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物课题研究报告1113
幼儿园变废为宝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幼儿园变废为宝课题研究报告范文1. 引言幼儿园是培养孩子最初阶段的重要教育机构,也是社会废弃物产生的重要场所之一。
如何将幼儿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有益资源,是当前教育和环保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索幼儿园变废为宝的途径和方法,为幼儿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2. 背景幼儿园废弃物包括废纸张、废塑料、废纸箱等,这些材料通常被视为废弃物直接处理。
然而,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浪费,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因此,研究如何将幼儿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具有重要意义。
3. 方法3.1 数据收集本研究从多所幼儿园收集了相关的废弃物数据,包括废纸张、废塑料和废纸箱的数量和种类。
同时,还进行了对幼儿园废弃物处理方式的调查,并就幼儿园对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态度和意见进行了访谈。
3.2 废弃物处理方案的设计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调查结果,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幼儿园废弃物处理方案。
该方案包括废纸张的手工创作、废塑料的再利用和废纸箱的二次利用等内容。
3.3 废弃物处理方案的实施为了验证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本研究在一所幼儿园中对该方案进行了实施。
实施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专业的教育者和环保人士进行指导,并组织了幼儿园教职员工参与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活动。
3.4 结果评估通过实施废弃物处理方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对废弃物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废弃物减量、处理效率等,以及对幼儿园师生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本研究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在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手工创作,幼儿园废纸张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不仅减少了废物的数量,还培养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废塑料和废纸箱的再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幼儿园节约了资源和经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评估,幼儿园废弃物处理方案得到了教职员工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他们认为这一方案不仅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林木剩余物致密成型生物质燃料生产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木剩余物致密成型生物质燃料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法人单位概况 (1)1.2项目概况 (2)1.2.1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2)1.2.2实现的主要目标及效益 (2)1.2.3组织领导和管理 (3)1.2.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1林区生物质能源概述 (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2.2.1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替代能源 (6)2.2.2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6)2.2.3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7)2.2.4生物质棒状固体成型燃料的特点优势 (8)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2.3.1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生物质能源 (8)2.3.2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资源优势 (9)2.3.3发展生物质资源的人力优势 (9)2.3.4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技术优势 (10)第三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11)第四章建设方案 (13)4.1建设地点和条件 (13)4.1.1建设地点 (13)4.1.2建设条件 (14)4.2建设规模 (15)4.3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15)4.3.1产品质量标准 (15)4.3.2生产技术方案的选择 (16)4.3.3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择 (16)4.4设计原则和建设标准 (17)4.4.1设计原则 (17)4.4.2建设标准 (18)4.5总体布局 (18)4.5.1总平面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8)4.5.2环境设计原则 (18)4.5.3总平面布置方案 (18)4.6技术指标 (21)4.7建筑设计方案 (21)4.7.1设计依据 (21)4.7.2建筑设计方案 (22)4.8给排水设计方案 (23)4.8.1设计依据 (23)4.8.2给水 (23)4.8.3排水 (24)4.9暖通设计方案 (25)4.9.1设计依据 (25)4.9.2设计计算参数 (25)4.9.3采暖系统 (25)4.10电气设计方案 (25)4.10.1设计依据 (26)4.10.2供配电设计原则 (26)4.10.3供电系统(强电部分) (26)4.11其他设计方案 (28)4.11.1电源、电源设施及电源外部条件 (28)4.11.2供电方案及设备选型 (28)4.11.3车间配电 (29)4.11.4车间照明 (29)第五章环境保护 (29)5.1项目地区自然概括 (29)5.1.1地理位置 (29)5.1.2气候特征 (30)5.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30)5.2.1设计依据 (30)5.2.2采用环境保护标准 (30)5.3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31)5.4污染防治措施 (31)5.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2)第六章节约能源 (32)6.1节能编制依据及标准 (32)6.1.1相关法律、政策 (33)6.1.2相关标准和规范 (33)6.2能耗指标及分析 (33)6.2.1能耗指标 (33)6.2.2能耗指标分析 (36)6.3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37)6.3.1局级能源管理部门的职责 (37)6.3.2车间的管理职责 (38)6.3.3工段的职责 (38)6.4能源计量 (38)6.4.1综述 (39)6.4.2电能的计量 (39)6.4.3水量的计量 (39)6.4.4燃油的计量 (39)6.5节能措施综述 (39)6.5.1设备节能 (40)6.5.2建筑节能 (40)6.5.3电力节能 (41)6.5.4用水节能 (41)6.5.5运输节能 (42)6.6项目节能评价 (42)6.7社会效益评价 (43)6.8结论 (44)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4)7.1 项目概述 (44)7.2 投资估算 (45)7.2.1 编制依据 (45)7.2.2 投资估算 (45)7.2.3 分年度投资计划 (45)7.3 资金筹措 (46)第八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46)8.1项目组织 (46)8.1.1组织保障 (46)8.1.2技术保障 (46)8.2人力资源配置 (47)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 (48)9.1项目实施进度 (48)9.2项目实施进度表 (49)第十章综合效益分析 (50)10.1社会效益 (50)10.2经济效益评价 (51)10.2.1评价方法 (51)10.2.2计算期 (51)10.2.3年收入估算 (52)10.2.4产品生产年总成本估算 (52)10.2.5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53)10.2.6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及投资回收期 (53)10.2.7不确定性分析 (53)10.2.8财务总评价 (54)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54)11.1结论 (54)11.2建议 (55)附件1主车间机械设备一览表;附件2分车间机械设备一览表;附件3林业局生产主车间平面图;附件4林业局生产分车间平面图;附见5生产车间分布图;附件6经济分析表。
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调研报告

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调研报告植物提取剩余物是植物经过物理、化学分离提取后剩余的部分物质,主要包括果渣、茶渣、蔬菜渣及药食两用草药渣等。
桂林市有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植物提取企业,主要植物提取剩余物有罗汉果渣、马蹄渣、甜叶菊渣、柑橘皮渣、柿子渣、中药渣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情况,笔者于2020年-2021年在桂林市有关植物提取企业、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对上述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进行了分析总结。
1 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情况罗汉果渣是罗汉果经提取罗汉果甜苷Ⅴ或加工成制剂、含片、饮料后的剩余物。
根据桂林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以罗汉果提取为主的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0家,其中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根据《广西罗汉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2020-2022年)》,2022年广西罗汉果产量预计达到27.42万吨,可利用的罗汉果渣达21.94万吨。
研究表明,罗汉果渣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干物质89.54%、粗蛋白质8.94%、粗脂肪0.99%、粗纤维22.48%、中性洗涤纤维88.35%、酸性洗涤纤维73.20%、粗灰分1.30%、钙0.25%、磷0.22%。
罗汉果渣的粗蛋白质含量与象草相当,略高于甘蔗尾叶。
罗汉果渣作为反刍动物饲料在桂林市广泛利用,是桂林市植物提取剩余物中使用量最多的一种。
调研组在桂林市雁山区某牛场调研中发现,牛场收购罗汉果渣每吨价格在140元左右,加上运输距离近,牛场饲料成本降低。
该牛场通过对罗汉果渣进行粉碎而后发酵,降低了罗汉果渣中纤维的含量,有利于肉牛的消化吸收。
马蹄渣是马蹄加工马蹄粉、马蹄罐头后的剩余物。
桂林市有4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工马蹄。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桂林市马蹄种植面积14.8万亩,产量19.4万吨,预计可产生4万多吨马蹄渣。
再生资源研究报告范文

再生资源研究报告范文再生资源研究报告一、引言再生资源是指可以进行再利用和再生产的资源,包括废弃物、废水、废气等。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再生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再生资源的概念、分类、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二、再生资源的概念再生资源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等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恢复成可再利用的资源。
再生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能够为人们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
三、再生资源的分类再生资源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分为生物再生资源和工业再生资源。
生物再生资源主要来自农作物、畜牧业、园林等,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等;工业再生资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
根据性质可分为能源再生资源和材料再生资源。
能源再生资源主要用于能源生产,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材料再生资源主要用于原材料的再生产,如废纸再生、废塑料再生等。
四、再生资源的研究现状再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两个方面。
废物处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法,通过降解、分离和提纯等过程使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能源生产和材料再生两个方向,通过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将再生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原材料。
目前,再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包括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生物质发酵产气技术的研究等;二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包括废纸再生、废塑料再生、废旧电池回收等;三是废水和废气处理技术的研究,包括生物处理、膜分离、化学吸附等方法;四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等。
五、再生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再生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的突破,当前再生资源的处理和利用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改进;二是政策支持的加强,需要加大对再生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三是公众意识的提高,需要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再生资源的理解和认同。
课题最终研究报告

课题最终研究报告
1. 引言
本文档是课题最终研究报告,旨在总结和阐述课题的研究结果和成果。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xxx,通过xxx方法来实现。
2. 研究背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我们将回顾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说明为何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课题。
3. 研究方法
本章节介绍了我们在这个课题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介绍了我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我们所
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我们还说明了我们的研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 研究结果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呈现和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
我们将列出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我们将讨论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研究进行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本章节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和启示。
我
们还将探讨我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 结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总结我们的研究成果,并阐明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贡献。
我们
还将总结我们的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
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作者1.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
号(期号),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2] 作者2.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
号(期号),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致谢
在这个部分,我们想对支持和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研究课题的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研究报告范文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研究报告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废物处理的挑战。
垃圾处理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影响着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消耗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告将探讨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背景垃圾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废弃物。
因为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是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或者加工,使之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和资源,并创造经济效益。
二、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现状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推动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工作。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垃圾回收与再利用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工作。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垃圾分类不够细致、回收系统不够完善、再利用技术不够先进等。
三、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垃圾分类不够细致。
目前,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很粗放,人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部分的垃圾并未得到有效的分类回收处理。
(二)回收系统不够完善。
有些地方的回收系统缺乏规范和标准,导致回收效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
(三)再利用技术不够先进。
虽然有许多种垃圾再利用的技术,但是很多地方的技术设备并不够先进,无法充分挖掘垃圾再利用的潜力。
四、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工作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发展趋势包括:(一)提高垃圾分类水平。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技术水平,实现垃圾分类的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的回收体系。
对食物剩余处理的调查报告

公益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光盘行动”、垃圾 分类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 围。
家庭教育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饮食 观念,减少食物浪费,共同关注食物剩余处理问 题。
03
食物剩余处理方式及效果评估
家庭食物剩余处理方式
家庭垃圾桶
宠物饲料
大部分家庭会将食物剩余放入垃圾桶 中,方便快捷,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
部分家庭会将食物剩余作为宠物饲料 ,但需要注意食物是否适合宠物食用 。
家庭堆肥
部分家庭会将食物剩余进行堆肥处理 ,转化为有机肥料,但操作相对复杂 。
餐厅、食堂食物剩余处理方式
对食物剩余处理的调查报告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食物剩余现状分析 • 食物剩余处理方式及效果评估 • 食物剩余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 改进食物剩余处理的建议和措
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调查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浪费 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了解食物剩 余处理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本次 调查。
优点是能够将食物剩余转化为动物饲料,缺 点是需要注意食物是否适合动物食用。
回收利用
优点是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缺点是需要注意 回收利用的可行性。
04
食物剩余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家庭食物剩余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浪费现象普遍
由于缺乏节约意识,家庭中经常 出现食物剩余的情况,导致食物
浪费。
处理方式不当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居民对食物剩余处 理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为 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促进食物浪费问题的解决。
对食物剩余处理的调查报告

对策二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改善食物剩余处 理的方式和方法
研发和推广高效的食物剩余处理设备 和技术,例如智能垃圾桶、微生物分 解装置等,提高处理效率和效果。
对策三
建立规范的食物剩余处理机制,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利用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推动建立食物剩余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统一管理 和资源利用。
06
送给邻居或朋友
有些家庭会将自己剩余的食物分享 给邻居或朋友,这样既不浪费食物 ,又能增进人际关系。
餐厅、食堂食物剩余处理方式
回收再利用
一些餐厅和食堂为了减少浪费, 会将剩余的食物进行分类处理, 例如将蔬菜、肉类等回收再利用
,做成其他菜肴或员工餐。
捐赠给慈善机构
一些餐厅和食堂会将剩余的食物 捐赠给慈善机构,帮助那些需要
家庭食物剩余的原因
家庭中食物剩余的原因主要包括购买过量、烹饪不当以及个人和 家庭成员的口味差异等。
家庭食物剩余的种类
家庭中剩余的食物种类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海鲜、主食等。
家庭食物剩余的处理方式
家庭中剩余食物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冷藏、冷冻、加工、丢弃等。
餐厅、食堂食物剩余情况
餐厅、食堂食物剩余的原因
。一些加工厂可能会将部分剩余食物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进行深加工处理
,以减少浪费。
03
食物剩余处理方式
家庭食物剩余处理方式
保存至下一顿食用
很多家庭会将食物剩余下来,等 到下一顿饭时再次食用。这可以 减少浪费,同时也能节省购买新
食物的费用。
做成其他菜肴
一些家庭主妇会用剩余的食材制作 其他菜肴,例如炖汤、炒菜等,以 丰富家人的饮食选择。
01
餐厅和食堂中食物剩余的原因主要包括采购过量、菜品制作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编号:GB05B601-03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森林采伐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振宇东北林业大学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目录1绪论 (1)1.1 课题背景 (1)1.2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 (1)1.2.1 物理方法 (2)1.2.2 化学方法 (2)1.2.3 生物法 (2)1.3 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燃料酒精的菌种选育 (3)1.3.1 高产纤维素酶复合菌的构建 (3)1.3.2 发酵木糖生产酒精的菌种选育 (3)1.4 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酒精的固态发酵 (4)1.5 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酒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6)1.6.1 研究内容 (6)2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工艺研究 (8)2.1 试验材料 (8)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8)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8)2.2 试验方法 (9)2.2.1木质纤维素原料组分的测定 (9)2.2.2 纤维素酶液的配制 (9)2.2.3 酸预处理 (9)2.2.4 碱预处理 (10)2.2.5 微体化预处理 (10)2.2.6 超低温微体化预处理 (10)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10)2.3.1 木质纤维素成份分析 (10)2.3.2 酸预处理对木纤维素酶降解率的影响 (11)2.3.3 碱预处理对木纤维素酶解率的影响 (11)2.3.4 微体化与超低温微体化预处理对木纤维素酶降解的影响 (12)2.3.5 几种预处理方式的比较 (13)2.4 结论 (14)3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16)3.1 试验材料 (16)3.1.1 供试菌种 (16)3.1.2 培养基及配制 (16)3.1.3 主要试剂 (17)3.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17)3.2 试验方法 (18)3.2.1 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18)3.2.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18)3.2.3 孢子数的测定 (19)3.2.4 粗酶液提取 (19)3.2.5 透明圈法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 (19)3.2.6 固体发酵法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 (20)3.2.7 菌种间拮抗作用测试 (20)3.2.8 二元混菌体系构建 (20)3.2.9 菌种配比对产酶的影响 (20)3.3 结果与讨论 (20)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回归方程的确定 (20)3.3.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21)3.3.3 透明圈法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 (21)3.3.4 固体发酵法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 (21)3.3.5 菌种间拮抗关系测试 (22)3.3.6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组建 (23)3.3.7 菌种配比对产酶的影响 (23)3.4 结论 (24)4固态发酵生物反应最佳过程控制参数确定 (25)4.1 试验材料 (25)4.1.1 菌种 (25)4.1.2 培养基 (25)4.1.3 主要试剂 (25)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5)4.2 试验方法 (26)4.2.1 传代培养 (26)4.2.2 种子扩大培养 (26)4.2.3 液体发酵剂的制备 (26)4.2.4 接种 (26)4.3 结果与讨论 (26)4.3.1 温度、湿度、pH值及搅拌时间间隔的确定 (26)4.3.2 底物初始含水量,接种量,颗粒度的确定 (29)4.4 结论 (31)5固态发酵模式对糖转化率的影响 (32)5.1 发酵培养基灭菌模式研究 (32)5.1.1 高温高压灭菌 (32)5.1.2 超声波灭菌 (32)5.1.3 臭氧灭菌 (32)5.1.4 微波灭菌 (32)5.1.5 几种灭菌方式的比较 (32)5.2 搅拌模式确定 (33)5.2.1 搅拌模式对基质混合效果的影响 (33)5.2.2 搅拌模式对传热的影响 (34)5.2.3 搅拌模式对固态发酵糖转化率的影响 (36)5.3 反应釜模式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37)5.3.1 反应釜几何形状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37)5.3.2 反应釜容积确定 (40)5.3.3 通气模式对固态发酵糖转化率的影响 (40)5.3.4 通气面积与通气孔孔径设置对固态发酵糖转化率的影响 (41)5.4 结论 (44)6最佳反应模式下纤维素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5)6.1 最佳固态发酵模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5)6.1.1 最佳固态发酵模式不同反应时间的反应物及产物含量测定 (45)6.1.2 建立最佳反应模式动力学模型 (46)6.2 浅盘固态发酵模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7)6.2.1 浅盘固态发酵模式不同反应时间的反应物及产物含量测定 (47)6.2.2 浅盘固态发酵反应模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8)6.3 最佳反应模式与浅盘模式动力学模型的比较 (49)6.4 结论 (50)7高产乙醇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 (51)7.1 试验材料 (51)7.1.1 供试菌种 (51)7.1.2 培养基及配制 (51)7.2 试验方法 (52)7.2.1 产乙醇能力强的出发菌株的筛选 (52)7.2.2 紫外诱变 (52)7.2.3 酵母菌一级筛选-TTC法 (53)7.2.4 酵母菌二级筛选―杜氏小管法 (53)7.2.5 酵母菌的三级筛选―CO2失重法 (53)7.2.6 糖浓度对乙醇产率的影响 (53)7.2.7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54)7.2.8 分析测定方法 (54)7.3 结果与讨论 (55)7.3.1 产乙醇能力强的出发菌株的筛选 (55)7.3.2 诱变剂量的选择 (56)7.3.3 酵母菌一级筛选-TTC法 (57)7.3.4 酵母菌二级筛选-杜氏小管法 (57)7.3.5 酵母菌三级筛选-CO2失重法 (59)7.3.6 糖浓度对乙醇产率的影响 (59)7.3.7 诱变菌株UV2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59)7.4 结论 (60)8同步糖化发酵纤维素转化乙醇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61)8.1 试验材料 (61)8.1.1 供试菌种 (61)8.1.2 培养基及配制 (61)8.2 试验方法 (62)8.2.1 发酵温度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2)8.2.2 纤维素酶用量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2)8.2.3 菌株接种量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2)8.2.4 发酵时间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2)8.2.5 SSF发酵试验 (62)8.3 结果与讨论 (62)8.3.1 发酵温度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2)8.3.2 纤维素酶用量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3)8.3.3 菌株接种量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4)8.3.4 发酵时间对SSF产乙醇的影响 (64)8.3.5 SSF发酵试验 (65)8.4 结论 (66)9泡沫分离法提取发酵液单细胞蛋白及超吸收聚合物研究 (67)9.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7)9.1.1试验材料与试剂 (68)9.1.2 试验设备 (68)9.2 试验方法 (68)9.2.1 单细胞蛋白的测定方法 (68)9.2.2 泡沫分离法提取发酵液单细胞蛋白 (68)9.2.3 超吸收聚合物的持水性测定 (69)9.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0)9.3.1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回归方程的确定 (70)9.3.2泡沫分离法提取发酵液单细胞蛋白结果分析 (70)9.3.3 超吸收聚合物的持水性测定结果分析 (72)9.4 结论 (73)结论 (74)1 绪论1.1 课题背景全世界每年大约形成1000~2000亿t植物有机质,其中有85%是纤维素物质,我国每年仅农业生产中生产形成的农作物残渣就约有10~13亿t,黑龙江森工林区采伐后丢弃的枝丫有2000万t,同时工业生产中还有数百万吨的纤维素废弃物,其中除很小的一部分被直接还原自然和用为动物饲料外,绝大部分都被焚烧掉,这样不但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类纤维物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部分构成。
目前上述纤维废弃物,除少部分用于糠醛、木糖、食用菌等产品的生产外,大部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合理开发利用植物纤维素资源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通过本项研究,发展替代资源,通过植物纤维素的开发利用,在能源、生产资料、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传统的产业模式,促进现代工业、农业和生态工程的发展。
获得新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生物制品、农副产品、环保材料和工业制品的原料资源。
用植物纤维素可以制成保水剂、土壤改良剂和超吸收聚合物等等,可以用于荒漠化、沙化和盐碱化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重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球上的石油、煤炭储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小,这种局面如不改变,人类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能源危机。
本项目采用超微粉碎结合微生物降解对采伐剩余物进行预处理,使植物纤维素及木质素充分解链,同时用筛选出的组合菌对降解产物进行固态发酵,并用蒸馏配合汽膜分离技术分离纯化乙醇,同时用超速离心配合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单细胞蛋白及超吸收聚合物。
研制出使森林采伐剩余物资源化的固态发酵生物反应器,采用全新的蜂窝脉动式固态发酵技术,使植物纤维素及木质素的转化率大为提高,为充分开发利用森林采伐剩余物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该项技术的突破将在发展替代资源、合成环境友好材料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可以提高纤维素的利用途径,通过植物纤维素的开发利用,在能源、生产资料、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传统的产业模式,促进现代工业、农业和生态工程的发展。
获得新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生物制品、农副产品、环保材料和工业制品的原料资源。
2.用植物纤维素可以制成保水剂、土壤改良剂和超吸收聚合物等等,可以用于荒漠化、沙化和盐碱化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从建。
3.利用植物纤维素这种可再生资源生产乙醇和烯烃类化合物,进一步替代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资源,对于缓解未采面临的能源危机,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改变天然纤维素的结构,破坏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之间的连接,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脱去木质素,增加原料的疏松性以增加纤维素酶系与纤维素的有效接触,从而提高酶效率。
人们探讨了多种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1.2.1 物理方法微粉碎处理是用球磨或碾磨将纤维素类物质粉碎,促进糖化;同时,经过粉碎的纤维素粉末没有膨润性,体积小,可以提高基质浓度,得到高浓度的糖化液。
微波是指300MHz~300KMHz范围的电磁波,微波处理时间短、操作简单、糖化效果好,但由于处理费用高而难以得到工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