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

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3.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

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

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

9.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2.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4.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

产物。

16.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充分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8.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1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20.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3.本质是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

26.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事

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2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8.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式: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3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

32.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3.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一、辩证思维能力二、历史思维能力三、战略思维能力四、底线思维能力五、创新思维能力。

34.课本54页二题。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1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5.课本54页四题。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

维能力。

答: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当中。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竟然、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断提高我们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实践水平。

不断开阔视野,培养博大胸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学会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一方面,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范未然,坚持底线,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在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包括创新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

36.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7.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时间

是认识的来源。第二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3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0.课本104页三题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答: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41.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理论创新脱离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

42.课本104页一题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特别表现在正确的理性认识,能主导实践,朝正确方向。

4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就,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内容看,这一规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

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

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44.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4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6.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47.广义的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48.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

49.价值量是有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0.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5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53.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仅仅、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5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失调”。第二,政治体制“失灵”。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56.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依靠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

57.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的人名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58.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看法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59.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60.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

(2)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度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3、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指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

4、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唯物论B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会主义D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是

A坚定的革命性B自觉的实践性C鲜明的阶级性D彻底的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B.《资本论》第一卷的完成

C.《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的发表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4.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5.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6.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 B.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4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

C.既肯定又否定

D.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

C. D.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 B.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

C.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

C.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2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2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因果联系

B.必然联系

C.主观联系

D.本质联系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

B.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

A. B.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

A. B.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3.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24.”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25.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26.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2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的有

A物生有两,相反相成B一分为二,合二为一C和实生物,同则不继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C. D.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朱熹在一首诗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

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

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1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1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4、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

B.反映论

C.建构论

D.创造论

1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16、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10、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A.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

B.真理与谬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与谬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以转化

12、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

C.

D.人民群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0、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11.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2、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13.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14.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15.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

A.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

B.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16.“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A.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

B.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C.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D.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7.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18.“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A.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19.“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决定论观点

2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

C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23、人的本质是

A 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B 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 B.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A

B

C.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3、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4、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8、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1、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17、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通过

A 市场机制的作用完成的

B 政府的宏观调控完成的

C 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的

D 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的

18、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G’—G’

C P…W’—G’—W…P

D W’—G’—W…P…W’

1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0、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 300%

B 200%

C 100%

D 150%

21、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22、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2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24、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25、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6、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