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抗高压水侵入机理及其控制因素_虎维岳
浅谈煤层底板承压水突水机理与防治措施

浅谈煤层底板承压水突水机理与防治措施摘要:华北地区煤系地层下发育巨厚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该含水层具有溶隙发育、水源补给充沛、赋水性强和水压高等特点,对其上部煤层的安全开采构成威胁。
本文通过对煤层底板承压水突水机理研究分析,总结出煤层开采奥灰承压水预防措施,为矿井安全生产以及开采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承压水;突水华北地区煤系地层下发育巨厚奥陶系灰岩地层,其间岩溶裂隙发育,富含地下水。
煤层开采过程中改变了底板隔水层的受力状态,对隔水层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容易出现底板突水事故。
在煤层未开采之前,近水平煤层水平方向上各向同性,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
竖直方向上煤层底板受到上部岩层重力产生的压力(F1)、底板自身重力(G)和下部岩层产生的支持力(F2)、承压水压力(P),其中上部岩层重力和底板自身重力方向向下,下部岩层产生的弹力和承压水压力方向向上,在这两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下(即P+F2=F1+G),底板岩层处于受力平衡状态。
此时煤层底板受到压缩作用,岩层中微裂缝和断裂构造处于闭合状态,隔水效果较好。
目前矿井主要采用走向长壁工作面机械化采煤方式,自然垮落法进行顶板管理。
根据底板岩层所受矿山压力性质的不同,将回采工作面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底板受压区,位于工作面开采前方,煤层底板处于超前压力阶段,底板处于被压缩状态,岩层中原有裂缝被挤压密实,不利于承压水上升;第二阶段底板泄压区,工作面支架后方至冒落稳定区,此段存在一定面积的悬顶区域,底板出现自由面,矿山压力开始释放与泄压,底板隆起,裂缝形成与扩张,此阶段最容易出现底板涌水现象;第三阶段底板复压区,该段顶板冒落岩石又重新压在底板之上,底板又重新受压,由于老顶岩层存在压力拱的作用,作用底板上压力小于煤层未开采前,若回采范围增大,容易出现后滞突水现象。
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第三阶段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在煤层开采后底板出现自由面,底板隔水层在开采前后应力变化量最大,若老塘存在大面积悬顶区将大大增加突水几率;第三阶段自由垮落高度约为采高的3~5倍,直接顶以上老顶区域形成一个压力拱形,该拱形以上地层压力由两侧煤柱承担,不会传递到采空区内。
煤层底板水害防治技术与方法

矿井水害治理技术(灾后恢复)
探查+封堵+追排水 三位一体
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体系
矿井防治水技术体系 探测—预测—监测—应急预案 探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 预测:突水危险源识别与评价; 监测:突水条件、前兆现象; 探测—基础; 预测—关键; 监测—不可少; 应急—(做)补充
带压开采定义
带压开采定义
• 带(水)压开采(简称“带压开采”),带压开采或称限压开采,广义上讲, 带压开采是指开采煤层底板岩溶含水层中承压水头高度高于回采工作面水平 条件下的回采;狭义上讲,是指开采有底板突水危险的工作面时,采用特殊 措施保证安全采煤。
研究岩溶水形成、赋存和动运动规律,预测岩溶水突入矿坑的途径以及 可能可能发生突水的部位
防排水设施
排水系统
• 峰峰一矿某次发生150m3/min突水,排水能力仅45m3/min,导致淹井 • 峰峰一矿1960淹井,堵水排水费用可建立排水能力为120m3/min的排水基 地5处 • 焦作演马庄矿1977年南区-50m水平发生突水,突水量100m3/min以上, 矿井累计涌水量达220m3/min,由于排水能力大,未发生淹井 • 排水能力增量可参考当地或条件相似矿井突水量 • 增加直通式排水孔 • 采用潜水泵排水 • 大水矿井:水流系统与运输系统分开,设置专用流水巷道 • 沉淀处理:铁篦+沉淀池+溢水墙+清仓用煤水泵
底板破坏深度与工作面斜长统计关系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下三带理论
导水破坏带(h1)深度的确定—统计公式法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强渗通道说
“强渗通道说”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开滦矿务局共同实践的结果 • 底板水文地质结构存在与水源沟通的固有的富水和强渗通道,当采掘工程 揭穿时,即可能发生突水 • 底板中不存在这种固有的强渗通道,但在工程应力、地壳应力及地下水的
盘城岭矿15_号煤层薄隔水层带压开采防治技术

岩、石灰岩平均占 39. 71%;软岩与硬岩比值系数约
为 1. 52 ∶ 1.
2. 3. 2 15 号煤至奥陶系顶面隔水层
由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薄层砂岩、铝土质泥
岩组成,厚度 21. 85 ~ 39. 15 m,平均 29. 45 m,构成 15
号煤层与峰峰组含水层间的隔水层[1] ,见图 1.
3 个区,分别为:带压开采相对安全区( Ⅰ区) ,即 T<
0. 06 MPa / m 的区域,面积为 2. 946 4 km 2 ;带压开采
过渡区( Ⅱ区) ,即 0. 1 MPa / m>Ts≥0. 06 MPa / m 的
区域,面积为 2. 179 4 km 2 ;带压开采危险区( Ⅲ区) ,
(1)
式中:h 1 为采矿扰动底板破坏深度,m;H 为采深,
5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 年 3 月 王 伟:盘城岭矿 15 号煤层薄隔水层带压开采防治技术 第 32 卷第 3 期
收稿日期:2022
06
01
作者简介:王 伟(1985-) ,男,山西晋中人,工程师,从事地测防治水工作。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49
2023 年 3 月 王 伟:盘城岭矿 15 号煤层薄隔水层带压开采防治技术 第 32 卷第 3 期
前开采工作面已全部进入带压区域。 因隔水层厚度较薄,采深不断增加,隐伏构造的存在以及断层、陷落
柱在煤层采动影响下,有可能会沟通含水层与煤层的水力联系,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 为保证矿井
安全,需对矿井 15 号煤层带压开采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研究在构造发育条件下,采取防治技术实现薄隔
《煤矿底板水害讲》PPT课件

矿压破坏带 有效隔水带
Pc
Po 水压(Mpa)
水压导升带
底板深度(m) 兔2-21 底板隔水层不同位置水压分布示意图
n
TP C/M ( M i i M I MII)I
精选PPTi1
17
第二部分 煤矿底板水害的基本概念
精选PPT
18
煤矿水害的基本概念及控制因素
煤矿水害是指煤矿在建设开发 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 水通过特定的途径进入矿坑,并 给矿山建设或生产带来影响和灾 害的过程与结果。
化特征。 ◈ 水压力的存在是驱动含水层水流入矿坑的
动力。 ◈ 而底板破坏所形成的破裂或天然导水通道
则是地下水得以流动的通路和咽喉。 ◈ 只有当三者同时存在并达到某种特殊组合
时,才能发生底板突水。
精选PPT
26
常见底板水害类型-陷落柱导水
cb
a
核部(a)
接触带(b) 影响带(c)
图2-26 陷落柱横断面导水性分析示意图
过程中必须超前探知该类隐伏导水构造并进行必需的治理和防
范措施后才能予以揭露和通过,大量的突水事故来自掘进巷道
前方说明对该类导水构造的探测预报和防治不到位,探测工程
不足或探测精度不够,造成掘进巷道与隐伏导水构造不期而遇
形成矿井突水灾害。
精选PPT
8
煤矿水害成因与致灾机理
防治水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较差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装备薄弱,水害安全管理水平低
事故数
2 0 0 5 年中国煤矿突水水害位置分布图
35 30 25 20 15 10
5 0
1
2
3
水害发生位置
1-掘进巷道水害 2-工作面水害
精选PPT
庚组煤层底板承压水突水机理分析与防治对策

雾 渗0: l1; L3透0 6828 + 系化 7 主水 0. o9 要1 9学 为~ 0类 H 数型 0 C 为 l n / 0 d .
.
砂质泥岩 O 5 2 - . ~ 23 2 3 5 9 3
1  ̄ 95 . 1 .8 7
量 0o ) o .( 6—22 02 2 .7 0Us m. ・
煤矿 开采 过程 中, 旦采 掘 工 程 接 近或 揭 露 储 一
存 于 地 下 含 水 岩 层 孔 隙 、 隙 中 的 水 , 其 是 灰 岩 岩 裂 尤
MP , 均 为 6 . a 抗 拉 强 度 34~ . a 平 a平 2 4 MP ; . 4 0MP , 均 3 7MP , 固 性 系 数 8 1 岩 石 致 密 , 位 较 稳 . a 坚 .; 层 定 , 度 大 , 矿 井 浅 部 岩 溶 裂 隙 发 育 区 , 有 良 好 厚 在 具
溶 裂 隙承压水 , 矿井将 会发 生突 会 造 成 人 员 伤 亡 , 没 采 区甚 至 而 淹
的赋水性 , 为庚 组 煤 层 直接 底 板 充水 含 水 层 。在 矿 井 中深部 岩溶 裂隙 与 赋水 较 弱 地 段 , 同砂 质 泥 岩 与 铝 土质 泥岩构 成阻 隔下部 寒武 系灰岩 水 突水 的 良好
鲕状灰岩 和上统 崮山组 白 云质灰岩 ,总厚度2 0 左 0 m 右 是庚 2 2 oI - 煤层底板直 接充水含水层 。单位涌水
,
( ) 质 泥 岩 。 构 成 庚 ( ) 层 直 接 底 板 , 1砂 。 一 煤 厚 O 2 2 . 3m, 般 4~ 平 均 5 9 . 5~ 2 3 一 9m, . 3m。 抗 压 强 度 3 . 1~ 4 5 a 平 均 为 4 . 8MP , 拉 强 7 1 5 . lMP , 3 6 a 抗 度 12 . 7~15 a 平 均 14 P , 固 性 系 数 为 .7 MP , . 1M a 坚
2 虎维岳 煤矿水害水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技术

最高水位+1093m
井 最高水位+1093m
09009101工工作作面面回运风输顺顺槽5槽80长m1200m
图例:
1079m∠122320°m∠22°
井筒及斜巷 中央大巷及 煤巷道
煤巷道 被淹没巷道
中央胶带大 巷690m
井底标高 +870.712m
煤仓 高度45m
一号轨道斜巷斜 长160m ∠20
一号行人斜巷斜 长140m ∠20°
2. 矿井水害形成的机理—底板水害
隔水层梯段破坏
采掘扰动
推进方向
水位
地应力变化
Hp
Hp1 Hy
断层 裂隙带 导升带
含水层
突水机理及其复杂,几乎和水害形成的所
有因素都有关系(水压、隔水层特征、构造 性质、地应力、采掘活动、时间效应…….)
隔水层破坏
构造活化 水压力劈裂 与侵入渗透
通道贯通突水
2. 矿井水害形成的机理—底板水害
1. 矿井水害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 控制矿井水害危害程度的关键要素
丰富的水量 畅通的通道 高承压水头
水量供给和补 水流通过的 高速水流的
给条件
畅通性条件 驱动力条件
. Q = KS
J
1. 矿井水害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
矿井水害形成三大要素的不同组 合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井水害
1、岩溶陷落柱导通底板高压岩溶水特大突水灾害。 2、工作面顶板采动裂隙导通厚层砂岩水突水灾害。 3、导水断层诱发底板岩溶水突水灾害。 4、掘进巷道导通采空区积水突水水害。 5、封闭不良钻孔导通顶板第四系潜水溃水溃砂灾害。
含水层
突水发生机理的核心就是导水 通道的形成演化机理
2. 矿井水害形成的机理—底板水害
新查庄矿煤层底板承压水主要防治方法

新查庄矿煤层底板承压水主要防治方法张建刘春国高天顺(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肥城 271612)摘要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型矿井,下组煤开采过程中受底板承压水威胁严重,利用底板注浆改造,实施疏水降压等技术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关键词承压水受水威胁注浆改造疏水降压安全回采1.概况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隶属山东鲁中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查庄煤矿。
新查庄公司下组煤水文地质类型为极复杂型,煤层开采过程中受底板承压水威胁十分严重。
自1979年开采下组煤以来共发生底板突水量大于30m3/h的29次,突水量大于300m3/h的7次。
其中2006年1月14日,7905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遇到落差3.6m的断层发生的底板奥灰突水,突水量达1430m3/h,造成工作面被淹,矿井停产,经济损失巨大。
因此,搞好矿井底板承压水防治工作是新查公司保障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2.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2.1地质构造新查庄井田东、西、北三面被断层包围,总体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井田内断层较多且十分发育,边界断层落差一般大于40m。
区内大中型断层落差一般在20~40m,采区内3.0m以下的小断层极为发育,其中落差大于20m断层有30条。
由于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造成主要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断裂构造是奥灰补给五灰含水层的主要通道。
2.2含水层本井田主要影响煤层开采的为本溪群五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
第五层石灰岩(五灰):厚5.5~10.58m,平均8.7m,上距8煤层22.5~43.18m,平均32~34m;距9煤层16.9~33.02m,平均24m;上距10煤层14~37m,一般16~20m;下距奥灰1.41~14.54m,平均10m左右,为灰色质纯致密厚层状细粒结晶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
由于五灰和奥灰间距小,受断裂构造发育的影响,水力联系十分密切,为煤系底盘主要含水层。
基于孔间直流电透视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变化规律与机理

基于孔间直流电透视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变化规律与机理岳建华;滕小振;胡双贵;习丹阳;张河瑞【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4(49)1【摘要】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产生变形与破坏,而不同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破坏具有一定的规律。
目前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煤层底板水害监测主要集中于底板变形与破坏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上。
为了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电性时移变化特征,采用孔间直流电透视观测系统和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法,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揭示了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规律。
首先,针对典型地电模型,对比单独反演和时移电阻率变化率的结果,验证了孔间直流电透视时移方法的可靠性。
然后,针对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分析了采动过程中底板承压水导升与底板破坏带的电性响应规律与特征,并讨论了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确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可行性,为野外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通过现场监测试验,获得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电性变化特征,并采用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R确定了工作面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为15 m。
结果表明:利用孔间直流电透视法获得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监测数据中的地层因素和随机噪声影响,且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可用来确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
该方法将探测目标从单一的研究地质异常转换到对煤层采动过程中工作面底板破坏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进而实现了工作面底板结构破坏的精细刻画。
【总页数】15页(P601-615)【作者】岳建华;滕小振;胡双贵;习丹阳;张河瑞【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煤层底板采动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2.采动与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的力学效应及破坏机理分析3.煤层底板破坏带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4.基于FLAC^(3D)煤层底板采动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5.煤层底板变形与破坏规律直流电阻率CT探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 第6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36 No.6 2008年12月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Dec. 2008收稿日期: 2008-03-03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20005)作者简介: 虎维岳(1963—),男,甘肃镇原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科研、教学和技术服务工作.文章编号: 1001-1986(2008)06-0038-04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抗高压水侵入机理及其控制因素虎维岳, 田 干, 李抗抗(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摘要: 通过专门设计的物理模型,模拟了不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阻水岩层对其底板高压水侵入过程的阻抗能力,以及不同水压条件下高压水侵入导升过程中的水头损耗。
得出了高压水在侵入导升带内的水头损耗分布特点及数量特征;研究了高压水在其上覆阻水岩层中的侵入高度及其最终驻点的残余水头压力;重新评价和改进了突水系数的计算方法。
结果表明:隔水层的原始导高带对含水层水头具有较大的消减作用,作用于有效隔水层的实际水头压力远小于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关 键 词:高压水;侵入导升;水头损耗;残余水压 中图分类号:TD741 文献标识码:AThe resistant mechanism and control factors of coal seam flooraquiclude to high pressure water intrusionHU Wei-yue, TIAN Gan, LI Kang-kang(Xi ′an Branch ,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 Xi ′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resist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rocks to high pressure water intrusion and the water head loss duringits intrusion were modeled and studied by a physical mode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ater head loss and water resistant rock, water pressure of aquifer were established. The maximum height of water intrusion in different water resistant rock and the residual water pressure in terminal intrusion point were give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water inrush coefficient from coal seam floor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quiclude of coal seam floor has obvious elimination to water head, and the actual water pressure exert-ing to the effective water resistant 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aquifer.Key words: high pressure water; intrusion; water head loss; residual water pressure当煤层底板隔水层之下赋存有高承压水时,在煤层开采之前,高压水对其上覆隔水层的顶托力与上覆岩层的自重力处于一定的力平衡状态。
一旦煤层被开采后,在煤层采空区与高压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受力条件会发生明显改变,即作用于其底面高压水的顶托力依然存在,而作用其顶面的来自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力不能完全传递下来。
这样,煤层底板隔水层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破坏而失去其隔水能力,从而导致底板之下高压水涌入采煤工作面形成底板突水事故。
因此,矿井水文地质工作者对煤层底板高压水突水条件的研究就集中于对底板高压水的顶托力与其上覆隔水层的阻抗力之间相互关系上。
关于底板隔水层在采矿扰动条件下阻抗其下部高压水侵入的能力及其阻抗机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成熟的理论。
大量资料表明,隔水层能否阻抗底部高压水的侵入突破,主要取决于承压含水层水压的大小以及有效隔水岩层的强度、厚度和岩性特征。
在岩性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隔水层的厚度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产生了用斯列萨列夫公式计算的临界隔水层厚度(M L )和临界突水压力(H L )来预测和评价煤层底板突水的可能性[1]。
临界突水水压值(H L )是指能使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底板保持稳定而不被突破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值;而临界隔水层厚度是指在一定的水压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而不被突破所需要的最小隔水层厚度。
基于同样的思想,人们又提出了突水系数的基本概念,最早提出的突水系数就是作用于隔水层底第6期虎维岳等: 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抗高压水侵入机理及其控制因素·39 ·面的水压力P与隔水层厚度M之比值,即T=P/M[2]。
而判别是否突水的突水系数临界值则是依据大量的突水实测资料统计得出。
后来,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当工作面回采后,煤层底板隔水层上部一定厚度因采矿扰动而被破坏,不具备隔水能力;而隔水层底部一突水系数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工作面底板高压水突出可能性的分析预测。
但大量的采掘与突水资料证明,应用突水系数概念预测的突水条件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现行公式计算的突水系数往往偏大于实际情况,也就是利用突水系数理论预测的突水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并未发生突水。
通过对突水系数计算公式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下列缺陷:a. 当把煤层底板隔水层划分为3带,并在突水系数的计算公式中减去采矿扰动破坏带厚度和高压水侵入带(原始导升带)厚度后,使得计算所引用的隔水层厚度明显减小。
b.当计算公式中不考虑高压水侵入带(原始导升带)厚度时,作用于有效隔水层底面的高压水顶托力不应该取含水层中的水头压力,而应该选用作用于有效隔水层底面的残余水压力。
残余水压力是指含水层中的高压水在上覆隔水层中经侵入导升消减后所剩余的水压力。
因此,残余水压力要小于含水层中的水压力。
c.隔水层底部的高压水侵入带(原始导升带)厚度与含水层水压力、隔水层岩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尚没有成熟有效的方法来确定该带的厚度,因此在计算公式中对该带厚度的取值缺乏依据。
压水侵入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图2 实验模型原理图Fig.2 The main principle of experiment model2主要实验结果第一组实验模型中,隔水层的渗透系数K = 0.067 m/d,分别在6种不同含水层水压的条件下,观测记录了承压水在上覆隔水层中的侵入导升高度、残余水头压力及其水头消减值随侵入导升高度的变化规律。
主要实验结果见图3和图4。
· 4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36卷图3 水头消减值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pressure loss andits intrusion height图4 隔水层中残余水头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water head andintrusion height in aquiclude第二组实验模型中,隔水层的渗透系数K =0.026 m/d ,分别在8种不同含水层水压的条件下,观测记录了承压水在上覆隔水层中的侵入导升高度、残余水头压力及其水头消减值随侵入导升高度的变化规律。
主要实验结果见图5和图6。
图5 水头消减值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pressure loss and itsintrusion height图6 隔水层中残余水头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water head andintrusion height in aguiclude第三组实验模型中,隔水层的渗透系数K =0.017 5 m/d ,分别在17种不同含水层水压的条件下,观测记录了承压水在上覆隔水层中的侵入导升高度、残余水头压力及其水头消减值随侵入导升高度的变化规律。
主要实验结果见图7和图8。
图7 水头消减值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Fig.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pressure loss and itsintrusion height图8 隔水层中残余水头随导升高度变化曲线图 Fig.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water head andintrusion height in aquiclude当含水层水压为0.6 MPa 时,含水层水在不同隔水层材料中侵入不同高度时的残余水压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第6期虎维岳等: 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抗高压水侵入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41 ·图9 残余水头与隔水层渗透性能关系图Fig.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water head andpermeability of aquiclude3 结论与认识a. 高承压水在上覆隔水层中存在明显的侵入导升现象。
同时,高压水在对隔水层的侵入导升过程中伴随着水头损失。
b. 高压水在侵入导升过程中的压力水头损耗率(单位侵入导升高度所消减的压力水头)随总导升高度的增加呈递增规律。
也就是说,压力水头在高压水侵入导升过程中的损耗率呈现出非线性变化,随导升过程的进行,其衰减速度越来越快。
c. 在相同的含水层水头压力条件下,其上覆隔水层的渗透性越差,则其阻水能力越强,水流在其侵入导升过程中水头压力损耗就越大[3]。
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压力水头损耗与岩层渗透系数大小的数量特征关系式为:14.9690.0906e K η−=(式中:η为高压水在隔水层中侵入导升的压力水头损耗率;K为隔水层的渗透系数)。
d. 高压水在侵入导升过程中,随着水头压力的消减,导升现象会终止于隔水层中的某一位置,从而形成最大侵入导升高度M Ⅲ和对应终点的残余水压P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