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多部门区位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8-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解析:第1题,从两图对比可知,Ⅰ主要分布于山区,为重点生态功 能区;Ⅱ主要分布于平原区且呈片状,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要呈斑 块状分布,为城镇化地区。 故选C项。第2题,江西省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A项错误;内部低山丘陵所占比重较大,B项错误;水热充足, 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地形起伏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蕴 藏量较丰富,C项正确;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项错误。 故选C项。
-3-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
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
占用。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区域开发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6)公海: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 以外的全部海域。
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水? 提示:内水是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 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我国的内海海域包括直线基线与海 岸之间的海域、直线划入的领湾、领峡、港口、河口湾等,包括琼 州海峡、渤海以及沿海分布的几百个港口在内的全部海域。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海洋国情的相关知识。第3题,我国 海域面积绝对量大,但因人口众多,相对量小。第4题,随着世界人口 的增加,陆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陆地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开发海洋 对减轻陆地环境压力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发区域 区

重点开 如兰州—西宁地 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5章 国土空间分区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5章 国土空间分区
目录
CONTENTS
国土空间分区概述 国土空间地域分区 国土空间政策分区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63891c3b-c809-4939-950c-d1bc914dcfba
5.1.1 国土空间分区的背景及意义
➢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依据自然环境中河流、山脉
和海洋的自然界线把全国分为九州,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 区
■ 从国土空间分区的内涵可以看出分区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确立基本稳定的空 间评价单元;二是如何构建国土空间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Page 7
0cbe0daf-6e01-4ffa-a1bb-67698d16ccbf
5.1.3 国土空间分区的类型
国土空间地域分区
国土空间政策分区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又称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是按照国土资源的实 际使用用途划分的空间区域,面积可大可小。 其目的是为了构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空间格局。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中, 功能分区是主要的区域划分形式。
11/21/2023
Page 8
b82b9da1-fe3d-460c-a6af-d7cd5defb710
Design by ZXSlide
分区 方案
11/22/2023
◆ 东北区
√ 该区行政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市外)三省及 内蒙古的兴安盟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共210多个县、市、区。
√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 华北区
√ 该区位于我国东部中原地带,周边山地丘陵都在海拔1500m 以下。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里。
划的著作。
➢ 近代以来:竺可桢、黄秉维、李旭旦等先后对我国气候区
域划分、植被区域划分、地理区域划分等开展了研究,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篇一:经济地理教案】《经济地理学》教案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第四节:行为区位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篇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0508312学分: 2 学时:34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考试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
的城市中心。
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
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
更高的增长率。
(2)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 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第五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 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 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 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 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 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一、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 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 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 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 途径: 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
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 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 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经济地理学》第5章解析

《经济地理学》第5章解析

经济地理学 3.多样化
• 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
Hale Waihona Puke 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动机:
• 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 范意识。 • 一些原生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也会促使公司寻求多 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
• 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 入此类生产活动。
经济地理学
公司增长实例
• 洛阳浮法玻璃集团
• 洛阳浮法玻璃集团的主体洛阳玻璃厂建于1958年。 1971年与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一起研制出中国浮法玻 璃。 • 目前,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工艺、 美国匹兹堡浮法工艺一起,被国际玻璃界誉为各具 特色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 。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 企业增长战略和方法的意义: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 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当企业规模
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
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 要作用。
经济地理学 1.横向一体化
•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 市场份额的扩大。
经济地理学 一、企业增长动因与战略
• (一) 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经济地理学 1.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经营成本: • 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 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厂房、设备)等。 • 可变成本: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 如原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并不随产量 而等比例增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
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
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
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
此过程为兼并。
总结:一般,企业所采取的方法与战略与其所处
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横向一体化增长与原有生产
(一)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 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threshold),
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首先 跨越活动 空间,其 次为信息 空间,最 后为决策 空间。
公司发展中空间相互作用和增长门槛
(二) 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
出售或生产的各种货物或劳务),均为相应的
该区域公司分部所管理。
区域部结构:AGA公司
空间
分布
更为 分散
AGA工业玻璃的区域部结构(1986年)
(资料来源: 该公司年报, 1986)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1.实现规模效益 (1)企业经营成本
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等。 可变成本: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费用,如原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 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
(2)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 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 最佳规模(optimum size)。随着规模扩大而带 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3)规模效益与企业成长 为了获取规模效益,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洛氏公司的空间扩张
LVM公司1978—1989进入日本各地过程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
的通道扩张假想。
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
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
通道、距离通道。
(二)中国特色的企业空间扩张模式 “一拖”空间扩张模式案例
1.单产品、单区位多厂阶段(1959-1979) 2.多产品、单区位多厂阶段(1979-1983) 3.多产品、多工厂、多区位阶段(1984-1988) 4.多产品、多区位扩张阶段(1988-1995) 5.组织调整阶段(1996年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及企业改革阶段:
(三) 沃茨模式的缺陷
(1)关于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 对规模经济不甚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2)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 有限。 (3)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 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一)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二)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三)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该模式描述了公司由单厂到多厂,从一 个国家到多个国家的扩张过程。
哈坎逊的公司全球扩张模式
(三) 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
但是,必须指出,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 扩张的惟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 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 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
(一)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二)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 (三)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一)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 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最外圈 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 分(Ⅰ—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 虚线圈出的国家(Ⅳ)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二)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该模式主要揭示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过程。
阶段Ⅰ:国内生产,出口供应国外市场。
阶段Ⅱ:开始国外扩张。
阶段Ⅲ:开始国外生产。 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阶段Ⅴ:合理化组织调整。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
(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
公司纵向一体化扩展
3.多样化
指企业从事一系列不同或与原产品不甚相关的 产业活动。 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 定因素的防范意识。此外,一些原生产产品市场需 求的下降,也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而当某 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 入此类生产活动。
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
单区位 不同功能 部在空间 上分离形 成多区位 各分部自 成生产和 销售系统 组织结构 更加扩散
公司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发展阶段
(三)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接触扩散--由近及远的地理扩散过程, 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 域进行的。
空间扩散模式
(a)扩张扩散;(b)迁移扩散;(c)等级扩散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
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 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 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 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 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 所采取的对策。
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
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
然需要组织变形。
(三) 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解释一个公司在一国内的空间扩张过
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
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 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从地方性公司到全国性公司的空间扩张模型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汽车工业不同部件(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益最低规模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 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
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交易内部化与范围经济: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
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
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2)按最
低风险原则扩张:销售起先导作用,其
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3)动力:市场
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a) 托恩奎斯特 (Tornqvist )的 单一工厂的三 层次决策等级 概念; (b),(c) 拥有国 外分厂的多厂 公司的不同空 间安排
跨国公司活动的空间结构
四个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一)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二)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三)沃茨模式的缺陷
(一)模式适用性
该模式是指生产同一产品的许多公司通
(一)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2.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由近及远,由集聚优越区位扩散到周围 较远的区域,由区域性小公司到全国性公 司、多国公司、全球性公司;有的企业通 过向外扩展,可能最终导致企业重心离开 初始区位。
2.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内部增长—邻近中心区位就近布局; 外部增长—围绕总部区位外围较大区域, 具有距离衰减规律。
总部位于芝加哥、洛杉矶和纽约的兼并场
(二)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企业的空间增长分Biblioteka 三个阶段。发展阶段 阶段Ⅰ 单产品 单功能 单工厂 阶段Ⅱ 单产品 多功能 多工厂 阶段Ⅲ 多产品 多功能 多工厂
空间结构
活动有关,比其它类型的增长更易于实现,企业早
期的增长多以横向一体化为主的内部增长为主。纵
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 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 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 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多样化扩 张便成为其最主要的增长战略。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 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主要方式表现为: (1)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3)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 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 展。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 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 经营活动。
过合并引起企业空间组织变化的过程;适
用于生产规模经济效应十分突出的企业, 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 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二) 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少数规模大的工厂得以生存,其市场区 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
场区。
市场区扩大模式 (a)兼并与合理化调整;(b)市场区延伸
职责分明。
功能部结构:施特罗啤酒公司
空间 相对 比较 集中
施特罗啤酒公司的生产空间格局(1989年)
(资料来源: National Beverage Marketing Directory 1990. New York: Beverage Marketing Corp. )
(二) 产品部结构
该类公司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来进行部门 划分。该类公司管理相对较为分散化,每个 分部具有自己的功能类管理人员。产品部结 构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如汽 车工业公司。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