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律动的“生命”启示——贾平凹与劳伦斯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比较
生命的悦动

生命的悦动作者:马朝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6期摘要: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工业化的进程与乡村的生存之间的矛盾、新兴商品经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外来新的思想架构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集中体现。
汪曾祺和贾平凹两位文坛大将,在土地上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其塑造的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和生命形态,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关键词:乡土文学;生命主题;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就是对人的本真力量和生活的关注,是对生命存在的感知与思考,是对生与死的辨证认识。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生命意识中关于面对生命存在的态度。
汪曾祺与贾平凹两位大家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和价值。
一、生命主题的“根基”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剧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不可避免且需要面对的。
中国社会自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主体,中国社会基本形成以农耕文明为主,以游牧文明为辅的文明形式。
这使得九十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对乡村文明有着深厚而难以割舍的感情。
就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状况来看,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与进攻是以‘城市化'的方式展开的。
在城市文化进逼之际,乡村文化所包容的传统文化的处境引起了部分小说家深深的忧虑。
”而且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化让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市民享受着社会革新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乡村的农民对本土的物质保有深深的依恋,使得乡村的工业化非常迟缓。
所以综合来看,城市的生产生活和乡村的生产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即工业化的城市和保守化的乡村。
二、生命意识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中,对人的生命思考,也从未停歇。
这一时期以贾平凹和汪曾祺等人为代表,表达了对乡村那份独有的感情。
汪曾祺笔下的乡村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
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作者刻意展现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小英子。
小英子一家几口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从小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明海一起长大。
“自然在召唤着我”——贾平凹散文两篇鉴赏

---------------------------------------------精品导读--------------------------------------------阅读“自然在吕换着我"贾平凹散文两篇鉴赏贾平凹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 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涵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作为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贾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
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说自在》与《树佛》两爲散文,均选自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独行》。
在这个由文字构筑的独行世界里,他用脚步丈量故乡的土地,用心感受自然的呼吸,虽漫游天地间,却也守护着内心的安宁与狡行的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我们,不也是世间独行客?我们在大千世界里穿行,纵使有人相伴,也总有片刻孤独只属于自己。
如何在孤独中自在而丰富,优雅而从容?也许在贾平凹先生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答案。
■本期主捋: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事嫌熔说自在(处一篇)■贵平凹学生爱看,老师能用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想象不来到了大海,我将会如何举动。
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
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丿伍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呆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虽向往大海,却更真实地春恋着生我养我的山地。
生命崇拜与心灵净化--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分析

生命崇拜与心灵净化--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分析
韩鲁华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04
【摘要】文学创作与性及其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贾平凹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文章从女性意识、生命情感的破却与抑郁、男性中心意识等方面,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这位作家的文化人格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与把握.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韩鲁华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间性意识——论汪晓军的儿童文学创作 [J], 李利芳
2.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评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 [J], 李育善
3.女性意识的宣扬与张扬——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J], 曹弋
4.净化心灵,珍爱生命--小议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J], 胡慧智
5.《罗门·蓉子文学创作系列》读后一首诗”,而且“只有诗能把‘自然的生
命’‘艺术n的生命’与‘道德的生命’三者在其无限超越与n升华的思想感通
力与慧悟中,统化为一体的存n在,而使人类与宇宙万物的生命获得接近完美n性与永恒性的存在。
”因此,他们的生命已与诗n歌艺术融为一 [J], 赵丽玲;周金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作者:刘妍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8期贾平凹是一位从现实生活走向文学道路的作家,从以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对陕南风土人情的偏爱。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对其生命价值的解读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主题,文学作为整体文化构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必然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发展、升华。
贾平凹的《浮躁》正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界对人的生命价值探索的典型一例。
《浮躁》正是作家在这块沃土上深思,探索的结果。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意在通过州河两岸在改革狂潮中的浮躁不安,来揭示“极有魅力”的“文化深层结构”的裂变,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这种裂变中人的生命价值的变迁。
州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两岸的芸芸众生,世世代代都背着“传统”这个无形但却沉重的包袱,它既使州河的演进步履维艰,又给予州河丰富的内涵。
人们在对生活的整体反省中,受这种情感气质的影响,自然会对生命价值作出一种合乎传统的解读。
以小说主人翁金狗的父亲矮子画匠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州河人那种与世无争、淳厚质朴,和卑微的性格,正是传统文化浇铸的合格产品。
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遭受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所以安宁、平淡的生活状态成了他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韩文举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和金狗的父亲同龄,一辈子未曾婚娶。
他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韩文举是一个内心刚正的人物,但是生活的冷酷却使韩文举不得不将这一种本质深埋在心灵深处。
如果说年轻的韩文举曾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软弱方式对抗过社会的强势群体,那么年老的韩文举则以酗酒自虐的方式自觉地弱化着这种精神,其最终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和猥琐的画匠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如果说区别的话,那么画匠所追求的生命的平淡是麻木的,而韩文举表面平淡的背后却有着心灵深处的愤怒和激荡。
这种反差必然在精神深处产生剧烈地碰撞,从而造成心灵的扭曲。
但是这种扭曲和生命的存续相比较,韩文举显然选择了后者。
而在韩文举看来,像他这种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命存续是必然的和平淡联系在一起。
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

பைடு நூலகம்
于平凡 中洞见生命 的真谛
浅析 贾平 凹散文 中的哲理叙事
侯业 智 史丽琴 ( . 1 陕西省延安大学教务处科员 ;2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三中学 760 ) . 100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给 人 的 阅 读 感 受 是 他 与 自然 的亲 和 、相 通 的 关怀 中 ,贾平 凹 深深 投入 了 自己的情 感 ,将历 史 记忆 与人 格信 念 融汇 在平 凡常 见 的物件 中,从 而 发现 种种 被人 们 忽视 的深 厚哲 理 ,再用 这 种哲 理去 反观 人 生和 世 界 ,使他 艺术 化 的人格 建 构和 理想树 立深 具 说服 力且不 囿 于传统 的训 诫说 教 。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真 正 具 备 独 特 的 艺 术 品 格 和魅 力 ,始 于 他 的 “ 州 ”系 列 ,在这 些 以家 乡商 州 为叙 写原 型 的散 文中 ,贾平 凹 商 将在 商 州世 界 中生长 的淳 朴 乡 民的精 神特 征 ,通 过平 凡 的事件 加 以表 现 。在 日常 生活 的琐 碎记 忆 中 ,陈 列 了乡 民在数 千年 儒道 文 化濡 染 下形成 的珍 贵 精神 标本 、承 载 于质 朴 言行 中 的人文 因 子。 商 下了不解之缘,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政治的烙印,散文 “ 州三 录 ”系 列散 文展 现 的商 洛大 地 的风 俗 民情在 很 大程度 上 商州 又录 》中 的小妞 儿 在很 长一 段 时间 内遵循 着建 国初 “ 三大 家 ” “ 事一 物一 理 ” 的写 寄寓着 贾平 凹对于 人 生 、 自由的理 想 。 《 作程 式成 为政 治话 语与 政策 理论 的图解 手段 ,传 统 散文 在 主流 意 眯着 眼睛对 着 太 阳耀新 生 的热 蛋 ,作者 借 以表 达 的是 乡 民对 新 生 陋 识形态 的 “ 正 ”下 已经失 却其 涤 荡心 灵 、陶 冶情 操 的初衷 。2 希 望 的尊 崇与 珍惜 ;在 极 小极 简陋 的 “ 室 ” 昏暗窄 小却温 暖 安 纠 O 妥 ,无 害 人 之 煎 熬 , 亦无 被 害 之 惶 恐 , 男 的 有妻 ,妇 的有 夫 , 世纪 9年代 以后 ,伴随 着 强势政 治 话语 的退 出,作 家文 人 的社 会 O 夫妻 有 子 ,有 酒 且饮 ,无 酒 清 谈 ,随 形 适 意 ,其 乐无 穷 ( 《 陋 地位 和社 会角色 在 由 中心移 向边 缘 的 同时 ,也 获得 了 巨大 的个 体 独立 性 , “ 文格 ”的 自由使 作家 敢 于大 胆抒 发 自己的真 实情 感 。 室 》 ) 。主人 在这 种看 似 不 自由 的陋 室 中舒 张 着 自由的个性 ,而 贾 平 凹便 是鲜 明 的一例 。他 的散 文 总能 在平 凡 的 山水鱼 虫 、人物 许 多人 在 明亮 奢华 的豪 宅 中却 蜷缩 着受 缚 的灵 魂 ,在这 种不 自由 花 鸟 的绘 写描摹 中,发 现潜 隐于 其 下 的生活 本质 ,从而 将其 归 穴 的 自由 , 自由中 的不 自由的辨 证关 系 中 ,显 现 的是 作 者对 自由精 为一 定 的 哲 理 阐发 出来 , 凝 聚 了他对 自然 、生 命 、社 会 的 独特 神 的全 新 理解 和独 特诠 释 。没 有对 山野 蛮 荒 的平淡 、山地贫 瘠 的 体悟 ,在感 性 的艺 术呈 示 中又 闪现 着理 性 的光 晕 。正如 贾平 凹 自 抱 怨 ,他们 只 是 自在地 生存 ,在平 凡无 奇 的生 命过 程 中演绎 自己 己所说 : “ 赫然 的寓意 往往 产生 于 极平 易 的事物 里 ” 。从极 不起 对 人生 最朴拙 的见 解 。 “ 商州 系列 ”是贾 平 凹散 文创 作成 熟 的标 志 ,但其 后贾 平 凹 眼的事 物着 笔洞 见深 刻 的哲 理是 他 的艺 术 内蕴发 掘 方式 。他 的散 文 取材 似信 手拈 来 , 自然成 趣 ,但 从他 笔下 绣上 绿 苔 黑斑 的 “ 丑 的眼光 逐渐 由城市 转 向乡村 ,以悖 逆于 都 市文 明 的视 角审视 人 性 石 ”、孤独 地倚 墙 而栽 的 “ 小桃 树 ” 、沙滩 上被 游 人一 脚踢 开 的 在 物质 欲望 熏 染下 呈现 出的 阴暗与 卑琐 。他 敏 感地 意识 到现 代 文 “ 一只 贝 ”等平 凡 之物 中 ,我们 可 以领 悟 出他对 自然 的崇敬 、对 明在发 展人 的 自由的 同时也 压 抑着 人 的 自由生 存 ,而寻 求一 个独 相 容 ,在物 我 的对视 互感 中 ,达 到 了~种 忘 我 的统一 境 界 ,他 的 文章 是 他性 情 的书写 ,心 态 的外 现 、才 思的挥 洒 。不 似 阅读余 秋 雨 的文 化散 文 ,读 者 需要 付 出 巨大 的心力 去 获得 与作 者相 近 的历 史文 化 感悟 , 由于 历 史 的厚重 与 创痛 而使 人 的思想 负 重 ,因此 难 免 带上 一丝 夹杂 了情 感预 设 的心 境去 体 味文 章的 内蕴 。读 贾平 凹 的散 文 ,我们 仅 需平和 地 倚栏 独 坐 ,手 中一杯 香 茗 ,耳 问幽 幽蝉 鸣 ,在安然 详和 的氛 围 中体 味 人生 的真谛 。 中 国当代 散文 与其 他文 学 样式 一样 ,在诞 生之 初 就和 政 治结
生命的狂野与自由_解读现当代文学中的原始生命意识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Vol.22No.2Jun.2008第22卷第2期2008年6月!!!!!!!!!!!!!!!!!!!!!!!!!!!!!!!!!!!!!!!!!!!!!!!!!!!!!!!!!!南通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OFNANTONGVOCATIONALCOLLEGE收稿日期:2008-03-26作者简介:刘志平(1977-),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是人学,如果从文学和人类生命的角度看待文学,那么可以说文学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对自我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
生命体验的基质是生命意识,而生命意识是个亘古长存却又亘古常新的问题,只要有生命存在,生命意识就会在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隐或现地占据人类思维的中心,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学发展中,因为儒道农耕文化思想的影响,生命意识以阴柔、含蓄为主。
儒道农耕文化推崇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尽管如此,生命的狂野和力量作为阴柔生命的对立面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积极的表现,对生命强力的倾诉、呐喊仍不绝于文学发展的长河。
在中国原始神话资料可寻觅到巫官文化时期“力崇拜”的痕迹,而且这些“力”往往与叛逆者连在一起:蚩尤众兄弟发动苗民与黄帝作对,飞沙走石,大动干戈;刑天与帝争神,操干戚以舞;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共工同颛顼争帝,不胜,怒触不周山……这些拥有非凡勇力的神祗身躯巨大,外貌凶恶,脾气暴烈,面对强大的自然、神界的权威坦率而任性地提出挑战和取而代之的大胆要求。
透过他们巨大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粗莽的、动物性的原始力的恣肆。
而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这些不拘礼法、忧国忧民的思想者们在其伟大的作品中无不展示了其倔强而痛苦的灵魂,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生命的热切向往,成为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 而 , 会 生 态 ( 与 人 的 因 社 人
被 提 出 , 国 学 者 威 廉 ・ 克 特 ( l a R e e t在 1 7 美 鲁 Wi im u k r l ) 98
危 机 . 并 对 自然 生 态 危 机 导 致 社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的 人 类 生 态 困 境 进 行 严 肃 审 视 .从 而 探 究 生 态危 机 的 产 生根 源 , 无 疑 充 溢 着 生 态 哲 学 意 蕴 。 这
关 键 词 :劳 伦 斯 小 说 自然 生 态 危 机 社 会 生 态 和
年 发 表 的一 篇 题为 《 学 与 生态 学 : 态 批评 的试 验 》 文 生 的
文 章 中首次 使用 这一 术 语 。 后 , 态 批评 作 为一 种 文学 之 生 批 评 理 论 经 过 近 二 十 来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后 终 于 在 9 年 代 确 0 立并 迅 速成 为文 学研 究 的显 学 。生态 批 评一 开 始就 是 带 着 一 种 “ 题 主 义 ” 姿 态 研 究 人 类 文 学 文 化 , 既 研 究 问 的 它 文学 文本 中 的生 态哲 思 , 对 人类 中心 主义 , 求 达 到人 反 追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生 态 和 谐 格 局 , 同 时 又 关 注 人 类 之 间 的 社 会 生 态 和 人 类 内 在 的精 神 生 态 。 文 学 的 生 态 学 研 究 就 是 要 研 究 自然 生 态 、 社 会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这 三 个 方 面 在文 学文 本 中的 的表 达和描 述 并进 而探 究 生 态失 衡 的根
冯骥才、贾平凹笔下的生死之思清明

冯骥才、贾平凹笔下的生死之思清明在许多文化里,“死亡”这个话题敏感得近乎禁忌,而清明节,恰给人们谈论死亡、直面死亡提供了勇气和纾解。
今日分享冯骥才的《墓地》和贾平凹的《人为什么不肯死》两篇散文,两位作家面对生与死之思,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真诚且毫不避讳的声音。
墓地文 | 冯骥才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
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缘故。
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
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
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
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
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
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
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
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
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
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
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h t r y s oe n i Pnw ’ e er r eC re yC at l ’ / radJ ig a S ge o i ar r ee v a R t fB d i
Ab tac : r D. L wr nc s r t Fo H a e e,te p b ihig o h a h u ls n ft e L Ch t re sL v rh s su ne e p e wi e y e — a t ly’ o e a tn d p o l t v r x e h p ii d s rp in fs x a csa d a h r Sfa n s n d s rb n e u lr l t nsb t e n a d wo n l t e c i t so e u la t n uto ’ rnk e si e c i g s x a eai ewe n me n me c o i o
h e s n a d s ca r l t e r a o n o ilmo as,a d t ke a te tt r ae a n w rd i ih t e b sc me n n fl e n o ma n a tmp o c e t e wo l n wh c h a i a i g o i f wo l e r aie u d b e lz d,a d t tmy t ro o c s t e d e r td b les i e b o d c n co s e s n ha se iusfr e i h e p—o e eif n t lo o s i u n s . h
10 世界 文 学评论 6
20 0 9年 第 2期
自然 律 动 的 “ 命 ” 意识 的比较
玲 胡宗 锋
李
内容提要 : 纵观 2 O世纪 中西文坛, 大多数作家都 以作为 自 然的人, 通过 自然本性中两性关系的描写来探 索人生本 能 , 求对 生命 的思考 。英 国的劳伦 斯与 中国 的贾平 凹便是 通过 以性 意识 为 焦 点透 视 社会 人 寻 生的。尽 管来 自不 同的国家 , 活在 不 同的 时期 , 生 但从 两位作 家作 品中所反 映 的社会 现 实和人 们 的精神 面貌 , 以找 出东 西方社 会 中某 些相似 的文化 情结 。本 文在探 求 贾平 凹与 劳伦 斯小 说 中生命 意 识 之相 可
Ke y wor s: t e b o d c ns ius s d h lo o c o ne s s x a ea in c lu e c mp e e u lr lt s o u t r o l x
i s me my tr u t ef r e i e r i ih d v e t o w i r r t s a an t o l o n t d b s o se o smoi oc n t i l ewh c r e t w r est p oe t g i s w r d mi ae y i v h f i h t o a d
似 性 的同 时, 力 求揭 示小说 中潜 藏在相 似性之 下 的不 同民族深 层次 的宗教 和哲 学思想 。 也 关键 词 : 生命 意识 两 性关 系 文化情结 作者 简介 : 李玲 , 圳大 学外 语 学院讲 师 , 深 主要研 究方 向为英 语语 言 文化 ; 宗锋 , 胡 西北 大 学 外语 学 院教 授, 主要 从事 比较 文学研 究。
1 0s,o e lts o e n ovngt e l e o o l n t e ct 98 rt ae tn v li v l i i fpe p e i iy,t e e p ii a d r p t i ede c p in fs x h h f h h x l t n e e i v s r to so e — c t i u la t n t en v l r n q Ml d i h itr fmo e n Chi s i r t e o o ft m ,b n a e a csi h o esa e u e u e n t e hso o d r ne e l e aur .F rb t o y t h he e et t h h c n enso e f l l nto eh o c r n t u f l h i me ft uma o s i u n s h n c n co s e s,t e c nc mso I oe o e n p o e’ i h e e h o e n te r l fs x i e pl Slf l e。t r
u s ta g e tma y p o l . I e n v l w t n b i P n w , n t r t e lg n a tr s w i e n p e r a n e p e n t o e r t y Ja i g a h i e o mat h e e d r s i r tn i e y o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