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言交往中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合集下载

和女生幽默聊天技巧:故意曲解

和女生幽默聊天技巧:故意曲解

和女生幽默聊天技巧:故意曲解兄弟们应该听过“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 这样的说法,如果在这座山下打条隧道,让你可以快速吸引到她,让她进入你的框架,被你牵着鼻子走。

今天分享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曲解也就是故意曲解女人说的话,或者曲解女人行为的意思。

你通过故意曲解,把女人的意思理解成“她在试图追求我” 的框架,或者曲解成“女人等不及很想要和自己亲热,但是自己不是那么随便,觉得两人发展太快”的框架。

曲解是幽默的核心,就是故意把一个事物本来要表达的意思给曲解掉。

比如妹子说:今天路过一家好大的烧烤店啊。

你就可以回她:多大胸围的烧烤店呀。

再比如,妹子说:我看你感觉好小哦。

妹子明显是说你的年龄,但是你故意这样回:我小?难道你偷看过我洗澡?不过你肯定近视眼,你看错了,我不小。

这就是曲解,把妹子一句话中本来表达的意思,偷换概念成为另一种意思,达到一种幽默效果,这种手法在聊天里是最常用的,也是杀伤力最高的。

曲解也可以运用到性话题切入。

但是性话题切入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内容,切入过早很可能妹子把你拉黑。

实战案例:和女生聊天技巧:曲解1、使用通常女人才会说的话。

故意曲解她是急着想和你发生关系。

比如:女人(不小心)碰到男人一下,男人对女人说:“不要这么着急,我知道你喜欢我,不过男女授受不轻,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随便的男人。

”或者:“不要乱摸我啊,你要是吃我豆腐,我会报警的。

”你可以配合推拉:你说:“不要乱摸我啊,你要是吃我豆腐,我会报警的……(看着她然后接着说)……不过,好像你看上去蛮可爱的,好,就委屈我了,呜呜呜,让你摸三下,只能摸三下噢!”我第一次这么曲解女人的时候,对方的表情非常好玩,她还追着要摸我,到现在都难忘。

每次都是这种效果,非常管用,即使非常冷艳的美人,我这么一说,她都会控制不住笑了出来。

有一次,我对一个很漂亮的女生说:“难道你只想得到我的身体,而不是真心爱我吗?”她哭笑不得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们的聊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与运行机制

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与运行机制
刻 意 曲解 有其 相 应 的 语用 理 据 , 文 从 言 语 调 本
节 理论 、 面子 理论 、 顺应 论等 角度对 其进 行论 述 。另 外 , 意 曲解 有其 相应 的运 行机制 。 刻

() 子 : 1妻 你看 邻居 A先 生 , 次 出 门都要 吻他 每 的妻 子 , 你就 不能做 到 这一 点吗 ?
是语 言使用 者做 出顺 应 的结果 。 ( ) 柴君 在 单位 做 业务 报 告 , 告 结束 后 , 3( 报 同
事 自由提 问) 同事 : 你 这样 才华横 溢的人 , 像 华宁公 司不适合
刻 意 曲解 ( eiea s trrttn D ) D l rt Minepe i , MI 是 b e i ao

如果交 际者 将 自己的话 语 调节 到与对 话者 的语 言相
种语 用 策略 ,就 是在 会 话 交 际 中 , 言使 用者 为 “ 语
近, 这就是“ 趋同现象” cne ec ) 比如 : (ovr ne , g 成年人
●语 言 学 研 究
言 语 交 际 中 刻 意 曲解 的 语 用 理 据
与 运 行 机 制
张 小 宁
( 新乡学 院 外语学 院, 河南 新乡 4 3 0 50 3)

要: 刻意曲解 是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 策略 , 文从言 语调节 理论 、 本 面子理论 、 顺应 论等角度
对其语用理据进行论述 。刻意 曲解有其相应的运行机制 。
自何 自然 、 陈新仁 《 当代语 用学 》 认为 “ 子是 每个 ) 面
社 会成员想 为 自己争取 的公开 的 自我 形象 ” rw 。Bo n & L vno eisn两位 学者将 面 子 细分 为 消极 面 子 ( ea n g— t e ae 和积极 面子 ( oiv c ) i c) vf p sie ae 。消极面 子是指 t f 社 会成员 不希望其 行为受 到别人 的干 涉 、 阻碍 , 积极 面子是指 社 会 成 员 希望 自我 形 象得 到赞 誉 、 赏 。 欣

从顺应角度看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从顺应角度看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从顺应角度看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刻意曲解是一种语用策略,体现了顺应的动态性,是一种意向性很强的顺应。

刻意曲解策略的实现途径主要有谐音曲解、曲解缺失信息、曲解概念意义、曲解指称含义、曲解言语行为义和隐含意义、曲解预设,曲解话题。

标签:顺应刻意曲解语用策略实现途径一、引言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一定的语境以及对方话语中形式或意义不确定的表述,曲解对方话语含义和意图,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关于刻意曲解的基本运行机制、语用功能以及刻意曲解和误解的区别,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有所关注。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结合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刻意曲解策略性的实现途径加以分析。

二、刻意曲解的顺应性Verschueren.J(1999)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使用过程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等值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进行的。

而语言使用的关键之一在于语言顺应性,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结果。

”(1999:59-61)语言使用者做出语言选择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

刻意曲解是一种意识性很强的语言策略。

说话人顺应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心理因素,积极调控语言,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顺应性体现在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三、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一)谐音曲解自然语言中有大量同音不同形,同音不同义现象。

听话者可以有意利用谐音(音同或音近)曲解对方。

因为语音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反馈信息看似合作,而实际是在曲解对方。

选择谐音的话语片段,是为了选择不同于说话者的话语含义,来刻意曲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和表达意图。

听话者是在明确了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隐蔽地选择了不能使对方满意的反馈话语,来实现自己回避话题的目的。

谐音曲解往往会造成诙谐幽默的氛围。

如:(1)鸠山:老人家,听李玉和说,有件特殊的东西交给您啦。

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高永会(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产生的语用理据、语用功能以及任意过度使用这一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刻意曲解;语用理据;语用功能;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69-03一、引言在言语交际中,交际意图要想被实现很多情况下要选择使用除了言语之外的其他方法,也就是沟通策略。

沟通策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中出于某些特殊目的而使用隐含和推理的交际方式。

这些沟通策略之一就是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充分理解对方会话隐涵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或言语交际效果,利用某些特殊语境或者言语中的含糊表达,故意偷换概念、脱离或改变语境、转移话题重点或者曲解约定俗成的意义来歪曲对方的会话意图。

国内外学者在对误解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曲解问题”。

何自然、申智奇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填补了刻意曲解研究的空白。

误解和刻意曲解中听话人刻意误解对方话语意图是完全不同的,误解是在无意中传递意图,它发生在话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明确或者彻底理解说话人意图的情况下。

刻意曲解则是发生在完全理解对话语的基础上,着重点是说话者在完全理解对方话语后,有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同时也是说话人为达到某个交际目的而选择的特殊交际策略。

本文以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为材料,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刻意曲解产生的主要语用理据、语用功能和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交际策略更好地实现言语交际目的。

二、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一)刻意曲解与间接言语行为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J. Austin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这三种言语行为是同时由说话者在话语过程中实施的。

语言的间接性是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采用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话语意图。

社交中常见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

社交中常见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

社交中常见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在社交交流中,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文化和经验不同,常常会出现语言误解的情况。

这些误解可能导致沟通障碍、误解他人意图,甚至引发争吵和冲突。

为了改善社交交流的质量,我们需要了解并解决这些常见的语言误解。

一、语言的多义性语言的多义性是导致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而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这种情况下,误解就会产生。

解决方法:1. 询问澄清:当你对对方的话语感到困惑时,不要直接做出假设,而是主动询问对方的意图。

例如,你可以说:“你刚才说的是指……吗?”这样可以减少误解的发生。

2. 使用具体的词语: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使用更加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如果你要求对方帮忙,可以明确说出你需要的具体帮助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说“帮我一下”。

二、情感色彩的误解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承载着情感。

然而,情感色彩的误解往往导致了交流的困难。

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来解读他人的话语,而忽略了对方的真实意图。

解决方法:1. 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尽量倾听他人的情感,并尊重他们的感受。

当对方表达情绪时,我们可以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轻易地否定或忽视他们的感受。

2. 用心体会对方的意图: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尽量用心体会对方的意图,而不是仅仅看表面的语言。

通过倾听和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三、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了误解的发生。

解决方法:1. 学习他人的文化: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我们可以主动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他人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

2. 尊重差异并适应环境: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且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环境。

沟通中的常见误解及化解方法

沟通中的常见误解及化解方法

沟通中的常见误解及化解方法第一,要理解意图与内容。

在沟通中容易产生误解,要在表达观点或看法前先弄清楚意图,确保对方理解你要传达的内容与意思。

可以简单地询问对方“我的意思表达清晰吗?”、“请你重复一遍我刚说的要点”等,看是否存在偏差。

如果发现误差,要及时澄清。

第二,避免过于主观。

在表达过程中,要尽量陈述事实与客观例证,避免因为个人偏好与主观判断而产生误导。

这需要在表达前理清观点的来源与依据。

同时也要在倾听对方观点时采取开放态度,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客观因素。

这可以化解因主观判断产生的分歧与误读。

第三,解释推理过程。

在表达复杂或容易产生误读的观点时,要向对方解释你的推理过程与论据。

这可以让对方理解你的观点是如何构建而成的,避免因为直接表达结论而出现偏差。

在解释推理过程时,提供具体例子与论据,令观点更加清晰可信。

这需要在表达前理清自身的思路,而非操之过急。

第四,理解不同表达方式。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有不同的方式,如直截了当或委婉,理性或情绪等。

这会导致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要在沟通中体察对方的表达方式,理解表达内容背后的意图,避免因为表达方式的偏差产生误解。

这需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增进理解。

第五,沟通是双向的过程。

在沟通中要理解过程是相互的、双向的。

要在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也倾听对方的看法,理解其中的合理因素。

这可以避免因为过于专注于自我表达而忽略对方,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通过互动与反馈,观点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

综上,要注意理解对方的意图与表达方式,避免主观判断。

在表达观点时理清思路,提供例证与论据以增强说服力。

要理解沟通是相互的过程,表达后也要倾听对方观点。

只有双方理解彼此的出发点与推理过程,才能化解在交流中产生的误读与偏差,实现有效沟通。

这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确认与反馈。

人际交往中怎样向别人解释

人际交往中怎样向别人解释

人际交往中怎样向别人解释
人际交往中怎样向别人解释
解释,经常出现在人们交际活动的各种场合:上班迟到了,需要向领导解释原因;别人对自己产生误会了,又需要解释本来的动机,等等。

而要使这种口语活动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原则。

1,言有理据。

这是解释的首要原则。

解释的主要功能在于解疑释难,澄清事实。

当对方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言行的动机不甚明了,疑惑不解时,人们常常要说明真相,把事情的原因解释清楚。

出于这样的目的,解释必须有理有据,如实的陈述事情的本来状况,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令人信服。

2,表述清晰。

这是解释的原则。

由解释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解释必须清楚明白。

经过及时的开诚布公的解释,说明事情的原因或过程,对方才会相信,并依据解释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3,语态谦恭
由于误会或疑惑不解,对方心中本来就有怨气,如果觉得自己被误会,而心情急躁,不但不利于弄清问题,还有可能使矛盾激化。

解释时语态谦恭,双方感情就能融洽,解释的话就会入耳入心,就越能使人信服。

特别是当双的处境、心情不完全一样,彼此还存在一定心理距离时,就更需要在解释前沟通、融洽感情,给对方以“自己人”的感觉。

让谈话巧妙有趣的口才技巧:“曲解”

让谈话巧妙有趣的口才技巧:“曲解”

让谈话巧妙有趣的口才技巧:“曲解”“曲解”指的是说话者有意违反常规和常识,对词语作歪曲甚至荒谬的解释或者临时赋予一个词语新的意义的说话技巧。

这种方式往往让话语变得十分巧妙有趣。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第一:趣解词语,如:连长又看看张振武的脚,说他那双大头鞋“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将“空前绝后”趣解为“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跟本义谐趣义一庄一谐,赋庄重于诙谐,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第二:改变词语结构,如:教室里,几个同学正围坐在一起谈论同学们的长相。

一个女孩子说:“在咱们这几个人里边,小孙最可爱了。

”小孙紧接说:“是啊,可怜没人爱。

”大家都被他的话逗乐了。

女孩子夸小孙“可爱”,意思是说小孙长得令人喜爱。

而小孙却将“可爱”这个词的结构打开,将“可”和“爱”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意思。

于是,“可爱”这个词就被曲解为“可怜”,“没人喜爱”。

这种巧妙的解释既适当地进行了自嘲,又表达了自己的谦逊,还非常风趣幽默,为大家带来了欢笑。

第三: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如:赵本山主演的小品《卖车》中,有这样几句台词:赵本山:“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虱子?”范伟:“因为我家的狗讲究卫生。

”高秀敏:“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东西。

”这几句台词,之所以幽默,就是利用了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特点。

在回答问题时,范伟将“生”理解为“生长”、“产生”;而在高秀敏的回答中,“生”被理解为“生养”、“生育”。

一般人都会遵从常规思维逻辑,认为是“狗身上生长了虱子”,可这就陷入了对方预设的“圈套”。

高秀敏的答案曲解了词语的意思,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第四:赋予新义,如:老大爷叹了一口气,说:“是啊,他倒还真是个孝子,孝顺儿子啊!对儿子百依百顺的。

”“孝子”本是偏正结构,意为“孝顺的儿子”,例句中被曲解为动宾结构的“孝顺(敬)儿子”,与原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讽刺了不尊敬老人的行为。

曲解其实是故意的望文生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改变词语本来意义,依据其字面的组合,衍生出新的意义来为我所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Vol.22NO.3Sep.2009115试析语言交往中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叶晓艳,陈彧(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2200)【摘要】刻意曲解是一种语用策略,它是从听话人角度出发故意歪曲理解说话人话语的语言现象。

本文以顺应论中结构对象顺应的理论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对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顺应论;刻意曲解;语境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115-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57本刊网址:一、引言语言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三种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V erschueren, 1999:59-61)。

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使用者能够从多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

正是由于顺应性,才使人们的交际语言更加的灵活多变。

Verschueren认为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来研究语言的运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对象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本文拟从结构对象顺应这一维度出发,从语言、词汇以及句法结构三个层面来分析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

二、刻意曲解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DMI)是指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

刻意曲解有三个特性:第一,刻意曲解是在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刻意曲解强调了说话人的意向性,即,说话人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是说话人对语言调控的过程;第三,说话人以刻意曲解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达到某个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是通过对说话人的心理理解后,并对自己话语加以调节,以达到制造幽默、抵御侮辱、维护面子、打破僵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和冲突、摆脱困境、避免不利后果等语用功能。

三、刻意曲解的结构对象顺应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模糊性,虽然给交际造成了许多困难,但如果对语言的模糊性加以积极利用就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也可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就是听话人通过说话人语言的模糊性,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然后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效果。

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刻意曲解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造成这种语用效果的。

(一)语音层面在刻意曲解中,听话人常常有意利用谐音(音同或音近)、重音、语调曲解对方。

因为语音上有相似,所以反馈信息看似合作,而实际是在曲解对方的话语意思,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刻意曲解是在听话者已明确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而隐蔽地顺应其谐音或重音的相似选择不能使对方满意的反馈话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如:例1:(女生A经常吹嘘自己男友很有钱,经常带她去吃高档菜)某日,在餐桌上,朋友们好奇的问A,他男友经常带他去吃什么。

A:他经常带我去吃日本料理,他喜欢吃鳗鱼饭。

B:鳗鱼是什么啊?好高档的东西啊,我们都没听说过。

是不是那种游的很慢的鱼啊?在这一例子中,B很显然知道A所说的鳗鱼是什么,但她顺应了“鳗”的谐音,用“慢”代替,从而刻意曲解鳗鱼的意思,以达到幽默和调侃的效果。

例2:女孩:具体我也说不好。

关键是缘分,投缘的才行。

男孩:这么说,像我这样头扁的就没戏了?女孩提到的“投缘”,根据缘分一词可推测出,她是指双方有缘分,合的来,而男孩却故意顺应了“投缘”这个音,刻意曲解成“头圆”(与“头扁”相对),以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

此处,男孩的刻意曲解做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还能巧妙的试探女孩的心思。

收稿日期:2009-06-03基金项目: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晓艳,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第22卷第3期116(二)词汇层面从刻意曲解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刻意曲解出现的前提是说话人的言语中有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才能造成听话人有机可乘。

语言本身就有语义模糊的特点,有些词语具有多种意思,需要一定的语境加以提示和限定,才能确定其意义。

词的多义性便成为刻意曲解的诱因。

如:例3:图书馆里自习一男一女争座位。

女孩本来把书放在桌面上,然后去打水。

回来后发现男孩子把她的书拿开,自己坐在那里了。

于是,女孩叫男孩让开,男孩却不让。

这时,女孩很气愤的说:“你是不是男人啊?”男孩回答道:“我怎么不是男人啊!你有看到我哪里象女人吗?”在上面例子中,该男生从词汇的意义上对“是不是男人”做出了曲解。

“是不是男人”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从外表或生理特征上来看,样子象不象男人;另外一个是,从度量,风度上来看,行为够不够男人。

该男生很清楚地知道,女孩所说“你是不是男人”不是指他的外表或生理特征是不是男人,而是指他的行为不够男人。

而该男生为了在公共场合显的不势弱,把该女孩的本意刻意曲解,并把话题引向利于自己面子的一边,为自己开脱。

另外,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说话人的言语中常会省略谈话双方共同了解的那一部分,或用指示代词来代替。

这就为听话人提供了刻意曲解的机会,如:例4:一次,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有人用不熟悉的英语回答:“1755年巴特里克・亨利说的。

”“对,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不知道。

”这时从教师后面传来叫喊:“把日本人打倒!”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喝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教室一角有人回答:“1945年,罗斯福总统说的。

”老师在后一个问题中问的“谁”,是问哪个同学,并带有批评指责的语气。

沉默后的回答却故意将老师的问题看作是类似于前一个问题的历史知识提问,回答是“美国总统罗斯福。

”虽然不是老师期待的答案,却缓和了教室紧张尴尬的气氛。

(三)句法层面句子的内在句法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然而这种多变的句法关系也导致了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诱发刻意曲解。

如:例5:妈妈:儿子,不要和皮特一起玩,他不是好孩子。

儿子:妈妈,可是皮特可以和我玩,因为我是好孩子。

妈妈确实陈述了一个不许儿子和坏孩子玩的命题,但该话语并非简单的陈述或以言指事,而是对儿子管教和约束,甚至是一种警告和命令。

儿子却有意回避妈妈的意图,把句子的主语变成皮特,断章取义,从而和妈妈进行狡辩,以争取与皮特一起玩的机会。

此外,有些句子根据其断句和侧重点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意思。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6:一对男女在讨论双方的地位时,男生说:“Woman,without her man,is nothing.”。

女生听到这后立即答到:“Yes,you are right.Woman!Without her,man is nothing.”该男生以woman 作为主语意为:“女生如果没有她的男人就一无事处。

”但该女生却刻意曲解其意思,通过断句的侧重点不同,把主语改为man ,“女人!没有她,男人就一无事处。

”该女生通过刻意曲解,把话题转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维护了女性的尊严。

四、结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因素,是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结果。

他是一种意图性很强的语言选择。

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结构对象顺应出发,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刻意曲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考察。

我们发现,刻意曲解不是自发的或与生俱来的,而是为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利用对方话语中语音、词汇或句法的模糊性而产生的。

这种顺应看似语言结构上顺应实则是刻意曲解了对方的交际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是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因时,因地,因人不同,选择各种语言策略来达到交际目的,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我们必须注意刻意曲解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要分场合来确定其适应性,否则会适得其反,既不能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会损坏自己的面子。

参考文献:[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Edward Arnold,1999.[2]Yule,G.Pragmatic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丛日珍.论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触发条件的诠释作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7,(1).[4]付萍.从言语调解理论角度看刻意曲解[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5]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7]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孙亚.也谈刻意曲解[J ].外语研究,2005,(2).[9]谢丽.曲解的语用功能[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