、数据库、动态监测网络,达到保障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原药材供应及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基本药物宁夏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成果之一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问题研究牛国元宁夏科学技术厅二0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目录一、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情况调查 (1)(一)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 (1)(二)第四次中药材资源外业调查情况 (2)二、典型地区六盘山区中药材主导种类调查 (10)(一)六盘山区大宗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 (10)(二)六盘山区大宗中药材质量考察 (12)(三)六盘山区大宗中药材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13)三、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一)中药资源从数量到蕴藏量快速减少 (18)(二)中药材濒危物种分布和储量变差 (18)(三)人工栽培中药材病虫害严重 (19)(四)人工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19)(五)中药材后续产业链条延伸差距大 (20)(六)中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21)四、提高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平的对策 (21)(一)依法制止滥采滥挖中药材资源现象 (21)(二)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22)(三)积极开展重要中药材资源半野生栽培 (22)(四)积极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管理规范 (22)(五)努力提高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率 (23)(六)利用高新技术保护中药材资源 (23)(七)加强中药材的综合利用 (24)(八)建立自治区标准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 (25)(九)推动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建设 (26)(十)推动中药材对外合作与人才培养 (26)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问题研究中药资源中除了矿物资源外都属于可再生资源,虽然是这样,但是中药资源的可再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很好的实现的,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对中药资源的保护意识,那么可再生的资源也会变得不可再生。
宁夏地处西北地区,特殊自然环境蕴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物资源,其中药用植物资源917种,(1984-1986普查数据)。
近10余年来,在国家、自治区政府的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支持下,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围栏养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修复等一些举措,部分野生资源得到保护,一些野生资源通过引种、驯化,实现了野生变家种,中药材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根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目前宁夏中药普查已完成了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的外业样地调查、栽培药材调查、中药材市场调查,已进入后期内业整理、资料统计阶段。
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宁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情况调查(一)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第三次普查显示(1983—1987),宁夏有药用植物917种,分属126科、453属,药用动物182种,分属86科,矿物药5种。
共有中药资源1104种。
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常用中药,宁夏有157种,其中植物药147种,动物药9种,矿物药1种,占全国重点普查品种的43.3%(以药材种类计),占宁夏中药资源总数(以动植物矿物来源计)的13.3%。
其中较重要的有枸杞子、甘草、麻黄、银柴胡、柴胡、锁阳、秦艽、党参、大黄、白芍、赤勺、板兰根、升麻、淫羊藿、杏仁、桃仁、地榆、白鲜皮、远志、酸枣仁、羌活、香加皮、黄芩、茜草、南沙参、茵陈、红花、款冬花、莆黄、知母、百合、黄精、猪苓、麝香、刺猬皮、全蝎、石膏等,此外,非重点品种菟丝子、地骨皮、白蒺藜、穿地龙、铁棒槌、苦豆草、小茴香、龙骨、龙齿等产量较大,为宁夏的重点品种。
宁夏中药蕴藏量按照已经收购的81种重点药材的估计,蕴藏量为4亿多公斤,1983年的产量为1441万公斤,当年的药材收购量为1125万公斤。
年产量在100万公斤以上的药材只有甘草1种;30—100万公斤的有枸杞、党参、麻黄、杏仁等4种;10—30万公斤的有黄芪、柴胡、地骨皮、菟丝子等4种;1—10万公斤的有升麻、秦艽等14种;1万公斤以下的有贝母、贯众等56种。
(二)第四次中药材资源外业调查情况从第四次中药材资源外业调查情况看,与1983年的普查结果相比,野生中药资源数量、贮量有较大的变动,主要表现为:1.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引黄灌区(含贺兰山),被调查的惠农区、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及西夏区5个县区重点药材品种仅为应调查重点药材品种的52%左右,其中平罗县最低仅为从38.5%,一般调查品种的数量也未达到预期(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一些特色野生药材如肉苁蓉、银柴胡、锁阳、麻黄等资源显著的减少。
中部干旱带(含罗山),被调查的盐池、灵武、同心、红寺堡、海原、中宁及中卫等县市(区)重点药材品种仅为应调查重点药材品种的90%左右,其中红寺堡为66%、灵武69%、同心84%、盐池70%(一般调查品种的数量还在统计中)。
特色野生药材甘草、银柴胡、麻黄等资源分布面积、蕴藏量显著的减少。
在盐池、灵武、陶乐、同心等半荒漠草原和沙地分布有大量的甘草(乌拉尔甘草)面积约为170万亩,现阶段宁夏甘草资源理论上的总储量为4,0万吨。
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300万亩逐步减少到2004年的514万亩(建群种群落286万亩)、到目前的170万亩。
资源蕴藏量也由1983年的总储量168.3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45.63万t,到目前的4万吨。
曾经是宁夏盐池、灵武、红寺堡、同心等半荒漠草原和沙地分布主要药材木麻黄——贼麻黄、中麻黄、草麻黄等3个优势种群,在本次普查中只发现在麻黄山、罗山、永宁和马家滩有零星的分布,蕴藏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南部山区(含六盘山),被调查的原州区、彭阳、隆德、泾源、西吉县(区)重点药材品种基本达到了调查重点药材品种,(一般调查品种的数量还在统计中)。
但此次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特色野生药材如桃儿七、银柴胡、五味子等调查数据与第三次普查分布和储量误差较大。
2.人工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自2000年宁夏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宁夏)”以来,经过10多年的较快发展,宁夏中药材种植形成了2个特色产业带,即:中部干旱风沙区以甘草、苦豆子、银柴胡、肉苁蓉等为主的沙生特色药材产业带,南部六盘山阴湿区以秦艽、黄芪、柴胡、黄芩等为主的六盘山特色药材产业带,同时在全区相继建立了甘草、麻黄、苦豆子、黄芪、秦艽、柴胡等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已形成了引黄灌区、清水合流域枸杞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以甘草、麻黄、银柴胡为重点的沙生药材种植区,以六盘山区隆德为重点的六盘山药材种植区。
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全面增长,2013年全区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资源修复面积达到110万多亩,其中:人工种植51万亩,资源修复抚育60万亩,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6亿元。
第三次普查时,宁夏的药材种植仅限于枸杞、黄芪、柴胡、板兰根、杏仁、小茴香、菟丝子等,随着天然药材资源的减少而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黄芩、甘草、月见草、金莲花、山药、苦瓜、草麻黄、肉苁蓉、北沙参、秦艽、铁棒槌、丝瓜等药材的驯化、引进种植,使得人工药材种植的种类面积得到了显著增长。
如枸杞种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余万亩增加到目前的50余万亩,干果产量约11万吨,约占全国枸杞产量的57.8%,制干后甲级果率75%,直接产值超过48亿元。
甘草种植面积由零增长到目前10余万亩,产量由种植初期的每亩3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800—1500公斤。
在全国形成了唯一的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5000余亩。
3.中药资源综合技术研究情况优势中药材资源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方面。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开展甘草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三年多的艰苦攻关,在突破甘草胭脂蚧传播扩散规律、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安全防治等核心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三清一治”技术措施,并制定发布《甘草胭脂蚧防治技术规程》。
通过在不同时期清除、隔离虫源,关键期药剂安全防治,达到有效降低甘草胭脂蚧危害的目的。
甘草胭脂蚧防治技术的成功攻克,大大降低了甘草胭脂蚧危害风险,为我区中部干旱带甘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宁夏中药资源及质量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编著完成的《宁夏60种中药材资源介绍》作为此次普查的培训教材,110名普查队员人手一本,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回药资源采集整理及研究方面:对全区22个市(县)进行了全面、科学、规范的回药野外调查、内业整理和传统知识调查。
共采集回药材305种,制作回药植物标本3000份,收集传统药物知识85条,整理制订了《宁夏回药目录》1部,编纂《回药植物学彩色图谱》1部。
通过深入挖掘回族医药文献,加强回医药理论体系研究,整体出版了《回回药方研究》专著,为回医药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课题“回回药方中种子果实类药本草考证”,通过对《回回药方》中131个种子果实类药物进行考证研究,并对药物的名称、产地、品种、炮制、性味、功用、主治等进行研究考证。
在考证过程中统计整理了宁夏分布的38种种子果实类回药(宁夏回药种源)。
以此为依据,将38种回药列入了《宁夏回药资源普查目录》,并对这38种回药进行了标本的采集、分布、蕴藏量的调查、充实了回药资源目录范围,为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科学考证依据,也为回药本草考证和回药药用部位考证提供了成功借鉴,有力促进了宁夏回药资源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在原编纂出版的14部回医药著作基础上,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认真研究整理出“真一、七行”论、“四液四性”学说、“体质禀赋”学说、“经络”学说、“脏腑经络气机”论、“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八大特色理论,初步建立起回医理论体系框架,并又编纂出版了《回医诊断学》、《回医特色诊疗技术》、《回回药方梳理》、《海药本草梳理》、《瑞竹堂经验方梳理》、《饮膳正要梳理》6部著作;挖掘整理出回医特色诊疗技术9大类、56项,甄别遴选出23类、582种回药,回药剂型16种,使用方法18种,研究整理出回药独特的四禀性、四等级、十二气味、十二功效和“七情”配伍等核心理论,由于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研究成果显著,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回医文献学建设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华回医药博物馆,编纂《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药保健》等八部回医学教材。
回医药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回药应用标准正在制定中。
实施《回药特色药用部位与功效研究》课题,通过文献整理回药与中药不同的药用部位,并广泛走访回族聚居区回族民间回医,搜集具有特色药用部位和功效的回药、民间药,广泛采集、整理相关回药标本,初步形成回族民间特色药物数据库。
此数据库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回药传统知识调查项目开展,补充了回药、民间药调查信息及采集的标本,充实了回药和回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回药特色药用部位与功效研究,为研究制定宁夏回药资源发展规划、加强回药资源保护开发可持续利用、促进回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科学而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