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苗族的酒文化和饮酒习俗

苗族的酒文化和饮酒习俗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
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苗族喝酒喜欢窖酒和常酒﹐都是用大米酿成的低度酒,常酒酸苦,窖酒甘甜,但酒精含量很低,多用小碗或大杯敬酒。
与苗族同胞喝酒,如敬酒的人唱完祝酒歌,无论酒有多少,客人都得一饮而下,这是苗族的习俗。
拦路酒。
苗族人热情好客,在进苗寨途中设有“拦路酒”。
一般有三、五道,最多时有十二道,如果客人酒量尚浅,只怕没进寨门,先醉倒了。
拦路酒分为进寨拦路酒礼和进门拦路酒礼。
进寨拦路酒礼。
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
凡要进入村寨或花山场中去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游客,在寨前的路口或迎宾寨门,将被衣裙绚丽的男女青年歌声伴着芦笙舞曲分排于路侧,路中留有嘉宾和客人进寨的通道,站在最前面路两侧的男女青年各持竹杆或红绸布横拦于路中,相继在路中有两排男女青年双手端着从小到大的羚羊角、羊角和牛角制作的酒具,前后左右不断地转动和蹬跳,后有手提酒壶斟酒的青年随后。
进门拦路酒礼。
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在主户举办喜事时,由前来恭贺的近亲人组织笙师歌手为主,人家增添热闹的场面的- -种仪式,其间有进门拦酒的内容。
这种仪式多由主人家所请做厨或做饭的组织进行。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
牛角酒也不是经常喝得着的,只有在娶大儿子媳妇、大姑娘出嫁和喜庆活动等重要的场合,才将牛角酒杯拿出来,行“喝牛角酒”礼。
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
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
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
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
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钻进去。
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
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
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
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
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歌是苗族历史的记录,早先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成了苗族历史的见证。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铜鼓木鼓舞蹈,都反映了苗族同胞们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
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

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概述
2.苗族白酒的特点
3.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举例
4.苗族白酒的文化内涵
5.结语
正文
【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
1.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概述
苗族白酒,源于我国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名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苗族白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带您领略这一美酒的魅力。
2.苗族白酒的特点
苗族白酒选用优质糯米、高粱等为原料,经过精心酿造,其特点是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酒体清澈透明,色泽诱人,其品质堪称上乘。
3.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举例
(1)浓郁的香气,醇厚的口感,苗族白酒堪称美酒之佳品。
(2)品味苗族白酒,犹如置身于苗族文化的海洋,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3)苗族白酒,香气四溢,口感醇和,一杯在手,回味无穷。
(4)苗族白酒,传承千年的佳酿,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4.苗族白酒的文化内涵
苗族白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每逢佳节、庆典、祭祀等重要场合,苗族白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苗族白酒不仅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
品尝苗族白酒,便是走进苗族历史文化的旅程。
5.结语
苗族白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一杯苗族白酒,不仅品味到的是美酒的醇香,更是体验到苗族文化的厚重。
第1页共1页。
苗族酒文化

苗族酒文化一、苗族酒的起源关于苗族酒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二、苗族酒的种类及制造1、包谷烧酒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 俗称“包谷烧酒”, 酒精度数高,一般在50%vol 以上, 酒性烈。
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 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 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 早已是刻骨铭心了。
千百年来, 在苗族的生活中, 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 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
在本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桌上摆哟, 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
”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九十九转哟, 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
”的诗句, 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 清香扑鼻, 具有甜酒之味, 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 具有十里飘香之势, 喝下去清爽, 不上火, 能感到一股清感至口腔下肚。
醉意慢慢的发作,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感到了醉意, 而又是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之久, 是其他酒类无法能比的, 而且, 在醉时不感到头痛, 醒来时也不感到疲软感。
2、水酒用普通大米或粟米酿制的酒, 俗称“水酒”, 酒精含量较低, 一般在30%vol 左右。
3、米酒用糯米酿制而成的酒俗称“米酒”, 酒精浓度一般仅在15%vol 左右, 性平和, 不易醉人, 略带苦味, 但喝惯后则觉得香甜可口, 好饮者每餐能喝上0.5~1kg。
这种米酒, 除自家备用外, 还多用于待客和送礼。
滇东南苗族聚居区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
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
土家族酒文化

土家族酒文化土家族酒文化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涉及壮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羌族、藏族、高山族、彝族等,流行地域包括两广、两湖、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
土家族咂酒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土家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
一、咂酒的表现形态咂酒,就是用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子中储藏一年或数年,然后用凉水或热水冲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
土家族地区的很多方志都有咂酒的记载,为我们认识其表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酒抹坛为敬。
咂酒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他客也。
酒以糯米酿成,封于坛中。
款客则取置堂荣正中,沃以沸令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每一坛设桌一,桌上位及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坐。
客至以次列坐。
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
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
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
前客吸过赴桌,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
凡吸歉溢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同治《恩施县志》则记述了民间咂酒的情形:“俗以曲孽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以沸汤,置竹管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
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
可见,土家族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两种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门大姓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后者主要是民间百姓在劳动中驱散疲劳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饮用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别。
二、咂酒的历史渊源土家族咂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至今在民间仍有遗存。
苗族敬酒礼仪

苗族敬酒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饮料,而敬酒礼仪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苗族敬酒礼仪吧!一、敬酒前的准备:1.准备酒杯: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使用矮脚杯,这种杯子顶部宽大,底部狭窄,杯身轻盈,容易拿取。
2.准备酒器: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使用酒壶,这种酒器造型独特,通常由木头或竹子制成,配有龙头和龙尾,颇具装饰性。
3.准备酒: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会选用白酒或米酒,其中以酸辣酒和敬长酒最为常见。
二、敬酒的方式:1.鞠躬敬酒:在苗族人的敬酒礼仪中,鞠躬敬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敬酒人首先要拿起酒杯,然后向被敬者鞠躬,表达尊重之意,接着将酒杯递到被敬者手中,被敬者接过酒杯后再向敬酒人鞠躬,表示回敬之意。
2.双手递酒:在一些正式场合,苗族人敬酒时会选择双手递酒的方式。
敬酒人将酒壶用两手端起,然后向被敬者递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敬酒人的面部表情要严肃庄重,以体现出对被敬者的敬重之情。
3.辞令敬酒:在一些庆祝和婚礼等场合,苗族人还会通过辞令来表达敬意。
敬酒人会先用一些感人的言语,如祝福语或感谢语,表达对被敬者的感激之情,接着再亲手递上酒杯。
在这种方式下,敬酒人的辞令通常表达的是对被敬者的尊敬和赞美。
三、敬酒的时机:1.在婚礼场合中:在苗族的婚礼上,敬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既体现了家庭的热情,也表达了婚礼的喜庆之情。
新娘和新郎在接受长辈和亲友的敬酒时,要表现出恭敬和礼貌。
2.在节日中: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苗族农历年、清明节、中秋节等,苗族人也会相互敬酒,祈求健康、幸福和吉祥。
3.在家庭聚会中:苗族人敬酒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交际方式。
在一些家庭聚会中,苗族人会通过相互敬酒来表达亲密之情,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
总之,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敬酒礼仪是一种令人难忘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种展现人情味和亲情深度的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珍惜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苗族三角酒

苗族三角酒永善苗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凡是喜庆佳节,娶妻、嫁女、迎送宾客,都喜欢以酒敬献。
最隆重的礼节是,用苏门羚角(俗称山牛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右至左依次敬献,边敬边唱礼歌。
无论敬谁都要敬三角,三角敬完后再敬下一位。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苗族三角酒。
苗族敬酒有史以来一直保留着较规范的动作,即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羚角口,右手握住羚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式后,将斟满酒的羚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宾客手中,同时,或唱或说明敬酒之意。
也可先选择在原地向左或向右转一圈或数圈,或者选择沿逆时针方向,转在场者围成的内圆圈三圈后,再用下述姿式和方法敬酒。
这种礼仪是敬酒场合中之大礼,被敬者只能接受不得拒绝。
被敬者的第一角酒必须向右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祖)再向左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神)后方能一饮而尽,也可敬祖、敬神后就将酒回敬敬酒者或转敬长者。
第二、三角酒接受酒后就可一饮而尽,也可不饮便将酒转敬他人。
其回敬(转敬)时,必须沿逆时针方向,转在场者围成的内圆圈三圈后,再把酒呈递到回敬(转敬)人手中,同时,以唱或说的方式表明回敬(转敬)之意。
若不被接受,还得反复上述转圈方式数遍,千方百计表明理由,直至被回敬(转敬)人接酒为止。
转的圈数越多,表示敬酒者越诚心,这个礼仪,在敬者以被敬者之间可反复使用,最终谁被说(唱)服谁饮酒。
苗族三角酒的大体含义是:第一角酒表示欢迎,第二角酒表示感谢,第三角酒表示祝福。
其最具民族特色的特点是,不是对所有被敬者简单重复上述三个含义,而是要根据主人家与被敬者的关系,临场恰到好处地发挥敬酒辞(或说或唱),以此让被敬者感动而接酒。
因此,每逢盛大、隆重的佳节仪式,主人家都要邀请既懂礼节,动作优美,又能说会唱的人代表主人家给宾客敬酒。
一来增添热闹气氛,二来显示主人家慷慨、热情好客。
苗族三角酒集说、唱、舞于一体,在敬酒中娱乐,在娱乐中敬酒,在敬与被敬的你来我往中,既敬酒又比说、比唱、比舞,输者饮酒,乐在其中,妙趣横生。
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

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苗家糯米酒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发酵饮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而闻名。
制作苗家糯米酒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选料、清洗、蒸煮、发酵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
一、选料选料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一步。
选择优质的糯米和红曲米是关键。
糯米应该选用新粮,颗粒完整,无杂质,色泽白净;红曲米应该选用新鲜的红曲菌,色泽红艳,表面无霉斑。
二、清洗清洗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二步。
将选好的糯米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揉搓几次,使杂质和沙土等物质浮出水面。
然后倒掉浸泡水,再用清水冲洗几次直到水变得透明。
三、蒸煮蒸煮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三步。
将清洗干净的糯米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蒸煮40分钟左右,直到糯米变得软糯。
四、晾凉晾凉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四步。
将蒸好的糯米倒出来,摊开晾凉,待其温度降至30℃左右。
五、添加红曲添加红曲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五步。
将晾凉后的糯米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红曲米和水,搅拌均匀。
然后用干净的布或纱布盖住容器口,并放在通风干燥处发酵。
六、发酵发酵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最后一步。
将添加了红曲的糯米置于通风干燥处进行自然发酵。
发酵期间需要每天搅拌一次,并保持容器内湿润。
一般情况下,发酵时间为7-10天左右。
七、过滤过滤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最后一个步骤。
将发酵好的苗家糯米酒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细筛子过滤掉杂质,然后再装瓶密封。
苗家糯米酒可以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储存。
总之,制作苗家糯米酒需要注意卫生和精细程度。
只有选料、清洗、蒸煮、添加红曲、发酵和过滤每一个步骤都做好,才能制作出口感好、味道浓郁的苗家糯米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土家族苗族是两个勤劳勇敢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气候舒适,环境优美,是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土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土苗文化,特别是土苗酒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文化内涵极其深厚。
酒渗透于土苗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苗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是祭祀的必备品。
土苗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苗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
酒与节令密不可分。
酒在土苗节日文化中占有显要位置,几乎到了无酒不成节的程度。
土苗人月月都有节日,所有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酒。
正月有春酒;二月有社酒;三月有祭山酒;四月有牛王生日酒;五月有端阳酒;……八月有送瓜酒;九月有登高酒,腊月还有除夕酒。
红白喜事必备酒。
土苗人长期生活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每一群体内部却交往甚密,谁家有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栽秧割谷等事邻里主动帮忙。
主人不给帮忙者工钱,热情招待自然离不开土苗人嗜爱的酒。
土家人从降生即与酒结缘,酒伴随土家人的一生。
接亲时,男方送一坛酒到女方家,待生小孩后,由娘家用这坛子装上甜酒送去,俗称“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小孩出生后,要办酒席叫“祝米酒”。
满一个月时要办“满月酒”,满周岁时要办“抓周酒”。
老年人过生日,办的酒席叫“整生期酒”。
老年人过世,要举行跳丧活动,歌舞相伴,边唱边饮酒吃黄豆,叫“喝黄豆酒”。
“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盹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丧家酬以酒馔。
”(光绪《长乐县志》)此外,修房有“上梁酒”,木船下水有“启驾酒”,农事活动中有“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
土家人有事必有酒,事事不离酒,时时事事充满浓浓的酒味。
酒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有。
土苗人淳朴直爽,热情好客,每有客至即用最好的食品招待客人,酒更是不可少。
每宴必有酒,而且酒礼十分讲究。
“宴客,客西向坐,主人东向坐,皆正席,肴十二簋,樽用纯金。
……酒饭初至,主宾拱手,众皆垂手起立,候客举箸乃坐,亦适有从田间来,满胫黄泥而与席间手持金杯者……行酒以三爵为度,先敬客,后敬主人。
”
土家族苗族世代以务农为生,五谷杂粮是土家人的主食,玉米、土豆、小麦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粮,土苗人把玉米不叫“玉米”,而叫苞谷,三大主粮中,苞谷排在首位,可见苞谷的地位自是不同寻常的,“民以食为天”,苞谷是土苗人的命根子。
可以说土苗人拥有苞谷,是苍天赐下的福。
也正是如此,苞谷也就成了土苗人酿酒的主要原料,土家族种植苞谷大约始于宋代,所以用苞谷作原料酿酒应不早于宋代。
苞谷是土家族酿酒的上等原料,苞谷酒又是土家族爱喝的酒,有诗云“邑惟苞谷酒,上者谓堆花酒”,可见苞谷酒在土苗酒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苞谷酒的主产地主要集中在巴东和建始,而在这其中,巴东野三关的苞谷酒可以说是享誉四海的名酒。
野三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秦汉时期,巴人就在此形成了稳定的活动区域。
这里土质肥沃,森林丰茂,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很适宜苞谷的种植和生长。
苞谷酒的酿制在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年间,这里的人们就世代以酿酒为业,那时的野三关还是一个小村子,因谭姓人丁兴旺得名,说到谭家村,还有一段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西一户姓王的人家,以酿酒为生。
大儿子王子太从小随父学艺,深谙酿酒之道,并一心想把酿酒技艺传授四方,福泽天下,于是他只身南下,沿途为坊间传授酿酒之技,昱日王子太登上了“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野三关,他被清澈的山泉、朴实的民风所吸引,他留下来,以响水洞为家,用当地盛产的玉米、高粱作为原材料,酿出了清香醉人的白酒。
后来他娶了谭氏为妻,入乡随俗,后人随母姓谭,谭氏人丁兴旺,继续以酿酒为业,谭家村因此得名,“谭家村酒坊”也因此享誉四海。
野三关苞谷酒溯其源也应该是在当时的谭家村,随着历史的变迁,“谭家村酒坊”也就演变成了现在遍布野三关镇的酿酒作坊,野三关也理所应当的成了土苗苞谷酒的主产地。
酒在土苗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土家族苗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现,不仅体现了土苗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土苗人检验知识、较量智慧的载体。
在2010年初武陵山区民族品牌文化论坛上,众多知名的民俗文
化研究专家和学者就土苗民俗酒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究,最后确定以具有着悠久酿酒历史的“谭家村酒坊”为土苗民俗文化酒的原产地,并指定由湖北谭家村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谭家村原浆苞谷酒为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这一结论对谭家村品牌文化定位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土苗民俗酒文化的溯源以及发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也成为了谭家村酒业的品牌文化定位。
将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土苗酒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使土苗民族在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不断适应现代文化的挑战,最终实现土苗酒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