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

合集下载

论述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及特征。

论述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及特征。

论述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及特征。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其形成过程主要是通过水流、海浪、风和冰等力量将岩屑、有机质和化学物质沉积在地表或水底形成的。

由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多种多样,因此其层理构造类型也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层理构造类型和特征两个方面对沉积岩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层理构造类型1.平行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构造是指岩石层的水平分层,其中每一层的厚度和成分在同一区域内保持一致。

平行层理构造通常是由于相对平静的水体或风力沉积物质而形成的,如河流、湖泊、海滩和沙漠等。

2.波痕层理构造波痕层理构造是指岩石层中形成的波浪痕迹,通常是由于海浪或河流流动造成的。

波痕层理构造的特点是波浪痕迹呈现出周期性,其方向垂直于波浪流动的方向。

3.交错层理构造交错层理构造是指岩石层中成分交替的分层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是由于水流或气流的变化所导致的。

交错层理构造的特点是岩层中的成分分层交错,如河流沉积物和风成沉积物的交替。

4.斜交层理构造斜交层理构造是指岩石层中呈斜向的分层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是由于水流或气流的变化所导致的。

斜交层理构造的特点是岩层呈斜向分层,这种结构通常在沉积物较厚的地区会比较常见。

5.层状结构层状结构是指岩石层中成分相同的连续平行分层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是由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所导致的。

层状结构的特点是岩层中成分相同的连续平行分层结构,如煤层和盐层等。

二、特征1.层理的厚度和成分在不同区域内会有所不同,这表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具有地域性。

2.沉积岩的层理结构通常会反映出沉积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地形和水流等。

3.沉积岩的层理结构通常会反映出沉积岩中物质的来源和运输方式。

4.沉积岩的层理结构通常会受到后期构造变形的影响,如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

5.沉积岩的层理结构通常会影响沉积岩的物性和工程性能,如抗压强度、水分渗透性等。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和特征多种多样,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划分原则: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宏观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划分的岩石地层体。

它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联合。

整体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规律的、复杂多变的岩类与岩性的组合),野外易于识别划分。

它是客观地质实体,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来划分。

地层划分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

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是指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对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等进行分析和描述的特征。

1. 岩性:岩组特征首先包括地层的岩性,如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等。

岩性决定了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2. 岩性组合:地层中不同岩性的组合方式称为岩性组合。

岩性组合决定了地层的整体性质,如强度、稳定性等。

常见的岩性组合有砂岩-泥岩、砂岩-灰岩、砂岩-页岩等。

3. 岩性变化:地层中岩性的改变称为岩性变化。

岩性变化常见于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

岩性变化导致了地层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4. 裂隙和节理:地层中的裂隙和节理是岩石中存在的裂缝或裂隙。

它们对岩石的强度、透水性等性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描述。

5. 地层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纵向延伸距离。

地层厚度对工程建设的地下开挖深度、基坑支护等有直接影响,因此是工程地质岩组特征中的重要参数。

6. 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岩性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孔隙度、
含水量等;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包括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裂隙和节理、地层厚度以及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学 盆地沉积学 部分名词解释和概念题

沉积学 盆地沉积学 部分名词解释和概念题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2.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较老的沉积岩。

3.物源区:母岩的物质来源区。

4.沉积圈:也就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相互重叠的范围。

5.表生带:也是沉积圈,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重叠的范围。

该带具有富含H2O,O2,CO2以及低温低压生物活动强烈的特点。

6.风化作用:在温度、压力及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以及生物活动的影响下,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转化的一种作用。

7.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成分上的变化,这种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8.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有矿物的分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

9.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作用引起的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风化作用。

10.元素的风化分异:元素从母岩中迁移出有一定的顺序,这种现象称为元素的风化分异。

11.碎屑物质:由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12.不溶残积物: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及氧化物。

13.溶解物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呈熔解状态被搬运的物质。

14.牵引流:靠自身能量携带载荷向前运动的一种牛顿流体。

15.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6.牛顿流体:指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7.非牛顿流体:指不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8.载荷:流体中被搬运的沉积物。

19.载荷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横断面的沉积物的总量。

20.溶解载荷:呈溶解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1.悬移载荷:呈悬移状态被搬运的沉积物。

22.推移载荷:也称床沙载荷,指直接覆于床底上的有两个被搬运颗粒直径那么厚的做层状运动的底部颗粒。

23.满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达到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4.超载:流体中的载荷量已经超过其流体所能搬动的最大限度。

25.床沙形体:也称为底形,底面形态。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岩石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地层。

岩石地层是一种具有一定时代、一定岩性、一定空间分布和一定组合特征的地质体。

在岩石地层学中,我们通常需要研究地层的性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1. 地层的性质地层的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物理特性等。

岩石的成分主要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它们决定了岩石的性质和特征。

岩石的结构主要指岩石的内部结构和岩石的外部结构,它们反映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

岩石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岩石的密度、强度、热传导率和电导率等,它们是岩石性质的重要表现,对地质勘探和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层的特征地层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层的分布规律、岩石的构造和岩性的变化等。

地层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层的水平分布和倾向分布。

岩石的构造主要包括岩石的节理、岩层、褶皱和断裂等,它们是地层的构造特征,反映了地层的形成过程和变形历史。

岩性的变化主要包括岩石的岩性变化和岩石的叠加关系,它们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反映了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3. 地层的分布规律地层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地层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地层的垂直分布主要包括地层的层序、叠置关系和侵入关系等,它们反映了地层的相对年代和地层的形成历史。

地层的水平分布主要包括地层的展布范围和地层的变动范围,它们反映了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层的成因环境。

二、沉积地层学沉积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各种沉积地层。

沉积地层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体,它们是地球表面的岩性基础和地质记录,对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和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 沉积地层的类型沉积地层根据其成因和性质可以分为岩性地层和沉积岩性地层两大类。

岩性地层主要包括火成岩地层、变质岩地层和堆积岩地层,它们是地球内部岩石和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积岩性地层主要包括碎屑岩地层、化学沉积岩地层和生物沉积岩地层,它们是地球表面的独特产物和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

内源沉积岩结构

内源沉积岩结构

内源沉积岩结构内源沉积岩结构是指形成在同一地理区域,由同一岩石母质和在同一地质时期内形成的沉积岩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层序。

内源沉积岩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沉积岩层序、沉降盆地、叠加构造、变形构造等。

1. 沉积岩层序沉积岩层序是指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岩系由定量、有规则的方法形成的分层结构。

层序是由各个流域、各个统或周期内所积累的沉积物体系所构成的,每层序可以分为序列界面和序列内部结构。

序列界面是同一层序内不同周期(时期)沉积物层面之间的交错面或变质面,在水平方向上发育,常常是洪水沈积、海侵沈积、相对海平面升降等地形、地貌变化所引起。

序列界面之下的下一层是以前相套接或覆盖上去的,从而形成了沉积岩的厚度;序列界面之上则表示地形上出现地壳或大陆边缘,或相对海平面下降,使原沉积平台或盆地水体沉淀被迫暂停而形成的中断层。

序列内部结构是指同一层序内,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形成的、由有规则的、可重复的沉积相组合而成的结构。

每个序列内部结构是由同一类型的沉积作用集合而成的,包括滨海平原沉积、海岸沉积、浊流沉积、水道沉积等。

2. 沉降盆地沉降盆地是指由于壳层运动所引起的地表沉降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通常沉降盆地的沉积岩层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变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中央的沉积物质最多,沉积物厚度最大。

沉降盆地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结构之一,主要形成于板块运动和控制构造带的影响下。

在沉积盆地中,首先形成的是盆地底部的老亚层,随后形成的是一系列年轻的展布层,最顶部是表层沉积物层。

沉积盆地常常被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所引起,盆地中间多是熔岩、花岗岩等火成岩,围绕着盆地则是层状的沉积岩。

3. 叠加构造叠加构造是指沉积岩层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标高地质构造的影响而形成的岩层。

叠加构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斜穿叠加、覆盖叠加和内部叠加。

斜穿叠加是指由一种岩相层、一种软壳层和一种破碎岩层组成的岩石,它们之间有倾向层向的接触断层。

斜穿叠加不仅在地层构造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可反映出中空结构特点。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分布规律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分布规律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分布规律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和性质。

岩石分布规律是指地球上不同类型的岩石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

地球上的岩石种类繁多,按照它们的成因和组成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是基于地质过程、地壳构造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火成岩是指在地球上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球上的火山带和构造活跃的地区,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等。

火山带是岩浆上升到地表并喷发的地方,所以火成岩在火山带的分布比较集中。

另一方面,构造活跃的地区多地壳运动频繁,岩石的熔融和冷却凝固也会更加频繁,所以火成岩的分布在这些地区也相对较多。

其次,沉积岩是由物质在地表上沉积形成的岩石。

它们在地球的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中广泛分布。

沉积岩主要有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分布规律与河流的冲刷、水体的搬运能力以及海洋的沉积作用有关。

在河口和河流入海的地方,会有大量的沉积物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例如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很多泥岩。

另外,海洋中也有大量的生物骨骼和贝壳等有机物质沉积形成的石灰岩。

最后,变质岩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的变质结果。

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夕卡岩等。

变质岩的分布规律与地球的板块构造和造山运动有关。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壳运动中碰撞、挤压和拉扯,促使岩石的变质反应发生。

所以,变质岩的分布一般在板块边界和造山带上比较多。

综上所述,岩石学地质分布规律是地质过程、地壳构造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火成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带和构造活跃的地区,沉积岩主要分布在河口、河流入海的地区以及海洋中,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和造山带上。

这些分布规律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杨树盆地中生代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大杨树盆地中生代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大杨树盆地中生代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一、岩相特征:1.碎屑岩:碎屑岩是大杨树盆地中生代主要的岩相类型。

盆地中的碎屑岩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

其中,砂岩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等碎屑颗粒物质堆积而成,颗粒大小一般为粗砂到细砂。

泥岩则由粘土矿物和钙质颗粒物质组成,常常呈现灰色或暗灰色。

2.生物碳酸盐岩:大杨树盆地中生代也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碳酸盐岩。

生物碳酸盐岩由生物骨骼、壳体和碳酸钙胶结物质构成。

这些岩石表现为白色、灰色或黄色,质地坚硬。

3.砾岩: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砾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砾石、长石砾石和岩屑砾石。

这些砾岩形成于水流冲击和沉积作用下,表现为颗粒枝状排列,石块之间常常有空隙。

4.热液岩:在大杨树盆地中生代沉积岩系中,也发现了一些具有热液特征的岩石,如热液角闪石岩和热液岩脉。

这些岩石具有典型的角闪石和硫化物矿物组成,常常与热液流体的溢出有关。

二、沉积模式:2.沉积体系: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河道和湖泊相。

三角洲相沉积主要表现为垂向变化很大的连续沉积,沉积物主要以砂岩为主。

河道相沉积则表现为纵向分层较明显的沉积物,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

湖泊相沉积则主要表现为细粒沉积物的纵向变化,包括泥岩和生物碳酸盐岩。

3.沉积旋回: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沉积记录显示了多个沉积旋回的发育。

这些沉积旋回之间分别由断裂和不整合面所隔开,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发育阶段。

每个沉积旋回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沉积体系和岩性特征,表明了该盆地长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综上所述,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主要表现为碎屑岩、生物碳酸盐岩、砾岩和热液岩四种类型的岩石,沉积模式包括三角洲、河道和湖泊相,沉积旋回的发育也是该盆地的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也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沉积岩地层规律岩屑和岩心是系统了解井下地层、岩性、油气显示的直观资料。

岩屑和岩心的岩性清楚,描述定名准确,及时判断、划分地层,是随钻地质录井人员保证录井质量、提高剖面和油气层解释符合率的关键环节,是录井队队长和大班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随钻地质录井人员一定要执行行业的标准、执行规范和操作规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好岩心(屑)描述这一工作,确保第一性资料齐全准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石油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录井作业的服务方式、技术水平、经济地位将发生质的变化。

为了适应今后现场录井工作的需要,保证录井质量,稳步提高录井水平,我们必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录井技术,不断改进岩心(屑)描述的内容,总结盆地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走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系列化的轨道。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吕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主要地壳运动,沉积岩地层的地质时代虽然大体相同,但因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各套地层分区块在沉积物源,沉积环境,沉积厚度、剥蚀程度,成岩后生变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各地层在横向上岩性必然有所不同,甚至标志层也有变异。

这里所叙述到的地层岩性,只是近年钻井勘探中带有共性的岩性组合规律,重点是剖析含油、气层,从沉积学理论上进行探讨。

而在实际录井中应根据区块不同,具体地层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以免贻误认识地层的真实面目。

安定组(J2a)安定组在盆地内所钻探井一般没有取心,该组地层岩石也没有做过镜下微观鉴定,但在随钻录井中,以安定组顶界泥灰岩作为划分下部地层的标志层。

该泥灰岩层位于安定组顶界,录井为一套厚约2~15米的青灰色、灰黄色泥灰岩,夹少量膏质团块,岩屑滴冷盐酸(5%)反应冒泡强烈,电测曲线上以高伽玛、高声速、高电阻为特征,该层分布广且稳定,是盆地中生界地层对比及油层卡层主要的标志层,一般用它来卡取延9、延10油层及正确划分安定、直罗、延安组地层,并初步确定长6油组顶界。

直罗组 (J2z)直罗组在盆地内分布稳定,厚度一般250~300米,最薄一般180~200米。

其岩性特征为一套绿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绿灰、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细~粗粒长石砂岩。

主要碎屑成分石英与长石的含量比较接近,普遍含有云母、绿泥石碎屑及黄铁矿颗粒。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质及粘土,部分地区混有其他碳酸盐矿物,常见有自生黄铁矿质结核交代颗粒或充填颗粒裂纹。

重砂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一般呈不规则他形晶颗粒状,部分结晶较好,呈五角十二面体或立方体。

直罗组底砂岩,一般厚度在20~30米之间,测井曲线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录井中为厚层浅灰黄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成分石英约为80%,长石15%左右,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泥质胶结,较疏松,钻屑一般呈散砂状,钻时较低,特征明显。

一般用它的顶界来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划分以下地层。

延安组(J1y)中生界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油目的层系,盆地内所钻井一般具有油水显示及工业油流,地质工作者通过多年录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50~300米;最厚达450米;新安边地区较薄,小于250米。

该组岩性特征为一套含有机质丰富的黑灰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与页岩组成的煤系地层。

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小,部分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低自然伽吗、高时差、大井径。

根据主要煤层可以划分为十个砂层带。

特别是延6、延8、延9顶部煤层稳定,从岩矿特点来看,十个砂层带各有其特殊性,但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延10 底砂岩,厚度不等,在5~45米左右,测井曲线为低伽玛、负的自然电位异常,录井中为厚层浅灰、浅灰褐色中~粗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主要用该层顶界对比卡取长4+5及长6各油层。

该组砂岩岩性特征一般普遍为细—中粒长石砂岩,底部为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杂基以粘土质为主,云母、绿泥石碎屑及黄铁矿颗粒较少。

胶结物多种多样,除了方解石、,普遍混杂有较多其他碳酸盐质(白云石、菱铁矿)胶结物。

延安组中部一般都有硬石膏质胶结物。

局部地区零星见到重晶石质、黄铁矿质、蛋白石质胶结物。

岩石主要碎屑成分,由上至下石英递增,长石渐少,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相当于延1~6)石英含量一般在35~40%,长石含量一般在30~35%;下段(相当于延7~10)石英含量在40%以上,长石含量为30%左右,其中底部砂岩(延10)石英含量高达70~80%,长石含量仅5~10%。

延8顶部有一层浅绿灰色细粒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40%左右,高电阻率,亦可作为标志层。

该组砂岩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质及粘土质,由上至下碳酸盐质减少,粘土质相对增多。

延安组中部(相当于延4~7)普遍有硬石膏质胶结物。

根据胶结物含量变化及成分组合,大致分为四段。

上段(延1~3)碳酸盐为主(含量在10~35%),粘土质其次(含量10~5%),为碳酸盐质~粘土段胶结物段;中上段(延4~6)碳酸盐质、粘土质含量相近(分别在10~25%及10~20%),而普遍见有硬石膏质胶结物,中下部(延7~8)以粘土质为主(含量在10~16%),碳酸盐质其次(含量在5~10%),还有硬石膏质,为混合胶结物段;下段(延9~10)以粘土质为主(含量在5~20%),微有碳酸盐质(含量0~5%),为粘土质胶结物段。

延安组地层的重砂矿物以自生矿物为主。

上部黄铁矿、碳酸盐较多,中部硬石膏多,下部重晶石多。

陆源重矿物较少,只是下部锆石、电气石稍多。

富县组(J1f )这套地层与其上延安组及其下延长组,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相似之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层。

在灵盐定地区有岩心佐证。

该组岩性特征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以普遍具有微晶菱铁矿集合体和球粒状菱铁矿为明显特征。

胶结物以粘土质为主,由高岭土、绢云母(水云母),混有绿泥石,组成孔隙型胶结,其中绿泥石又常呈不明显的带状胶结。

从其碎屑成分来看,石英含量较高,与延安组相似,不同与延长组。

重砂矿物以菱铁矿为主,很少有延安组所具有的黄铁矿、硬石膏、重晶石一类自生矿物,也很少有延长组所具有的锆石、电气石、石榴石、磷灰石、绿帘石一类陆原矿物。

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T3y)延长组根据沉积特征和录井中的岩性组合可以划分为十个沉积期。

自下而上地层沉积微相和分层依据是:长10期:底部为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向上变为泥岩沉积物以分流河道砂为主体。

厚度较薄。

该期沉积物源方向为北北东向,划分按正旋回砂岩为底,泥岩为顶界。

长9期,在110米~150米之间。

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浅灰绿色细~中、粉砂岩,表现在电性上电位平直,高伽玛、扩径、高声速,划分以砂岩为底,泥岩为顶。

长8期:厚度约120~140米。

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砂岩与深灰、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

自然电位曲线较明显。

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

长7期,沉积物最厚102到310米。

向北变薄,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深湖相钙质胶结粉砂岩。

局部井见浊积砂岩体。

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高伽玛、低声速、偶见高峰脉冲.。

该期地层是中生界主力生油岩系,录井分别为油迹,油斑。

长7底部有一层厚约2米的绿黑色页岩,称为张家滩页岩,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长6期,厚度变化较大。

0~40米之间。

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广的储集体。

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油气经重向及侧向运移,首先进入砂岩透镜体中储集起来,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志丹三角洲沿青一井到陕14井一线,多井长6段见油气显示,部分井组已开采多年。

产量稳定。

长6段今后仍将是中生界石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三角洲的展布情况仍然是今后研究的主题。

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K2标志层为限。

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

长4+5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陕15井、陕100井沉积了湖相地层。

总体厚度80~110米,划分以泥岩顶为界。

该期油气的聚集条件略逊于长6段。

长3期,本期地层厚度变化较大。

70~130米。

岩性为浅灰绿色、浅灰色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

电位曲线偏差明显,自然伽玛呈箱形,钟形起伏。

该段底以砂岩为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长2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

河道砂岩体发育,最厚达200多米,砂泥岩比悬殊,自然电位、伽玛曲线呈箱形,底界以砂岩底为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长 1 期,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分层以K9炭质泥岩为界。

地质录井中选取分布广且具有特性的地层作为标志层。

延长组选取的标志层是:K9标志层。

录井中为一层厚约1~2米的灰黑色炭质泥岩,钻时较低,特征明显,电测曲线上为高伽玛、高声速、大井径、低电阻为标志,一般用作划分长1段与长2段分界以及对比卡取长2~长6各油层。

K5标志层,位于长4+5中部,为厚约1~2米的薄层炭质泥岩,电测曲线上为高伽玛、高声速,分布基本稳定,一般现场用它来卡取长4+5底部油层及长6顶界。

K2、K3标志层,分别为长62及长63的底界,录井中为一套浅灰绿色凝灰质泥岩,电测曲线上为高伽玛、高声速、大井径、低电阻率为特征。

张家滩页岩,位于长7底部,为一层厚约2米的绿黑色页岩,常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延长组的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褐灰色(油斑~油浸)细粒长石砂岩、绿灰色(油斑)粗粉砂岩、灰色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呈互层多旋回叠加。

偶见灰黑色碳质泥岩和煤线。

单一岩性一般小于3m。

延长组砂体是湖盆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砂岩的典型代表,区域展布稳定,具低孔、低渗,低产的特点。

含油层多,自下而上构成了长6、长4+5、长3、长2、长1等五个有利含油组合。

油层厚度大,最好的含油砂岩层段油浸,含油饱满,原油沿层理外渗,含油面积达70%左右,黄色荧光占95%,系列14级,点滴Ⅰ级光圈,含油显示好,是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储油层。

砂体水平层理和微透镜状层理比较发育,不透明矿物和片状暗色矿物塑性形变,沿层面定向排布,反映出碎屑物质在较平稳的水动力条件下呈悬浮态而沉淀的沉积环境。

砂岩多为细粒长石砂岩。

主要碎屑成分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几乎相等,普遍含有较多云母、绿泥石碎屑和粘土质杂基。

砂岩一般为支架状和近镶嵌状结构,细而致密,分选均匀,颗粒间镶嵌程度高,原始粒间孔几乎消失殆尽,渗透率极低。

胶结物方解石、浊沸石孔隙型胶结,绿泥石呈明显的薄膜型胶结,粘土质(绢云母、高岭土)杂基充填孔隙。

重砂矿物以陆源矿物为主,其中又以稳定矿物锆石、电气石、石榴石为主,石榴石多数为贝壳状断口,含量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