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应用系统设计V1.0

合集下载

逆变器实时监控系统

逆变器实时监控系统

逆变器实时监控系统(V1.0)逆变器实时监控系统V1.0说明文档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第一部分概述 (2)1.1 产品介绍 (2)1.2 技术指标 (2)1.3 内部通信 (3)1.3.1 智能设备通信 (3)1.3.2 数据库功能 (3)1.3.3 控制 (4)1.3.4 事件记录 (4)1.4报表功能 (5)1.5 打印功能 (6)1.6 系统安全措施 (6)1.7 运行监视 (7)1.8 其它系统和装置接口功能 (7)第二部分运行操作 (7)2.1 系统界面说明 (7)2.2 操作说明 (12)第三部分报表编辑 (18)3.1 概述 (18)3.2 报表编辑界面 (18)3.3 菜单栏 (19)3.4 工具栏 (23)3.5 报表预览界面 (24)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第一部分概述1.1 产品介绍逆变器实时监控系统可实现标准的监控功能和应用功能。

本系统分成两大部分,人机界面部分和服务器部分。

最小的后台监控系统只有一台微机工作站,可以实现全部的监控功能;最复杂的后台监控系统包括了若干前置处理机、主备服务器和多席人机工作站。

1.2技术指标系统最大节点数量: 128系统年可用率 >= 99.8%系统寿命>=100000小时系统实时性指标系统实时数据更新周期 <1 秒;遥测越死区传送时间 <1 秒;遥信变位传送时间<1 秒;遥控命令执行响应时间(执行命令发出到正确响应返回)<2 秒;遥调命令响应时间(设点命令发出到正确响应返回)<2秒;实时画面响应时间 1 秒可调;画面刷新时间 0.5-3 秒可调;遥测数据容量 30000 点;遥信数据容量 30000 点;累加数据容量 500 点;遥控数据容量 1000 点;遥调数据容量 300 点;计算量3000 点;SOE分辨率<2mS;以太网传输速率10/100Mb, 误码率 < 10-12;网络负载,正常情况下, 5 分钟内平均 < 25%;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操作系统发展史

操作系统发展史

CP/M系统计算机语言百花争妍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本身正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1971年,Intel 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四位Intel 4004芯片,1973年,又研制成功八位Intel 8086芯片。

微型机的诞生,已经指日可待。

七十年代中期,台式微机,工作站,超级微机,膝上机相继面世,“谁来指挥他们”,人们千呼万唤。

事实上,早在1972年,AMAA(美国微型机协会)就悄悄地为一个“指挥系统”作临产前的准备了,他们用PL/M程序设计语言为Intel 8086编写了纸带编辑程序ED。

1973年,PL/M的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决定“挂帅亲征”,很快在DEC公司的主机TOPS-10上,培植成功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的“胚胎”。

博士旗开得胜,感觉当然是“味道好极了!”,但Intel 公司及其它著名电脑公司却对此充耳不闻,这使“元帅”和“士兵”们很是光火,1974年,“胚胎”得以向全世界公布:版本号V1.3;大名:CP/M;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

虽然CP/M V1.3 是为肩任“控制程序和数据”的“上帝”而来的,但“上帝一世”却颇受冷落,电脑业者依旧冷眼旁观。

1975年,CP/M V1.4 继承“王位”,开始大造舆论,加之Kildall 博士创建了Digital Research(数字研究公司),为CP/M呐喊欢呼,CP/M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他的软件也爆炸般地得到了开发。

CP/M变红发紫,神话般普及,被推崇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Kildall 博士更是声名远播。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

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如同指挥一台晚会或乐队,高效率地合奏美妙的乐章。

繁荣的CP/M家族不断添丁。

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 叫做CP/M-68K。

MCS-51单片机系统结构

MCS-51单片机系统结构
*缓存发给外设的数据、控制命令和外设提供 的运行状态信息;
*提供驱动外设的电压或电流; *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和中断控制。
16
1.1 单片微型计算机
一、单片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探索阶段。探索
计算机的单芯片集成,单片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的定名即缘于此。产品以Intel公司的MCS-48为代表。
9
➢数据总线 DB:CPU与存储器、I/O接口之间 (双向)传送数据的公共通路。 * 数据总线的条数决定CPU一次最多可以传送的
数据宽度(位数)。 如:8位机的DB有8条,CPU一次可读写8位数据
16位机的DB有16条,CPU一次可读写16位
➢控制总线 CB:用来传送各种控制或状态信号 * CPU送出和接受的对存储器、I/O接口读写
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组
内存储器
输入输出 接口电路
总线
外部设备
软件
7
二、微型计算机的结构
AB: Address Bus DB: Data Bus CB: Control Bus








CPU
地址总线 AB
I/O

I/O




设口备源自输 出 设 备I/O 接 口
数据总线 DB
控制总线 CB
特点: • 以微处理器(CPU)为核心 • CPU与其他部件间通过三总线连接
BUS
I/O接口
C/T
4
系统级——微型计算机系统
• 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配以相应的外围设 备以及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软件,就构 成了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系统iPACS-5911C系列高压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V1.0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系统iPACS-5911C系列高压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V1.0

iPACS-5911C型高压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版本:V1.00金智科技股份目录1 概述 (1)1.1 应用围 (1)1.2 保护配置 (1)1.3 性能特征 (1)2 技术参数 (2)2.1 机械及环境参数 (2)2.2 额定电气参数 (2)2.3 主要技术指标 (2)3保护工作原理 (4)3.1装置告警 (4)3.2 手合判据 (5)3.3 起动元件 (5)3.4 电流差动保护 (6)3.5 距离保护 (8)3.6 过流保护 (16)3.7 不对称相继速动 (17)3.8 双回线相继速动 (17)3.9 低周保护 (18)3.10 跳闸逻辑 (19)3.10 重合闸逻辑 (20)4 硬件原理说明 (20)4.1 装置面板布置 (20)4.2 结构与安装 (21)4.3 装置接线端子 (22)4.4 各插件原理说明 (24)5 定值容与整定说明 (30)5.1 系统定值与整定说明 (30)5.2 保护定值与整定说明 (31)5.3 压板定值 (35)5.4 通讯定值 (35)1 概述1.1 应用围iPACS-5911C为由微机实现的数字式输电线路成套快速保护装置,可用作110kV输电线路的主保护及后备保护。

1.2 保护配置iPACS-5911C以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和零序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全线速动的主保护,以完整的三段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四段零序方向过流保护和低周保护作为后备保护;装置配有三相一次重合闸功能、过负荷告警功能、频率跟踪采样功能;装置还带有跳合闸操作回路以及交流电压切换回路。

1.3 性能特征●分相电流差动和零序电流差动保护作为线路主保护,保证了保护的选择性、快速性和灵敏性。

●采用2048kbit/s速率的光纤通道作为信号传输通道,能自动检测通道时延,实现两侧装置采样同步。

●在线监测通道运行情况,实时显示通道时延、通信异常时间、误帧数、丢帧数。

●通道异常或故障时,装置能瞬时闭锁保护,延时报警;通道异常恢复后,装置能自动、快速恢复电流差动保护功能,通道报警自动延时恢复。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讲解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讲解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XXXX学号:XXXX姓名:XX指导教师: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8088微处理器最小系统•用8284设计频率恒定的时钟电路•用6264和2764设计存储器(RAM和ROM)电路。

•用ADC0809组成8位温度检测A/D变换接口电路•用DAC0832设计8位D/A变换接口电路驱动直流电机•用8255和8253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用8255外联LED和键盘显示电路二、设计的基本思路采用8088的最小方式,利用三片74LS373锁存器设计20位地址总线电路,利用一片74LS245收发器形成数据总线电路。

利用8254芯片提供频率恒定的时钟信号,同时具有复位信号和准备好信号发送给8088系统。

运用两片2764和两片6264进行扩展,形成16K的ROM和16K的RAM电路。

系统的定时计数器由一片8253构成,中断系统由8259组成,并行接口电路由8255构成。

AD转换电路由ADC0809及其外围电路构成,由DAC0832及其外围电路构成DA转换电路驱动直流电机。

芯片所需的片选信号均由74LS138译码电路产生。

三、系统的地址分配ROM2764(1):0FC000H~0FDFFFH;ROM2764(2):0FE000H~0FFFFFH;RAM6264(1):00000H~01FFFH;RAM6264(2):02000H~03FFFH;ADC0809:0058H~005FH;DAC0832:0074H;计时器8253:0020H~0023H;并行接口芯片8255:0028H~002BH;键盘地址:0070H~0073H; LED地址:0080H~0083H。

四、具体设计1、8088微处理器最小系统1.1 8088微处理器介绍8088微处理器采用40条引脚的双列直插式封装。

为减少引脚,采用分时复用的地址/数据总线,因而部分引脚具有两种功能。

GYK应用分析

GYK应用分析
GYK基本数据
2020/12/14
杭州创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节 技术方案
LKJ基本数据
2020/12/14
杭州创联电子技术有限公
第二节 技术方案
防两冒一超:
1、根据机车信号信息,以进入闭塞分区后700m处
为目标点, 计算产生控制曲线。
2、遇红黄灯停车信号,以进入闭塞分区后500m处
为目标点,计算产生控制停车曲线。
具备 U 盘输入揭示信息,能够解决对乘务员的参
数输入、临时限速等揭示信息输入, 避免手动输 入带来的错误。
语音记录可利用专用U盘转储器转储,转储速度快
、转储量大;语音记录可在DMI监听、回放,也可 在地面微机直接回放,操作简单。
2020/12/14
第一节 系统介绍
系统构成
1、主机结构:E:\路局资料\培训资料\二级
一.统一技术方案,规范设备功能 二、管理模式调整基本原则及具体职能划分 三、具体工作及要求
2020/12/14
第一节 系统介绍
技术规范
2009年8月14日铁道部运输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
《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技术规范V1.0》评审会
铁道部运输局运基信号 〔2009〕 635 号 关于
印发《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技术规范V1.0》的通

v1.0设计依据
2020/12/14Fra bibliotek第一节 系统介绍
技术规范
2012年10月11日 运电高信函〔2012〕480号 关
于《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技术规范V1.1》 同时废 除2009〕 635号
v1.1设计依据
2020/12/14
第一节 系统介绍
管理办法
铁道部运输局运基信号 〔2009〕 48 号关于印

WPS NT 1.0、WPS for Windows 1.0介绍与使用故障分析

WPS NT 1.0、WPS for Windows 1.0介绍与使用故障分析
SPT1.RSC 46,120 SPT NT辅助模块
SPT2.RSC 31,428 SPT NT辅助模块
SPT3.RSC 96,002 SPT NT辅助模块
SPTSETUP.EXE 8,525 SPT NT的配置程序
表3 SPT NT 1.0文件清单
文件名 文件长度 功 能
SPT.EXE 382,077 SPT NT主模块
SPT.HLP 47,846 SPT NT帮助文件
●WPS NT 1.0系统
表2 WPS NT 1.0系统文件清单
文件名 文件长度 功 能
WP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XE 262,144 WPS NT 1.0主执行文件
WPS.CFG 286 WPS NT的打印配置文件
659 SPDOS 6.0F仿真模块
28,642 48点阵打印驱动程序
WBX.OVL 74,232 五笔字型词组模块
●增强了电子卡片与电子表格功能(SPDPS),增强了WPS文档管理SPDMS现代化;
●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和C++、PASCAL等高级语言的接口以及中文状态下MOUSE的公开调用,在SPDOS NT下可开发出类似WPS NT应用界面,方便了用户开发应用程序的需要。
1.运行硬件环境:
●SPDOS NT 1.0和WPS NT 1.0支持所有PC286以上微机(内存在1MB以上),且至少有40MB的硬盘空间;
●支持除CGA(640*200)以外所有类型彩色显示器,包括高分辨率的TVGA,SVGA卡;
●支持Super PUC汉卡V,VI,VI+P型;
45,630 五笔字型主模块
14,760 电报汉字输入方法

安德勒AMS设计功能规格书V1.0版本

安德勒AMS设计功能规格书V1.0版本

深圳安德勒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安宜质高◎德心工匠◎勒勋于行AMS设计规格书一、概述AMS系列智能配电管理控制装置,是按IEC 国际标准开发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低压电动机保护控制器;其改变了传统的电动机保护与控制模式,取代了热继电器,电流互感器,中间继电器,变送器等常规电器元件,在全面实现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的同时,将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和分布式智能技术溶入MCC 控制中心中;从而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现场级保护、测控单元。

具有过负载、电流不平衡、接地、漏电、欠电流、堵转、欠压、过压、起动超时等多种数字式保护功能,满足直接起动,双向起动、星/三角起动等起动方式;丰富的记录功能,可记录多次故障发生时参数瞬时值,指导故障分析;保护功能配置灵活,方便用户兼顾安全生产和连续生产的平衡;实现电动机回路的三相电流、接地电流等多种电参数的测量;可与RTU、PLC 及多种微机工控组态软件(iFIX、WinCC、Intouch、组态王、MCGS)实现网络通讯,构成分布式综合电力监控系统。

产品优势:1、融合多个功能,多点测温,并且具有内部温湿度测量功能。

2、触摸按键,人性化设计,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久。

3、采用TFT彩屏显示,设置多样,反应灵敏,操作方便。

4、通讯端口高等级防护,通过浪涌抗干扰4级试验。

5、模块化多CPU结构,分任务处理,结构灵活、可靠性高,提升控制器整体性能。

6、容错设计,双看门狗专有技术,在CPU故障失效时不会出现误动作。

7、独有的测温系统隔离设计,采用隔离电源和独立隔离CPU,绝缘等级高,具备可靠地独立工作能力。

二、技术参数2.1 AMS 的模拟量输入回路额定电流 In 1A、5A、10A、25A、50A、100A、200A、300A、400A、600A、800A。

额定电压 Un 三相相电压 220V/380V额定频率 Fn 50Hz额定漏电流 IΔn 0.3A、1A、3A电压回路功率消耗额定电压时,每相不大于 0.5VA电压回路过载能力 1.2Un 连续工作;1.4Un 允许 10s2.2 AMS 测量范围及准确度范围容差2.2.1测量显示电流 I 0.05In-1.2In ≤±1%In电压 U 0.05Un-1.2Un ≤±1%Un功率│Cosφ│=0.707-1U/Un=(50-120)% ≤±2%I/In=(50-120)%功率因数 COS │Cosφ│=0.707-1 ≤±2%电度 I≥0.5InU≥0.5Un ≤±2%Cosφ≥0.82.2.2保护动作准确度定时限保护电流启动值设定值的±5%定时限保护延时时间延时设定值<2s 时±20ms延时设定值≥2s 时±1%反时限保护电流误差动作电流I与计算电流Iε的误差:±3%或±0.02In 反时限保护时间误差±5%×(1–I/80Is)或±40ms返回系数 0.952.2.3辅助电源电源电压(交直流两用) 85V-265V.AC,50Hz 或 90V-265V.DC功耗正常工作时≤3W保护启动时≤5W辅助电源允许中断时间 600ms2.2.4开关量(二进制)输入开关量输入数目 8 个无源干接点隔离方式光隔离内置供电电压 5VDC最大外部电阻≤1000Ω输入量变换响应时间≤100ms2.2.5继电器输出跳闸继电器 R1 常开接点跳闸继电器 R2 常闭/常开接点合闸继电器 R3 常开接点报警继电器 R4 常开接点备用继电器 R5 常开接点2.2.6输出接点额定负载控制继电器 R1-12A /250Vac;R2-12A/250Vac;R3-12A/250Vac信号继电器 R4- 5A//250Vac;R5- 5A//250Vac2.2.7模拟量变送输出变送电参量 B 相电流对应输出模拟量 4 - 20mA负载电阻≤500Ω输出纹波不大于 2 倍基本误差值响应时间 50ms2.2.8通讯通讯接口 RS485通讯规约 RTU通讯速率 9600bps、19200bps、115200bps2.2.9 环境条件允许温度工作 -10℃~+55℃储存 -25℃~+70℃相对湿度≤95% 无凝结2.3 电气试验绝缘电阻标准 GB/T14598.3额定绝缘电压小于63V 100MΩ/250V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3V 100MΩ/500V绝缘试验标准 GB/T14598.3介质强度试验 2kV(r.m.s.),50Hz,1min冲击电压试验 5kV(峰);1.2/50μs2.3.1 EMC 电磁兼容性标准 GB/T14598 IEC60255-221MHz 脉冲群干扰Ⅲ级共模 2.5kV(峰),1MHz差模 1.0kV(峰),100kHz工频干扰 A级开入回路共模 300V,50Hz差模 150V,50Hz静电放电干扰Ⅳ级±15kV射频电磁场幅射干扰Ⅲ级频率:80MHz~1000MHz;场强:10V/m射频传导干扰Ⅲ级频率:150kHz~80MHz;场强:10V电快速瞬变干扰 A级电源、开入、开出回路±4kV;5kHz和100kHz通信回路±4kV;5kHz和100kHz浪涌干扰Ⅳ级电源、开入、开出回路线-地±2kV、线-线±1kV通信回路线-地±1kV传导发射限值电源回路 150kHz~30MHz辐射发射限值 30MHz~1000MHz三、保护功能注:以下所有保护的动作方式都有三种方式:①不动作②报警③跳闸①不动作:无报警信息,无继电器输出动作;②报警:屏幕弹出报警信息,同时报警继电器R4动作,由常开变成常闭;③跳闸:屏幕弹出报警信息,跳闸继电器R1(常开变成常闭)或者R2(常闭变成常开)动作,同时动作报警继电器R4(常开变成常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输出设备:主要用于程序处理后的信息或数据的输出。 它把处理过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以人们能够直观接受的外形(如字 符、数字、图形)提供给操作人员,以便操作人员能及时了解微机 内部及整个应用系统的工作情况。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X-
Y记录仪和显示器等。
(3) 外存贮器:主要用来存贮程序及有关的数据,如磁带机、 磁盘(硬盘和软盘)、光盘等。
尽管对微机接口设备要求较多,但并不是每种接口都具备 上述所有功能。接口要求功能的多少往往视接口连接的对象而 定。目前各器件生产厂家都生产了配套的输入/输出接口芯片, 因此使接口设计变得比较容易,通常只要做少量的硬件工作就 可以将微机与被控或被测对象连接起来。
4) 操作控制台及监视报警设备 微机应用系统在正常工作时,并不需要人直接参与。但是无
口应具备电平转换功能。
(4) 负载匹配:微机的输出负载能力是比较小的,为了使系 统能够控制大功率的被控对象,接口也应具备驱动和功率放大 的能力。
(5) 同步:微机的工作速度是比较高的,而一般受控对象所 要求的控制速率却较低。这样,为了使微机的工作速度和外界 受控对象所要求的控制速度相匹配,就要由接口设备的同步机 构来实现内、外部系统的速度同步。
些外界因素在系统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采用必要的措施保证 微机应用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
1.3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 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
需求分析是在仔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首先必须详细了解用户的需求。调查用户要利用微机应用系统 实现的功能。例如,对于测量系统,应该了解要测量的参数是 什么,采用什么传感器,信号大小与形式,放大器要求,测量
4. 设计周期短、价格便宜 在研制微机应用系统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周 期短、价格便宜。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的技术 和产品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所设计的微机应用系统能跟上形势 的发展。如果研制周期太长,会使产品失去竞争能力和实用价 值。所以,微机应用系统不能搞大而全,应考虑实际情况来确 定系统的设计规模。这样既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又可以降低系统
2) 内存分配 一般基本微机系统都对内存分配作了具体的规定。用户在
使用已有的内存区时,应注意不要使用户程序占用微机系统的
基本工作区。如果用户认为内存不够,需要进行扩展,那么应 按说明书的要求,在空余的内存区进行扩展。根据需求分析, 设计者可以估计出未来的系统大约要占多大的ROM用以存放用 户程序和不变的数据,需要多少RAM用以存放经常要改变的数
3. 可靠性高 对任何微机应用系统来说,尽管各种各样的要求很多,但可 靠性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一个系统能否长
时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对一个工厂来说将要影响到整个装置、
整个车间,乃至整个工厂的正常生产。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
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混乱甚至瘫痪,从而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对 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控制核心的微机,其可靠性要 求则更高。
3) 外部接口设备
外部接口设备是应用系统与被控或被测对象之间进行信息变 换和信息传递的设备。它包括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接口设备通 常应具备以下功能: (1) 数据通道:它能为微机提供一个输入/输出数据的通道。
(2) 信息格式的匹配与变换:接口应具备输入/输出信息,实
现信息格式的匹配与变换功能,如A/D、D/A转换,串—并、 并—串转换及其他信息格式的转换等。 (3) 输入/输出电平匹配:微机的输入/输出电平往往是TTL电 平,而被控对象所要求的输入/输出电平的规格较多,为此,接
1) 微处理器的字长 微处理器的字长会直接对系统精度、指令多少、寻址能力、 处理速度等产生影响,由此必然导致应用领域的不同。一般来 说,微处理器的字长愈长,对数据处理愈有利,处理速度也可
以进一步提高。但是,并不是字长愈长愈好,在选择时,应根
据应用实际情况及性能价格比综合考虑。
2) 微处理器的工作速度 微处理器的工作速度一般取决于系统的主频,目前常见的 是几兆赫到上千兆赫。速度的选择应使其与被控对象的要求相 适应或稍留一点余量,过高的要求会给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带来
精度,如何显示,如何输出结果等。对于控制系统,还要仔细
调查用户的要求、工艺过程、控制精度等等。此外,在了解用 户要求完成测控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认真了解未来微机应用系 统的工作环境,包括电源的稳定性,干扰大小以及环境的温度、 湿度等等。
总之,开发设计人员一定要非常认真仔细地进行需求调查, 必须强调需求调查和分析是后续工作的依据,其后所做的一切 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的。针对用户的需求,仔细分析测 控对象的工作过程,明确微机系统应如何去做,用时间和控制 流图来描述这些工作过程。
1.2 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微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要求,在不同规模和要求
的系统中大体是相同的。因此,这些共同的原则和要求在设计
前或设计过程中都必须予以很好的考虑。 1. 操作性能要好 微机应用系统的操作性能好,就是指系统的人—机界面要 友好,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并且便于维护。为此,在设计整 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时,应处处为用户想到这一点。在设计系 统软件时,就应该考虑配备什么样的软件和环境能降低操作人 员对某些专业知识的要求。
1. 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1.1 微机应用系统的一般构成 微机应用系统由硬件系统(计算机+控制电路)和软件系统(系 统软件+应用软件)两大部分构成。
1、 应用系统的硬件组成
微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的一般构成框图。由图1可以看到,应 用系统由如下几大部分组成。
1) 微机
微机是整个应用系统的核心,其他所有设备都要在它的控制和管 理下进行工作,因此称它为主机。在系统控制或监测过程中,主机能 自动接收被控或被测对象送来的各种信息。在微机内,按人们事先安 排好的程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运算、判别及分析,并做出相应的 处理和控制决策,以信息形式再回送给被控或被测的对象,从而实现 对被控或被测对象的自动控制与管理。微机中的程序和有关的初始数 据是人们事先编排好的。在操作前,通过输入设备将其输入或事前固 化在ROM中。一旦系统被引导启动,微机就会按顺序取出一条条所存 贮的指令执行。而系统就会按人们预先设想的规律,一步一步地完成 整个系统的控制和监测过程。 应用系统中的微机可以由前面提到的8088或其他CPU构成,也可以 由单板机、单片机等构成。
常规外围设备 输入接口 输出接口 外存储器 微 处 理 机
BUS
外部接口及设备 输入通道 信号变换 电 路 信号变换 电 路 控 制 监 测 对 象
输出通道 监视及报 警设备
操作控制台
图1 微机应用系统硬件的一般组成
2) 常规外围设备
(1) 输入设备:主要用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常见的有纸带阅
读机、键盘、鼠标器和光笔等。
一般来说,只有系统硬件确定以后,才能完全确定如何配置系
统的软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系统的软件构成是不可捉摸的。 一般根据其功能,软件系统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 用户程序 在微机应用系统中,对每个控制对象或控制任务都一定配有相 应的控制程序,这些程序用来完成对各被控对象的不同控制。例如, 我们要控制一台机床,对构件进行切削加工,就必须配备一个切削 加工程序。通常这种为了各种应用目的(控制、监测等)而编制的程序 称为应用程序或用户程序。编写应用程序的工作一般都由用户自己 开发完成。用户可以根据微机应用系统的资源配备情况,确定使用 何种语言来编写用户程序,既可以用高级语言也可以用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功能强,且比较近似于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习惯,因此比较 容易编写。而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则具有执行速度快、对硬件及 端口操作灵活、占用存储器少的特点。目前,人们通常用高级语言 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来编写用户程序。在微机应用系统中, 用户程序是一个用于对被控对象进行直接控制的程序。因此,它将 对控制对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用户程序的优劣,会给系统的精 度、可靠性及工作效率带来致命的影响。
不必要的困难。因为在高速工作时,引线之间的串扰及信号延
时是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
3) 系统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不同的微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市面 上出售的一般IBM-PC微机,通常只能适用于办公室或实验室这 样的室内环境,如果将它用于工业控制环境就会产生诸多问题。
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最好选用具有工业控制总线(STD总线)的工
论如何,必须使人—机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系统在运行过
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对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了解,在系统发生故 障时,必须能自动报警,尔后,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台上的按键干 预。另外,当需要修改控制程序和控制参数时,同样也要通过控 制台上的键盘或按键对系统的工作进行干预。
根据上述要求,操作控制台应包含控制按键、面板显示和报警显
的设计费用。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仔细核算以降低整个系统
的成本,在保证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低的价格才有竞争力。
5. 对环境的适应性要好 在开发微机应用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应用环境,保证 在现场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例如,有的地方电源电压波动很 大,有的地方环境温度变化剧有粉尘、盐雾、腐蚀等等。这
2) 常用子程序库 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要受到硬件结构和系统拥有
的资源的限制。例如,一般不能用硬件进行数制变换和数据采
集等,而这样一些功能是应用系统要经常用到的。为此,我们 采用子程序的方式来满足系统用户程序的要求。所谓子程序, 就是将一些特定功能编成一个个专用程序段,放在子程序库中, 系统需要使用时,可以随时调用。子程序库中的子程序都编成 标准的形式,一般都要规定入口参数、入口地址、出口参数等。 只要按其规定,即可在主程序中随意调用。
2. 通用性好,便于扩展 通常一个微机应用系统在工作时都能同时控制几台设备。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个设备的控制要求往往是有差别的。 另外,所控制的设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常不断地进
行更新。这样,就要求系统不仅能适应各种不同设备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