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

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贸易协定: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调整他们互相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

服务外包:曾经必须在一国内完成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组合。

绝对优势:一国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同样单位的商品是,这个国家在生产该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的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需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相对工资: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同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贫民劳动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使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使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对李嘉图模型的误解,以本国自己的劳动衡量,与外国低工资率无关)派生需求:指因为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贸易所得: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和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非贸易品: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李嘉图模型: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一个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众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感染:是一种情绪传递的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真种子:植物学上所定义的种子,整个籽粒由胚珠发育而成.2、农业种子:农业种子: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泛指播种材料,即凡是由于播种的植物器官,统称为.3、种脐:是种子成熟后从种柄上脱落时留下的疤痕,或说是种子附着在胎座上的部位,是种子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从母体流入子体的通道.4、发芽口:又称种孔是胚珠时期珠孔的遗迹5、脐条:又称种脊种脉,是倒生,半倒生胚珠从珠柄通道合点的维管束遗迹.6、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的遗迹,位于脐条的终点部位,稍呈突起状.7、种子寿命:8、外胚乳9、内胚乳10、糊粉层11、种子活力:种子活力:指决定种子和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活性强度及该种子特征的综合表现。

12、盾片13、自由水14、束缚水15、无胚现象16、多胚现象17、无性种子18、临界水分19、安全水分:能够保证种子安全储藏的种子含水量范围。

20、平衡水分21、酸价22、碘价22、碘价23、油质酸败:油质或油质种子保管不当或贮藏过久,会产生一些醛,酮,酸类物质,从而产生不良气味,称~~~~。

24、种子败育25、种子休眠26、硬实27、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29、种子生活力30、种子活力31、种子劣变32、发芽指数(GI)33、活力指数(VI)34、种子寿命35、种子萌发36、种子容重37、种子比重38、种子千粒重39、种子堆孔隙度40、种子堆密度41、静止角42、自流角44、种子干燥曲线45、种子发热46、种子结露47、种子加工48、种子包衣与丸化50、种子自动分级51、扦样52、初次样品53、混合样品54、送验样品55、种子净度56、品种纯度: 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数.57、发芽势58、发芽率59、种子水分60、人工种子:指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发育完全的植物个体,将其用适当方法加以保护,以代替天然种子传播的结构。

名 词 解 释 大 全

名 词 解 释 大 全

名词解释大全爱憎分明:喜爱什么,憎恨什么,界限十分清楚明白。

安然无恙:恙,疾病,也指灾祸.平平安安地没有遭遇任何损害.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跋山涉水:形容旅途上艰辛劳苦.百看不厌:班门弄斧:比喻在内行面前卖弄本事.搬弄是非: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从中挑拨,制造纠纷.变本加厉:原意是指变得比原来更深一层.后指变得比原来更严重.变幻莫测:变幻,没有规则地改变.该词指变化奇特,不可预测.别具匠心:匠心,高明而巧妙的构思.该词指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不可救药:药,治疗.该词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不可思议:思议,想象,理解.该词指对事物\情况\言行等难以想象,不能理解.不能自已:已,停止.该词指不能控制住感情.不屈不挠:屈挠,弯曲,比喻屈服.该词指在压迫或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不速之客:速,邀请.该词指没有受到邀请而自己来得客人.不屑置辩:不言而喻:喻,明白.该词指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不约而同:原意是事先没有约定而一齐前来回合.后指没有事先商量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言行相同.不折不扣:折\扣,商品照标价减去十分之几,叫几折或几扣.该词指丝毫未打折扣.形容完全十足,没有减少或走样.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该词指痛痛快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称心如意:称,适合.如,符合.该词指完全合乎心意.承前启后:承,接续.启,开创.该词指承接前代的,开创以后的.多用于事业\学术等领域.诚心诚意:诚,真实\诚恳.该词指真挚诚恳.触景生情:触,触动.该词指被眼前景物所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感情.触目惊心:触目,目光接触到的.该词指看到的情况,引起内心震惊..穿凿附会:穿凿,勉强进行解释。

附会,将毫无关系的事物生硬地联系在一起。

该词指在论争中勉强解释、生硬联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1. 爱情: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喜爱、关心、尊重和亲密交往的感情。

2. 安全:指人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威胁和危险的状态。

3. 环境: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文化等人为因素。

4. 教育: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的过程。

5. 人权:指人类共有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和权益。

6. 政府:指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

7.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作品等的综合体。

8. 健康: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即没有疾病和痛苦,身心正常运转的状态。

9. 知识: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有关事物的信息和技能。

10. 消费:指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11. 媒体:指传播信息和传播意见的工具和机构,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12. 建筑:指为人类活动而建造的房屋、公共设施和工程。

13. 交通:指人和物在不同地点之间流动的方式和工具,如道路、铁路、航空、海运等。

14. 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

15. 文学:指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16. 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纪录和研究。

17. 经济: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

18. 政治:指社会组织和管理权力的活动和制度。

19. 心理:指人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和状态。

20. 卫生:指人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活动。

21. 军事:指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活动。

22. 农业: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的生产活动。

23. 玩具:指供儿童玩耍和学习的物品。

24. 电影:指用电影摄影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

25. 社会:指人类的群体组织和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生活和互动的活动。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名词解释”的意思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一、读音:míng cíjiěshì
二、举例:1、学校: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地方。

2、司机:机动车驾驶员。

3、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

由于人工培育,增加了很多品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有的品种可入药。

4、厨师:以烹调为职业的人。

5、袋鼠:哺乳动物的一科,形似鼠而体大。

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善于跳跃,尾巴粗大,能支持身体。

雌的腹部有一育儿袋。

种类多。

如大袋鼠、树袋鼠等。

分布于澳洲各地。

三、名词解释与概念定义区别:名词解释:是对一个名词的分析解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

2.椎间孔: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所围成的孔。

3.胸骨角:胸骨柄于胸骨体相联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

4.椎间盘: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5、咽峡:是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围成的狭窄区域,为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

6、肝门:即指肝下面的横沟,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7.体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动脉血自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静脉血经各级体循环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

8.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的圆形隆起,是视神经起始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处,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

9.黄斑:是位于视神经盘颞侧,距视神经盘3.5mm处得一黄色区域。

10.肺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肺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静脉血自右心室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转化为动脉血后,经各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11.静脉角:是指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的汇合处的夹角。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是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13.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因色泽灰暗、称为为质。

14.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颜色苍白,称的白质。

15.神经核:指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团16.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形状略显膨大。

17..传导束(纤维束):中枢白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个区域内行走,称为纤维束18.神经: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纤维集成大、小不等的集束,由于同数目的集束集合在一起行走,即为神经。

19.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2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

该区无论膀胱膨胀或空虚时,粘膜经常保持平滑状态。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阵点:晶体中的质点抽象位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点。

2.空间点阵:阵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并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由它们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3.空间格子:用来描述空间点阵的三维几何格架。

4.简单晶胞:只有在平行六面体每个顶角上有一阵点的晶胞。

5.复杂晶胞:除在顶角外,在体心、面心或底心上有阵点。

6等同点:晶体结构中物质环境和几何环境完全相同的点。

7.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8.组元:组成合金的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9.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10.单相合金:有一种相组成的合金。

11.多相合金:由几种不同的相组成的合金。

12.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位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融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13.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14.中间相的分类: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与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固溶体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点阵中所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按固溶度分类: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按各组元原子分布的规律性分类:无序固溶体和有序固溶体。

15.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的固溶体。

16.极限电子浓度:最大溶解度时的电子浓度数值接近位1.4。

17.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18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 x/r M<0.59时,形成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的相。

19.间隙化合物:当r x/r M>0.59时,形成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的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值得注意的是,“京派”和“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两个相互依存的术语。

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

京派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6、海派文学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7、新月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

开始是社交性的文化团体。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后,培养吸收新作者。

1927年于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新月》杂志,达到鼎盛时期。

1931年11月徐志摩逝世后,新月社日趋衰落。

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大多留学英美,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

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团体,但其主要活动却在文艺方面。

以《新月》杂志的出版为界,新月社的文艺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新月社提倡新格律诗和“国剧”运动,在诗歌美学思想和创作中,创立了带有鲜明浪漫主义特征的“新格律诗派”。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活动仍然偏向诗歌方面,但已经逐渐转向现代主义。

7、新月诗派(2)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张;4、以《诗镌》为阵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对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新月派诗人又创办《诗刊》,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8、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

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

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现代派诗歌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是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而创办的纯文艺刊物,围绕《现代》发表诗作的诗人群,大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

主要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南星、金克木、何其方、徐迟等。

诗歌创作的基本走向是:公众主题的疏离,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寻梦者形象,“荒原意识”,倦行人的心态。

10、七月派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

11、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

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原文: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这首先变现在小说内容上。

其一,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灯红酒绿的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人们精神的疲倦和肉体的堕落。

其二,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照古今人物的心理,展示种族、人性、道德、宗教、金钱等与性爱的冲突。

其三,探求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

2).比较而言,新感觉派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更为突出。

首先,新感觉派小说学习西方现代派,把描写丑、病态、荒诞作为主要的审美视角。

第二、特别强调感觉的审美表现。

第三、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葛理斯的心理理论以及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冲突。

1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

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他们就被称为“九叶诗派”。

13、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14、《新青年》1、1915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2、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3、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4、“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被称作“新青年”作家的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2、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3、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4、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在当时和以后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4、创造社的作品,尤其是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文学研究会成为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5、1925年五卅后是创造社后期,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

16、语丝社1、1924年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2、《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7、未名社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台静农等,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2、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