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先秦)【圣才出品】
中国古代文论

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 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 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玉溪 生年谱会笺序》)
论语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第三节 老子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
“道”作为形而上的观念,其文艺美学 观念的定型是《庄子》完成的。但 是,《老子》的开拓之功不可忽视 。由于他对“道”的种种规定赋予“道” 以无限丰富的意义,给后人进行理 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因此,老子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发 展史上地位是崇高的。
理论构成:文学创作论、作家论、文学批评论 、文学鉴赏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大陆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著述情况
20年代,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 30、40 年代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 潮史略》、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傅更生的《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等 . 50、60年代郭绍虞的旧著改写本和新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 史》、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罗根泽批评史的两宋部 分以及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新时期以来,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与顾易生 的等三人的三卷本批评史、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蔡 钟翔等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与刘三富合著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与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目前已出 三卷)、杨星映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纲要》、蔡镇楚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元)【圣才出品】

第7章元一、名词解释1.套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答: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
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
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
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2.南戏(中山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复旦大学201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南戏是中国古代民间小戏的一种,兴起于北宋末至元末明初,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又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南戏的发展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诸宫调(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它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金)【圣才出品】

第6章金一、名词解释1.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
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
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2.《沧浪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3.诗有别材(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
《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
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4.别材别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
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5.以禅喻诗(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种论诗方式,它是佛学对诗歌理论影响的产物。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 近代)【圣才出品】

第10章近代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3.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4.王国维在《__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8.1复习笔记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第2章两汉2.1复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和诗、乐、舞关系的阐述(1)“情志统一”说《毛诗序》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
①“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毛诗序》承认诗歌的抒情言志,情与志的统一。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根据文中的论述,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③《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
《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2.《毛诗序》对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的论述《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这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毛诗序》提出的诗“六义”说(1)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此,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
(2)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起的意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先秦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尚书》
【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诗。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3.“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___,“颂”主要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六义”中___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赋、比、兴
【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5.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诸子散文
【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6.最后一部进入《十三经》的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孟子
【解析】《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7.批评“儒以《诗》、《礼》发冢”的思想家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庄子
【解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
8.《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________日出,和以天倪。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庄子》运用了“寓言”、“重言”、“________言”等多种文学手法。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卮言
【解析】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也曾自诩其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三言”中,“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9.《________》和《________》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荀子;韩非子
【解析】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
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二、名词解释
1.尚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2.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
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
分大雅和小雅。
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3.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
大多数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是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简答题
1.简述《诗经》六义的含义。
(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
《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
”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称作“六义”。
“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
《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
(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
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