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

(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但愿人长久》课文优秀教案

《但愿人长久》课文优秀教案

《但愿人长久》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但愿人长久》。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自由发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逐句品味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四)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自由发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逐句品味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四)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If you do not do more than others, your value will not be higher than other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教案1一、导入新课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二、进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小结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2一、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9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9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

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0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0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0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出示课题,质疑板课题,齐读质疑:你想知道什么?二。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1、交流音:轼辙形:州义:皓月、婵娟2、分组读课文3、再读课文,解疑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交流三。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3、听配音全班读4、各组比赛读。

四。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二一、导入新课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二、进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屈指算来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

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读错再读三、初读1、2、3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师小结四、初读4、5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五、齐读6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交流: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

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本站()地址.c)
本文转载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