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导向构建高职版式设计课程新体系——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优化路径探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优化路径探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厅室建设第 4 页2024/2 (上) 总第428期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优化路径探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张晓宁一、引言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的技术手段不断涌入大众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加快了人们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脚步,也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例如,现在的手机支付功能改变了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很多城市提供的共享单车,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还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为绿色出行做出了贡献。

数字化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这些日常小事上,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发布,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印发,再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步伐蹄疾步稳,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1]。

站在教育数字化的新征程、新起点上,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现状树立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数字思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和未来导向,突出数字赋能、多元融合、价值重建、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和结构重组,全面深化高校各领域改革,高效构建高校治理新平台、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办公窗口,是传达上级重要政策文件精神、处理高校各类政策性文件、报送高校自身各类文件信息的重要窗口。

通过日常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实现高校与上级主管单位和其他院校之间的不断联系。

因此办公室的管理水平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高校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传统高校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办公室作为日常联系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师生的重要桥梁,需要站在领导和学校发展的全局来思考、谋划和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摘要:迅猛发展的创意产业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各个学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因承担着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的重任而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浙江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为逻辑起点,提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想和具体实施方法。

力求在教育的工具性目的与本质性目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养成和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目前,浙江省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课程改革换汤不换药,没从课程体系本身找问题。

一些改革后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更多的只在课程名称上做文章,而教学内容却跟改革前大同小异。

二是重职业适应能力轻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有空缺。

三是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差。

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差,形成“专业、基础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很难提升,专业基础课越来越不被重视。

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能力本位”理解的偏差,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技能”。

只有在树立正确的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能力本位”重新理解。

其实,我国从北美引进的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能力观,这里的“能力”是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技能在内的所有胜任工作所需的条件,并且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扩展。

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对知识有所选择,更多关注工作知识,更加强调知识的效用,是对知识的另一种理解和重视。

能力本位课程理念也并非忽略对人内在品质和精神的培养,反而处处透出了以生为本的意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很大自主性,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同时,能力本位课程将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精神层面的培养更具有可行性。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0.07.16•【字号】浙人社发[2010]213号•【施行日期】2010.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0〕213号)各市、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得到各地、各单位的积极响应。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156 项被确定为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有关单位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0年12月25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按原申报渠道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资助立项课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原申报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陆海深、沈泽民联系电话:************* 85216997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传真:*************附件: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年七月十六日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部分(一般项目)2010A001 浙江“十二五”劳动保障总体思路研究谭永杰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2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张春玉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3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分析孙胜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4劳动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分析徐红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5 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以台州为例赖尚造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6“十二五”时期嘉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倪建强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7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研究张伟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A008“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研究陈伯永诸暨市人事局2010A009浙江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对策研究何桥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0 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空间生活现状调查--以杭州为例赵衡宇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1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与融入城市路径研究金碧华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2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实证研究张蕾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3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调查宋瑜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4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温州为例廖传景温州大学2010A015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环境建设”研究廖小辉衢州学院2010A016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王永乐绍兴文理学院2010A017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对丽水、温州两地的调查张祝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一般项目)2010B001灵活就业问题研究王坚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2政府在创业带动就业中的作用研究徐攀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3创建充分就业农村社区(村)工作探讨李聚忠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B004嘉兴市创建创业型城市研究应志敏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5 发展家庭服务业与促进就业问题研究张浩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6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洪芳浙江理工大学2010B007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体制创新刘晓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8浙江省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研究骆建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9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就业的影响王君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0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研究许紫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1 大学生就业模式创新研究唐瑜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谢军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B013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问题研究肖丽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B014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探析--以浙江为例应建华宁波大学2010B015浙江省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研究董建华嘉兴学院2010B016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柯羽嘉兴学院2010B017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梁丽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8大学生网络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研究程君青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9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的影响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B02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研究--以高职艺术专业为例羊力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1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2经济转型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郑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3 “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研究吕国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4大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易际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5大学生职业观念现状调查--以高职院校为例郑尧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6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影响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7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择业策略研究柴爱仙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社会保障问题(一般项目)2010C001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杨继杰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2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 XXX 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3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王宋余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4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陈德祥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5加强社保基金支出监管研究徐水培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6农婚知青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沈福群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7省级养老保险统筹模式研究徐德兴金华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8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C009关于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C01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问题研究陈薇台州市椒江区劳动保障局2010C011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金华市为例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2010C012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田野绍兴文理学院2010C01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战昕嘉兴学院2010C014浙江省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研究郑栋浙江纺织服装学院2010C01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叶林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6企业年金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问题研究韩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C018浙江省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实施可行性研究章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四、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D001宁波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研究孙国茂宁波市人事局2010D002建立南太湖人才发展改革实验区可行性研究蔡小凡湖州市人事局2010D003关于加强企业人才开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王水君绍兴市人事局2010D004新时期人才工作理念探析李秋华金华市人事局2010D005推进“四大建设”的紧缺人才调查与研究单坚台州市人事局2010D007创业孵化器培育与制度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王小军富阳市人事局2010D008大学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徐天红宁波市镇海区人事局2010D009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章为群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2010D01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邹晓东浙江大学2010D012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新趋势和新动态的可视化研究徐国良浙江大学2010D01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2010D014推进我省自主创新进程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孙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D01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侯村叶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D016威客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张作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7浙江省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徐海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D018高校电子商务创业的体制机制研究徐美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9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外语能力本土培养路径研究李琳宁波大学2010D020欠发达地区高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倪立宠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1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冯岚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D02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3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牟惠康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五、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一般项目)2010E001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研究章荣杭州市人事局2010E002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研究吴家斌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3军官转业安置政策分析及今后发展思路陈玉多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4加强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研究刘贤奎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5军官转业安置制度建设研究刑泉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6基于个体行为驱动DISC模型的公务员均衡激励机制研究丁颖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7浙江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刘其君浙江理工大学2010E008高校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业绩考核体系建设研究张翌温州医学院2010E009新时期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性研究马重阳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E010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唐俐俐浙江工商大学2010E011浙江省不同体制间人员流动政策现状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2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设计研究葛永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3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六、职业能力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F001 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研究何世清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F00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职教为例袁新苗浙江工业大学2010F003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研究王建枫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0F004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利用研究-以社区体育指导员为例董立群宁波大学2010F005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任峰宁波大学2010F006中小企业技能人才开发对策研究--以宁波市装备制造业为例胡斌宁波工程学院2010F007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陈彩娟杭州师范大学2010F008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季志湖州师范学院2010F009浙江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改革适应性研究徐金寿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0F010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1浙江技能型人才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胡启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2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李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产品营销人员为例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4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李晓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5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适应性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高职商务英语人才为例贾越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6德鲁克管理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李红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7构建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姜宇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8以职业素质与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探索聂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9高校“校本培训”模式与应用研究--以温州为例吴肖蓉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0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技能人才建设研究--以温州市制造业为例张小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孔志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2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战略研究--以温州为例楼红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杨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4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谢文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5农民工职业培训效应与对策的分析研究沈央儿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6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与创业教育探索李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7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州为例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8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曾益坤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七、劳动关系调整和收入分配问题(一般项目)2010G001宁波市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情况调研站建国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2 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研究沈康民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3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对策研究杨少白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4劳动关系和谐指数探析李英武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5《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6工伤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吴莹岗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7温岭市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与探索李玉友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8《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对策研究李慧红仙居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9群体性劳资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研究龚和艳浙江省劳动仲裁院2010G010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范研究林敏喜浙江工业大学2010G011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沈立宏宁波大学2010G012餐饮服务业最低工资实施状况分析--以浙江为例刁宇凡中国计量学院2010G013基于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的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研究钱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G014企业人工成本分析与研究俞婷婷江西财经大学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0G015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研究姜吾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6劳动关系综合型预警机制研究李良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7劳务派遣工的同工同酬问题研究朱四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8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分析赵金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0G019劳动用工网络诚信公开查询制度的研究严亮奇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2010G020“劳动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程序性规范研究陈善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八、浙江人力资源市场问题研究(资助项目)2010H001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诗达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2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罗传银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H003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趋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郭继强浙江大学2010H004浙江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问题研究孙裕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10H005浙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陆海深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6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工资差异与引导机制孔冬嘉兴学院2010H007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浙江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根元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2010H008市场化下的浙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伍争荣浙江工商大学2010H009社会保障对浙江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影响研究何文炯浙江大学2010H010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研究张益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2010H011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模式及借鉴陈雅温州大学。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模式探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模式探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模式探析本文分析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思路和衔接模式,主要有:专业知识与职业内容的穿插模式、课程目标与职业要求的对接模式、课程考核内容与客户需求的对应模式等。

指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学生职业发展及职业生涯提供有效帮助,能够与企业需求接轨,确保企业的人才引进质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的发展核心。

标签: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模式;职业能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设计市场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艺术人才教育需将专业知识学习紧跟设计市场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找方法,谋出路。

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指导专业学习上存在相应误区,造成学生知识浮于表面,步入社会的工作状况不乐观,工作内容吃不消,部分学生也被迫选择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从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老套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教育,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它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设计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使用较为滞后的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降低了课程的有效价值,从而产生大量的教学问题,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除了技术竞争更重要的还有思维竞争,设计就要以“新”出彩,千篇一律的设计是不会受到设计公司的欢迎,竞争激烈的设计公司将会依靠人才的创意思维而获得经济效益。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够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不落在实处,就无法真正做到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衔接,学生如果对设计课程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课程内容专业知识运用上,就会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浮于表面,造成在学校所学的專业知识与工作内容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与实践
林晓丽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17(0)2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高职艺术学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就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来看,仍旧存在较多的不足,部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的培养,忽略了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导致毕业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本文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林晓丽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微观教学组织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无锡开放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3.高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析
——以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玉雕方向)为例4.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
色彩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5.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构建——以无锡开放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周小丽【摘要】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提出要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的“四大能力平台”课程体系,并主要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具体改革实践方面进行阐述。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作者】周小丽【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311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高职院校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需构建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课程体系,使岗位工作与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缩短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高职与中职同样都是职业教育,讲究技术层面,但作为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面。

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建立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彻底改变工学割裂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以岗位工作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内容作为目标任务,按照职业工作逻辑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通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为人做事的能力。

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手、脑、心并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其厌学的状况,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

3.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营造职业情境,把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岗位工作任务拿来训练,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独立面对工作问题,想办法解决,自行决策并努力实施,感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承担问题没有处理好的后果,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培养专业综合能力。

4.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应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探讨——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两个中心”的建设为例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探讨——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两个中心”的建设为例
学校 发展 的要求 、 针对 学生 读者 , 大力 进行 特色 化建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应用性、 技术性为
特 征 的培养 目标 , 以职 业性 为特征 的专业 设置 , 以及
设, 凸现高职特色。所谓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 , 就是
以实用性为特征的教学 内容与教学手段 , 并最终获
取 双证 为 目的 的毕 业规 格 。高职 院校 图书馆在 藏 书
[ 文献标识码 ] A
职业教育
[ 中图分类号] G 5 . 设 的定位
2 1 重点 突 出其教 育职 能 .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种基本教育类型 , 要面 向人人 、 面向社会 ,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 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j 。高等职业教育是 我国职 业教育的较高层次 ,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 、 建设、 服
2 2 馆 藏 资 源建设应 强调 应 用性 和职 业性 .
毕业就能无适应期的上岗。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 的文献信息中心 , 其主
要 目的是 及时 有效地 为全 体师 生提供 富有 职教 特色
的图书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 紧
紧围绕高职教育的教学和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 结合
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 整理 、 加工 、 传播 、 管 理、 利用 、 开发等实施 增值服务 的过程 。高职教 J 育是要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 际能力( 包括技能和知识等) 为其提供通 向某一职 , 业的路径 , J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就应 以
职业教育为导向 , 在特色建设中要注重突出学生职
书馆 的读者具有 自己层次和需求特点, 但高职 院校 图书馆 目前 的服务 现状 基 本 为 理 念滞 后 、 职 能 力 履 不强、 管理机制 固化 、 服务 内容大都停 留在传统常规 服务且手段较落后 。针对特定 的读 者及存在 的 J 问题 ,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就要基于职业教育、 紧 贴读者需求不断地创新 。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 : 更

浙江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浙江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附件3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前后)序号获奖论文作者单位奖项1浙江省大学生音乐素质基本状况调查陈芸、金永康、邹婷浙江理工大学一等奖2基于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钢琴授课模式与内容的实证研究余小信浙江教育学院一等奖3松阳高腔的甩腔研究张敏桦丽水学院一等奖4论声乐教学中噪音的科学确定及发展杨晓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一等奖5工作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研究杨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等奖6突破设计约束的工业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思考周晓江、刘星中国计量学院一等奖7以能力为核心、任务为驱动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赵伟乾、华玉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等奖8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认知学徒制的启示王滢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奖9精神追求:儿童艺术教育的必然走向李成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奖1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有效机制研究王淑莲、余德华丽水学院一等奖11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鲁恒心嘉兴学院一等奖12产业化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索陈少波浙江传媒学院一等奖13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管窥——从系统论的视角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张重辉浙江大学二等奖14谈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认识偏差刘向前、曹桢浙江财经学院二等奖1 5以声示范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杨小燕、夏元勇绍兴文理学院二等奖1 6萧山丧葬仪式中的道教音乐李文军浙江教育学院二等奖1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思考——以“西安高腔”为例章向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1 8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丁丽君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1 9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陈业秀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0现代视唱练耳课程设计方法廖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1论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造性引导徐晓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二等奖2 2高职院校书法实践教学初探倪旭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3具象造型目测解析张青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4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邱永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5新形势下高职公共书法课程教学的问题探讨沈文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2 6从西方现代绘画看幼儿绘画及其教学陈静黎、梁永峰浙江师范大学二等奖2 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刘佳妮湖州师范学院二等奖2 8从毕业生就业状况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于国瑞宁波大学二等奖2 9走出传统基础素描教学的藩篱薛磊浙江师范大学二等奖3 0关于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宋兆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二等奖3 1地方高校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探索金灵秋台州学院二等奖3 2工科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创新的三个结合左家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3 3略论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魏鸣、桂劲松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二等奖3 4新建院校学生艺术活动的路径探析楼锡锦、郭晓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二等奖3 5高职工业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孙超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3 6公共艺术理论教育与学科关系的研究思考余玉霞、于小平浙江理工大学二等奖3 7高校艺术赏析课程内涵建设的思考毛毳浙江传媒学院二等奖3 8浅谈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管理郑月琼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二等奖3 9用音乐建构美好的情感人生----浅谈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养张建国浙江工商大学三等奖4 0音乐切块拼接法的理论与实践杨和平、汪薏群浙江师范大学三等奖4 1音乐专业课程资源——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开发利用李晓燕温州大学三等奖4 2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间音乐传承与对策王志毅温州大学三等奖4 3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策略研讨秦润明、宣绍龙绍兴文理学院三等奖4 4论学习迁移理论对音乐技能训练的价值童师柳、李强绍兴文理学院三等奖4 5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应用型本科《和声学》教学探讨朱彤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三等奖4 6高校青年声乐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索江志敏台州学院三等奖4 7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张飞龙、张建国湖州师范学院三等奖4 8现代教育技术与媒体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苍海平、陈申温州大学三等奖4 9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看高师钢琴教材建设朱斌浙江师范大学三等奖5 0论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改革郭义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三等奖5 1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对美声唱法的推进作用罗曼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三等奖5 2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方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5 3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素描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臧柏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5 4女性书法的群体取值与自我建构俞者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5 5从“眼高手低”到“眼高手高”——论书法教学中书写技能的训练与审美素质培养邱志文湖州师范学院三等奖5 6论潘天寿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邹建利丽水学院三等奖5 7从“工作坊”到“设计工厂”—创意产业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演变丁继军、俞一青、杨列辉浙江理工大学三等奖5 8中国工业设计的理论困境与学科地位刍议桂劲松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等奖5 9从杭州艺专绘画教学看1930年代中国画发展状况张素琪中国美术学院三等奖6 0历史与错误——论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周逢年中国计量学院三等奖6 1大学美术欣赏教学缺失及对策罗江峰浙江海洋学院三等奖6 2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之我见叶桦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6 3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教学邱慧灵、余海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6 4写实油画中的气韵追求梅红霞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等奖6 5艺术设计专业古城镇写生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陆小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6 6艺术基础设计基本形组合形象教学法宋行浙江科技学院三等奖6 7将传统图案教学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郑桂玉浙江树人学院三等奖6 8论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胡珂中国美术学院三等奖6 9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于国瑞宁波大学三等奖7 0基于课内外互动的高校书法特色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黄建新浙江工商大学三等奖7 1浅论黄宾虹山水绘画的现代气息曾盈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三等奖7 2就业导向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朱红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7 3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探索与影视艺术教学模式的建构项仲平浙江传媒学院三等奖7 4让美育成为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有力武器王樱浙江中医药大学三等奖7 5区域艺术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任卓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7 6融艺术与德育于一炉——从艺术类社团活动看高校德育工作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叶伟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7 7艺术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邱开金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7 8中西自然观的差异及对建造活动的影响周圆圆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三等奖7 9拨艺术和弦,共奏和谐文化乐章王占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三等奖8 0不同历史时期木刻艺术的特殊魅力傅香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三等奖8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甘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8 2服装表演的情感外化与嫁接徐丽玲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8 3论表演艺术专业为宁波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徐进、俞晓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8 4学生情绪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陈尾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8 5“职业”视野下的师范艺术教育陈民新衢州学院(筹)三等奖8 6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季红嘉兴学院三等奖8 7当今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周慧军、于玲娜、程昊浙江大学三等奖8 8论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张榄、金晓明浙江工业大学三等奖8 9独立学院艺术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孙大鹏、来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三等奖9 0分享与铸造集体精神的狂欢仪式桂迎浙江大学三等奖9 1改进理工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施淑静中国计量学院三等奖9 2论科学——艺术的教育新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章铮浙江工业大学三等奖9 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金晓明、张榄浙江工业大学三等奖9 4创建高校新型博物馆开创高等教育新纪元吕东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 技术应用 性 人才 ” 作为 高等 职业 院校 的办学 目 标
定位 , 并倡导 以“ 能力 本位 ” 为核 心 的人才 培养模 式 , 不仅 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
最好能修完 与版式 课 程 有密 切 关 系的 课 程 , 比如 基础 构
成、 字体设计等专 业 基础课 。在课 程结 束后 , 紧接课 程 要 【 收稿 日期】09 8 7 20 —0 —2
业能力要求 的角度 出发 , 出以“ 提 能力 培养” 为主 旨作为 版
续性 , 而且也克服 了学科 体系在课 程安排上 协调 困难 的弊 端( 图 2 。几 年来 , 见 ) 我们按照 这样 的思路 , 对整合后 的版
式设计课程设置 、 教学 内容、 应学时进 行改造 , 到 良好 对 收
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不同层 面需求 的 , 有一定 的 具
设计” 课程归纳到 “ 版式设计 ” 程体 系中去学 习, 课 既精 简、
合并 了课程 内容 , 免 了重 复, 避 又保证 了创 造性 思维 的连
创 意和思维能力 , 有较强 实践操作 技能 的应用 型和技术 实 用型人才。我院 “ 版式 设计 ” 课程 体 系改革 及 教学实 践环 节 中充分体现 了高职教育 的特 色 : 高职 艺术设计 专业 职 从
全体现设计教 育的规律 , 程 的承接 关系被 打乱的情况 也 课
时有出现 , 这在一定程度 上为版面设 计教育 造成 了一些 障
碍。
医 j 臣 垂 一 臣 j 因一 区 j 习一 匝 圃 习一 互
图 1 版 式 设 计 前 后 课 程 关 系 简 图
以我 院为例 , 由于 总课 时限制 、 师缺 乏等 原 因导致 教 在课程设置上 不能 完全 尊重 教学 规律 , 承接 关 系被 打乱 , 尤其是“ 字体设 计 ” 为一 些客观 原 因而停 开。根据 这一 因
与该课程有连续性 , 促进 学生 创造 性思 维 的连续性 ( 以 见
图 1。然而 因种 种原 因 , ) 高职 院校在 课程设置上 尚不能完
培养 目标 、 计教 学内容 、 法和过程 、 估教学 效果 的一 设 方 评
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 _ 能力本位 中 的“ 力” l 能 应指一 种 综合 的职业能力 。高职课程 开发正是 以能力 为依据 , 进行 课程 开发 。课程开发过程的实质 , 针对某 职业 ( 是 专业 ) 的 培养 目标 , 进行职业能力分 析 , 定其 实现途径 和手段 , 确 并 付诸实施 的过程。其一般程序为 : 业分析一 能力结 构分 职 析一课程结构一 课程 教学 内 容一教 学过 程一 课 程评 估与 反馈 。 脚) ( 衢州职业技术学 院 ( 以下 简称 “ 院” 艺 术设 计 专业 我 )
书籍设计f
在艺术设计课程结构 中注重课 程之 间 的承 接关 系、 课
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 性。教学 必须遵 从这一 规律 , 课
图 2 多 元 整 合 版 式 设 计 课 程 二 、 能 力 为 主 旨 。 建教 学模 块 以 构
程前后 专业课程排序上 必须严谨 。在开设 版式课 程之前 ,
间 美术 。

1 l ・ 1
2 第 11 o0年期 l 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N. o1
Jn.0 0 a 2 1
的一种对接与呼 应。2剐 围绕 这一 方 向, 院 以能 力为 主 【( J 我
力 必要途径 , 工作 地 点是 劳动场 所 , 也是重 要 的学 习场
以衢 州职业 技术学 院为例
叶 卫 霞
( 衢州职业 技术学 院 浙江衢州 340 ) 2o 0
[ 要】 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 目 结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 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构建艺术类高职版 摘 标, 提
式设计课程新体 系, 主要从 完善课程 结构、 构建教学模块 、 建立教 学实践基 地和 组织教 学过程 这四个方 面进行 较为深入 的
解析 与探 索。
[ 关键词】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版式设计; 高职教育; 艺术设计 【 中图分类号 】 G 1 7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1 ( 1)1 01~ 3 64 62 2 00 — 11 0 0 0
能力本位教育 , 名思义 , 顾 其重 心应放 在能力上 , 它是 以从事某一具 体职业 所必 需具 备 的能力 为 出发点 来确 定
的效 果 。
式设计课程一种 崭新 的教学 模式 , 包括 完善课 程结 构 、 构
建教学模块 、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 组织教学过程 四个方面 。

l 元整合 多 f 设计I l 字体 一 版式设 { 计I 【 I =二=


采用 多元 整 合 型 。 善 课 程 结 构 体 系 完
*基金项 目: 州职 业技术学 院教 务处 课题“ 衢 以能 力为导向的版式设 计改革与实践 研究 ”J0 06 。 (G 83 ) 【 作者简介 】 叶卫霞(98 )女 , 州职业技术 学院艺术系讲师 , 南大学设 计学 院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觉传 达 、 17一 , 衢 江 视 民
现象 , 我们在 “ 能力本位 ” 课程 观的基础上 , 用“ 元整合 采 多 型” 的课程观 , 对该课 程 进行 整 合。把 “ 体设 计 ” “ 字 、 书籍
是当地 培养艺术 设计 人才 唯一 的一 所高 职 院校 的艺术 设 计专业 , 又为浙江 省重 点专业 , 培 养 目标是 培养 能够 适 其
第2 卷第 1 4 期 2 1年1 0 0 月
教 育 与 教 学研 究
Ed c to n e c ng Re e r h u a i n a d T a hi s a c
Vb . 4 12 N0. 1
J n. 0l a 2 O
以能 力 为导 向构 建 高职 版 式设 计 课 程 新 体 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