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共38页文档
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商代礼仪与宗教
商朝礼仪制度分日常礼仪和朝堂礼仪,依照各自的 等级而配有相应的规制、礼器和礼乐,据孔子所说, 周礼是由殷礼损益而成。
商人天神上帝与祖先神鬼崇拜并行。上帝和祖先鬼 神都是人类的主宰,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人的行为 必须合乎它们的意志才行。政务的处理、战争的进 行、刑罚的施用都必须占卜请示。
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 由于只有夏王室才能够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这 些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王室通过定 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和受赐礼器而 感受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敬畏与崇拜。传 说禹做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原因正在于此。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第二节 奴隶制时代的开创 ——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国家形态
夏王朝是中国奴隶主阶级建立和运用国家机器, 确立阶级统治的开端。
夏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统治者是 各个方国的共主。
服内与服外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而服外则是 依附于夏的其它方国。服内设官统治, 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 担任。
服外分同族方国与异族方国,所有方 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 象征性贡物,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国担任官职,而 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 序的责任。
田任卫尹
尹,保,师(傅) (三史、三公)
(
相内) 服
太寮
卿事寮
}
诸侯
御 史
巫
丐
卜
祝
宗
小 史
史
大 史
作 册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正文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
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
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
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
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
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
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第四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李世民重民和从谏如流的政治思想了解:隋初王通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一、隋末唐初儒家思想的复兴二、李世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是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
他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
他的民本思想如下:第一,立君为命。
认为设置君主的职位是为了治理民众,为民之父母。
第二,民养君。
第三,民择君。
2、民本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作为一种治民安君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统治者无为节欲。
第二,因民心,从民欲。
第三,以农为本。
3、重民思想和理论最终须转化为实践,反映政策上才有实际意义。
他将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徭薄役,选用廉吏。
“具体为:第一,崇尚节俭。
第二,轻徭薄役,不违农时。
第三,澄清吏治。
第三节韩愈的“道统”说的政治哲学意义一、道统论1、他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他进一步阐发了儒学道的内涵。
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它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万事万物都受道制约。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政治制度等都是道的体现和具体化,因而也是合理的、神圣的。
道实际上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
他的道的提出也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
3、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增强与佛道抗衡的实力,他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进行了重新概括和抽象,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他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以后,道才失传。
二、性品说和人才观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
1、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性的内容是仁、礼、信、智、义“五德”。
2、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并非所有人的性都是相同的。
人性有差别、分等级。
…性之品有三“,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人之间在性上的先天且不可改变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上品之人就是天生的统治者,下品之人就是天生的被停统治者,而且这种统治与被停止关系也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国体的概念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也就是国家的本质。
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
人民、领土和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存在的外部形式。
2.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夏商奴隶制国体的形成与演变(1)夏代:奴隶制国体的形成夏代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因此夏代国体是奴隶制国体。
(2)商代:奴隶制国体的演变与夏朝相比,商代进入比较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奴隶制社会进去它的兴盛期,但因后期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残酷,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后因周灭掉了商,中国古代奴隶制国体就此结束。
西周与东周:封建领主制国体的建立与衰亡(1)西周时期:领主封建制的建立在领主封建制下社会的主要阶级是封建领主与农奴,但封建领主制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周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其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过渡随着铁器与牛耕的普遍推广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各国诸侯展开变法运动与争霸战争促进了领主制的瓦解,从而建立了地主制。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的善变(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三大特点,包括国家封建制强大,土地关系实行严格的等级占有制,奴隶制残余保留的较多,地主制要发展就要排除这些因素,后经社会动乱慢慢向发达的、成熟的地主封建制过渡。
(2)隋唐宋元时期:成熟的地主封建制由于地主封建制突破了国家封建制的束缚,生产关系有了变革才出现封建经济的繁荣现象,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
(3)明清:地主封建制开始衰亡由于地主封建制发展到了高峰也到了它的尽头,不能适应资本萌芽的发展,因此走向了衰亡。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帝:
《礼记》:太昊(伏羲)、神农(炎帝)、
黄帝、少昊、颛顼 《史记》:黄帝、颛顼、帝 (高辛)、 唐尧、虞舜 《尚书》:少昊、颛顼、高辛(帝 )、 唐尧、虞舜
(三)中国国家的起源
陕西:姬姓黄帝部落、姜姓炎帝部落; 晋、冀、豫交界地带:九黎部落(蚩尤); 黄河下游:陈(今河南睢阳)———太昊氏,
古汉语中的“封建”与“封建制” 封建:“封邦建土” 封建制:夏商周的制度,与“郡县制”相对应 我国与西欧封建制相近的朝代:商、西周
“封建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 区别
第一,政治上:封建主义是二元或多元的权力结构,中央集 权专制主义是一元的权力结构。 第二,经济上: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制下的封 建等级占有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 制和私有制并存。 第三,文化上:封建主义的文化形态属“子学时代”,文化 由于政治的多元化而具有多元性的品格;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是“经学时代”,绝对的统一的意识形态。 第四,人的身份:封建主义”礼制”的核心是“别”,社会 成员的社会地位是预设的、固定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法 制”的核心是“齐”,社会地位是流动的、变化的。
“外服” 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 类地方势力管辖。 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 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 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 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三、 商
(四)商代的官制
(一)国家起源问题的假说性质
摩尔根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摩尔根所观察和收集的资料主要是北美 印第安人的,对其他地区的大量尚处在原始时代的 民族资料则很少注意; 第二,在观察和分析资料时,存在着一些理解 上的错误因而有些论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摩尔 根所描述的原始群婚制已经证明根本不存在;他所 认为的以平等为基础的“原始的政治方式”也被证 明有偏差;他将“部落联盟”作为人类早期政治组 织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也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