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鲁迅在作品中,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毒。
作者对赵太爷、秀才、举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赵白眼、邹七嫂等,对社会的种种偏见,恶习,燃烧起憎恶的怒火,这是显而易见,毋须赘述的。
至于阿Q(还包括王胡、小D、吴妈等)这样有着严重精神弱点的人物,作者虽对他们被压迫的处境是哀其不幸,但因作品的主旨在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故仍着重写其思想性格上的假、丑、恶的一面,因而,讽刺幽默是作品的基调。
作品前几章对阿Q的讽刺很明显,很集中,即使是最后一章《大团圆》,写阿Q的悲惨结局时,也不是用悲剧的艺术手段,而是用喜剧的手段写出。
阿Q被抓到大堂上受审时,一见上面那人的样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在审问中,阿Q虽然说的是实话,但糊涂到了极点;画押时,更是“阿Q精神”十足。
到了游街时,他好像知道要杀头了,“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精神胜利法又占了上风。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中
国旧社会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其中,鲁迅运
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首先,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运用了讽刺的人物刻画
手法。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人物,他自命不凡的表现
和自欺欺人的行为使他成为了一个荒谬可笑的形象。
通过对阿Q的
塑造,鲁迅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一些人的无知和愚昧。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的情节安排。
例如,阿Q在小
说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事件,比如被打败后仍然自欺欺人地
高呼“我是中国人”、参加庙会时被人当成神明膜拜等等。
这些情
节的安排旨在揭露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愚昧,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此外,鲁迅还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讽刺。
他运用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通过对话语的处理让人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阿Q精神”、“马大哈精神”等用语,实
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讽刺。
总的来说,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
语言运用等多种手法进行讽刺,以此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的种种
丑恶现象,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
之作。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农民阿Q为
主角,全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小说语言简洁,富有哲理和独特幽默感,使得细节处处闪耀着文学的光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语言更加贴近百姓,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口语化的说法,比如“当鸭儿”,“正大光明”,“会抢”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流行语中
的熟悉片语。
二、鲜明的感性特点
小说的语言不仅深刻,而且充满感性。
比如,小说中阿Q的
背部吃了“三百顿饭”之后掉了皮,骨头都露了出来,“光溜溜的”感受,让读者不禁感到阵阵恶心;而猪肝之于阿Q,更表
现出小说对于生活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性的解构和挖掘。
三、借助诙谐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东西,鲁迅先生借助诙谐的表现手法来实现。
比如,阿Q将自己想成为神仙,正在练习飞升的时候,突然
间被人呼唤:“阿Q,你老人家在这里干什么呢?”这个呼唤的
出现既是笑点又是批判点,阐释了阿Q的真实身份,即普通
农民,也表现了作为神仙阿Q的荒谬之处。
四、准确的人物刻画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准确,语言更是深入人心。
比如,对于阿Q而言,“胡屯”是阿Q渴望追求的地方,也是他逃避
现实的栖身之处;而“土夯子”则代表着阿Q的懒惰无为和不
愿意为自己的生活付出努力。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充满人文关
怀和社会意义的小说,每一句话都是经过鲁迅先生精心设计的,要想靠近阿Q,则需要认真品味每一个细节,领悟其中诸多的真谛和感悟。
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

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摘要:鲁迅的小说内涵丰富,自英美新批评的引入,又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
以《阿Q正传》为例,看其中反讽技巧的运用是如何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更深更广阔的领悟空间。
关键词:反讽反讽一词源于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批评,后来在西方哲学、文学中演化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已超出修辞学范畴,不仅是一种打破僵化思维、否定现实的艺术方法,更是一种融合哲学与诗学,探求人生真理的思辩方式。
同时反讽也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批评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它旨在通过两项对立内容的悖逆冲突,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丰富作品的内在意蕴。
在叙述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具有意婉旨微、深刻有力、耐人寻味的特点。
受到中外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的艺术方法,用以表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并且,这部小说已成为反讽的经典文本。
通过这些反讽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痛苦被鲁迅以一种反讽的叙述方式给讲述了出来。
小说是言语的综合体,言语反讽是指文本的某一部分叙述者表面上陈述的意思并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读者要依靠文本叙述的独特语调和语境,细读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深意。
小说的语言是一种表现的语言,这种语言包含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就是文本吸引读者的地方,正是这些空白,它吸引读者参与到小说的创造,填补叙事的空白。
相反,那些将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的,则会使人感到缺乏想象的空间。
正是这些想象空间,使得我们的阅读活动变成一种真正的审美活动。
一、文体的反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的名目繁多,如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小传……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而且血缘意识浓厚,通常能够立传的除了帝王将相,就是英雄名人。
此外的家传就是记叙家族的传递,以备后世子孙寻根问祖。
《阿Q正传》的反讽艺术

“反讽 ”一词 来源 于 希 腊 ,原 指希 腊 喜 剧 中一 种 被称 为 比较 优 秀 的作 品 , 小说 的 标题 、立 意和 语 言 都体 现 了 反讽 的
“ … 个 佯 装 无 知 者 ” 的 角 色 , 后 来 “反 讽 ”被 解 释 为 “讽 成功 运 用 。
刺 ”、 “嘲 弄 ”, 使用 在 修辞 学 中 , 19世 纪上 半 叶被 德 国浪
感 觉很 有 意 思 ,很 有吸 引 力 。读 者在 吸 引 力 的基 础 上 深入 下 是这 样 一 个 形象 丰 富 、性 格 复杂 、 内心矛 盾 的 文学 典 型 。他
去 ,从 笑 中 咂摸 点 酸 涩来 ,从 而感 染 了 内心 世 界 。
具有 “无限的意义生成性 ”,是一个永远也解读不完的文学
多 ,就 感 到心 里 极 不平 衡— — “自己倒 反 这样 少 ,这 是 怎 样 个人 读 《哈姆 雷 特 》 ,将 会 形成 一 千 个哈 姆 雷特 的 形象 。这 的 大失 体统 的事 啊 !”这 里体 现 了他 的滑 稽 可笑 ,让人 读 之 是 因为 文学 典型 具有 多 义性 的 因素 ,是 …个 “虚 无 ” 。阿Q就
严 肃 主题 ,很 好地 反 映 了反讽 的艺 术 效果 。 《阿 Q正传 》是 其 配 姓 赵 ”如 何剥 夺 了N Q姓 赵 的权 利 。正 如 另 一 部作 品 《祝
人 是 文 学描 写 的 中心 。 亚里 士 多 德指 出作家 主 要 “描 写 从而 拉 近 了与 读 者 的距 离 ,使 人 们对 当时 的社 会 有 了更 加 清
最 后 , 文学 典 型 的蕴 藉 性也 使 之 产生 永 恒 的艺 术魅 力 。
音,后 来推 而 广之 , “光 ”要 讳 , “亮 ”要 讳 ,再后 来 ,连 文学 是 作 为语 言 意识 显 现 在话 语 含 蕴 中 的审 美意 识 形态 。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阿Q正传第二、三章体现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艺术的句子并鉴赏

阿Q正传第二、三章体现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艺术的
句子并鉴赏
第二章的优胜记略里,阿Q的趣事一波接一波,作者像是要把社会上的无业游民酒鬼赌徒落魄书生的形象都集中到他身上一样。
阿Q是如此的不争气,他又固执地守着自己的自尊,不过就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罢了。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社会背景下的个别现象,那么到了第三章,寓意就大了,也阔了。
就如阿Q常说的那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骗人的话说一百遍,也便有人信了。
同样是猪羊,皇帝家的猪羊能被人敬起来,穷人家的猪羊只能任人宰割。
阿Q因挨了赵太爷的嘴巴后,反而被人高看了许多,怪不得阿Q此后得意了许多年,这就由个人现象引申到了社会现象上去了。
在现今的弱势群体中间,有一句话很流行:“咱躲不起,还敬不起嘛!”鲁迅把这类人的思想总结得很到位:“大家也害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
”延伸一下,如皇帝敬神,百姓烧香,不过是寻求一丝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鲁迅作品中的尖酸刻薄之句,向来解痛,也解气,常如刮骨疗伤般令人拍案叫绝。
借阿Q之身,他深恶而痛绝的是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捎带着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辫子而至于假,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连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不是好女人的不仅有假洋鬼子的老婆,在他眼里,那些假惺惺伪装的小尼姑也不是好东西,像寺庙这样的清净之地他也敢辱骂:“秃儿!快回去,
和尚等着你……”难怪小尼姑骂他:“这断子绝孙的阿Q!”不知道某些戏弄尼姑的和尚听了如何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一个手无寸铁,身体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 似褒实贬
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