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植树问题导学案第二课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二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二课时)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第七单元的第二个课时——植树问题。
在这个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栽树的棵数和段数来计算栽树的密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七单元的栽树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会学习如何根据段数和栽树的棵数来计算栽树的密度,并通过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栽树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们理解栽树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栽树场景图,以及一些有关栽树问题的练习题。
我还准备了一些小树苗的模型,以便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栽树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板书来呈现栽树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题步骤。
通过板书的辅助,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学习栽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小明在一条长度为200米的公路上栽了50棵小树,请问栽树的密度是多少?答案:栽树的密度是4棵/米。
2. 小红在一段长度为150米的农田里栽了30棵农作物,请问栽农作物的密度是多少?答案:栽农作物的密度是2棵/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栽树密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栽树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第七单元的第二个课时——植树问题,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第2课时)人教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植树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
-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问题是什么吗?”2. 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树问题的特点,如植树的数量、植树的位置等。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植树问题,如确定植树的位置、计算植树的数量等。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3. 讲解(10分钟)- 教师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讲解,如使用数学公式、图形等。
- 教师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4. 练习(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
5. 应用(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如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等。
- 教师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讨论如何将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2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4.12小组:数学组全体成员
授课教师:授课日期:2014.12.学生姓名:
课题
植树问题2
课型
自主探究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是“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棵数=( )÷( )-1, 株距=( )÷( -1)。
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学习检测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我的发现: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 ( )
2、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还是两端都栽吗?
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间隔数:
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 ),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跟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自我评价
你认为自己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呢?
A非常棒B比较棒C一般D不够好,还需努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时 植树问题(2)导学案

植树问题(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习重点、难点:1、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自学课本第107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方法。
一、课前准备。
小游戏。
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次、()次、()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学习1、阅读课本107页的例2,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2、小路的两端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栽树呢?3、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时的棵树=4、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小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5、合作交流,展示小组交流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两端不种规律:6、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2吗?请试一试!三、过关检测。
1、(课本107页做一做第2题)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
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2、在一条100米长的绳子上打结,每隔10米打一个结(两头都不打),要打多少个结?3、在两座楼房之间挂彩灯,每隔3米挂一盏,共挂了17盏,这两楼之间相距多远?★4、有一根铁丝长84米,先剪下7米长的两段,用了8分钟,再把剩下的部分剪成10米长的小段,还需要多长时间?四、整理学案【素材积累】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有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小学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植树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教学设计预设2:因为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猴山,所以路的两端不栽树。
预设3:“小路两旁栽树”是什么意思?学生解释“两旁”的意思。
(二)对比中提出猜想师:这个问题与上节课学习的植树问题一样吗?预设1:上节课的问题是在路的一侧栽树,这道题需要在两侧栽。
预设2:上节课研究的是两端栽树的情况,这道题是两端不栽树。
预设3: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呢?(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画图找规律。
师:在比较中,同学们发现了植树问题还有不同的情况,想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想怎样研究?预设1:像上节课那样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研究。
预设2:画图的时候,可以把数据变小,先画一画,找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请你写一写、画一画、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发现规律。
汇报交流:师:观察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第一幅图中有5个间隔,有4棵树;第二幅图中,有4个间隔,有3棵树;第三幅图中,也是5个间隔,有4棵树。
我发现两端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
师:同学们借助线段图,发现两端不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
有了这个发现,刚才的问题能解决了吗?2.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汇报交流。
呈现学生作品。
作品一:作品二:作品三:三位同学的做法,哪个正确?为什么?错在什么地方了?学生结合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明确作品一是正确的。
作品二只求了一侧植树,没有求“两旁”;作品三中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错了,应该是间隔数-1=棵数。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1:利用上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先把数变简单,按照植树的情况画线段图,从图中找到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预设2:找到了关系后,再利用找到的关系解决问题。
预设3:还可以用两端栽树的情况去想两端不栽的情况。
(四)借助经验探究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1.自主探究。
如果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你学到的方法自己研究一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植树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植树问题》导学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知识目标】1.了解植树对环境的意义。
2.认识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
3.能够解决种树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学会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引入】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植树造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及对环境造成的好处。
也可以对校园或家附近的环境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现有环境的问题,从而引出植树问题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1.认识植树的意义让学生围绕植树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植树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净化土壤、保护水源等等。
2.认识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给学生介绍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时候种树最好、种植树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植树也是一门学问。
3.解决种树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与种树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小明家有一片空地,他计划在这片空地种树,如果每隔2米种一棵树,他需要多少株树苗;如果每棵树之间的间距增加到3米,他需要多少株树苗。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植树问题是数学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植树的意义,也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为保护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学生们进入“植树问题”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启发性讨论。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种树?种植树苗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植树对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逐渐引发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城市计划在沿街两侧种植一排树,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而沿街的长度是1000米,这座城市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让这段路两侧栽满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植树问题(2)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植树问题(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课时“植树问题(2)”。
教材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到在一条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时,如何计算棵数;以及在路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如何调整棵数和段数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在一条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探究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时,如何计算棵数。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时,如何计算棵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条封闭的线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探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并计算棵数。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棵数比段数多1。
3. 解决问题: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如何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并计算棵数。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
4.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然后,请学生上台讲解解题过程,并板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有一条10米长的围墙,他想在围墙上植树,每隔2米植一棵。
请问,小明需要植几棵树?答案:小明需要植6棵树。
2. 题目:学校操场周长为80米,计划在操场两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
请问,操场两边需要植多少棵树?答案:操场两边需要植17棵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路的两头都要植树时计算棵数。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7.2植树问题(二)导学案

(第二课时)7.2 数学广角(二)------植树问题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线段图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会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答题卡。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有趣,稍不认真分析,就会算错。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你想学吗?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三)【例题精讲】
1、出示107页例2主题图。
说说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
如果在路的一侧栽树,两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我是这样想的:----------------------
3、在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60÷()=20 20-()=()19×()=( )
4、如果在路的两侧栽树,两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5、你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5、和例1的两端都载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练习反馈、达标测评:
1、一座长180米的大桥,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1)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2)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四)【练习设计】
1、107页做一做1、2题
2、练习二十第6、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二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两端
都不要栽树的情况”,然后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类似的
“植树问题”。
根据主题图先自己思考“栽21棵树对不对?”然后
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接着小组再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小路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当通过交流理解题意后,可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这种情况的植树问题中隐含的规律,再向大家展示各自不同的方法。
活动一: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1、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每相邻两棵树之间距离是3米。
一共要栽几棵树?
2、说说你的想法
我的思考:
60÷3=20
20Ο()=()
()×2=()
答:一共要栽棵树。
【知识链接】
一条线段植树
并且两端都要
栽树:“间隔数”(段数)比
“间隔点”(棵数)多“1”
〖个性备课〗【我的问题】
60÷3=20,每边有20个
间隔,所以每边要栽21棵。
我有不同的想法…
可是小路两
端都是…
3、讨论交流:小路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 结论:
活动二:探究探究“间隔”(段数)与“间隔点”(棵数)之间的关系(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两端都不要栽树的情况) 1、自主探究
2、交流汇报
我的发现:
同伴交流:
3、结论:
4、解决问题
60÷3=20(个) 20Ο( )=( )(棵) ( )×2=( )(棵) 答:一共要栽 棵树。
1、
温故知新: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
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
一共有几个站?
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探究
根据这个发现,如果不画图10个间隔、20个间隔、30个间隔…又有多少棵树呢?
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探究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2、学以致用: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不要安装),
每隔50米安一座。
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3、举一反三: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
每锯下一段需
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