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根据病种安排病室,保持室内温度22℃~25℃,湿度55%~65%,通风良好,防止交叉感染。

2、为患儿系好手标(床号、姓名、性别),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体重。

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在护病单上记录。

对急危重症患儿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前须戴好帽子、口罩,洗净双手,并用含氯消毒液250mg/L泡手。

4、人院后前3日,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稳定后,每日测体温4次,病危患儿及放人暖箱的患儿每4小时测体温1次。

高热者先逐层松包,禁用药物降温,慎用物理降温,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1次。

5、足月儿每周测体重1次,早产儿每周测体重3次,每周剪指甲1次。

6、母乳喂养不能吸奶者,用鼻饲或口饲,喂奶前换尿布,喂奶时防止呛咳,喂毕轻拍背部,置侧卧位。

7、注意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皱褶处的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以鞣酸软膏,并记录大小便情况。

8、晨间护理时注意全身有无异常,如黄疽、脐炎、脐出血、皮下出血等,脐带未脱落禁沐浴,每日换药1次,保持敷料干燥,防止污染。

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用3%双氧水洗净后涂以2%碘酊,再用75%酒精脱碘,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同时观察脐周皮肤有无红肿等炎症表现。

9、定时更换体位,每4小时翻身1次。

严密观察病情,经常巡视,发现有气急、发绀、高热、呕吐、面色苍白等即通知医生。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室要求: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2.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稳定,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体温低者,可用暖箱和热水袋保温;体温高者可先松解包被,头部放置冷水袋,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3.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取头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方可离开。

4.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易擦伤及引发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1~2h更换1次。

腹泻患儿随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发现臀红时尿布不易包得太紧,如有破溃时,及时处理。

6.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周。

如有感染可用3%双氧水消毒脐周,后涂以75%乙醇,每日2次。

7.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哭声、面色及对外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40bpm,心率120~130bpm,如发现呼吸<20bpm,心率<100bpm,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给予氧气吸入和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空气消毒,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及地面。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滴入,不能过快或过慢。

10.谢绝探视:避免患有上呼吸道、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11.做好卫生宣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1.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2.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注意防止呛奶。

确实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配方乳。

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3.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要求: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两次,每次30分钟,但应避免对流风。

室温以22~24℃,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空调调节室温恒定。

晨间沐浴时室温应保持在28℃左右。

二、保持体温恒定: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给予保暖。

置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保暖,以保持体温恒定。

注意集中操作,避免经常开箱门,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松包被或适当物理降温。

三、维持有效呼吸:取仰卧位,肩下放置小软枕或水枕,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内注射用水。

四、合理喂养:遵医嘱及时喂养,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

无吸吮能力者可用滴管,吸吮和吞咽能力差者可给予鼻饲。

喂奶后,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轻放床上,取头稍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无异常方可离去,避免因吐奶而发生窒息。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病情每隔四小时测体温一次,随时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

每周测体重1-2次。

2、观察面部及周身皮肤颜色,以及脐部和大小便,哭声,有无抽搐及饮食呕吐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六、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新生儿室工作制度,做好奶具、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消毒处理工作。

2、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3、加强基础护理护理:(1)皮肤护理:每日擦澡一次,水温以40℃左右为宜,将腋窝、颈部、腹股沟、外阴等皮肤皱折处清洗干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检查全身情况。

(2)眼部护理:每日擦澡后,用生理盐水棉签由内眦向外眦擦拭眼部有分泌物时,遵医嘱应用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持眼部清洁。

(3)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口腔两次,同时检查口腔有无异常,动作要轻柔。

(4)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安尔碘环形消毒脐带根部,观察脐带及周围皮肤有无异常,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臀部护理:每3时更换尿裤一次,每次大便后用婴儿湿巾擦拭臀部,腹泻儿应随时更换,保持臀部皮肤干燥,以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及时评价护理效果。

2.环境适宜。

病房必须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避免对流;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按病种隔离,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入室前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患腹泻、皮肤病和传染病者均不得进入新生儿室,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室内采用湿式清扫,每日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细菌培养1次。

4.按医嘱给予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哺乳后应将小儿竖抱,轻拍背部,助胃内误咽的空气排除;哺乳后宜取右侧卧位,以防溢奶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病情危重或口腔疾病不能吸吮者,用滴管喂养或鼻饲,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奶具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洗刷,再高压灭菌后备用。

5.准确执行医嘱,及时留取标本送检,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

6.新生儿入室后尽快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家长,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亦可避免发生纠纷。

及时给患儿戴上写有姓名、性别等身份标志的手圈,防弄错婴儿。

7.每日测量体温三次或遵医嘱。

早产儿,低体温及发热39℃以上者,每1~2小时测体温一次;置婴儿温箱者,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8.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房间1次,每次60min。

照射时注意眼睛及皮肤的防护。

9.使用婴儿温箱时,注意消毒隔离。

每日用消毒水擦拭温箱。

温箱湿化水每日更换一次。

10.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换片时先用温水清洁臀部,再涂20%鞣酸软膏或其他护臀膏,防臀红发生。

11.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给予沐浴或床上擦浴,沐浴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疖肿、糜烂等,衣服应宽大松软,棉质适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新生儿脐部24小时后采取暴露疗法,脐带未脱落或脐部分泌物多时禁盆浴,每日用0.5%络合碘消毒2~3次,以防发生感染。

医院早产儿护理常规

医院早产儿护理常规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早产儿护理常规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早产儿护理常规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早产儿室条件:最好与足月儿分开,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在55%~65%,以防呼吸黏膜干燥。

3、维持体温恒定,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出生胎龄、成熟度及病情,给与不同的保暖措施。

保暖方法因地制宜,有条件者可用暖箱保暖。

调节适宜的暖箱温度,体重越低,暖箱温度越接近体温,使体温维持在36~37℃。

体重在1500~2000g者,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在1000~1500g者,暖箱温度在32~34℃;体重在1000g以下者,暖箱温度在34~36℃;当体重超过2000g,体温正常,室温适宜,可出暖箱。

条件不具备时,可用热水袋保温,热水袋的水温在55~60℃,经常换水,保持恒温,注意防止烫伤。

4、呼吸管理:婴儿出生后即将头转向一侧,清除口、鼻部分泌物,早产儿有呼吸窘迫或紫绀症状者,应立即给氧,但不宜长期持续使用。

呼吸暂停者给与弾足底、拍背以刺激呼吸或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等处理,必要时用机械正压通气。

5、喂养:早产儿生后6h试喂糖水,1-2次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直接哺乳,若无母乳,应予市售的专用于早产儿的配方乳为好,对既无吸吮能力、又无吞咽能力者,可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每天准确记录出入水量,磅体重,以便及时调整补充营养。

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

6、皮肤、脐带护理:早产儿根据情况,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沐浴,但沐浴前每天应擦洗全身一次,更换衣服、包被,出生后常以0.25%氯霉素滴眼,加强口腔及脐部、臀部护理,注意爽身粉不宜撒过多。

7、预防接种:出生后3d接种卡介苗,出生1d,1个月和6个月应注射乙肝疫苗。

8、预防感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必须洗手,室内所有物品定期更换消毒,严格控制流动探视人员。

9、观察病情:除做好生命体征监护外、还应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哭声、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反射、进食、有无腹胀及大小便等情况。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 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

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

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8、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P.R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一)体重1.新生儿出入院时称体重1次,每日晨间称体重1次,并记录。

2.早产儿每日称体重1次,并记录。

(二)体温1.按规定及时测量生命体征。

2.降温方法:散包降温,温水擦浴,给患儿服温开水,以助散热及补充水分。

3.降温注意事项:(1)降温速度不可过快,以免造成体温不升。

(2)体温高于38.5℃,或继续上升时,应及时给降温及镇定剂处置,避免发生惊厥。

(3)新生儿禁用降温药物、酒精擦浴,可物理降温。

4.体温低于36℃,给热水袋保暖,用水温50℃加套,如体温不升或体温仍在36℃以下时,可置暖箱保暖。

5.早产儿暖箱中体温低,可调节箱温及室温。

(三)收集大小便标本1.新生儿入院常规留置大小便,送检。

2.根据病情、病程需要,建立特护记录及出入量记录,应准确及时。

(1)入量:奶量及静脉输液量。

(2)出量:大小便量、呕吐量、胃肠减压抽出胃液量及其他部位排出的液体量。

(四)严密观察危重病人病情变化(五)观察大小便及排泄物应观察新生儿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及量,每次更换尿布后须称重量,准确计算,并记录排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及气味等。

(六)沐浴与更衣1.每日为新生儿沐浴1次,保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沐浴时室温26~28℃,水温40~50℃。

3.物品准备:干净婴儿衣物、尿布、床单、包被、婴儿皂、爽身粉、20%鞣酸软膏,%氯霉素眼药水,4%碳酸氢钠等。

4.用流动水由头向下洗,即面→头发→身后→颈→两上肢→腋下→躯干→臀部→双下肢。

洗毕揩干全身更衣,按常规称体重,并记录。

5.用%活力碘擦脐轮及脐周皮肤。

6.臀部涂20%鞣酸软膏或润肤油,女婴用棉签沾消毒植物油,将大小阴唇分泌物擦净。

7.于皮肤褶皱处撒爽身粉,用手挡住婴儿口鼻,防止吸入。

8.用%氯霉素眼药水滴双眼,如有眼部红肿可涂红霉素眼膏,清理耳、鼻分泌物。

9.沐浴完毕后,常规口腔护理,用1%~4%碳酸氢钠擦洗口腔。

10.沐浴注意事项:(1)沐浴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如皮肤颜色,有无损伤、皮疹、脓疱、黄疸,脐部有无红肿、分泌物,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入室时观察新生儿全身情况(有无畸形、面色、呼吸、肢体活动、全身皮肤情况、头颅情况、脐部情况)。

2、出生24小时内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呕吐、脐带创面、胎便。

3、每日观察新生儿体重、体温、吸吮、大小便及新生儿一般情况(面色、呼吸、哭声、脐带等)。

【护理措施】
1、入室时查新生儿全身情况,核对产妇床号、姓名,婴儿性别、手圈、婴儿病历及儿童保健卡,系好胸牌,洗净头面部,穿衣兜尿布,备好婴儿车。

测量体温,如体温≥36℃时,送至产妇身边行母乳喂养宣教;体温<36℃,在电暖箱复温至体温正常。

2、出生24小时内婴儿侧卧位(以右侧为主)。

3、每日沐浴、测体重1次,脐部护理1次,定时换尿布;测体温每日2次,体温在37.5℃以上,应测体温每日4次,至平稳。

体温>38.5℃行物理降温,并根据医嘱对症处理。

4、如出生后>24小时无尿、无胎便排出,通知医生。

5、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于右臂三角肌,接种卡介苗于左臂三角肌下缘(对暂不宜接种者除外)。

6、进行新生儿抚触。

【健康教育】
1、指导产妇正确喂养婴儿,婴儿用品注意清洁卫生。

2、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婴儿护理(换尿布、抱婴儿、拍背打嗝、婴儿穿衣等)。

3、告诉产妇及家属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取得配合。

4、指导产妇及家属观察卡介苗接种反应,并告知复查时间。

5、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新生儿脐部、眼部、臀部、皮肤等护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环境适宜,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室温应维持在22~24℃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每月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按病种隔离,严禁探视。

工作人员入室前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患感冒、腹泻、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禁止入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4、按医嘱进行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轻拍背部排气,并使侧卧。

喂药时亦应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5、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新生儿入室后及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家长,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并避免纠纷发生。

并注意给患儿戴上手圈(床号、姓名、性别等),以防弄错婴儿。

7、每日测量体温6次,间隔4小时一次,早产儿、低体温及发热39℃以上者,每1~2小时测体温一次。

置温箱者,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

8、使用婴儿温箱者,注意消毒隔离,每日用清水擦拭
温箱内外一次,长期使用温箱者,每周更换温箱一次。

湿化器水箱用水每天更换一次,以免细菌滋生,定期做细菌培养。

9、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折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同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疖肿、糜烂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湿纸巾轻擦臀部,并涂护臀油,防止臀红发生。

10、加强脐带护理,脐带未脱时,应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若有感染发生及时处理。

1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

呼吸困难者给氧。

1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皮肤颜色、哭声、精神反应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最好用输液泵,防止输液过快引起心衰发生。

14、注意观察大小便及饮食情况,及时留取大小便常规。

15、每天测体重一次,并作好记录。

16、及时准确的书写各项护理记录单。

17、患儿出院时,仔细核对床号、姓名、性别,更衣,并向家长做好出院指导,如预防接种、喂养及护理婴儿的有关知识等。

知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