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粤教版必修4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粤教版必修4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粤教版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和内涵。

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意义和道德价值。

3.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是春秋时期鲁国一大族,族长季孙,是当时鲁国权贵和政治精英。

颛臾是如臯小邑,位于今日山东省安丘市境内。

据《左传》记载,颛臾是东周时期姬姓贵族的成果子孙,与鲁国有牵连。

春秋时期,季氏想要伐颛臾,被孔子反对并最终阻止。

2. 季氏将伐颛臾的内涵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战争带来的人民危害。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谓强”的观点。

他认为,不是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言行举止以及自身的德行来感化人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尊重道德和法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3.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意义和道德价值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道德的内涵,对历史和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上,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间接地促成了邻国与鲁国的和平关系,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今天,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和思想,养成和平为上、稳定发展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4. 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学生可以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通过点评孔子和季氏在这个故事中表现的德行,分析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1.前置任务。

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学生对《论语》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让学生构思和探究论语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并进行教师批改和点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交互式讲解。

通过学生发言,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故事背景和内涵的理解,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情节和精神。

3.文字解析。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故事中的关键内容、人物、情节等进行解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3.学习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学习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季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叫季桓子。

季桓子向名将孙膑请教如何能够统一天下,孙膑向他提出了“远交近攻”、“联合诸侯”等策略。

季桓子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开始向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攻击。

颛臾是季氏的一个附庸国,距离季氏不很远。

季桓子认为颛臾是威胁其统一天下的一个潜在敌人,因此决定对颛臾发动进攻。

2.《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季氏将伐颛臾》讲述了季桓子对颛臾发动攻击的故事。

颛臾国君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无力抵抗,于是派人私下求助于晋国。

晋国国君接到颛臾的求救信息后,派遣了一位名将叫管仲前去颛臾协助。

管仲通过智谋,成功地帮助颛臾抵御了季桓子的进攻,并最终与季氏达成了和平协议。

3.文学表达方式《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情节。

文章中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神韵感和文学美感。

4.历史与情感《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深刻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军事策略,感受到古人对于统一天下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如季桓子的野心、颛臾国君的无助和管仲的机智等。

三、学习方法1.对照原文,逐句理解,掌握文字表达方式;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四、学习评价1.能够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与阐述。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季氏将伐颛臾》学案2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季氏将伐颛臾》学案2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学习目标①疏通文意,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②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③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目标重点难点①阐述孔子的主张。

②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第一课时一.文学知识简介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

《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二.正文全解第一:疏通课文(一).初读1.正音:颛臾()稷()兕()椟()与()冉()柙()费()2.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二)释读(解释加点字,并解决文段后的题目)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翻译句子: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6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6 粤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4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4 粤教版必修4

14、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投影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学校班级________ 完成情况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时安排:1课时学法建议:熟读成诵、知人论世、把握思想主旨及其现代指导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一、资料链接1.孔子资料补充六经:《》《》《》《》《》《》。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2.背景简介:见学生导学案二、预习自测(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4.固.而近于费()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6.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精读文本。

结合注释和手头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质疑问难。

同时解决下列文言知识。

你或者你们能举一反三,联想起相关的文言知识吗?如果能联想到,请填入第二的括号内。

比如涉及到使动用法,你还能联想起哪些使动用法的文言句子。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意义。

于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虎兕出于柙()()⑷龟玉毁于椟中()()相⑴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过⑴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 )()⑶是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 )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熟语(包括成语)积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5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5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粤教版必修4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新课介绍(3分钟)1、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2、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3、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
第14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编写:何浩璇审核:刘国强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 积累“是、疾、止、相、过、倾”等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无乃……与”、“何以……为”等文言句式。

2. 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法指导】1.吟咏诵读 2.品味鉴赏 3.合作探究
【课文助读】
1.《论语》简介
《论语》共20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宋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孔子幼年丧父。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他又是私人讲学形式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预习自测】
1.通读全文,结合相关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文章。

本文记载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是围绕展开的,可分三层。

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3. 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14课《季氏将伐颛臾》
●【课堂检测】
1、实词。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③危.而不持()④颠.而不扶()
⑤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⑥不患寡
..而患不均()()⑦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词类活用
①则修文德以来之()②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
①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
②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
③相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
④于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4、文言句式翻译
①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翻译:
②是社稷之臣也句式:翻译:
③何以伐为句式:翻译:
④龟玉毁于椟中句式:翻译:
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句式:翻译:
第14课 《季氏将伐颛臾》 ● 【当堂训练】 1. 翻译以下句子。

① 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2. 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第14课 《季氏将伐颛臾》 ● 【课后拓展】
1、 熟语(包括成语)理解与积累。

① 祸起萧墙
② 不患寡而患不均
③ 既来之,则安之 ④ 分崩离析
2. 素材积累——孔子的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
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
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
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
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第14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答案
【预习自测】
2.该不该伐颛臾;
受先王之封(不可伐)、是鲁国附属国(不当伐)、是社稷之臣(不能伐);
【课堂检测】
1、实词。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拜见、谒见)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去)
③危.而不持(摇晃,站不稳)④颠.而不扶(跌倒)
⑤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托词、借口)
⑥不患寡
..而患不均(忧虑、担心)(少)
⑦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覆灭)
2、词类活用
①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②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
3、一词多义
①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②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且尔言过矣(错误)
③相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相夫子(辅佐)
④于见于孔子(介词,引出对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虎兕出于柙(介词,从)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4、文言句式翻译
①无乃尔是过与句式:固定句式翻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是社稷之臣也句式:判断句翻译:这是国家的臣属
③何以伐为句式:固定句式翻译:为什么还要攻打他呢
④龟玉毁于椟中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
翻译:(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句式:状语后置翻译:反而想在国境之内使用兵力【当堂训练】
3.翻译以下句子。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顺,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4.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B )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课后拓展】
2、熟语(包括成语)理解与积累。

⑤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⑥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

⑦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⑧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