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下

合集下载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观后感随着纪录片《二十二》的上映,以及日本专题节目《731部队的真相》在NHK的播出,那些惨痛的、揪心的、令人胆寒的战争事实又一次呈现在国人以及世界眼前。

我们无比安静且深情地看着那些闪过的声音、画面、文字,感觉时间似乎并没有抚平“我们”的伤痛,那些给予受害者、受害国的告慰和尊重似乎依旧无力且干瘪。

回来的,都是未曾过去的。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

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

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

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

然而,如今很多人反而无所感知曾经的苦痛了。

譬如之前有中国游客在柏林国会大厦前行纳粹礼拍照;国内有游客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穿日军制服合影,还说“攻陷”了这个地方;甚至一些景区会让游客穿日军军官的服饰拍照……这种毫无立场、毫无血性的作秀是对历史和先辈的亵渎和践踏,也是对我们当代人和后人的挑衅,着实令人不齿和心寒。

不过,这些奇葩案例的出现,也正说明了现在对那段沉痛历史的宣传教育还不够透彻,许多群众、学生乃至党员干部接受这样的灵魂洗礼还是太少。

处于和平年代的他们都应当更深刻地去铭记历史的教训,更深入地去触摸、感知战争的伤痕,更认真地去思考如何捍卫和平,把历史、现在、未来,把个人、民族、国家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才能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

历史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有每个人都为它做点什么,才能让惨痛的战争记忆不再重演。

“22”这个数字终究会成为个位数,然后再变成“0”,这个逐渐消失的过程意味着什么,最终会带来什么,或许没有人说得清。

温柔的凝望历史——影片《二十二》观后感

温柔的凝望历史——影片《二十二》观后感

温柔的凝望历史——影片《二十二》观后感从电影院出来,外面天已黑,淋淋沥沥的突然飘起几滴小雨,打在脸上,丝丝凉凉的,入嘴竟有几分咸湿味。

哦,我突然发觉,原来是我的泪水嵌在了雨水里。

踏入影院观看《二十二》前,我以为这是一部客观展现历史的纪录片,以为影片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以为看完这部影片我会愤怒,会为这些老人们抱不平。

没想到,我只是很平静的看完了这部影片,然后不知不觉的哭了。

因为导演展现历史的手法太温柔,温柔到我仿佛忘却了“慰安妇”当年遭受苦难时的歇斯底里,以及无力反抗的呐喊。

在影片中,我只看到老人们在静谧悠闲的农村生活中,像普通人一样安静的生活着。

只是在提及历史时,有些老人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不说了,不说了”,“我不舒服”,“我不想讲了”。

唯有这时,老人们当年所受的苦难,还有历史的沉重感,才会扑面而然,让我潸然泪下。

不得不说,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视角温柔又克制,从记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回顾历史,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有个老奶奶在看见日本人的照片后,没有哭也没有生气,而是笑了,她说:“日本人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

”也有受害者老人在片尾字幕中说,希望中日不再有战争。

这群老奶奶们是多么的善良祥和,反观之下,我们自以为的愤怒和为她们抱不平,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我们单方面的把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建立在她们的痛苦之上。

这种方式既无法改变历史,也不能抹平历史对这些老人们的伤害,反而会二次揭露这些受难者的伤疤,打扰到老人们正常的生活。

影片《二十二》教会我们,铭记历史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用过多的对白去直面受害者的苦难,而是学会反思,如何在余生温柔的对待她们。

诚如有人说,一个国家走过弯路花的时间,是多少人的一生。

这群“慰安妇”老人们作为国家走弯路时的历史牺牲者,我们能做的不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去同情怜悯她们,而是尽量不给她们贴上慰安妇的标签,让她们余下的岁月平静的度过。

愿这群折翼的天使们,温柔的走进每一个良夜,那个良夜中没有战争和苦难。

二十二电影观后感

二十二电影观后感

二十二电影观后感《二十二》是一部记录中国抗战时期“慰安妇”受害者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中国导演郭柯执导,于2017年上映。

影片以非常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女性遭受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同时也呈现了她们坚强的生命力和对历史的坦诚和探索。

本片主要以中国电影大哥、著名导演郭柯为首,围绕着二十二位中国“慰安妇”受害者展开。

这二十二位受害者年龄在80-90岁之间,他们在战乱年代成为了日本军队的“慰安妇”,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

正是因为这些受害者们的勇敢和坚强,使得影片更具震撼力和触动力。

整个纪录片由一系列真实的采访组成。

导演用非常真实的电影手法,将这些受害者的面貌、声音、故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在镜头前坦诚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和苦痛,真实的情感直击观众心灵。

影片通过这些受害者的口述,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人间地狱般的年代,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在剧情的展开中,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受害者对过去的回忆和痛苦。

导演以个体叙事的方式,展示了他们在求得正义和公正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挣扎。

同时,通过不同受害者的讲述和观点,展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变化。

这些女性面对强烈的心理创伤,表现出了无尽的坚韧和勇气。

影片给人的最大震撼是,每个受害者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折磨,但她们依然能够坚强地活在当下。

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真正让人敬佩。

从整个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导演郭柯不刻意引导或渲染情绪,而是坦诚地呈现了这些受害者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他几乎没有添加其他额外的声音和讲解,让受害者自己的述说成为影片的主线。

这种简约的方式使得影片更具纪实性和真实感,让观众更能深入感受到这段历史的痛苦和残酷。

影片中娓娓道来的故事、逼真的表演、真实的影像等元素,让观众很难保持冷静。

观影过程中,多次引发观众的泪水,同时也激发了肺腑之言。

《二十二》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作品。

记录片《二十二》引发的思考

记录片《二十二》引发的思考

记录片《二十二》引发的思考记录片《二十二》引发的思考最近,一步记录电影很火,也触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这部记录片就是《二十二》。

纪录片《二十二》是一部讲述幸存慰安妇的电影,一部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的电影。

一、电影简介该电影通过这些老人适度的靠近,用客观的镜头,将历史的碎片点点打捞起来,把那些行将逝去的事实镌刻成永久记忆的“墓碑”。

二十二是一个数字,是直至2014年电影开拍中国内地仅剩的22位“慰安妇”老人的数量。

这部电影是由关于记录“慰安妇”韦绍兰老人的纪录短片《三十二》由来。

值得注意的事这些老人正在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2012年拍摄纪录片《三十二》时内地是32人,到了2014年是22人,至今只剩8人,她们终将消逝,但有些东西需要被记忆。

二、那些需要我们去记住的东西(一)、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经历过那样的苦难,她们应该没有笑容,因为她们承受的如此之多,她们很多家徒四壁,穷困度日,不应该有着“不知何处而来的幸福感”,生活亏欠她们太多,明明是受害者,却备受歧视,得不到尊重,她们不应该擅自和世界和解。

就像片尾曲《九重山》所唱的,“人进大门呵呵笑,我进大门眼泪流;你讲你难我没信,我讲我难才是真;你难你有平屋住,我难住在苦瓜棚”。

但是她们满怀希望,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都随风飘散在历史之中,她们仍然满怀希望的活着,对生活充满热爱,正是韦绍兰老人唱着“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浮”。

(二)、不忘历史,展望未来作为青年,我们应该记住那段沉痛的历史,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所经受的痛苦应该有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去为她们抗住一份压力,公道自在人心,记住时代使命,记住过去惨痛的教训,记住日本军国主义还欠她们一个道歉,而这个道歉需要有我们去铭记、争取。

反思当下,8月3号深夜4名中国青年身穿仿制的二战日本军服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合影,8月13日16时许,广西宾阳黎塘镇两个男子身穿日本服装在宾阳高铁站作秀,同时还有人为了炒作将纪录片《二十二》中的老人图片截取做表情包。

2024年《二十二》观后感

2024年《二十二》观后感

2024年《二十二》观后感《二十二》是一部由郭柯执导的纪录片,于____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二战期间被日本军队掳拐为慰安妇的22位幸存者的真实故事。

这些女性在电影中坦诚地讲述了她们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坚持。

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受震撼和触动,并对历史事件和慰安妇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片以简洁朴素的记录片风格呈现,没有大量的剧情和显著的视觉效果,但这对于观众来说更加真实和直接。

影片通过讲述幸存者的真实故事,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期间的苦难和痛楚之中。

这些女性年龄各异,但她们都承受着相同的伤痛,她们被迫成为日本军队性奴隶,被虐待、强奸和剥夺人格尊严。

观看她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痛苦,观众不禁为她们的遭遇感到愤怒和悲痛。

这些女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尽管心灵和身体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康复。

影片中的镜头和音乐设计都很简约,着重展示这些幸存者的面孔和表情。

她们的年龄和外貌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但她们依然坚强和乐观。

镜头对她们的细腻表情进行了放大,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痛苦和希望。

影片中的音乐也很朴素,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或插曲,更加突出了幸存者的真实声音和情感。

观看《二十二》让我对历史和人性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二战期间的日本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残忍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对慰安妇们带来的创伤和伤痛。

这些女性的故事让我惊叹于她们的勇气和坚韧。

她们在逆境中保持了尊严和希望,尽管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但她们依然能够坚强地活着,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观看《二十二》,我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历史并不仅仅是一段过去,它对于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影片通过记录这些慰安妇们的故事,把历史的痕迹和记忆传递给了后人。

观看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历史是不能被忘记和淡忘的,我们需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铭记过去,建设未来。

2022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三篇

2022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三篇

2022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三篇
观看电影《二十二》后,我被深深震撼了。

影片讲述了二十二位慰安妇在不同年龄和
背景下的遭遇与对未来的期许,细致刻画了她们的生活境遇、内心世界和感情经历,使观
众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影片展现了慰安妇们的悲惨遭遇和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

她们被强制从家中分离,被羞辱、侮辱和非人待遇。

她们被强迫成为日军的性奴,每天度过一个个黑夜的苦痛。

这些令人心寒的事实揭示了日军侵略行为的残酷性和其对人类的摧残,令人深感痛惜和反思。

其次,影片中刻画了慰安妇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经历。

丰富而细腻的人性描写,使观
众更深刻地认识到她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她们有着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渴望。

她们面对极
端的遭遇,以坚强的意志和精神战胜噩梦,散发出人类的勇气、坚毅和温情。

最后,影片在表现慰安妇遭遇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对未来的期许。

尽管她们经历了
如此的苦难,但她们并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们渴望获得公正的裁决,渴望阻止
新的灾难发生。

在她们的努力下,一点一滴的行动改变了众人心态,重启了历史公正的机器。

总之,观看电影《二十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慰安妇们遭遇的残酷和对生命的珍视。

人类的历史是悲壮史和奋斗史的交织,而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努力让未来更
加美好。

《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下

《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下

《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下《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下今天,自己去看了电影,就是最近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二十二》,没有邀请朋友一起,因为“慰安妇”这个题材,已然足够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用一种崇敬、严肃的心情去了解这些老婆婆们的经历,走近那段带给她们一生伤痛,甚至影响到他们子孙后代正常生活的回忆。

以为纪录片题材应该不会太有看头,观众应该不会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严肃的心情,没有迟到入场,全程没有大声接打电话,没有唾沫横飞的议论,有的只是安安静静的听这些老婆婆们叙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评论的了解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还有无声的泪水滑落和擦拭眼泪。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观影秩序最好的一次,从一开场,一位老婆婆的葬礼场景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记录方式,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没有大段大段的回忆当初老婆婆们年轻时候遭受到的惨痛经历,仅仅是有三段,三个不同的婆婆,说起年轻时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纷纷止住,不继续说下去了,有的说“忘记了,记不得了”,有的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些做什么”,有的眼泪涌上眼眶,大段回忆在心底呈现,但是到了嘴边,什么都没有说。

这种老人们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实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回忆太痛苦了,所以选择性忘记;因为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说出增加旁人的心理负担了;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伴随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开始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伤口又一次被撕开,伤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终什么都说不出了······电影主题很鲜明,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一些乱的,可能是导演有意想要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沉重,不至于激发出观众盲目的对那个时候侵略者们的痛恨,所以纪录片并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讲述,而是打乱,这位婆婆故事没有说完,过一会儿,镜头会回;那位婆婆说得有些伤心难过了,镜头移开,拍一拍婆婆现在生活的村庄,拍一拍婆婆养老院的老伙伴们,采访一下现在还在坚持关心婆婆们、想要为婆婆们争取公道的志愿者们。

看完二十二的观后感

看完二十二的观后感

看完二十二的观后感《二十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郭柯执导,记录了二战期间被日军强制征用为慰安妇的中国女性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通过采访这些幸存的老人,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创伤和影响。

观看《二十二》这部纪录片,让人震撼和心痛。

这些女性在年少时成为慰安妇,经历了无比的痛苦和耻辱,而这一切却一直被封存和掩盖,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和道歉。

电影中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这些老人白发苍苍的头,饱经风霜的丰满脸庞,泪水和忍受的伤痛刻印在他们的眼神中。

纪录片以十位幸存的慰安妇为主线,讲述了她们的生活和遭遇。

令人感叹的是,尽管她们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她们依然坚强和乐观。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织布、绣花,用微笑面对生活的挑战。

尽管被战争给予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但她们并没有消沉,而是选择继续生活,并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来呼吁人们重视历史和珍惜现在的和平。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采访和纪录片的拼贴方式,展现了这些老人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和对过去的回忆。

每一位幸存的慰安妇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有的独自生活,有的和亲人相依为命。

但是,她们在与导演的对话中都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希望别人了解她们的遭遇。

令人唏嘘的是,这已经是她们的最后一次机会能够为历史发声。

她们希望借助这部纪录片,让世界了解她们的遭遇,让历史不再重复。

然而,我们却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改变曾经发生的不幸。

这部纪录片更多的是记录和承载了她们的声音和记忆。

观看《二十二》这部纪录片,让我思考起历史和人性的问题。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无法磨灭的,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她们不仅要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怖和死亡,还要承受性侵和精神折磨。

在我们享受和平和自由的今天,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尊重这些幸存者的声音,呼吁公正和对历史人性伤害的深思。

影片《二十二》还展现了中国女性从战争年代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

这些慰安妇的经历是中国女性走向独立和自由的见证。

如今,中国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拥有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观后感:铭记历史,感恩当

今天,自己去看了电影,就是最近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二十二》,没有邀请朋友一起,因为“慰安妇”这个题材,已然足够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用一种崇敬、严肃的心情去了解这些老婆婆们的经历,走近那段带给她们一生伤痛,甚至影响到他们子孙后代正常生活的回忆。

以为纪录片题材应该不会太有看头,观众应该不会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严肃的心情,没有迟到入场,全程没有大声接打电话,没有唾沫横飞的议论,有的只是安安静静的听这些老婆婆们叙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评论的了解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还有无声的泪水滑落和擦拭眼泪。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观影秩序最好的一次,从一开场,一位老婆婆的葬礼场景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记录方式,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没有大段大段的回忆当初老婆婆们年轻时候遭受到的惨痛经历,仅仅是有三段,三个不同的婆婆,说起来年轻时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纷纷止住,不继续说下去了,有的说“忘记了,记不得了”,有的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些做什么”,有的眼泪涌上眼眶,大段回忆在心底呈现,但是到了嘴边,什么都没有说。

这种老人们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实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回忆太痛
苦了,所以选择性忘记;因为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说出来增加旁人的心理负担了;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伴随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开始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伤口又一次被撕开,伤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终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电影主题很鲜明,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一些乱的,可能是导演有意想要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沉重,不至于激发出观众盲目的对那个时候侵略者们的痛恨,所以纪录片并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讲述,而是打乱,这位婆婆故事没有说完,过一会儿,镜头会回来;那位婆婆说得有些伤心难过了,镜头移开,拍一拍婆婆现在生活的村庄,拍一拍婆婆养老院的老伙伴们,采访一下现在还在坚持关心婆婆们、想要为婆婆们争取公道的志愿者们。

全程我没有泪点,但是全程心里又一直都有钝钝的痛感和沉重感。

婆婆们没有过埋怨,至少镜头中,没有呈现出婆婆们消极的一面,她们乐观,眼里有光,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她们感恩,感激毛主席,甚至有一位婆婆自己给自己改姓“毛”;她们善良,看不得流浪猫挨饿,有好东西先尽着这些小生灵吃;她们安详,大部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婆婆们慢慢走动,或者坐在炕上、床上,看着光亮的方向;她们知足,她们还活着,还有亲人,还有人关心她们;她们宽容,她们所争取的,仅仅是要那个造成她们及子孙后代终生伤痛的国家,承
认历史,尊重历史,一句道歉的话;她们勇敢,有一位婆婆曾经在日军根据地里偷日军的子弹出来给军队,还获得了荣誉奖章。

但是她们无奈,有人邀请韩国婆婆回故土看一看,婆婆说不回去了,老了,回去也没有一个亲人了,都不在了;她们辛酸,一位婆婆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军绑住双手双脚扔进河里,说起这一幕,婆婆忍不住眼泪纵横,皮肤松弛的手捂住眼睛的一刹那,我们知道,婆婆们心里还有太多的苦,但是她们选择自己承受了,让眼泪流回心底。

那个年代,婆婆们受到了身心的伤害,终于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生活。

是身边,同样在侵略战争中受过伤害的,同样善良的父老乡亲们,带来的另类眼光和另类伤害吧。

同样是善良的人们,同样是受伤的一方,有些伤害时光会减轻痛苦,只留下一道淡淡的伤疤,提醒着伤害发生过;有些伤害却只是停留在那里,长出荒草,可是拨开荒草,伤害从未减轻、从未改变。

影片本身非常客观,就是摄像机摆在那里,婆婆们想说什么,就记录下,婆婆们不想回忆,导演也不会去挖掘、引导,但是,影片背后带来的思考却很多,只是这些思考会由于大家阅历不同,感受有深浅,而带来“一千个观众,一千种观后感”的结果了。

有一位婆婆,在“慰安所”逃出后,发现怀孕,由于自己的孩子夭折,害怕将来无法生育,所以生下了这个中日混
血的儿子,可是儿子从小被人看不起,身份原因,直到现在,70岁了,依旧单身,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同母异父的兄弟,甚至想过要花钱雇人杀了这个混血的兄弟,觉得这是一家人的耻辱。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婆婆虽然人是回归正常生活了,可是乡亲们看待她是存在过偏见的,这种偏见延续到了她的儿子们身上,儿子会觉得丢脸、觉得自卑,这影响到了兄弟情深,更是影响到了混血儿子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做错事的是侵略者,阿婆和她的儿子们明明是受害者,可是现在,她们却似乎承担着做错事的后果?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给她们多些关怀,多些关爱,弥补之前命运对她们造成的创伤?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导演都会细心的打上他的或者她的名字,而很多婆婆们的名字上,已经围上了那个白色的方框,也就是意味着,那位婆婆已经离世,纪录片开拍时,有22位婆婆健在,而影片制作完成时,只有9位婆婆健在,就在电影公映前两天,又一位婆婆去世,越来越多的名字,只能以被方框框住的形式呈现,这提醒着我们,为这些善良的人们争取公道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历史无法被修改,无法被抹去,但是,婆婆们不一定能等到亲耳听到、亲眼见到公道的那一天了。

我们能做的,也似乎只有多关注婆婆们,关注她们的健康,关注她们的生活,让她们晚年不孤单而已了。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非常直白且朴素的方式,感谢对片子拍摄有过帮助的人,片子是众筹拍摄完成,所以结尾,导演把为片子拍摄捐过钱的人名,一一列出,满屏满眼的人名,似乎又在告诉观众们,还有很多人关心着这些婆婆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争取公道的力量,就是争取公道的希望。

通常电影散场,出现演职人员名单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纷纷退场,只有零星几个可能会等到屏幕彻底黑下去,但是,这一场,有20多位观众,坐在座位上,同样认真、虔诚的看众筹名单,一直到屏幕完全黑掉,这也是我不曾遇到过的。

电影院出来,看到阴阴的天空,开始有阳光努力钻出云缝、洒向大地,觉得生活很真实,感恩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生在这个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