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4)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3.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4.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5.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6.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C.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2.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
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 D.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C.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D.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6.“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高一语文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殷商时期就有新年祈福的传统。
甲骨文中“福”字,形为“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下图),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B.殷商统治集团尚未高度集权C.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D.专制王权的独尊地位2.英文中的uncle在中文中等同于伯父、叔父、舅父、叔、姑父等称谓,brother-in-law在中文中等同于姐夫、妹夫、大伯、小叔等称谓。
这一现象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D.皇位世袭制3.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表明分封制( )A.分土分民B.维系亲情C.家国情怀D.贵族专权4.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5.“(雅典)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了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
”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雅典民主运行的有序和规范B.公民对民主权利的理性使用C.雅典直接民主制有严重弊端D.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6.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二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A.家谱B.宗祠C.族规D.授土3、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地方服从中央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7、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范围:必修一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目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2、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3、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
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
”可见,罗素认为()A.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5、《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质检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期末质检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对商朝卜骨制成工艺的反复实验发现:占卜过程中甲骨上产生的预示吉凶的“兆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A.甲骨文的起源B.神权王权结合C.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D.占卜活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4.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在《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中说:“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
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
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
”该学者旨在说明A.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C. 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D.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5.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
“廷寄”制度反应出A.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B.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6.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城邦不能够由公民自己来治理,而是要由“知道如何统治的人来治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不包括()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这样一段话:“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委员制”指唐代实行的是()A.内外服制度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3.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4.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A.五四运动的爆发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D.《八一宣言》的发表5.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 B.解放战争胜利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毛泽东就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另起炉灶 D.一边倒7.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含义是指()A.只与周边相邻国家确立外交关系 B.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一切围绕苏联开展外交 D.坚决打倒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帝国主义8.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指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9.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被中国称为“同志和堂兄”的国家是()A.印度 B.英国 C.苏联 D.瑞典10.看到右图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同学们作出了下列的图解,正确的是()A.这次会谈中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会谈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C.会谈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思想D.会谈最大成果是宣布中印建交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华盛顿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1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针对()A.亚非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亚非各国宗教信仰的不同C.亚非国家存在严重边界冲突 D.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13.右图是外交史上著名的“乔的笑”,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A.中美关系正常化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4.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后,两国发表公告B.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C.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D.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5,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6.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承德八中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
卷I为选择题,卷II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共11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卷I(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2.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A.御史大夫B.通判C.按察司D.军机处3.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4. 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 .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 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8.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11.抗战以来中国方面取得的最大军事胜利是()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彭德怀指挥下,中共领导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大捷1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15.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级历史科试卷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 B.血缘纽带 C.等级严格 D.地方分权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馆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A.加强专制主义 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4.“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6.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8.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不,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
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C.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9.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场景错误的是()A.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人身伤害B.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追讨欠款C.场景一: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
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商业纠纷10.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A.执政官数量不同 B.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C.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D.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11.《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
”这表明光荣革命()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12.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
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
这一设计()A.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 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C.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D.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南北战争后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这些规定()A.保证了三权分立的运转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D.完善了分权制衡的体制14.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
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国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泻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5.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1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原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B.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C.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17.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18.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19.《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
这说明《资政新篇》()A.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0.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
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
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C.破坏了中国领上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21.《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22.1913年初《顺天时报》(初名《燕京时报》,日本外务省在北京出版的汉文报纸)记载:甘肃某县县长接到调查选举人的上级文件时,大惑不解,行文回报:“卑县文风不振,贡、廪、附、增、监尚有可选,若选“举人”独无”。
《顺天时报》的这一记载反映了()A.科举制的废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B.民国初日本的间谍活动已经深入中国西部C.民主选举做为新生事物遭到地方激烈阻挠D.辛亥革命带来的突然民主缺乏运行的土壤23.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 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24.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不一致()A.应理性寻找爱国与法制平衡点 B.正义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C.盲动的民族主义破坏民国法制 D.以违法的行为表达爱国不可取第II卷本卷共三道题,共52分。
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就削弱了。
而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
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
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行动上得到上级的肯定,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材料二 1853年开始英国议会就提出要改革东印度公司的人事制度,而财政大臣格拉斯顿在议会中提出对英国文官制度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主要集中在财政部和海军部,并对文官的录用、考试、晋升、分级提出了一整套建议,建议的中心是要求确立公开、理性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
1855年5月21日,帕麦斯顿内阁颁布了官吏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成立独立考试的三人文官事务委员会,具体研究和实施改革方案。
1870年6月4日,格莱斯顿内阁又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类官职”的原则,明确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
英国以文官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国内政治上的落后、腐败和贪污或者说是政治上的不完善。
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政治调整的典型。
而它的这种做法对世界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世界2/3的国家都在实行这种官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现代政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在此具有开创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