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导学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
Part.0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4重点难点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Part.05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Part.06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将相和教案学习目标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能够掌握寓言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领会故事中的中心意思,理解“将相和”这个典故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思维表达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生理解寓言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3.学生理解“将相和”这个典故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将相和》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和文化内涵。
2.学生如何将故事中的寓意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1.通过朗读和故事情境的再现,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结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认知特点,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故事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3.将故事中的寓意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交流每个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认知,了解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熟悉程度。
2.通过讲述几个简单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引导学生探究它的意义和价值。
讲授《将相和》故事(20分钟)1.围绕故事情节,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寓意展开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运用新闻事件进行引申,让学生探讨现实中的“将相和”事件,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探究故事的寓意(25分钟)1.将故事中的寓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和自己生活的异同。
2.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故事中的寓意和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
3.组织学生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总结归纳(10分钟)1.回顾讲解的故事,并展开小结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和意义,并对它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预习单导学案

查找资料
(
3)廉颇。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
4)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
5)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遮盖文字速读法。
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时,并不是眼球沿着每个字连续不断移动,
而是经常“眼停”时才能感知 字 句。阅 读 的 大 部 分 时 间 都 属 于 眼 停。每 次
眼停,视觉广度的范围为 4 至 8 个字。阅读主要是靠眼停作“正移动”来完
成。但有时因字句费解,眼停还会作“负移动”,重新感知和理解。这样,势
必会减慢阅读的速度。为了减少回视次数,阅读前准备一张和书页差不多
大小的白纸,放在书 的 上 端。读 完 一 行 文 字 就 把 白 纸 往 下 拉 一 行,使 眼 睛
① 完璧归赵:
时 期,赵 国 得 到 了
。蔺相如
,最后
。
,秦 王 企 图
,被 封 为
② 渑池会面:
会上,秦王
,就
,最 后 又 立 了 功,被 封 为
。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蔺相如看秦王
③ 负荆请罪:蔺相如
,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
。蔺相如
,廉颇知道原因后,
,后来二人成为好朋友,齐心保卫赵国。
6
. 我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角度提问)
三读课文
质疑问难
7
. 我查找的资料。
(
1)走近名人。
司马迁,字 子 长。西 汉 史 学 家、文 学 家。司 马 谈 之 子,
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他继 续 完 成 所 著 史 籍,被 后 世 尊 称 为 史 迁、太 史 公、历 史 之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6.将相和(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知识梳理】一、文章内容:1.完成下列表格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章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渑池会见。
第三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体会人物形象:1.在每个故事中找一找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将相不和”到“将相和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练习】一、速读,了解内容《将相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____________的原因及____________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进一步感受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2.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别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内容。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强、划”等读音。
【课前学习任务】回顾自己曾经学过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课上学习任务】1.参与小挑战,并分享想法。
2.交流阅读经验。
(1)我暂时忽略了这些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回读。
(2)我在读第 _______自然段时,体会到了“连词成句”的阅读效果。
(3)我能举例介绍我边读边思考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资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作业设计】用自己的话概括相应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图画做解说。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练习运用连词成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体会将相和好的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回忆《将相和》一课的主要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一、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关键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蔺相如:廉颇:【作业设计】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阅读你喜欢的文章,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导问:对于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交流收集到的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2.齐读课题,交流收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
3.交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将相和”指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1)练习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是结果。
在讲故事环节,教师不妨设一些奖项,如“故事大王”“讲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
五、规范写字,认真评价(用时:10分钟)
(3)分角色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在体会人物性格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来感受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有了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基础,再学下面两个小故事就显得简单多了。不要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即可。
2.(1)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2)组内学生代表汇报分段情况,全班交流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个小故事(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第三个小故事(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二、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用时:27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
2.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不辱使命,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1.(1)明确自学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研读体会。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渑池会面”。
4.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蔺相如在“渑池会面”时勇敢无畏,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的人物形象。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4分钟)
1.谈话导入: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4.故事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好课文。必要的时候,教师可进行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用时:7分钟)
1.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讨论、交流、归纳: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了解故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于题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2.课件出示会认字。提示易错读音,检查预习情况。
3.出示词语卡片,理解词语。
4.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5.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
6.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廉颇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渑池会面”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启发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默读课文,回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2.带着探究的兴趣进入批注式默读。
在学生批注式默读时,教师可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助,生字正音:“臣”是翘舌音;“罪”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强、划、削”在本文中的读音,并掌握它们的其他读音。
3.熟读词语,组内说一说“请罪、和氏璧、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
4.分段练习朗读课文,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生字和句子。
5.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通过写“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二人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爱国。
对于将相和好的原因,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蔺相如的话。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
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后读原著。
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本文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找到过渡段,再看看过渡段和哪部分内容联系更紧密。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总结讲故事情况。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1)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组内练习讲一讲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2)小组内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讲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讲得好。
1.在教学时,要提示学生区分同音字“壁”和“璧”。
2.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说出大致内容即可,不要强求小标题的准确性。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浏览课文,思考: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1.课件出示会写字,演示笔顺规则。
2.重点指导:献、典、怯、荆、罪。
3.指导学生书写。
4.组织评价,讲解写字要点。
1.认真观察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2.随教师书空,注意易错笔画。
3.练写生字。
4.同桌互评。
教师应强调易错点,如:“臣”第二笔是短竖;“拒”右侧不是“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2)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由结组,研读体会。
4.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了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同归于尽”等词语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5.(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己结组,研读体会。
6.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廉颇不服,想羞辱蔺相如。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画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6 将相和导学案设计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