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用“群文阅读”方式解读一组“借景抒情”诗词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的诗词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的诗词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的诗词
春风吹绿了枝头,
满园花香飘满了小路,
欢快的鸟儿在枝头歌唱,
霞光映照在青山上。

夏日炎炎,烈日高照,
百鸟纷飞,蝉鸣不止,
湖水清澈,莲花盛开,
鱼儿跳跃,乐曲回荡。

秋天的落叶在微风中飘舞,
金黄色的树叶铺满了大地,
田野里的庄稼黄熟了,
夜晚的月亮像银盘一样明亮。

寒风凛冽,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世界一片洁白,
松林里的雪景如画,
冬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出自己的景色抒情的诗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让诗词之美在心灵深处荡漾。

- 1 -。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抒情诗2.写景抒情诗的特点和魅力3.教材中的经典写景抒情诗赏析4.写景抒情诗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正文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抒情诗在我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抒情诗。

这些诗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情感的抒发。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还能领略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写景抒情诗的特点和魅力写景抒情诗是一种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表现手法,借景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歌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寓情于景: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诗人的情感寓于其中,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意境优美:写景抒情诗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写景抒情诗的语言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通过对词语的巧妙运用,展现出景物的美感。

正因为写景抒情诗具有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诗歌中备受喜爱的一类。

3.教材中的经典写景抒情诗赏析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写景抒情诗,如《春夜喜雨》、《枫桥夜泊》等。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还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4.写景抒情诗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写景抒情诗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对美好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2)培养文学素养:学习写景抒情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锻炼表达能力:学习写景抒情诗,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总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抒情诗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欣赏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欣赏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欣赏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以其优雅的文采和深刻的意境,引领我们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教材中选取几首代表性的诗词进行赏析,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第一首诗词是《登鹳雀楼》,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雄伟壮丽的鹳雀楼后眺望远方的美景。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壮丽和豪迈的气息。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仿佛置身于登高望远之中,能够感受到壮美的山河和无边的苍穹。

第二首诗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这首诗以叙述的方式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写草原景色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无限思念。

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词句运用,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深情和离愁。

第三首诗词是《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这首诗简短而朴素,却蕴含了深刻的思考和思索。

诗中以描绘作者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思考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心境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在孤独中追求理想和思考人生的思绪。

第四首诗词是《出塞》,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军人出征的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通过对草原、战马和战士的描绘,表达了战士们追求荣誉和奋斗的决心,也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气节。

第五首诗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为好友王昌龄送别而作,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辞官远行的惜别之情。

诗中通过对友情的赞颂和别离的感伤,展现了作者深情厚意的心境和对友谊的珍视。

通过欣赏这几首经典的诗词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们的文化造诣和才华横溢,更能深刻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文化的窗口。

同时,这些诗词作品也对我们的情感、思考和审美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与诗词的欣赏和学习,通过阅读理解和诗词鉴赏等形式,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

答:展现了诗人的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1.颔联画面。

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悬。

描绘了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2.颈联哲理。

答: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态度,包含了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4.全诗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思乡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态度。

三、《钱塘湖春行》1、赏析《钱塘湖春行》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人格化,“争”让人感到春光的宝贵“啄”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两句让全诗充满了春的活力与生机。

2、全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西湖初春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四、《天净沙.秋思》1、描绘画面:描绘了一幅凄凉、孤寂的深秋晚景图。

2、全诗的思想感情:表达游子的孤独思乡和羁旅愁思。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尾联是否矛盾?答:不矛盾。

用钟磬声衬托周围的—片寂静,表现了作者沉静的心情,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第一句描绘了杨花子规。

点明了晚春季节渲染悲伤的气氛。

2、赏析最后一句:运用拟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带愁心给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担忧、同情和思念。

七、《夜雨寄北》李商隐1、赏析最后一句:设想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欢乐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对亲友的无限思念。

2、思感:漂泊异乡的孤寂,和渴望团聚、盼望归期的感伤。

七《泊秦淮》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寒冷、迷蒙的画面。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慎重忧虑。

(或忧国忧民)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或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因为当时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

“断肠”,点睛之 笔,点明全文的 感情基调。
浪迹天涯图
细细品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抒情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 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 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 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借景抒情
• 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 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 过描写此景物予以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此 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 篇。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景在本首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赏析。 本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送来了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润,燕子们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 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勾勒出一幅明净 绚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温馨田园图
细细品味
小桥流水人家
1.“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 桥边的人家,一缕炊烟袅袅飘出屋外。 2.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 恬淡之感。
细细品味
1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3 2 、前四句写景与最后一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什么作用? 抒情的?

精解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

精解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

精解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古诗词,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对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进行精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诗词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的古诗词主要选自唐代和宋代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描写和感慨人生等。

这些古诗词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1.《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给朋友的一首赠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上,俯瞰着山河美景。

2.《静夜思》
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李白在一次夜晚思乡时写下的。

诗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怀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的末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遐想。

3.《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杨万里
这首诗描绘了杨万里夜晚泊船时,看到牛渚山的景色,引发了他对古代历史的思考和怀旧之情。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向往。

4.《望洞庭湖赋》
作者:刘禹锡
这篇赋描绘了刘禹锡在洞庭湖畔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家乡的
思念之情。

赋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
通过精解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
含义和情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希望读者通过研究古诗词,能够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词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上阕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极其遭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馆的外面,靠近断桥的旁边,有一枝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既没人去欣赏,也没人来呵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已到了暮色沉沉的时候,她感觉到自己十分孤独,有说不尽的感伤与愁苦,更何况又有凄风苦雨呢。

下阕,托梅寄志,揭示梅花的品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我却无意去争芳斗艳,独占春光,一意听凭那些凡花俗卉去中伤嫉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天生的本质就是芬芳高洁,对那些庸俗行为自然不屑一顾。

纵然零落凋残成泥成土,那谈谈的清香依然如故。

这首词以梅喻人,托梅言志,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在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我们看到了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领略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

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

曾任镇江通判、夔州通判、四川制置司及成都府安抚署参议等官职。

中年曾经一度入蜀抗金,到过南郑前线。

军事生涯丰富了他的诗词创作,爱国主义思想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存诗九千余首。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

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句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句赏析

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

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思想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也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名句赏析】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一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远方,远处花木扶疏,一座禅房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使……欢悦”,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空” 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之“镜花水月,情满诗词”教学设计
宜宾市南溪区南一中外国语实验学校肖燕秋
一、议题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借景抒情”的古诗词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古诗词中的重难点知识,我们在跟学生讲古诗词时通常会提到“诗言志”“诗根情”的说法,意在传授学生掌握通过对景物的了解和解读达到读懂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并将其活学活用,这便是我这篇教学设计议题成立的必要性;同时,“借景抒情”的议题在《新群文读本》中也要重点提出并作为专题讲解,这便是我这篇教学设计议题成立的可行性。

二、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我选择的授课年级是初三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经验,甚至有部分学生还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自觉翻阅课外古诗词。

他们已经将初中教材中的大部分古诗词习得,但缺乏系统归纳的能力,习题的演练也不足,传统的单篇阅读和讲授古诗词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意识,或者说传统的阅读和讲授古诗词的形式可能会阻碍现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

借着“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一带多”,通过教师精心编选的“群文”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古诗词中的重难点,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化繁为简,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选文分析:
本组教材分别是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和《新群文读本》里的《葬花吟》。

这四首古诗词都是采用“借景抒情”手法的典型:《天净沙.秋思》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这一组秋天的景物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借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这一组早春景物抒发诗人对早春时节的西湖的喜爱之情;《使至塞上》借征蓬、孤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组边塞景物抒发对边塞壮阔景象的赞美和被朝廷排挤直至边塞的孤独、郁闷之情;《葬花吟》借落花、游丝、落絮、柳丝等暮春景物抒发林黛玉身世凄苦的悲情。

前三首都选自课内,《葬花吟》选自课外,做到了课内外的结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拓展延伸,而且出自《红楼梦》的《葬花吟》也吸引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优美的文辞也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难度系数也适中,是理想的群文阅读选文组合。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从欣赏图片中走进“景”与“情”的关联,引出“借景抒情”
师:我们要进行美妙的群文阅读之旅了,首先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ppt)。

进入十月后,你们在身边都发现了哪些景物?(ppt)(预设:菊花落叶枯树桂花大雁瓜果…………)
师:观察十分细致嘛正巧老师也记录了这一瞬的静物之美——(图片展示)其中不乏有和同学们心有灵犀之处(龙头山的菊花校园内的桂花和枯黄落叶的栀子黄橙橙的果实)这些景物都在提醒我们——(预设:秋天到了)
师:提到秋天,我们一起回顾一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还能背吗?(预设1::背出…………预设2:那好,我们一起回顾这首曲的内容——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
师: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首曲中一共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板书:景】
(针对生预设的回答师评价的预设1:如果说到断肠人和天涯要纠正,断肠人在这里不作为景物,而是作者寄于在曲中的人物形象,天涯指外地,表地点,也不构成画面;预设2:找得很准确,给他一点赞许的掌声;预设3:他还有哪些景物没找到?请补充。


师:从这一组秋景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思乡之情)
【板书:情】
师:(指着黑板)有景,又有情,由景到情,这其实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学生说出)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二)理解“借景抒情”的含义,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听、说、读、写全面结合,阅读策略为个人阅读——小组讨论——交流习得——朗诵感知。

师:由此看来,借景抒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借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的是作者在选择景物的时候不是盲目、随意的,景物始终围绕着情;景物与景物之间也绝不是分裂的,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共通之处,比如《天净沙。

秋思》中的景物都是一组秋天的景物,而且都渲染出了萧条悲凉的景象。

我们再把借景抒情的含义整理一下就成了: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说《天净沙.秋思》通过一组悲凉的深秋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接下来我们进入一组诗歌,在阅读中再次深入了解这一写作手法,观“镜花水月”之景,品“情满诗词”之情。

师:同学们看着手中的资料,我们先齐读一遍:《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葬花吟》。

师:接下来是同学们自由赏景品情的时间:
请1-2小组同学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找出《钱塘湖春行》中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3-4小组同学找出《使至塞上》中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5-6小组分到的是最具情怀的《葬花吟》找出其中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5分钟时间,现在开始讨论。

鉴于《葬花吟》是课外诗歌,老师给5-6组同学提供一点写作背景指导。

(三)交流小组探究习得,学生踊跃发言,老师做好评价,对学生的发言都要有及时的回应。

师:(时间到)先请同学们听一首由《钱塘湖春行》谱的歌。

师:听完后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预设:愉快轻松)节奏上呢?(预设:轻快)
师:因此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应该(预设:加快一点节奏,用轻松、愉快,带着笑意的语气来读)
师:谱曲人深知作者的心意呀,你们也知道吗?请1-2组同学告诉我们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之情),从哪里读出来的?(预设:一组生机勃勃的早春景物中)
预设:所以这首诗通过一组生机勃勃的早春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掌声给他们小组。

大家再跟着音乐诵读一遍。

师:再看看3-4小组会跟我们带来怎样精彩的阅读分享呢。

先请3-4组同学告诉我们《使至塞上》中写了哪些景物?借助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组壮阔又凄凉的边塞秋景,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孤寂悲愤之情,同时又有对大漠壮阔景色的赞美之情。

师:那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来朗读呢?
请3-4组同学一齐诵读一下《使至塞上》吧,其他组同学做好评价准备。

师:评一评——他们对这首诗的情感和节奏到位度怎样?(预设:没有十分到位)那你觉得该怎么读?来试一试!(预设:哦,这首诗应该节奏读得缓慢,语气语调读得浑厚、沉重)掌声给自己!
师:那我们再一起跟着《琵琶曲》的调子朗读一遍。

师:《葬花吟》我们先请5-6组派单人诵读之后再来评价吧!
单人诵读环节。

师:评一评——她多得怎么样?让你动容了吗?(预设:通过她的朗诵我感受到了悲伤的气息\她没有放开,还不好意思的笑了,这一点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
师:那这首诗该怎么读?老师也来范读两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老师的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此处该有学生给老师的掌声。

预设:这首诗该节奏读得更缓慢一些,语气语调低回婉转,带着悲伤的情绪,哭腔)
师:今天老师为黛玉觅得知己了!
师:回过头来想想,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读?请5-6小组同学来告诉我们原因。

(预设:因为这首诗通过落花、游丝、春榭、落絮、柳丝、榆荚、桃李这一组悲凉的暮
无根的落花,没人关心,非常可怜)
师:两位古人若知,必将举杯酬谢你们的知心之情。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师:除了老师给出的这一组诗歌,同学们还能想到学过的哪些诗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预设:《枫桥夜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五)妙笔生花,写作练习
师:景也观了,情也品了,现在我们来模仿,写一写吧!
请根据ppt上的要求:
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用菊花、桂花、大雁、落叶、(枯叶的)榕树、秋雨中2—4个秋景写一两句话或者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喜、悲、思乡、伤时等),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5分钟时间。

(六)展示环节
1.教师展示环节,以自己创作的作品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写作的魅力,古人可以做到,我们现代人通过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能做好。

海棠秋
秋蜇残虫相应愁,小院香径树尽秋。

风卷海棠轻似梦,月洒西窗梦更幽。

更衣撩帘试探花,向晚对镜映花容。

妾心不识花中意,泪眼问花落浓稠。

2.学生展示环节
师:最后再给同学们推荐一些课外借景抒情名篇,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课可以收获知识和快乐!
《山居秋暝》【唐】王维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秋夕》【唐】杜牧
《苏幕遮》【宋】范仲淹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唐】刘长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