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浅论明代叙事文学中的唐明皇形象

浅论明代叙事文学中的唐明皇形象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在史书记载和当时文学作品中,唐明皇素有“德智才俱全的统治者”的称号。
在叙事文学中有不少关于唐明皇的传说故事,其中记录了唐明皇的完美形象。
形象描绘着他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统治效果。
首先,唐明皇拥有一种纯洁、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古代著作《滕王阁序》中描述了唐明皇“忠问若重,何处思极,恩赐益加”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对臣子和老百姓存有一份崇高的尊重和天真无邪的善意,有助于社会和谐。
其次,唐明皇有极强的政治智慧。
关于此,有《史记》的记载:“唐明皇注重修筑八路军,灌输军事精神,臣子勇武,在困难中建立起团结一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天下安顿好。
特别是在称帝之前,他作为太极王朝的创立者采取了恰当的政策,以保证了他后来的稳定。
再者,唐明皇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开创了以政令兼施的儒家政治学说,推动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任用贤才,注重庶民的利益,进一步彰显了他有坚强的爱民慈悲的决心。
总的来说,唐明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传奇一直流传于史册之中,形象描绘得十分完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伟大典范。
他以自己尽心尽力的智慧与开天辟地的力量带领中国古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与国 家的悲剧

《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与国家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颗璀璨而又饱含泪水的明珠,镶嵌在唐朝的画卷上。
他们的爱情,既充满了甜蜜与浪漫,又交织着痛苦与无奈;既是个人情感的极致表达,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唐明皇,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君主,在其统治的前期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智慧。
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大唐的光辉照耀着整个世界。
然而,当杨贵妃走进他的生命,一切都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杨贵妃,她的美丽倾国倾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的温柔与妩媚,让唐明皇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唐明皇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千里运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他给予了杨贵妃无尽的宠爱,杨家也因此鸡犬升天,权倾朝野。
然而,爱情的甜蜜却掩盖不住国家潜在的危机。
唐明皇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逐渐荒废了朝政。
那些奸佞之臣趁机当道,杨国忠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而边疆的安禄山、史思明等拥兵自重,看到朝廷的腐败和虚弱,野心勃勃地发动了叛乱,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战争的烽火瞬间点燃,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一路直逼长安。
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和一众亲信仓皇出逃。
在逃亡的途中,士兵们疲惫不堪,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恨。
他们将这一切的罪过归咎于杨贵妃和杨国忠,认为正是他们的得宠和专权,才导致了国家的灾难。
在马嵬坡,士兵们发生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面对群情激愤的士兵,唐明皇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之中。
他深知,如果不答应士兵们的要求,自己的性命也将难保,大唐的江山更是危在旦夕。
最终,他无奈地赐死了杨贵妃,曾经的海誓山盟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成为了唐明皇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他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懊悔不已。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大唐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家陷入了长久的战乱和动荡之中。
唐明皇君臣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第33卷第4期天中学刊Vol.33No.42018年8月Journal of Tianzhong Aug.2018收稿日期:2018-05-07作者简介:李春燕(1981―),女,河北衡水人,讲师,博士。
唐明皇君臣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李春燕(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摘要:唐明皇君臣故事,以君臣相得故事、知遇与贬谪李白故事、明皇为士人赐婚故事为主要内容,文本形态多样,历代流传不息。
其中的帝王与文人互动,再现政统与道统之间的角力。
势道关系的亲疏离合影响了唐明皇君臣故事的传奇书写,“明皇情结”亦影响了唐明皇文学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唐明皇君臣故事;势道关系;“明皇情结”;中国叙事文化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4–0020–05唐明皇庙号玄宗,是一个传奇帝王。
晚清史学家姚莹曾说:“自古人主一身,前后异辙,未有如玄宗者也。
”[1]116丁如明也说:“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其间大故迭起,理乱兴衰,足资后人借鉴。
”[2]2唐明皇帝王人生的前后之异充满了戏剧色彩,形成了以帝妃、君臣、好道、梨园诸故事为基本构成的唐明皇故事群。
唐明皇故事的实质是帝王故事,以唐明皇与朝臣文士故事为重要构成部分。
这些故事初见于唐五代笔记小说,在宋元明清的小说戏曲中广为流传,以君臣相得故事、知遇与贬谪李白故事、唐明皇为士人赐婚故事为主要内容,文本形态多样,内涵深刻,值得探究。
梳理唐明皇君臣故事的内容及演变,剖析文人书写这一故事的心态,可知唐明皇君臣故事中的帝王与文人的互动,再现政统与道统之间的角力。
其中,势道关系的亲疏离合影响了唐明皇君臣故事的传奇书写,“明皇情结”亦影响了唐明皇文学形象的塑造。
一、唐明皇君臣故事的文本流传唐明皇君臣故事广泛流布于唐五代及以后的小说、戏曲文献中,历代流传不息。
围绕帝王与士人这个主题,唐五代的记载以唐明皇为叙事中心,宋元时帝王故事与士人故事分庭抗礼,明清时代帝王故事背景化,帝王形象符号化,文士故事成为铺叙重心。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一首唐代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由白居易所作。
此诗内容涵盖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佳作。
在文学史上,《长恨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经过了世代传承和深刻剖析,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部分。
本文将尝试从多角度来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主人公杨贵妃的形象分析
二、唐明皇的形象分析
唐明皇是《长恨歌》中最为重要的男主角之一,他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
他被描绘成智慧、果断、有勇有谋的皇帝形象。
然而,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却是一段令人遗憾和伤感的爱情故事。
在未曾得到太过相知相爱的时间和机会下,杨贵妃便被宫廷权力集团所陷害,最终遭到了悲惨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唐明皇的形象也呈现出矛盾与无奈之色,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人性特征,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三、安童太监的形象分析
安童太监是《长恨歌》中极具特色的配角之一,他紧跟在杨贵妃身后,一直照顾着她。
他被描绘成高大、剽悍、机智、勇敢和忠诚的形象。
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人性魅力,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忠于职守,为了保护杨贵妃而不惜冒险和鲜血斗争,在故事的最后时刻,他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自己的忠诚,都以生命的代价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他的形象,充满了独特的人性特征,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总之,《长恨歌》中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鲜活、深刻,打造出了一个极为完整立体的故事情节,深刻表达了爱情、人性、命运等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汉皇”的情感历程共5页

“汉皇”的情感历程历来人们对《长恨歌》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也有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再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
年过半百的唐明皇,政治上应该是失败的,可感情上可以说是幸福的,他和杨贵妃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世间之事抑或如此,有得就有失,有失亦有得。
从白香山的《长恨歌》,我体会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男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一、“从此君王不早朝”——情感的浓烈期一个“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代英雄豪杰,在成就了宏图伟业之后,遇到了生命中的至爱,一个天生丽质,绝代芳华的贵妃。
古语有云:“以色侍君者短,以才侍君者长。
”昔日芙蓉花,没“才”很可能就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诗句)杨玉环不仅有花一样的容颜,而且擅长音律,和玄宗一样爱好舞曲,一个弹琴,一个翩跹起舞,一是才子,一是佳人,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爱,对于此时的玄宗而言,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借口。
爱得那样彻底,那样地全心全意。
从此,这位意气之盛的“汉皇”沦陷了。
面对“云鬓花颜”的杨玉环,只恨“春宵苦短”,面对后宫三千佳丽,却将“三千宠爱在一身”。
爱她,连带爱她身边所有的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尤嫌不够。
正如舒婷的诗所言:“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绝好女子与盛世明君,隔岁成了知音。
“如胶似漆”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情感,“相逢恨晚”不足以表达玄宗的惋惜。
生命中遇到一位情投意合的红颜知己,难哉!幸哉!惺惺相惜的这份情感,让他们共同遨游艺术的殿堂,一起演义生命的华章。
此时不早朝的玄宗,感情是最浓烈的,就像那化不开的蜜一样。
激情燃烧的岁月由此铺开。
二、“回看血泪相和流”——情感的转折期五光十色的烟花很美,可昙花一现,幸福时光总是那样的短暂,“有情人终成眷属”对玄宗而言只是一个传说。
我们常说上帝是很公平的,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另开一扇窗。
那或许也意味着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你关上了一扇门。
智慧树知到《唐诗宋词人文解读》2021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唐诗宋词人文解读》2021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位诗人不在“初唐四杰”之列?A、王勃B、杨炯C、陈子昂D、骆宾王正确答案:C2、社会思想的活跃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侠、儒、释、道是贯穿唐朝的四种主流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属于以上四种思想的哪一种?A、侠B、儒C、释D、道正确答案:B3、以下哪位初唐诗人仅留下一首代表作却获得“孤篇横绝”的美誉?A、王勃B、张若虚C、陈子昂D、杨炯正确答案:B4、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发出“天问”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A、屈原B、宋玉C、张若虚D、贾谊正确答案:A5、“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形容的是以下哪位诗人A、崔珏B、李白C、李商隐D、王勃正确答案:C6、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与以下哪位诗人共同倡导古文运动?A、柳宗元B、欧阳修C、苏轼D、苏洵正确答案:A7、清代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注著》提到“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反映了北宋的何种文化现象?A、文人写词以言志B、文人写词以载道C、文人填词供歌女弹唱D、文人填词以自唱正确答案:C8、唐代诗歌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体裁的完备,包括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多种体裁,其中至唐才渐趋成熟的是?A、律诗B、绝句C、五言诗D、七言诗正确答案:AB9、清明的政治环境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未已”就批判了执政者的穷兵黩武,该篇出自以下哪位诗人?A、杜甫B、李白C、李贺D、刘禹锡正确答案:A10、关于唐朝诗歌“初、盛、中、晚”的划分始自以下哪部著作?A、《沧浪诗话》B、《人间词话》C、《唐才子传》D、《旧唐书》正确答案:A11、作为盛行于宋朝的文学形式,词起源于何时?A、隋唐之际B、中唐C、晚唐D、宋初正确答案:A12、为什么说词是一种女性文学?A、词的作者以女性居多B、“男作闺音”,多数词人常以女性口吻写词C、词描写的对象以女性居多D、词更多地表达女性的情感正确答案:B13、唐诗的繁荣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累,但仅继承传统却无法解释诗在唐代的鼎盛,更重要的是如何继承传统。
串联与并联:古代文学作品演变形式构想

串联与并联:古代文学作品演变形式构想
刘福元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
【摘要】从对孟姜女研究的反思入手,构想古代文学作品演变的基本形式:串联式、并联式。
前者自始至终是一个演变对象,后者则是多个对象共同合成一个新的对象。
至于更为复杂的演变,则是在此基础做进一步排列组合,最终才形成纷繁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
诗、词、小说、戏曲多由演变而来,散文却基本没有,存在多方面原因。
演变是古代文学作品生成的重要手段,值得深入探究和分析。
【总页数】4页(P4-6)
【作者】刘福元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2.分
析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3."同名作品串联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以梁代萧绎的《采莲赋》为例4.从《春江花月夜》诗的形式演变谈中国古代
诗歌形式与音乐的关系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居易《夜雨》:你是我今生永远无法放下的痛

⽩居易《夜⾬》:你是我今⽣永远⽆法放下的痛“⼈⽣⾃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
”最怀念的莫过于初次见你时的模样,最难忘记的是最初爱上的那个你。
当初恋未果的时候,那份伤痛才是最刻⾻的,但与你⽆关。
因为爱上你的时候,我从未想过后悔。
就像在每⼀个下⾬的夜晚总会想起⽩居易的那⾸《夜⾬》,诗云:我有所念⼈,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安可忘。
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我有深深所思念的⼈,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深深所感怀的事,却牢牢地刻在⼼上。
我不能去到她的⾝旁,每⼀天,徒然张望。
我也不能化解⼼中的伤痛,每⼀夜,苦苦思量。
在这枯灯黄卷的漫漫长夜⾥,只有孤独与我,对坐空堂。
秋天尚未来临,风⾬竟已苍茫。
若不学那四⼤皆空的佛法,我如何能忘记,你我曾经的过往。
这⾸诗很多朋友可能既陌⽣⼜熟悉,之所以说陌⽣是因为很多⼈可能都没有读过,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居易⼗六岁所写的“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于是引伸了出了⼀个成语叫斩草除根。
⽽⽩居易的诗是出了名的通俗易懂,让⼈有⼀种惺惺相惜,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
今天说的《夜⾬》可以说是爱情诗中最直击⼈的⼼灵,最朴实⽆华的千古名作,尤其是对于异地恋的朋友⽽⾔更能深刻的感受到这种不能⾔说的复杂情感。
这⾸《夜⾬》写于元和六年,也就是公元811年,⽩居易刚好四⼗岁。
也就是这⼀年⽩居易的母亲坠井⽽逝,所以他才会说:“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曾经⼼中受过伤的⼈在未来的某个深夜⾥,即便是已经结痂的伤⼝只要触碰到了那段伤⼼往事依然会隐隐作痛,在这孤独的深夜⾥,失去了挚亲挚爱的⽩居易除了痛还有悲凉。
⼤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居易出⽣于河南新郑的⼀个世敦儒业的⼩官僚家庭。
⽗亲⽩季庚从宋州司户参军⼀直做到彭城县令,后来⼜因为有功升任徐州别驾。
当时徐州正值战乱,⽩季庚只好将家⼈迁往安徽宿州的符离安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11-15作者简介:王璐瑶(1992—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戏曲与河南地方戏研究。
①白居易:《长恨歌》,谢思炜选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以下引文,凡出自《长恨歌》者,不再一一标注。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王璐瑶(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哀婉的爱恋,永恒闪烁在浩瀚灿烂的历史星空。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这一艺术形象逐渐由王权主宰者演变为人间至情的守护者。
这种演变一方面受时代风尚和文学体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时代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的差异造成的。
关 键 词:唐明皇;文学形象;演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8)01-0055-05 缱绻动人的李杨爱情故事,其每一帧每一秒定格在时光画卷上,都可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长廊中的闪耀之作。
从唐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再到清代洪癉的《长生殿》,一场帝妃之恋的男主角李隆基,经历了多次解读和重塑,由执念钟情的大唐天子,递变为哀怨无奈的失势君王,最终升华为真性至情的爱情偶像。
本文结合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创作主体审美意象的变异,梳理和辨析唐明皇形象在这三部文学经典中演变的轨迹和原因。
一、绵绵长恨———执念钟情的唐明皇横亘在大唐历史星空中的天宝遗事,既承载着明皇和贵妃的唯美爱情,同时也拉开了讲述他们生死离别的文学创作序幕。
对发生在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种种往事,许多文人墨客不断演绎,佳作如林。
其故事源流的开篇之作,是中唐白居易的《长恨歌》①。
这首歌行体长诗描绘出浪漫与现实交织的生死离别之情,蕴含着深邃绵远的历史文化精髓。
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中这样赞叹这首经典之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1]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介绍了这篇佳作对社会各阶层所造成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
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
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2]《长恨歌》婉转动人的曲调,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坚守着摄人心魄的爱情盟誓,让读者触摸到文字中那种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纯粹。
香山居士对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场哀婉凄切的帝妃之恋满怀悲悯,沉痛追忆中又深深感叹。
这首感伤叙事诗从欣赏赞美、沉痛反思、追怀缅想这三个维度来诠释天宝遗事男主角唐明皇的绵绵长恨,不着痕迹地表露出创作主体对一代英明天子因“重色”而“误国”的感伤惋惜之情。
从根本上说,诗人对李杨爱情是赞赏和维护的,他隐去杨玉环曾是寿王妃的史实就是明证。
天生丽质的杨玉环,拥有百媚千娇的绝色美貌,自其入宫即让明皇神魂颠倒,“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样“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专宠,很快就导致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怠政和偏执,“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埋下了国祸的伏笔。
白居易以欣赏赞美的眼光,诗情洋溢的文字,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朝朝暮暮的宫中相随,渲染出二人相爱时分炽热的妩媚,它的每一帧每一秒定格下来,都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园林里咏赞爱情的精品。
“渔阳鼙鼓”惊破了婀娜娇艳的《霓裳羽衣曲》,诗人用简练沉重的笔触勾画出一场战乱的降临。
刚刚在长生殿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痴情恋人乐极生悲,第33卷第1期2018年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 Vol.33No.1Feb.2018仓皇出逃,最终酿成“宛转娥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惨剧。
应当说,追述安史之乱,并非醉吟先生创作重心之所在,他更无意丑化深层悲剧范式下的爱情主人公。
诗人唯以探究“乐”因与“悲”果的联系,反思开元盛世缔造者为何难以守护王朝安宁,最终致使生灵涂炭,宫室丘墟。
同时,他告诫后世君王:唐明皇纵情声色、乱政误国,爱情天平的失衡最终导致终生无可挽回的遗恨。
君王本就是至高皇权的象征,其生命自降临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戴着政治的枷锁,为社稷为自己,均应防逸制欲。
“爱情和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试想,当爱情本身造成了死,悲剧的受害者便是悲剧的制造者,这会使事件本身带有多么强烈的戏剧性。
”[3]“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安史之乱悲剧的源头,历史无情地让他承受爱情破灭和山河破碎的双重打击。
面对“杨贵妃马嵬之变,千古伤心之事”[4]的惨象,明皇竟无力挽救,甚至不忍回看沾满血泪的马嵬泥土:死,既是对珍贵生命的戕害,又是对纯粹爱情的毁灭。
如果说宫中依恋的朝暮相随是令人艳羡的美满,那马嵬之别则是极尽灵魂撕裂的深悲剧痛。
原本紧紧相连的爱情共同体被迫分离,因一方的生命陨落而导致孤独的生者无尽的痛悼和茫然的追忆。
君王返回京都,深宫庭院中太液荷花辉映未央绿柳,无论是春风桃李的花开之日,抑或是秋雨梧桐的叶落时分,鸳鸯瓦冷结满霜冻,翡翠衾寒又能与谁相共?唐明皇痴狂追寻杨妃的灵魂,即便一生一死分别几多年月,但从未停止超越阴阳的深情思念。
在经历悲苦孤寂、难以斩断的思念之痛后,唐明皇命临邛道士上至碧落下穷黄泉寻觅杨贵妃的魂魄,发现心爱之人身处虚无缥缈的仙山之上。
而此时的杨妃,下望遥远人间,早已看不见故城长安,更难以达成和明皇相见的愿望,殷殷祈祷天上人间终有一天相见。
二人所经历过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就此深锁在记忆的渊薮,这场凄美动人的天宝遗事永恒镌刻在沧海桑田般的时光画轴之上。
诗人以理想化的诉求赠予执念钟情的唐明皇一个精神未来:纵使生死分离,却终有相见的一天。
白居易追叙这段帝妃之恋,使我们在《长恨歌》中感受到了唐明皇为爱而欣喜的心跳,触碰到了杨贵妃为爱而沉醉的灵魂。
诗人打破了传统意识的窠臼,赋予笼罩着无上权力光环的唐明皇最起码的权利———可以忘乎所以地去爱,也可以纵情罔顾地去相思。
醉吟先生在叙事长诗中不仅为我们营造出君王角色里人性的温暖,更让我们在唐明皇身上领略到了其中最美好的精华———痴情且深情。
“在他(唐玄宗)身上体现出了为古代帝王绝少具备的人性的本质力量,散射出了甚至连普通老百姓中亦罕见的人性还原和复归的光弧。
”[5]透过李杨的悲剧,“我们还能分明感到唐明皇的那份思念里的伤感充满了才子式的儒雅风流,那见月伤心闻铃肠断的多情善感……这既是唐明皇才子本性的体现,也是作者白居易文人特质的赋予结果。
……特别是他那种既痴心又痴情地等待杨玉环的魂魄能够入梦的痴迷情态,格外令人感动”[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歌塑造人物以内心情感为主,难以达到戏剧那样多元化艺术的全方位、深层次表达;但是在《长恨歌》里,执念钟情的君王在六军哗变的危机时刻终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纵使他已经完成了由多情到专一的情感演变,可夜半私语的爱恋誓言只能无奈地随流水逝去,仅仅留下孤独生命的绵绵长恨。
同一时代同一题材,《长恨歌传》的作者陈鸿则秉承严肃冷酷的史学思维定势来诠释这部作品。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7]659这和由“深于诗,多于情”[7]659的白乐天所作的《长恨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具体到唐明皇的人物形象,《长恨歌传》直言不讳地说道:“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
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
”[7]656这里的唐明皇,深陷情色欲望而难以自拔。
他和贵妃的往事,永远只能够停留在贪恋美人的肤浅层面,读者无法感受到缠绵悱恻的温情,只有荒淫误国的种种铁证。
陈鸿始终如一地重复着美人祸水的古老戒条,让读者总徘徊于情感与理智的边缘。
天宝遗事里最惊心动魄的痛苦源泉———马嵬之变,陈鸿轻描淡写地叙述道,“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7]657。
当无情帝王知晓难以保护杨妃的生命时,显露出的唯有不舍。
但《长恨歌》里的唐明皇经历过这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后,无尽的自责一直伴随终生。
在封建伦理秩序下的宗法社会里,王权自始至终闪耀着神圣的光环,人们只能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顶礼膜拜。
在《长恨歌》中,香山居士以一场爱情的涅?揭开了王权神秘朦胧的面纱,运用缠绵悱恻的浪漫情思塑造出唐明皇对情侣的执着深情,也以此来追问深刻的人生遗憾———封建伦理架构下的王权统治与超越世俗的忘我爱恋的矛盾。
换言之,站在神坛上受万民仰望的帝王与他心灵深处的自我归属是相悖的。
而在《长恨歌传》·65·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8年中,陈鸿遵照天宝遗事的重要节点来叙述李杨故事,以消沉颓废的唐明皇之过警示后人,不要因统治者的沉湎声色而使江山蒙尘遭难。
以共时性为经度来思考这两部作品,发掘文字背后潜藏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慨大唐王朝具有反思历史和深刻剖析自我的勇气与自信。
当然,也正因为文人墨客站在不同角度的诠释书写,才让这场唯美动人的君妃之恋成为千百年来久传不衰的一段经典回忆。
二、萧瑟梧桐———哀怨无奈的唐玄宗元杂剧《唐明皇秋叶梧桐雨》,是对醉吟先生《长恨歌》的改编。
兰谷先生的改编,不仅仅是由诗歌到杂剧的单纯文学样式的变化,而且是在敷演李杨爱情悲剧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剧作家对亲身经历的国破家亡、生灵湮灭的惨痛与怨叹。
剧作家幼年经历战乱,“仓皇失母”,飘零于大江南北,心灵受到残酷的折磨。
他的《梧桐雨》既揭示了“人类的自然情欲与社会机制、道德规范之间尖锐的对峙”,也书写了“盛衰无常、命运难料的失落感和幻灭感”[8]。
白朴的《梧桐雨》杂剧,并未延续感伤诗《长恨歌》中蓬莱寄情的无限期待,而是以雨夜梧桐下唐玄宗的追思来结尾。
哪怕赋予永恒爱情一次时间的定格,使情感冲突超越时光终可相依相伴都显得奢侈。
剧作还原杨玉环为寿王妃身份的真实历史情境:“昨寿邸杨妃,绝类嫦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
”[9]348并反复渲染安禄山与杨妃的私情传闻,“别的都罢,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的下心”[9]350。
七夕之夜,剧中这样描写杨妃思念安禄山:杨国忠奏请皇帝,“封他(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
妾心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9]350。
而叛臣安禄山,竟以儿戏般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灾难:“我今只以讨贼为名,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
……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
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9]353白朴把帝妃之恋的种种污点写进了剧本。
这种以创作主体为审视角度所揭露出来的爱情瑕疵,蕴含着剧作家对权力主宰者唐玄宗的嘲讽和鄙视。
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白朴根本无意把李杨之间绮艳悱恻的爱情升华到矢志不渝的纯情高度,桩桩“秽事”将帝妃之间变态畸形的生活曝光在世人面前。
具体到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无不显示出他的人生悲剧———作为帝王,臣子对他不忠;作为男人,深爱的恋人亦对他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