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保温常练(11)(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保温常练(11)(含解析)

专题保温常练(11)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联又称楹联,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样式。

对联的起源一般被认为是由先秦时期的桃符而成,之后不断发展,至明清达到巅峰:吟诗作对,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这固然与其自身特性密不可分,但也与我国古代阴阳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的认识和解释中。

它表现在民族心理上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而楹联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特性正好了把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的思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甚至可以说,(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演化蔚为大观适合B.别具一格演化蔚然成风契合C.别具一格演变蔚为大观适合D.独树一帜演变蔚然成风契合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阴阳二元观念,就是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B.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了阴阳二元观念C.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D.阴阳二元观念体现了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B.它不仅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而且是一种抽象概念。

C.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影响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的认识和解释中。

D.它不仅影响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的认识和解释中,而且是一种抽象概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本阅读提升专练】专练11:文学类文本考教结合比较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本阅读提升专练】专练11:文学类文本考教结合比较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教结合比较阅读考题例举01(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主观题:课内篇目《变形记》9.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小职员“变形”的故事,本文也是以“变形记”为题,本文的“变形”与卡夫卡的“变形”有何不同?(6 分)【参考答案】9.①所变之形不同: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变成了甲虫;本文主人公变成“英雄人物”。

②变形的特点不同: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变形”是荒诞的,不合现实逻辑的,带有魔幻色彩;本文的“变形”虽是虚构,却符合现实逻辑。

③变形的结果不同: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在孤独痛苦中死去,无力反抗;本文的主人公最后以看似荒唐的行为反击,回归自我,变回“原形”。

④“变形”附着的主题意义不同:卡夫卡的“变形”反映的是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下的“异化”;陈巨飞的“变形”指的是人在利益面前、在失去真我后的精神、心理改变及挣扎。

评分标准:共 6 分。

一点 2 分,三点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以酌情给分。

02(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主观题:叙事特点(现实与回忆穿插叙述);课内篇目《乡土中国》,两文本类型;8.文本一将现实与回忆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6-8段简要分析。

(6分)9.《青蕃公的故事》是田园牧歌,也是田园挽歌。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挽歌”内涵。

(6分)【参考答案】8.(6分)①回忆与现实产生鲜明对比,丰富了情节,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②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展现青蕃公不畏困难、勇于抗争等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立体;③回忆部分补充交代了人物与土地的关系,使现实部分的艺术描写更真实,充分表现了青蕃公对土地的热爱。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6分)①对正在改变的乡村环境的挽歌,人为的破坏使一些熟悉不变的自然要素正逐渐消失;②对即将逝去的乡村生活的挽歌,人们不再依附于土地生存,土地及耕作经验正在被下一代遗弃;③对逐渐淡化的乡土情怀的挽歌,对土地的忠诚热爱正在被遗弃。

2019届二轮复习 阅读理解说明文类型(10篇)训练之一((20页word版答案含有解析)

2019届二轮复习 阅读理解说明文类型(10篇)训练之一((20页word版答案含有解析)

2019届二轮复习阅读理解说明文类型10篇训练之一[一]You can't walk into the office without Rihanna's voice singing “work work work work work work” in your head.And that one line from Lady Gaga's Bad Romance still makes you want to scream.These are commonly known as earworm songs—those sticky tunes that continue to play in your head.A recent study finds that more than 90% of adults report hearing earworm songs on a weekly basis.Fortunately,most people report earworm songs as pleasant.But others find them annoying or even maddening.“Some people are troubled by them to the point that it disturbs life,” says Elizabeth Hellmuth Margulis,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who has studied earworm songs.Margulis says earworm songs tend to have some predictable characteristics.For one thing,they tend to small parts of a song—not the whole track.And “the songs you've heard recently also have the most possibility to get stuck in your memory,” she says.But sometimes something strange and unpredictable can also start a track paying in your head.“Once I was at the doctor's office and saw a poster of a man who I thought looked like Gaston—a character from Beauty and the Beast,” Margulis recalls.A couple minutes passed,and she realized she couldn't get Be Our Guest,the song in the movie,out of her head,even though she hadn't thought of the tune in years.In that instance,she was able to identify her earworm's trigger:the Gaston­looking man in the poster.“But the connections can be really unclear,” she says.Margulis points out that,in all of human history,recorded music is a very new phenomenon.She says some have inferred that earworm songs are also new—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being able to hear the same song played everywhere in the same way over and over again.So far,the convincingexplanation for why human beings experience earworm songs remains a mystery.But there are some well­established ways to cast off the earworm songs.“Finding a mentally demanding task and putting your mind on it usually shifts attention away from internal music.People tend to get earworms when performing tasks that don't require their full attention—stuff like doing the dishes,” Margulis says.Chewing gum can also help.When a song is stuck in our heads,it's almost like we're singing along with it.If you make your mouth do something else—chewing gum,eating a meal or talking with a friend—that can kick out the earworm.You could also face your enemy.By listening to the full track that includes the passage stuck in your head,you may find “closure” and relief.2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likely to be an earworm song?A.A song made up of simple words.B.A song heard frequently these days.C.A song sung by a most famous singer.D.A song learned during one's childhood.29.What does t he underlined word “trigger” in Paragraph 4 mean?A.Type. B.Tune.C.Cause. D.Characteristic.30.We can infer that earworm songs may .A.result from modern technologyB.be experienced over mealsC.help regain lost memoriesD.hurt one's hearing31.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in the last three paragraphs?A.Why we hear earworm songs.B.Where to find earworm songs.C.When we hear earworm songs.D.How to get over earworm songs.【语篇解读】耳朵虫歌曲,即歌曲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反复在脑子里出现且不受控制的现象。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叙述视角的异同-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叙述视角的异同-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叙述视角的异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试望门外,谁也没有。

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坝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怒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选自鲁迅《祝福》)乙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

(全国卷用)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之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作业

(全国卷用)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之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作业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之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作业1.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4分)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

(字数不限,句意连贯)(4分)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5分)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部漏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6分)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分)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5分)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学短评探究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学短评探究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学短评探究精准突破一熟记典例(2023·全国新课标Ⅰ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给儿子陈村①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

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

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②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

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

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

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③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

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

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

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

他们没有坏意。

④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

你能看到村子了。

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

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

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

你要沉住气。

⑤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

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

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

怎么说怎么像。

⑥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

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

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

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⑦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

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

我曾写过它。

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⑧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⑨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⑩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

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

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仿真模拟练(三)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仿真模拟练(三)

高效仿真模拟练(三)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流走鲍尔吉·原野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

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

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

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

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

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

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

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待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

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

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张没摆食物的餐桌。

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

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

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

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

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

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

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

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

这一拨儿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

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

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

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

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

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

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

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

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

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

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

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

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

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

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

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

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

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

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

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

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

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1.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2.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

3.“你为什么要流走”与“你为什么还要流走”两句在文中形成反复,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吃草西西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

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

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

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撒撒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的把草连根拔起。

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

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伏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

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

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

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

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

他赶着数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

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

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

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舐啮起来。

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

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数的针。

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

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

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

它们真使我惊异呢。

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

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

我们站在公路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

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

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在我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

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雪雪呼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们刺得跳起来。

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也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

连那么厚的牛仔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

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认识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

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

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

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

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

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

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

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5.作者为何先写马、牛、驴吃草,再写沙丘和人,后写羊吃草?请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6.赏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

7.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8.文中的羊吃草有何独特之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一1.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自然地引发了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布尔津河周围的景物,使河流与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2.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如“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运用比喻,使景物显得更加迷人;“白桦树收留了白雾”,运用了拟人手法,想象奇特。

使景色更加引人入胜、生动形象。

表现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

【解析】此题需从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此段运用拟人、比喻描写了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用主观感受(想象),使得文章更加真实,同时也写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

3.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解析】此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结构方面:是线索,同时也呼应了标题。

内容方面:突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强调了作者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4.对待自然,我们应该有审美的眼光,怜惜的态度,要与自然建立平等的关系。

【解析】此题需在把握文章主题,深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析。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万物一样,相生相存,相互平等,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平等的态度来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

二5.(1)铺垫。

写马、牛吃普通的草,驴吃割的草,为下文写羊吃多刺的草而感到惊奇作铺垫;写沙丘和人,为下文描写羊在沙丘上寻找草提供场景做铺垫。

(2)对比。

其他动物吃草与羊吃草形成对比,突出了羊吃草的独特;沙丘的环境恶劣与羊的柔弱形成对比。

(3)推进。

结构上起到了层层铺垫、推进的作用。

6.(1)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2)运用比喻,将羊喻为“白花”,写出了动态感,形象生动。

(3)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