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名曲赏析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水调歌头》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主题】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 》人音版(1)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2但愿人长久》人音版(1)一. 教材分析《1.1.2但愿人长久》是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歌词,曲调优美,旋律悠扬。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友谊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音乐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1.1.2但愿人长久》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欣赏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对古诗词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3.合唱部分的配合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进行讲解。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案、课件和音乐器材。
2.安排课堂合唱分组,准备合唱部分的教学。
3.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音乐素材,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1.1.2但愿人长久》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谈论对古诗词音乐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词,讲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分组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但愿人长久》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但愿人长久》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但愿人长久》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流传至今广受赞誉的词作。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将通过分析词中的主题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来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与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通过概述介绍文章的主题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目的部分则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正文部分包括了主题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三个部分,主题介绍部分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了概括和说明,作者背景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作者及其相关背景情况,文学特点部分则分析了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表现手法。
结论部分分为总结要点、个人观点和文学价值三个部分,总结要点部分对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个人观点部分阐述了作者个人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和观点,文学价值部分则评价了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整个文章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但愿人长久》这首诗的赏析,探讨其主题和作者的背景,分析其文学特点,并最终得出对这首诗的个人观点和对其文学价值的评价。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到其对人生、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从而对其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篇文章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背后故事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态度。
2.正文2.1 主题介绍:《但愿人长久》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刘克庄创作。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长久和美好的祝愿,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主题包括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
元宵节丨古琴曲《但愿人长久》:举头望月月儿圆,低头思乡味正浓

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春节后的小团圆今晚要放下繁忙的工作 和亲朋好友相聚一处摆上圆圆的碗装上圆圆的糯米团左一口,右一口把甜甜的芝麻花生馅儿 和家人的祝福一起吃进去元宵简介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佳节,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
今天,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唯一的浪漫节日,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灯会,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
这正好给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机遇,因此,元宵节这天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
元宵习俗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情人相会元宵节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猜灯谜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8《但愿人长久》赏析

《但愿人长久》赏读四月间,我来到了杭州西湖,漫步苏堤,拂柳依依,鸟语花香。
一派烂漫中倾听导游讲述当年苏轼率众筑堤之事,一时神游干年,对苏公一腔跳跃的热情感慨不已。
真个是不知我觅苏公,还是苏公顾我,不经意间,又一次邂逅课文《但愿人长久》,让我再一次与之相近,相亲。
于是,阅读此文,成为一种快乐的接受,成为一种心智的感怀。
纵览一番古今文史,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手足情谊是能让我们的目光久久凝伫的。
他们自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自不必说。
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
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
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
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
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一叙愁肠,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
凭借文人的良知,他无暇嗟叹命运多舛,也顾不得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
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那一个“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圆夜,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苏轼情感喷发的出口。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皓月,这欢聚的场面怎能不让诗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这种思亲的伤感穿透了字里行间。
看呐,“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一个“又”字几多无奈,一个“!”几许情伤。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恼月、怨月、质月……怎样的放肆才能释解满腔的思念呢?再看第五自然段,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呀。
纵然是在求解脱,求豁达,却又如何说解便能解得了的。
子由呀,就让我们把彼此的思念藏在心底,让这一轮明月无声地传递吧。
像这样的情深意长,苏轼兄弟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咏叹。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因而传诵至今。
《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课件

诗词解析
主题
这首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抒发了苏东坡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词中描绘了中秋明月的 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 的深深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结构
上阕描写了中秋月夜的美景,下阕则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整首词结构严谨,上 下呼应,情感真挚动人。
表现手法
苏东坡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 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总结与反思
学习收获
深入理解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 主题和情感
体验了古代诗词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了审美能力
掌握了通过文本细读和意象分析来解读诗歌的方法
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
不足之处
对于一些难懂的意象和词汇,未能进行深入的探 讨和理解
对于诗词的情感和主题,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解读 ,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
诗人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诗人思想
1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吸收了佛道 思想,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2
他主张自由议论朝政,强调文人的独立性和自 我表现,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创新。
知足常乐
作品还传达了知足常乐的哲学观念,强调满足于已有的幸福和快乐 ,不追求过多的欲望和贪婪。
社会现实
家庭观念
作品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珍惜家庭、亲情和友情,追求家庭幸福和 人生价值。
社会和谐
作品也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尊重他人、宽容差异、追求共同发 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愿人长久观后感2篇

但愿人长久观后感 (3)但愿人长久观后感 (3)精选2篇(一)《但愿人长久》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感深沉的古典诗词。
作者杨洪基借助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追求。
这首诗可以说是充满了浪漫情怀。
诗中表达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自己和心爱的人能够长久相伴,共享月明之美。
这种愿望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感,给人一种浪漫而又神秘的感觉。
这首诗还诠释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诗中用“琴弦”、“玉箫”的美妙声音来形容恋人之间的对话和默契,同时也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
作者通过古典文化中的美好形象来描绘真挚的爱情,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此外,这首诗还有一种深沉的悲伤情感。
诗中隐含着离别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月明人尽望,不知楼上人。
”这句话给人一种寂寞和无尽的伤感,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词句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爱情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诗中表达的愿望和情感深沉,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爱情经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力量。
但愿人长久观后感 (3)精选2篇(二)《但愿人长久》是一首由汪国真创作的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这首诗词以唯美、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长久幸福的向往,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诗词开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话,意味着诗人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彼此守望着同一轮明月。
这不仅代表了对爱情的祝福,也寄托了诗人对和谐与美好生活的期盼。
除了美丽的意境外,诗词还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营造了浓郁的意境。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们的起伏心情与月亮的阴晴圆缺进行了巧妙地联系,把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寄情于自然的描绘,使诗词更显深邃而又感人。
整首诗词以充满诗意的形象来表达感情,通过渲染夜晚,明月和爱情的交融,借景抒情,使诗人爱情的情感更加真切。
这种写景抒情的方法,既使诗词具有了美丽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爱和痴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由邓丽君原唱,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历来都被推崇备至。
《苕溪渔隐丛话》评论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定它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可谓恰如其分。
它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一直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本词除具有苏词共有的豪迈之外,还显得飘逸空灵,古典气息呼之欲出。
富含道家思想,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运用直接描绘的自然形象,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掺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通篇咏月,却处处关乎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借明月自喻清高,又用圆月衬托离别。
亲人间的欢聚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
作者的世界观并非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因此感人至深。
曲作者是台湾著名音乐创作人梁弘志。
150首歌曲的创作,奠定了他在华人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中,歌词和音乐的配合是其他创作人极难企及的,他诠释的爱情、友情和人生,特别温柔、真诚、沧桑。
像《恰似你的温柔》《请跟我来》《驿动的心》《像我这样的朋友》等等让我们年少时为之落泪,即便今日依然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