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_职教论文

合集下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在20XX一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然而,就在我们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我们不得不深思的种种问题,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要积极的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的国家社会朝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诚信教育住房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市场低迷。

然而,我国经济却“一花独秀”,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为提振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文中心”,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提高效率上,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建设,导致人们思想混乱、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风气下降。

本文拟就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的诚信、教育、住房等热点问题做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诚信问题1.中国社会的诚信现状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人们的诚信却在一点点的缺失。

比如,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严重,对社会风气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据最近媒体披露,某地方政府欠个体户的集资款,原定20XX全部还清的,直到现在还未还。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当事人代表终于表态说将于今年7月还清,希望这次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言而有信。

另外,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说话、制定政策随意性大,说过的话、制定的政策往往不能兑现,屡屡失信于民。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

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圣贤教导,对待人民群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鞠躬尽瘁。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中国正处于自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世界正在经历着一百年来从未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们两个人彼此相遇并互相搅动。

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的中央外交事务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这一点。

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信心和决心都不会改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也不会改变。

谈论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上个世纪的空前变化,其中国际力量平衡最明显的变化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群上升。

从经济总量看,国际数量平衡正在朝着更加统一的方向发展。

在世纪格局的变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层”对抗格局;20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了“一个超级很多强”的局面。

自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与中国之间的矛盾激化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大量的新产业,新格式和新模式正在重写人类发展的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未知数和挑战,影响了每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

同时,我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并发展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它建立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制度,并促进了经济,国家和人民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巨大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机会。

它孕育了加速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系统变化的机会。

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包容的,平衡的,双赢的,新型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领导的,以实现共同的发展,繁荣与繁荣。

大变化也充满了风险挑战,大国之间的博弈加剧了。

国际秩序的改革令人痛苦,有发高烧的热点问题;更多的全球经济风险正在累积。

最后,我们必须谈谈中国在巨大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与振兴是上个世纪大变革的重大变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一心一意地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智慧,勇气甚至牺牲。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你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产业技术升级和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各种矛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

其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选择国民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模式;产业技术升级的突破口如何选择。

解决方法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引导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与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的战略新兴产业与带动大量劳动就业的服务业。

要加强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升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转型升级的难题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阶段。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过剩,而新兴产业却发展不足,这使得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难题。

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并推进技术转移。

二、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逐步升级,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资源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直面的难题。

中国需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政府需要加大环保投入,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三、消费升级与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国民收入增长带动了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

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消费升级需要提高品质和服务,创新消费模式,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增加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

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容小觑。

中国社会需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带头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各项压力和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社会发展问题征文选集

社会发展问题征文选集

社会发展问题征文选集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问题在经济领域,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愈发突出。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日益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其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

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最后,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过度依赖金融产业,缺乏监管机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推动收入再分配。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

此外,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确保金融稳定。

二、教育问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当前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差。

其次,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最后,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较少,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同时,学校应该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与产业对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此外,加强对贫困家庭的资助,确保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首先,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现象频频发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其次,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过度开采和排放,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最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许多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

各国应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生态环境破坏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如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推动创新等,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过度、发展方式粗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保力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要加强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保障全民基本公共服务。

需要改革税收体系,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

三、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空气、水、土壤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需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者提供经济激励,促进生态保护。

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总结回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如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推动创新等,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安全网脆弱、社会冲突事件等
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一是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正在凸显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健康的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仅供学习交流。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首先是老龄化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0年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

这给养老金体系、医疗资源配置等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

城乡、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部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仍高。

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

再者是环境污染问题。

部分地区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部分企业在节。

能减排等环保工作落后。

这将影响人民长远健康,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此外,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仍重。

部分群体消费观念浮夸,个人精神追求不足。

这可能会影响社会进步与和谐。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完善养老、医疗和扶贫体系,增加保障弱势群体。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缩小收入差距。

三是加强环境监测和企业监管,促进清洁生产。

四是开展正能量宣传,培育社会进步文化。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克服新时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更加公平和谐的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一定新问题,通过全民动员,我们有信心迎难而上,共同打造美好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的状况和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一般的发展经验,如果经济增长的状况情况不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会好,但即便经济增长的状况较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未必就好。

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增量的基本方面。

对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学者引用当年梁启超在“五四”时期的提法,认为目前中国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推翻帝制和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是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五四运动”,可以说是文化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对于这个大转变时期,经济学的概括是从计划经济或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法学的概括是从礼俗到法理或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社会学的概括是从乡村的农耕的社会向城市的的社会转型,总的来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社会的转型。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所处的阶段特征,又有了新的提法,即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的理解是,今后的20-30年,是一个关键时期,能否在各种危机中保持发展的主线,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能保持较好的局面,这的确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城市化的瓶颈是什么? 从经济产出结构看,我们的工业化速度很快,GDP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下降到目前的约15%,但从就业来看,还有50%的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而如果从居住地来看,还有62%的人生活在乡村。

社会结构变动的速度还是大大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但近几年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是突出的。

社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少有人测算,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empirenews.page--]中国农村34亿农户,正在经历从家族社会到核心家庭社会网络的转变,全国3人户的比例已经超过30%,再加上1人户和2人户,其比例达到总户数的56%。

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趋势,需要更强大的个人自养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现在农村和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的生活半径扩大了,从自给自足发展到越来越依赖于货币经济,农民的货币性消费比例从1995年的65%提高到现在的78%,而实物性消费降到22%。

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在城乡存在巨大生活差距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希望走出乡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有14439万人,扣除市区内人户分离的2332万人,全国流动人口12107万人。

其中从乡村流出的8840万人,占73%,从城镇流出的3267万人,占27%。

流入城镇的90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人,占25.6%。

在1.2亿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占35%,约4000多万人,省内流动的65%。

跨省流动的流出地主要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流入地主要是:广东?35.5%,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

在跨省流动的40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多是青壮年,16-45岁的占82.7%,青壮年的外出使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老化,由10年前的36.8岁上升到目前的40岁;初中文化程度的是主体,占50%以上;外出的目的主要是非农就业;务工经商的占75%以上;而且他们的就业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好,就业率为98%。

现在很多人认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瓶颈是户籍制度,一旦户籍制度放开,城市化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户籍制度应当说只是的一个方面,但即便是户籍制度放开了,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的瓶颈问题。

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很多城市户籍放开以后,能够进城的农民比原来预想的要少得多。

其实农民进城存在两大瓶颈:一是迁移成本,进城的并不都是农村最贫苦的,而是能够承担迁移成本的和具有迁移网络的;二是城市就业机会,能否在城市就业是农民能否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而这两个方面又决定于城市经济增长的状况和模式以及农村本身生活状况的改善。

如何面对就业的困扰?[!--empirenews.page--]从生活的基本需求来看,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以后,就业成为最大的困扰问题,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节点。

,中国的失业问题,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五次高峰。

虽然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4%,但实际的失业率在8-9%。

失业人员中,包括700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20-150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70万待业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

增长速度的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资本和技术的增密对劳动的替代,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等等,都使就业机会变得空前紧张起来。

到2002年6月,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524万人,同比减少457万人;集体单位就业1259万人,同比减少184万人,其他单位2223万人,同比增加243万人。

与上年末相比,国有和集体单位分别减少116万人和32万人,其他单位也减少12万人。

城镇就业人员减少较多的省有:辽宁、江苏、湖南、湖北、黑龙江、安徽。

终止劳动合同和市县乡机构改革是就业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2002年6月底,全国不在岗职工2035万人,同比减少127万人。

主要原因是失业下岗并轨、解除劳动合同以及下岗到期办理退休。

1-6月,全国累计发放的不在岗职工生活费223亿元,同比增长12.2%。

全国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1079元,同比增长18.6%。

2002年,高等院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共有15000高校毕业生待岗,2003年北京高校毕业生11.2万人,增加26%,其中本专科6.4万人,生2.3万人,预计2003年北京待岗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万人。

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保持在2000万左右,其中城市是新增800万劳动年龄人口,加上1200多万失业和下岗无业人员,现在是城市有2000万需要找工作的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只有800万个。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劳动力供给仍保持持续增长,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10.6亿人左右,与2000年相比,将增加1.2亿人,增长13%,尽管增速比20世纪90年代会有所放缓。

[!--empirenews.page--]2002年下岗和失业并轨的工作加快,再就业中心将逐步撤消,下岗也将逐步成为一个概念,失业问题会更加凸显,过去在下岗职工中隐含的失业问题将完全显化,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会较大幅度提高。

我们已经在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包括非公制有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增加社区就业、实行各种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等;我们也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当期的劳动力供给,这包括扩大、进行各种就业培训,推迟就业。

但这些仍不足以扭转目前的就业紧张局面。

所以,目前除了完善失业保险、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宏观调控上应当有针对解决就业问题的新举措。

目前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效应明显,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比关系明显,失业率高而通胀率是负数,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年。

因此,如果把就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应当宏观调控的手段从依赖财政扩张政策向辅之以货币政策转变,即适度放松银根,分配政策向低收人群体倾斜,刺激消费市场。

人口结构的某些比例失调要引起重视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目前人口结构发生的一个很大变化,就是劳动就业的人口比例在下降,而社会受养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0%以上下降到77%以下,从业人员占人口的比例约57%,受养人口的比例约43%。

但在受养人口中,少年儿童的比例在下降,老年人的比例在显著上升。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2000年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18%,较不发达国家33%,最不发达国家43%。

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约23%,共2.9亿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约28%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

同期,劳动力对少年儿童的少儿抚养比?指0-14岁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率?也由约42%下降到33%,但城乡差别很大,如虽然全国少年儿童比例约23%,但城镇少年儿童比例平均为约18%,平均为约26%,上海只有约12%,北京约14%,天津约17%,但西藏31%多,贵州高达30%多,宁夏28%多,新疆和海南27%多,甘肃、青海、广西、云南也都26%以上。

小学生的减少比较突出,2001年减少469万人。

全国的小学数量,从1995年的67万所减少到目前的49万所。

[!--empirenews.page--]受养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方面,城镇老年人比重的增多,使社会保障的压力很大,社会保障的资金存在很大缺口,社会保障基金中个人账户空转的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少年儿童比例的减少,使生育性别选择的问题变得严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约117?平均每100个活产女婴对应的活产男婴?,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108大幅度增高。

国际上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比较稳定,在103107之间。

城乡差别大,城市为约113,镇为约116,农村为约118;性别比小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和北京都是110.5左右,二是生育控制松的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102,新疆106,贵州107,内蒙古和宁夏108,而性别比高的生育控制严而又重男轻女观念深的地方,如海南高达136,广东高达130。

目前婴儿死亡率为28.38‟,比1990年的32.89‟显著下降,但这种下降主要是男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达到23.90‟,而女婴不降反升了,达到33.72‟。

婴儿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否则将来会成为家庭、婚姻、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因素。

绿色GDP的概念应尽快建立尽管近几年在城镇的规划中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中,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有些甚至有演化成问题的苗头。

北京的沙尘暴,包头的氟污染,贵州的排硫超标……都在严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几年,特别是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跨流域调水,说明很多地方一方水已经养活不了一方人。

北方的河流都有干断的危险,而南方的河流则普遍污染。

全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多万立方米,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有6500万人饮水困难。

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快速的城市发展使城市用水量大量增加,而土地的过度开发也使土地出现沙化越来越严重。

土地沙化使1.7亿人受到荒漠化危害,2100万公顷农田受到侵袭,393万公顷草场受到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