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姥姥的剪纸时教学设计何素舟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设计 文档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设计文档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设计文档奶奶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娇班(国家标本)第12课,第1卷,六年级。
教科书分析《姥姥的剪纸》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剪纸技艺非常高超的“姥姥”的形象。
“剪纸”是本文贯穿前后的一条主线索,也承载着人物的情感。
沿着这条线,我们就可以走入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文措辞优美,教师只要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牵挂。
同时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的融融亲情,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和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潜藏着的情感。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载体是文本。
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
对话也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它是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
因此,专注于阅读、品味语言特征、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是有效对话的基础,而触动情感、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种理解。
教学过程简单清新,细节饱满厚重。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流畅、感性地阅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地方风味。
3.学习段意串连法概括段意,抓关键词概括段意。
抓重点句,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姥姥心灵手巧。
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接触课文,他们可以感知全文,从而为下一堂课体验“祖父母和孙子的感情”打下基础。
教具多媒体、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一、了解剪纸并导入新的第1课与全班交流并分享剪纸信息。
2.欣赏视频,感受剪纸之美。
3.老师介绍并理解剪纸的特点。
4.黑板书写主题,揭示语言风格。
师:“姥姥”是指谁呢?本文的作者笑源,辽宁人。
姥姥就是他妈妈的妈妈,在我们这儿称外婆,而北方人则称为――(生:姥姥),这带有明显的北方农村方言风格。
在《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这类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精读讲解)(苏教版)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精读讲解)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有感情朗读中体验情感,在师生对话中增强情感体验、培养语感。
本文感情细腻,细节刻画生动传神,表达具有特色。
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练。
引导学生在品读“技艺高超的姥姥”“广结善缘的姥姥”“祖孙情深”三方面内容时展开对话,促进理解与感悟,调动情感体验、积累文中佳句、学习读书方法与表达方法。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老师写课题。
)本文的作者叫笑源。
微笑的“笑”,来源的“源”。
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
让我们亲切的读读课题。
笑源的姥姥有一样拿手绝活儿,那就是——剪纸。
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姥姥又是个怎样的人?快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设计意图:课堂应是轻松、有趣、简朴、亲切的。
这节课伊始就呈现出朴实的开头,但充满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本文中的“儿化音”和“轻声”。
(3)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画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5)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小屯择菜喂猪薅草刁难捂着岂知牛驮小兔庄稼驮着啃食喜鹊登枝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清清爽爽啧啧赞叹(2)师生交流易错字音字形。
如:择(zhái)菜、刁难(nàn)、庄稼(jia)。
(3)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明晰。
(4)指导生字书写:学生自主说书中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要点。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与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剪纸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感知和创造力。
(3)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剪纸艺术。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欣赏剪纸艺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剪纸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剪纸的认知,分享剪纸作品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剪纸艺术的美。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姥姥的剪纸技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讲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如剪纸的起源、分类、技法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谈论对姥姥的感激之情,珍惜家人。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剪纸作品,了解剪纸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
2. 拓展作业:(1)邀请家长参与剪纸制作,增进亲子关系。
(2)学生收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领略姥姥剪纸技艺的“神”,祖孙感情的“深”。
3、学习文章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感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不同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神”,祖孙感情的“深”。
难点:品读文字,感受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剪纸,领略传统工艺之“精”1、同学们,课前大家都认真预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了吗?预习的效果好不好,老师检查一个生字就知道,板:“薅”。
(文后没有出现的生字,最能检测预习的效果)2、大家预习得很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姥姥的剪纸。
幻灯片出示:剪纸图案(设计意图: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剪刻纸作品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赞美之词脱口而出。
)研读课文,体会剪纸技艺之“神”1、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看到的剪纸作品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课文中有一个字准确地表达了大家的想法,默读1-6自然段找出,并写下你的感悟和思考。
(指名说,板书:“神”)3、姥姥技艺的“神”具体表现在哪?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据生回答,相机指导)(1)出示:“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无所不能。
”(第2自然段)①抓住关键词:“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指导学生朗读品味。
②指导朗读(2)出示“我从小就听人……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引导学生感受民俗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②仿写练习:剪像,剪像,剪能,剪能。
(设计意图:富有特色的民俗语言拥有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仿写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不仅因为她剪的动物逼真,还因为她剪的动物本身就很相像,而姥姥却能用剪纸准确呈现,更突出了技艺的精湛。
)小结:对比(1)、(2)两段文字的写法,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都是为了赞美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姥姥的剪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姥姥的剪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一、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学情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四、教学重难点: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8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8篇)《姥姥的剪纸》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及其表现手法;2.依托语词,经历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的奇妙的阅读之旅;3.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读出作者的心梦之境,读出对亲人的感恩、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浓缩语词,把课文读薄一度浓缩,把课文读成几个镜头二度扩散,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师:更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是当他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就会立刻回想起姥姥给他剪喜鹊登枝的窗花的事;当他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就会立刻回想起姥姥给他剪牛驮小兔等关于牛、兔主题的窗花的事。
当作者这样想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生:一定是甜蜜的。
生:非常温馨的。
生:我想还可能有一种依恋的感觉。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描写这些事情的段落,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依恋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反复地在心中读上几遍,让心绪随着波浪荡漾开去。
师:来,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抑或是依恋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好吗?生1:我画的是这个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
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先说说你的感受?生1:童年的我是那么调皮,竟然捂住姥姥的双眼,姥姥不但不生气,还乐呵呵地剪起纸来。
我想,长大了作者回忆起来一定很甜蜜。
师:你能把我的调皮劲儿读出来吗?生1: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
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我的刁难手段就是--生: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姥姥的眼睛捂得再紧点儿?生:(夸张地)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
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生2:我画的是这个句子: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师:你耍赖过吗?你能把耍赖的感觉读到这话中去吗?如果我是文中的姥姥,你冲着我耍赖。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1、出示剪纸图,请欣赏。
2、这些是什么?(剪纸),今天学习的课文便和剪纸有关,课题是——齐读二、检查“先学”1、预习了课文,觉得那个小节难读?(指名读,评价)2、老师也来考考你们,出示词语小屯择菜薅草刁难挑剔生肖(逐一出示,指名读,纠正,质疑词意)出示句子:(关注“结”)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关注停顿)指名分别读,指导第二句停顿,齐读第二句三、走近“剪纸”1、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工艺,内容丰富多彩,还记得刚才看的图片上的剪纸都有什么内容吗?课文中介绍了姥姥剪的什么剪纸呢?板书:喜鹊登枝牛和小兔2、出示相关描写: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
……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指名读(理解:吉利)3、梳理脉络:其实课文可以根据这两种剪纸梳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哪部分的内容?(4-6)(7-13)四、走近“姥姥”1、看课题,剪纸就像一条线,串起了课文内容,但作者写剪纸的目的是写——。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这是一位()的姥姥。
指名回答并板书于黑板。
2、出示学习要求:我会学:默读课文,对照板书找一找相应的语句,圈画出关键词句,做阅读批注。
除了黑板上写的以外,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习时间:3分钟)3、出示合作要求:我会合作:第一、4号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说给其他成员听,小组成员及时补充并在自己的书上记录别人的正确意见。
《姥姥的剪纸》教案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姥姥的剪纸》的主要内容,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剪纸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方式,创作剪纸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的情感。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姥姥的剪纸》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创新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通过剪纸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姥姥的剪纸》的相关资料。
(2)剪纸艺术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剪纸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姥姥的剪纸》,了解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剪纸艺术的资料,了解剪纸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剪纸艺术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剪纸的特点和魅力。
(2)简介课文《姥姥的剪纸》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的剪纸艺术资料,增加对剪纸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动手实践剪纸创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纸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创新和进步。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姥姥的剪纸时教学设计何素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柳江县基隆开发区小学何素舟【教材简解】:《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善良勤劳,以及通过剪纸联结着的“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目标预设】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薄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领悟体会文本的表达方式。
3.学习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把课文读厚,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夸张、反衬、正面描写与反面描写等文章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清课文脉络,学会概括段意。
2.领悟文本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它还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
”【设计思路】课文内容极富生活化,平实中饱含深情。
因此我想以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围绕设计理念把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首先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把课文读薄。
其间让学生讲述分段的理由,理清脉络。
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板书课题)。
2.解题。
①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叫起来很亲切。
我们学着北方孩子,来叫一声——姥姥。
俗语激情:俗话说“猫恋食,狗恋家,小孩最恋姥姥家。
叫亲切一些。
齐读。
②这位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③想欣赏一下姥姥的剪纸吗?课件出示(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逢年过节或者新婚喜庆的时候,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喜庆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
所以又叫窗花。
)3.剪纸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字词导入文本。
1.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预习过了吧?我问一问你们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
)2.读生字。
师:老师先检查一个字(课件出示“薅”),这个字读什么音。
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很有学习方法。
)齐读两次。
2.小结:是的,课文不光表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剪纸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四、问题探究,深入研读(一)感悟技艺高超。
1.品读重点句段。
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并简单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学生默读圈划,教师巡视。
3.对话交流:(1)第一组句子: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课件出示,这位同学关注的是课文的第二段,大家找到了吗?齐读一次。
①品味梳理:◆那个字最能说明姥姥的技艺高超?板书:神。
(你姥姥神了,一个神字,多么贴切,多么精准,高度概括了对姥姥剪纸技艺的评价。
)你能用另外一个字来来替换“神”字吗?姥姥是个剪纸牛人、姥姥的剪纸技艺绝了、姥姥的剪纸技艺真高!(“牛、棒、绝”这些字也能表达出对姥姥的赞赏。
)◆姥姥的剪纸剪得这么神,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所不能。
)◆姥姥用的是什么样的彩纸?什么样的剪刀?这些普通的材料在姥姥的手里却是——无所不能。
这两个词反差如此之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正因为有对比,我们才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印象深刻。
请大家在这段话旁边写上。
板书:对比②领悟写法:◆夸张于是人们夸姥姥: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师:其实文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种写法了,大家联系下文看,第三段的句子“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
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白话,通俗易懂。
明知道不可能,却不像是说假话,这就是民俗语言夸张的特点与魅力。
我们柳州也有很多经典的民俗语言,比如: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摊。
如果我们写作时能适当地运用民俗语言,就能让文章更加精彩。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段话有两个句子,都表现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可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点拨:第1句话通过生动的语言,直接描写姥姥剪纸的动作,从而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无所不能,这就叫正面描写。
而第二句话没有直接写姥姥的剪纸技艺如何,但却通过周围乡亲们的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就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板书,大家在有关的段落旁边写上。
◆小结:学习是为了运用,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就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设计意图:体会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而第三学段提出要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
从阅读理解的层次上讲,第三学段的目标更高,是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写”,为初中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顺利过渡。
?】③激情朗读。
◆姥姥的剪纸远近闻名,她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乡亲们是啧啧赞叹。
我们来夸一夸姥姥。
指名读。
◆课件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评价:(听得让人美滋滋的、用的是夸张的写法,读的语气要表现出来、姥姥听了高兴,我们听了也高兴、大家越来越会夸人了,谢谢孩子们的夸奖。
)◆我们一起来夸夸作者的姥姥。
④模仿迁移:姥姥不光会剪动物,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器物、人物,村里人又会怎么样说呢?我们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剪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剪____________ ,剪____________。
(比如剪花、树、小孩、飞机、轮船等等。
)例如: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草像草,剪棵桃树能结果,剪朵玫瑰扑鼻香。
你姥姥神了,剪船像船,剪车像车,剪艘快艇水里游,剪只火箭能上天。
(想象力丰富、句子很生动,很有创意,太精彩了。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吸收言语的营养,同时收获学习的方法。
品味梳理,概括内容,展开想象,模仿迁移,前后联系这些都是语文最本质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渐进的浸染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姥姥剪纸的“神”,想象也得到充分的放飞,语言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除了这一段,还有那些地方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2)第二组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
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呵!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的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齐读一次。
①引导梳理: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师生交流:技艺高超、调皮。
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
②追问品析:◆大家找一找,哪些词让这个故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了呢?◆师生交流:刁难、耍赖。
这些本来是贬义词,但是却用在我的身上,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故事中再读一读,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小孙子吗?那我是个怎样的小孙子?(活泼、顽皮、鬼灵精怪)这就变成褒义词了,所以说,在不同的语境里,不同的情况下,词性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③领悟写法:◆看到这些词,老师突然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了,这段话明明是要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可为什么尽是写自己的调皮捣蛋呢?◆师生交流:越调皮,制造的难度越高,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③趣文趣读:◆作者把这幸福的回忆变成了文字,我们读书时就要读出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更主要的是我们还要读懂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指名读。
点拨:故事有情有趣,“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读出来。
小孩子在疼爱自己的长辈面前耍赖,其实是一种撒娇的表现。
读出来用你们的声音把这一老一小剪纸的有趣的情景读出来。
这孩子真招人喜欢。
齐读一次。
◆不错,大家都把感受融进了读书里。
【设计意图:读书是有层次的,读懂内容易,读出情趣难。
这段文字凝结着作者的甜蜜回忆,是作者最钟情用笔的地方,“刁难”、“耍赖”等词语,贬义褒用,写出了一老一小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
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想象画面,在画面中感受那妙趣横生的场面,是最有效直接的办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越调皮,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内容、语言、情趣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段文字中交织着,也让学生醉心地品味着、诵读着。
】(4)感悟“熟能生巧”。
◆姥姥的剪纸真是“神”了,为什么能“剪”这么神呢?大家找找原因。
(课件出示)①“总”包括了哪些时候?点拨引读:六个“剪”字,就像六张老照片一样:数九隆冬,大雪纷飞,姥姥在——三伏盛夏,烈日炎炎,姥姥在——姥姥在日光下——在月光下——在灯光下——甚至摸黑也——◆这就是姥姥说的——“熟能生巧”齐读句子。
◆你还能举一些关于熟能生巧的谚语、俗语,或者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出示课件。
读一次。
◆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神”呀!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出示课件?分四人小组说一说。
点拨:刚开始学英语,发音或拼写都不熟,常读常写,自然就发音标准了;课文越读,越熟练,内容理解的越深刻;刚开始字写得不好,经常练,字就写的有神了。
?◆小结:大家体会很深刻,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吗,才会获得成功。
四、总结提升,情深意浓大平原,小屯子,姥姥的剪纸,这一切都成为了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从课文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还领悟了夸张、反衬、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
我们记住了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剪纸!我们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称呼——姥姥!我和姥姥之间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留到下节课继续探讨。
板书:姥姥到的剪纸技艺高超祖孙情深神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