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鲁迅杂文作品

灯下漫笔鲁迅杂文作品《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于1925年10月4日发表在《南京日报》上,也是他的一篇名篇之一、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把自己的心情倾吐出来,谈到了自己对国家、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浓郁的民族情和独特思想的魅力。
鲁迅首先谈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却在半个世纪内不断遭受着侵略和压迫,这使得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受到了严重打击。
他认为,中国的深层次问题不是缺乏技术和钱财,而是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呼吁中国人应该有自信和自尊,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上的强大。
其次,鲁迅谈到了社会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社会不公、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
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批判社会现象和制度,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鲁迅也谈到了中华文化的问题。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但是,他也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文化逐渐衰落,被西方文化所影响和侵蚀。
他呼吁人们要重视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
最后,鲁迅以灯下漫笔的方式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希望人们能够坚定信念,勇于批判和改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自己所能。
他的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也为后人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灯下漫笔》是一篇悲情的杂文,揭示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了对策。
其文笔清新、简洁,却又深刻有力,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灯下漫笔》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 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 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 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 “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 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 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 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 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主题探究
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 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 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 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 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 互相补充。
写作特色
1.行文思路清晰,剖析深刻。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3.以小见大
拓展延伸:
现在是 21现在是 21世纪了, 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 是不是来到了呢?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 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 命运、能实现人的价值的时代。
社会历史本质
“治”——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乱”——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时 代”
总 结
灯 现实:事(兑钞)——想(易变成奴隶) 下 历史:现象 治 漫 笔 现实:不满 乱 ——本质 暂做稳奴隶 想做而不能做 ——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
文章结构梳理:
第部分:(1-5)由钞票贬值引出 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 成奴隶)。
第二部分:(6-11)考查中国社会 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 (一乱一治)。
灯下漫笔知识点总结

灯下漫笔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著名的灯下漫笔作品。
譬如苏轼的《赤壁赋》就是一部在灯下漫笔写成的杰出作品。
在《赤壁赋》中,苏轼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以及画面描绘了中国古代英雄壮志豪情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下,灯下漫笔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
它既注重灵感和情感的流露,又强调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因此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对于任何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了解灯下漫笔的历史和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灯下漫笔的一些知识点。
一、灯下漫笔的起源灯下漫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
在古代中国,由于照明设施的不便,夜晚的照明条件较为昏暗,因此文人雅士们在夜间创作时通常需要点灯作伴。
由此,在虚无飘渺的灯光下进行创作,以及因为灯光的昏暗而产生的神秘感和幽思感,成为了灯下漫笔的独特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文人雅士们常常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灯光与幽思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创作体验。
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让文人雅士们感受到了独特的灵感,也让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品质。
二、灯下漫笔的特点1. 神秘感和幽思感灯下漫笔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神秘感和幽思感。
在灯光的昏暗下,文人雅士们常常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激发灵感的神秘感。
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得文人雅士们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幽思感和神秘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情感流露和感悟深刻在灯下漫笔的创作环境中,文人雅士们常常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情感流露和内化的感悟深刻。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展现,他们的情感与感悟也得到了更加真挚和深刻的表达。
因此,灯下漫笔作品通常具有更加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流露和感悟深刻。
3. 细致入微和思考深刻在灯下漫笔的创作环境中,文人雅士们常常感受到一种细致入微和思考深刻。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更加细致入微;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描写更加深刻,也更加细腻入微。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邹隆花一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20xx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鲁迅《灯下漫笔》

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 边。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自诩:自己说好。
兵燹:战火。
重难点词语解释
在本文中,作者猛烈地抨击了 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和所 谓的中国“精神文明”,有力 地批判了赞颂这种精神文明的 中外反动派和形形色色的御用 文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主题Biblioteka 结构层次(一)本文分两个部分,彼此相对立而又相互联系,对立统一 的。
第一部分: 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第一层(1-4):从亲身经历谈起,掘出自己吃了亏还 满心欢喜的心理,自然由个人联想到民族群体,推出正题: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之后还万分欢喜。
第二层(5-11):揭示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的价值,最多不过是奴隶的事实,并在历史概括的基础上 描绘了中国人的奴隶心态,继而将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 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循环。
灯下漫笔
鲁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在本文中,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几千年来的中国 封建社会和所谓的中国“精神文明”,有力地 批判了赞颂这种精神文明的中外反动派和形形 色色的御用文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 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学习要求
一.文学知识: 了解作家鲁迅;识记这是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周刊上,后收录于杂文集《坟》中。
文章采用叙议结合,文笔自由灵动而贯连紧密的表达方 式:在论述上采用先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大量日常生 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对 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论文”与“杂感”的笔法,将严密 的论说与任意而谈的相结合,联想丰富,引据广博。环环 相扣,逻辑严密.论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文章既蕴 涵了深厚饱满的思想力量.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
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着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
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灯下漫笔》课文赏析

《灯下漫笔》课文赏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独到观察和深入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束缚。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语言特色、巧妙的结构安排、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重要的文学价值而备受赞誉。
一、主题思想《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是揭示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呼唤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
鲁迅先生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指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束缚,提出了建立民主自由社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一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语言特色《灯下漫笔》的语言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三、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灯下漫笔》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思想。
四、写作技巧在写作技巧方面,《灯下漫笔》也堪称佳作。
鲁迅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刻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写作技巧使得《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鲁迅先生文学才华的重要体现。
五、文学价值总的来说,《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鲁迅先生个人文学风格和才华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
青灯一盏,素纸两张,又可以对着无尽的绿格子随意挥洒了,自由的世界无拘无束,天地自在我心中。
当幻想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古籍中栩栩凸现时,当我把心中一切隐秘的情感托付予他们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优美而典雅的生活。
当世人在探究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欣赏维娜斯迷人的丰腴体态时,我眼前却时常出现中国古代仕女的影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蛾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好词的评价,不仅“骨秀”更兼“神秀”。
凌波微步、月露花影的仕女比起蒙娜丽莎来说,多了几分纤弱,多了几许灵秀。
当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今天千万情侣为之昏厥的时候,陆游与唐婉的曲折恋情却更让我怀念。
当那对被世人奉为精典的忠贞情人双双殉情,一了百了时,陆游却不得不在当初“红酥手、黄藤酒”的柔情蜜意中苦苦挣扎,“错、错、错”、“莫、莫、莫!”,有相思之苦的感情才有质量,这比起“生要同床、死要同穴”的决绝更让人回味。
当我们从早到晚研究English,把和外国人眉飞色舞地攀谈几句天
气引以为荣时,我却醉心于华语的凝练、简约、隽永。
打个比方吧,华语中的一个“郎”字用英文则要说ahandsomeboywithoutagirlfriend,如果“郎”仅仅是帅气而没有结婚的男子,那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英文又怎样还原这个至情至性的美丽画面呢?当我们不得不赘语连篇地表达一个简单的念头时,唐诗宋词,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藉。
然而今天,华语是否真的到了虎落平阳的境地,我们还能拥有那把华语晤谈境界推到极致的阵阵茶香吗?笑容只能在脸上凝结,心底卷来绵长的慨叹。
曾记否?那个属于中国人的时代——大唐帝国。
她是诗的国度,更是中国古代繁荣的顶峰,这使得唐诗以神韵和气象胜。
盛唐是如此的优美而典雅,比起当今欧美强国所炫耀的那种新富赤裸的刺亮,盛唐的语言优势与心理优势互为表里,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子民所应当具有的尊严与骄傲。
曾记否,唐宋时期外国人争学汉语,尤其日韩文化,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派生。
一部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达九十余处之多,第一回《桐壶》更是有赖《长恨歌》而成立,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化,沉浸在近乎虔诚的顶礼膜拜中。
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我们陷入了尴尬之中,——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特别是语言文化的大国却至今无一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尽管李敖说:“我们不为诺贝尔奖写作。
”尽管那仅仅是一个11个瑞典人评出的文学奖,我们可以不在乎,可是,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诸如日本的川端康成蜚声世界时,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的骄傲在哪里?当外国人要到日本赏樱花、品茶道,欣赏穿着和服,登着木屐的日本女子,并称之为“东方文化”时,有多少人明白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心情,有多少人愿意去体味登高时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苦楚,而中国人自己又有多少对日本女子的温良恭顺嗤之以鼻,却在满街毫无个性的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个性?一个连自己民族的文化都可以抛弃的人何以谈个性?这样的所谓时尚,无非西方文化的劣质拷贝。
我怀念,怀念那红袖添香的温柔,我渴望,渴望那芙蓉出清水般的清纯,我期待,期待那刚出土的战国编钟,重新唤醒远祖的精魂,千年的文明。
可悲的是,不仅地球那边的外国人,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霓裳羽衣,我们的老子、孟子、庄子?有几个人了解寂寞濠梁的含义?又有谁真正领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一次与友人闲聊,当我感慨现在的演员
演不出一种英雄气质,当我看到怒发冲冠、横眉瞪眼的“英雄们”举起大刀阔斧,摇摇欲坠时,我说,我想念霍去病,这位27岁就英年早逝的英姿少帅。
朋友愣愣地问我:“霍去病是谁?”——我无言以对,当一个人的偶像被人如此发问时,我能说什么?
当我们的国产优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无人问津时,一位日本商人以800万买下版权却在日本狂赚1000多万。
日本娱乐刊物评价:“人、山、狗,独特的视角,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是否,一定要我们的文化在某个强国获得认可重视时,我们才会戴起眼镜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是否,只有那艘装饰华丽,异国情调十足的泰坦尼克号才能赚走我们大把的眼泪而那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不能在我们浮躁的心底卷起一点点的涟漪?
我迷失,我彷徨。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无法融通的,就像你无法想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何会写出一篇关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文章。
同样,就像曹雪芹之于莎士比亚,孔子之于苏格拉底,孟子之于柏拉图,荀子之于亚历士多德一般。
也许这个多元的时代会让他们有了一些跨越时空、国界的联系,但是,这样统一的另一面是绝对的对立,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与小河淌水般的几百年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同的。
我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流连忘返,我不可自拔。
不在乎她是花开在中国而果结在了他乡,我只沉醉于花的圣洁、芳芬、高雅以及在绽放时淋漓尽致地释放生命的激情,那是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愿望与追求和渴望灿烂的写照。
山那边邻国的一位老人说:“你的花的浓郁芬芳里弥漫着如今已成梦境的岁月的声声叹息——那已消亡的世界的眷恋情深的哀思,你的轻风里满载着已从人类语言中消失的古老的爱的传奇。
让花儿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