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选修6)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高三一轮复习)

短缺。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表现为环境污染。
表现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 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 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 放 有毒农作物”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垃圾随意堆放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等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 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城市地区 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的集中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 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 乡村地区 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 大 减少 地区 环境问题
内容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 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 持续发展的说明原则?
1.(2009年江苏地理)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
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2)题。
(1)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减轻大气污染 D.提高能源利用率 )
庞大的 人口基数庞大、新增人口数量多 人口压 人口素质不高 力 资源相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对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 较低
深刻的 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 环境危 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机 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 物度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0、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10、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1)庞大的人口压力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3)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4)深刻的环境危机 (4)深刻的环境危机 A、(1)(2)(3) (1)(2)(3) C、(1)(2)(4) (1)(2)(4) B、 B、(2)(3)(4) D、(1)(2)(3)(4) D、(1)(2)(3)(4)
练 习
1、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C)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 A、采猎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新技术革命时期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大量开垦耕地对环境 农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影响有( 产生的影响有( A)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保护了森林和草原 C、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和脆弱 D、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
A
拉采尔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受C 因受C.R.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同时 认为由于有人类因素, 认为由于有人类因素,环境控制是 有限的,并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 有限的,并把位置、 为支配人类分布和迁移的三组地理 因素。 因素。 美国的森普尔和亨丁顿等则师承德人拉采尔, 美国的森普尔和亨丁顿等则师承德人拉采尔,把达尔文 的进化论庸俗化,过度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 的进化论庸俗化,过度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 形成了环境决定论流派。 形成了环境决定论流派。
A)
(2)资源利用率低 (2)资源利用率低 (4)资源种类少 (4)资源种类少 B、 (1) (4) B、 D、 (3) (4) D、
高考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 ( C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2.(2009· 江苏)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城市地区的环 境问题主要表 现 环境污染 。
乡村地区的环 境问题主要表 现 生态破坏。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环境问题 以 环境污染 为主;
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发 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环境问题 以 生态破坏为主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11 31 31 31
33 33 31 31 11
33 33 31 11 11
31 31 11 11 11
11 22 12 11 11
5.(2011·天津 )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 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 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 合实际的是( D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人文地理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
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
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
5浓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答案C解析图中甲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都最高,可能是城市主干道旁;乙三个季节都最低,环境最好,应该是风景区;则丙为住宅区。
2.图中冬季PM10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①降水少②风力弱③工业粉尘排放多④燃煤取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会增加颗粒物的排放;同时北方冬季降水少,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物难以降到地面,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不断增加.注意题干中“较其他季节高”,应该回答冬季特有的因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必修2)

课 时
考
跟
点 突
极易受侵蚀。这些土地的3/4属于侵蚀高敏感地区,在这种
踪 训
破
地区,一旦森林植被遭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2)人为
练
原因: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造成玛雅人对
森林无节制地砍伐,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
第8页
必修2 第6章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1.人地关系模式图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核
课
心 考
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
时 跟
点
踪
突 破
乌梁素海”。汇入乌梁素海的水经过农田时会被污染。
训 练
第18页
必修2 第6章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2)从图中获取信息: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课 时 跟 踪 训 练
第19页
必修2 第6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
核
课
心 考
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时 跟
点
踪
突
训
破
练
第17页
必修2 第6章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思路引导] (1)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当地将黄河水通
跟 踪
突
破 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再生 速度。
训 练
②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 的 自净 能力。
第6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_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21张PPT)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生产的机理与表现。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A.甲 水土流失
B.乙 荒漠化
__________突飞猛进,人类攫取________的能力空前提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的必境然性问。 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
________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知识点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基数庞大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 严重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_人__口__、__环__境__与__发__展___白皮书》。
知识点五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手段:_环__境__无__害__化__技__术___。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
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 以环境污染为主 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要点二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原生态图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系辨析 [问] 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理解图中箭头的含 义。
提示: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 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 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 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护全球气候
不
关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同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重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点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 定位
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用清洁能源
共
发展要求——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同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点 基本保障——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
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结果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提出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
疑难突破 [问] 2.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 提示:(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 发展的双重压力。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足够能力解决 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嫁污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题能力培养]
农药
达标 慢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 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 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 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 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 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主要原因:
矿物燃料
(3)影响:
冰川消融
农田盐渍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应对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应 对
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绿色植被
措
施
开发新型能源
加强国际间合作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臭氧层的破坏 读“臭氧层对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图, 回答问题。 (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__太__阳__紫__外__线__, 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__南__极__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 (3)原因:__氟__氯__烃__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①危害人类的健康;②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向精炼
角度1 环境污染
1.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 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 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1)~(2)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 ②解决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质量
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化石燃料:
①分布特征:不均衡。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毁林的危害
1.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 B. 引发草场退化
(
)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3)解决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美国在解决该问题的态度上不如欧盟主动,试从自然地理
角度说明原因。
答案:(1)全球变暖
(2)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森林破坏
使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影响:海平面上升;影响
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环保能源,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 (4)欧盟多数国家属岛国或沿海国,地势较低的地方较多,海 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其安全;美国内陆面积广大,海平面上升 对其影响较小。
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地理漫画图的判读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 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 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近年来“地理漫 画”类题目在各种地理考题中频频出现,既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问 题的关注,又考查学生对漫画作为一类特殊图表的判读技巧。
[温馨提示] 的原因
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
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 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其主要原因是:①
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
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②南方降 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③南方多丘陵地形, 且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 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
)
(2013·合肥模拟)读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渔夫的行为体现了 A.地理环境决定论 C.人地伙伴论
( B )
B.人类中心论 D.可持续发展理论
2.图中先儒之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 B )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获取 资源 人类 环境 排放 废弃物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为哪两方面? 答案: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 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
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 杀虫剂等,使空中氟 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 氯烃增多 出大量的SO2、NO等 南极、北极、青藏高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 原上空 南方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 物;土壤酸化——危害森 损害人的免疫力、危 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 及海洋生物 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 排放,研制新型制冷 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 系统,国际合作 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资源、矿产资 源和 缺 地域 差异 形成 原因 发达国家 更突出 过度消耗资源
能源
生态破坏 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水资源、土地 水土流失 、土 表现 等短
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 染等
城市 地区、
表现 原因 对策 “开源”“节流”相 结合
水资源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 短缺 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土地资
源短缺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短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 缺 重,资源分布不均
(2)土地资源的退化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概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 念 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表现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 主要原因 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 生物措施 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防 治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措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 农牧业措 施 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 施 田耕作范围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 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
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 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
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 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 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
[典例]
(2013·北京东城区模拟)下图为“我国规划
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读漫画“小草的哀求”,回答下列问题。
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沙尘暴可以中和酸雨,抑制气候变暖,增加降 落地土壤中的养分。 答案:D
4.下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生产活动是
A.交通运输 C.工业生产
B.电厂发电 D.毁林开荒
答案:D
(1)以上图文材料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2)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该环境问题带来的 影响。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
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 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 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 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 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 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 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1)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及其原因是 A.中国 经济水平高
C
B.印度
C.美国
居民环护意识弱
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D.俄罗斯
经济总量大
(2)若图中某国家退出《京都议定书》,从可持 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违背了 A.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C B.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温馨提示]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
减少等
农村 地区、发
展中国家严重 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过度开采
严重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
类居住地过分密集, 造成污染物集中
[温馨提示]
正确区分环境问题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 源短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
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
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
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
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
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 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答案:(1) 过度放牧 (2)D (3)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 (4)依法加强管理、建设人工草场、 安排合理的载畜量。
(1)图中反映了我国的____________现象。 (2)图中所揭示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为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内蒙古高原 (3)简述图中揭示的不良现象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4)分析解决此种不良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考点三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
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
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答案: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 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生态 持续发展(基础)。
(2)经济 持续发展(条件)。
(3)社会 持续发展(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