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权威之名行用权威之实_从西方修辞的角度看王朔批判话语_涂家金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文化概论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

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关于他的作品各方文人学者或褒或贬,有人称其为“痞子作家”、“商业作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反抗虚伪现象的精神。
其实,不论王朔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他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反叛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
王朔作品中反对“伪崇高”“伪精英”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他的不平则鸣。
一、王朔为什么会反崇高成长经历。
王朔的反“崇高”与其童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王朔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到他小时候的老师都喜欢冒充全知全能。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因举手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而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纪律,老师还因此把他家长叫到了学校希望他家长可以打压他,并且老师还让他写三千字的检查。
王朔回忆他的老师还经常离间学生的关系,不许成绩好的同学和他一起玩。
除此在王朔眼里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专制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假装上帝假装神圣并用此来教育孩子。
王朔的父母和老师总喜欢扮演伟大崇高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并不总是对的,对此王朔非常的反感,这也为他日后的反崇高埋下了种子。
成名后的经历。
王朔在成名后被一些精英学者称为“痞子作家”,作品被认为是颓废文学,大众文学。
同时,几个用他作品改变的电影也被禁。
王朔显然对于那些精英们的批判非常不满,他自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在反映现实。
他曾说过当时没有几个学者是在认真的批评他的作品,很多所谓的精英就是打着崇高的幌子跟着掺和,那些人在他看来并不崇高,都是在冒充崇高。
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众生平等这是一切价值观的前提”,“我没说我是精英人家是傻子,其实大家都是傻子,谁也不比谁明白什么”,“他们说的那种精英我一个没见着,大家都是普通人,你可能比别人多一点知识,这不够变成神或者人杰……”王朔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他做为一个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受到“圈内高层”伤害之后的表现:他热爱文学,自负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却被文学圈看成“没知识”分子,成名后照样被精英们划到大众文化的范围加以小视。
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一文学理论界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乂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一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儿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墓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 “'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考点:1.《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朱启平《落日》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2.批驳的事实依据3.论点和论据不匹配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王朔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王朔现象研究文学院08汉语言刘芸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文艺批评,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朔的作品受到许多人的批评,被视为痞子文学,但在社会上却很有市场,销量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朔现象。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的诞生并非偶然。
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一、关于顽主王朔对于当代文学的一大独特贡献在于他成功塑造了一批顽主的形象。
顽主,迷失在变革大潮中的反叛青年。
这一类人既非知识分子,也非学生;既非英雄人物,也非乡下百姓。
他们出生在建国的初期,成长在文革时期,成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特殊的身份——北京大院子弟。
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有着先天的优越性,然而改革的大潮将这一切都粉碎,他们成了一群没人关心、没有职业、没有家庭的无业游民。
对于顽主这一人物形象目前大都围绕以下两点进行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深层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文学史意义的研究。
1、对顽主形象的具体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
徐峰《边缘人物抗争——评王朔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1认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典型的被时代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痞子气”只是一种肤浅的外化表现。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个人理想受到现实社会的打击而丧失了原有的理想并且无法找到新的理想来支撑原本已经形成了的观念形态。
周文超、李古强《浅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2也表达出了相似的看法,只是转变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认为顽主是被生活甩出轨道的“局外人”、“多余人”形象,是“失落的一代”,是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此外,周文超、陈正平《试论王朔笔下的“顽主”独特的生活方式》3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而李建平《“痞性”与“纯情”——浅谈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则对人物形象做出了另一种诠释:认为顽主是痞性与纯情的结合。
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原文及赏析【导语】:王朔的作品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王朔的作品_沉默的大多数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无知岂能无畏_质疑王朔批评文字

吾、阿英、郭沫若等人转世。王朔显然还狭隘 地理解了五四, 认为当时是不加区别地打倒 一切, 泼洗澡水时连孩子都要一起泼掉, 其实 大胆怀疑如果离开小心求证来支持, 不是多 疑就是目的可疑。王元化先生在同一篇文章 中曾指出: 五四是反传统的, 但不是全盘反传 统, 如反儒家, 却不反庄、墨、韩; 反贵族文学, 却提倡民间文学Á 。经历过“文革”之后, 对于 左翼文化的负面影响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认 识和警惕, 比如说这动不动灭谁, 其实是一元 思想的一个体现, 首先认定自己手握真理, 而 且是惟一的真理, 那就不给其他与你相悖观 念生存的空 间, 就要灭人, 而且在灭的 过程 中, 还充满着神圣感, 口口声声反专制, 其实 是取消你的专制, 建立我的专制。王朔说某某 高高在上, 压制了他的自由, 可是以消灭别人 自由为代价所换来的个人的这种自由, 血腥 味儿是不是太浓了一些?可叹王朔, 一世消解 体制、权威的英名背后竟藏着建立新专制和 独裁的用心。
说之后, 王朔大爷一不留神又成了文化批评 家, “点尽古今‘圣贤’, 品评文 化时尚”º, 没 有他扯不到的问题, 连“文学史上谁站得住” 仿佛都得经他批准。苍蝇一样跟着起哄的传
媒让王朔得意忘形大放厥词: 说我是疯狗, 我 就是疯狗; 我的底线是: 可以无耻, 但不能伪 善……睡眼惺忪的人们闻得此语, 好像是稀 饭里拌了辣椒, 精神倍增, 不禁大赞王朔, 说 他 的文章“均 有的放矢, 有感而发, ‘好 处好 说, 坏处坏说’, 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个人的喜 恶 与臧否”, “他看着不顺 眼的, 不管对 象是 谁, 他都不留情, 不手软”, “他这种人人平等、 直截了当的批评, 在很大程度上正切近着批 评的本义”» 。这么多年了, 是王朔同志的教 导才让我们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批评, 以致有 人在网上说“听王朔放屁也比听理论家们论 道好听”。似乎, 批评已经到了非王朔来拯救 不可的地步了。
王朔小说语言隐含的话语权力意识

王朔小说语言隐含的话语权力意识摘要:王朔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登上文坛,他以调侃、反讽及新京味儿语言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在其语言的深层却隐含着争取话语权力的意识。
当这种意识从觉醒到张扬以至于膨胀时,他的创作语言也逐渐变为一种能指的游戏,忽视了对作品意义的建构,最终导致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淡出文坛。
关键词:话语权力意识;觉醒;张扬;膨胀The Implied Speech Rights A wareness in Wang Shuo’s NovelAbstract: W ang Shuo started to show his talents in literature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a society. He firmly seared the attention of his audience with scars tic, ironic and “new Beijing dialectal” tone. However, seeing through the superficial word-level, we can see he was always struggling for the speech right. When his awareness went through waking up, boasting and expanding, the diction in his works became a signified game, neg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s’ meaning. As a consequence, he was drifted away from the literary circle in the 1990s.Key words:speech rights awareness; awakening; boasting; expansion二十世纪世界人文科学的重要变革就是语言学的转向,从此,人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去注视语言,语言成为西方哲学与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朔通过对权威的批判与攻击, 至少在表面上 将自己与权威的距离拉大并将自己置于权威的对 立面。这样, 人们除了将其认定为权威的“对头”外,
①有学者曾指出, 王朔的这种“自白”是一种“对于知识分子的刻骨仇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朔的真实心理”, 见陶东风(2005)。但本文认为, 这更多的是王朔的一种修辞策略。因为以王的小说与批评话语, 人们断难将其与智识精英本身区分开来。而且,“自王朔开始, 90 年代的小说出 现了与市场的成功联姻, 创造了一年稿费收入 100 万元的奇迹”(见陶东风:2005)这一事实也说明王朔所谓的反知识分子的价值取 向 更 可 能 只 是 一 种“醉 翁 之 意 ”。 ②但是, 需要说明的是, 事实在当代西方修辞实践中的作用与地位却并非如此。在西方, 更通常的情况是“事实不辩无以立”。“虽然事实在理论 上完全可以客观地加以检验, 似乎容不得多少再构筑空间, 其表述在西方却一向是被广泛地修辞化与策略化; 事实的功能— ——也就是它相对于 修辞目的的相干性、可利用性、可争议性和可构筑性— ——而不是事实的本质, 实际上是西方话语实践者关注的焦点。”见刘亚猛(2004): 102。有 关事实在修辞中的地位与功用的更详细讨论, 请参阅刘(2004): 57- 102。
①从古至今, 有关西方修辞的定义为数众多。这里所采用的是大多数西方修辞学家所接受的定义。见刘亚猛(2004):2 注 2。 ②详细介绍请参阅 Herrick, J.(2001)P Foss, S., et al.(2002)。
收稿日期: 2006- 11- 10 作者简介: 涂家金(1973- ), 男, 福建闽清人, 硕士, 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修辞学, 比较修辞。
说服手段之一, 其它两种是情感( pathos) 和道理( lo- gos) [9](P38-39)。修辞人格并不等同于修辞者个人或机构 的真实性格或声名。它需要修辞者因时因地而制 宜, 通过话语等手段, 为自己另行打造一个适合当 下修辞形势需要的人格形象。真实性格或声名只有 与 修 辞 形 势 相 适 应 、有 助 于 改 善 这 一 形 势 时 才 与 修 辞人格相契合。但是, 修辞者却又必须努力让其话 语展示不留任何造作的痕迹, 让一切显得如此自 然, 以致于可以让人觉得修辞人格就是修辞者本身 真实人格的自然流露。越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修辞就 越容易成功。
第 2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3 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以反权威之名行用权威之实
—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看王朔批判话语
Vol.28 No.3 Mar.2007
本文并非为王朔歌功颂德, 也不在于评判王朔 是“善良和可爱”之 人 , 还 是“只 会 驶 顶 风 船 , 像《天 龙 八 部 》里 面 的 包 不 同 那 样 , 把 冷 嘲 和 抬 杠 当 成 永 久的武器”[2], 成为“可恨复可悲的白鼻子小丑”。本 文所关注的是, 王朔这样的“蚍蜉”如何在批评话语 实践中“成长”并最终实现“自我确立”, 如何让自己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影响的最大化, 其中的修辞策略 或修辞机理, 如果有的话, 是什么? 西方修辞学这一 欧美学界的显学在国内仍然引介不多, 从这一角度 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王朔所代表的决 不仅仅是一个个例, 对其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 广泛存在的这种现象。本文试图说明, 王朔的批判 权威的话语或成功的“争众赢宠”之中, 其实蕴含着 以反权威之名行利用权威之实这一修辞策略。具体 地说, 王朔是通过树立无畏、率直、敢于向权威发难 的 修 辞 人 格 与 权 威 拉 开 距 离 、主 动 承 担 举 证 责 任 继 而 实 现 话 语 循 环 、利 用 修 辞 权 间 既 分 裂 又 相 互 借 重 的特质来最终实现自我宣扬和自我确立。本文所谈 及的权威, 一如美国当代学者金·谢博尔和卡罗尔· 索 尔 坦 所 指 出 的 那 样 ,“不 仅 存 在 于 人 员 和 行 政 部
通过这些话语, 王朔竭力让人们觉得他就是他 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 也即实现修辞人格与真实人 格的“误同”。这种修辞人格旨在表明他绝不是什么 权威, 而只是不把权威放在眼里、“奋不顾身”地、彻 底 地 反 对“权 威 ”的 一 般 平 民 。 人 们 因 而 对 其 扣 上 “痞子”的 帽 子 , 他 在 公 众 的 眼 中 成 了 那 种“骂 不 惊 人死不休”的“骂场高手”。事实上,“痞子”这顶帽子 正是王朔求之不得的。当人们将其赐于他时, 他也 就成功地树立起了他所需要的人格形象。这样, 王 朔在多数公众眼里, 是彻底地与谦谦“权威”们拉开 了距离, 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 成了他们的“冤家”; 他 成 了“ 刁 民 ”、“ 痞 子 ”而 不 是 什 么“ 大 师 ”、“ 精 英 ”、 “权威”。同时, 这种修辞人格还旨在清楚地向人们 表明, 他王朔所说的只是“事实”— ——别人不敢说而 他说出来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一种印象, 似乎王朔 “只器重 权 威 的 对 立 面 即‘事 实 ’和‘道 理 ’, 对 权 威 本身则是不屑一顾”[3](P204)。然而, 如果考虑到“事实” 在当代中国话语中常作为一个具有很强说服力量 的 常 言 常 理 ( 如“事 实 胜 于 雄 辩 ”) 而 为 人 所 服 膺 这 一状况, 我们就不难发现, 王朔对权威的指责所利 用 的 利 器 之 一 — — —“ 事 实 ” 本 身 实 际 上 恰 恰 就 是 一 种权威。②但是, 这还只能算是王朔策略非常表面化 的一步, 他对权威的利用远不止此。
的同时, 却通过投射适当的修辞人格消抹其自身同样具有的权威身份, 并通过诉诸“事实”这一国人广泛认同的权威、
主动承担“举证责任”、利用权威分裂又互相借重的状态而实际上利用了权威来使自己的话语获得“授权”, 最终实现
“自 我 确 立 ”。
关键词: 王朔; 西方修辞学; 权威; 举证责任; 授权
中图分类号: H151
投射绝不与“权威”为伍的修辞人格
王朔在对金庸等权威发难时, 极力强调凸显他 们的权威地位而消抹自己也是一位相当量级的权 威或知识精英的事实。例如, 他在描述金庸时说“金 庸可不一样, 读的人越来越多, 评价越来越多, 有好 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 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 并 挑 明“像 每 个 偏 执 自 大 的 人 一 样 ”, 他“也 对 发 生 在 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 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 的判断, 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4] 在 对 金 庸 进 行 批 判 之 后 王 朔 通 过 记 者 表 明 他“ 说 金 庸只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 看法也肯定是偏颇 的”[5]。他在作出挑战权威的话语举动之后, 首先强 调 的 是 其“ 无 畏 ”、“ 率 直 ”的 一 面— — —“ 什 么 是 评 论 , 即 就 作 品 实 事 求 是 地 讲 好 坏 ”。 [5]对 于 别 人 的 质 疑 , 王朔自己的说明是:“我都 40 岁的人了, 反正一辈 子都走了一半了, 可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一些了, 我就不和别人一样虚伪装崇高耗到老了, 想什么就 说什么, 想什么就干什么。反正我也差不多快玩完 了, 再拼几年我他妈先跟那一帮老的同归于尽, 再 拉几个年轻能干的下水, 最后剩下几个老礁石, 风 吹雨打纹丝不动, 你确实动摇不了。其它假的纸糊 的装模作样的全部给泡塌了, 剩下一片真真实实干 干净净的天地, 给后人留下的是健康的文化。坏事 情就让我一个人干了吧。把我牺牲掉。”[6]他一直强 调的是 “舍得自己”,“把自己豁出去”:“诚实点说, 只 是 比 别 人 胆 大 , 比 别 人 不 要 脸 ”[7];“我 嘴 快 , 别 人 问了忍不住就说”[8]。他要让人们觉得他只是那个毫 无 顾 忌 、敢 说 真 话 、敢 于 戳 穿 皇 帝 新 衣 把 戏 的 那 个 天真孩子。①王朔的这些努力, 意图投射出一个坦 诚 、率 性 、无 所 畏 惧 、专 与 权 威 做 对 的 刁“ 民 ”的 修 辞 人 格 (ethos)。 修 辞 人 格 是 亚 里 斯 多 德 所 提 出 的 三 种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718( 2007) 03- 0103- 05
作 为“痞 子 文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 王 朔 是 以 不 顾 一 切 地“批 ”权 威 而 著 称 于 世 :“痛 骂 ”了 金 庸 , 又“痛 损”白岩松; 先批张艺谋, 后批余秋雨; ……大有“就 这样骂下去”的架势。王朔的调侃、反讽与挖苦涉及 整 个 文 化 领 域 ( 包 括 文 学 活 动 、作 家 与 人 文 知 识 分 子以及整个精英文化) [1]。王朔的“行径”招致了很多 的非议。然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王朔正是在这种 “谩骂”中让自己在经过将近十年的沉寂之后再次 “在 90 年代末再次火暴, 并跨过 21 世纪的门槛, 一 直延续到今天”[1], 很多人“买他的帐”。有人可能会 将王朔的行径贬斥为“不过是哗众取宠”。但如何能 够“哗”起( 群) 众、如何取得 他 们 的“宠 ”爱 , 却 远 非 丢下一句“不过是哗众取宠”这么简单。本文拟从西 方修辞学的角度对王朔的话语实践进行探讨。西方 修 辞 在 这 里 并 非 国 内 学 界 通 常 所 理 解 的 作 为“ 美 文 手 法 ”的 辞 格 , 它 是 指 通 过 以 语 言 为 代 表 的 象 征 手 段来说服或影响他人的一种实践①。如何 “争众赢 宠”事实上正是西方修辞学的中心所在②, 也正是包 括 说“不 过 是 哗 众 取 宠 ”者 在 内 的 无 数 话 语 实 践 者 孜孜以求的目标。
涂家金
( 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4)
摘 要: 痞子文学代表人物王朔在世纪之交的再次走红常常被贬斥或轻描淡写为“自我炒作”或“哗众取宠”。但
是, 如何“争众赢宠”却不仅是西方修辞学关注的中心议题, 也是包括王朔批评者在内的话语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