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专项练习:古诗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代诗词诵读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代诗词诵读练习题练题一请朗读以下诗句,并写出它的上下文: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练题一答案:1. 这是屈原的《离骚》中的一句诗句。
上下文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意思是诗人心情愉悦,但君王并不了解他的心情。
2.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句。
上下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3. 这是李白的《登高》中的一句诗句。
上下文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表达了他具有过人才华和坚强意志的信心。
练题二请解释以下古代诗句的意思:1. "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练题二答案:1. "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
意思是只有身临庐山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壮丽景色和魅力,远远看到的不足以展现它的真实面貌。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出自宋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意思是夕阳余晖和孤独的鹜鸟一同飞翔,秋水、天空和大地融为一体,形成无边无际的景色。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意思是诗人问心爱的人是否也有像江水一样深情而流动的愁绪,正如江水永不停止地向东流动一样。
练题三请给以下古代诗句选择合适的标题:1. "大漠孤烟人寂寂"2. "白日依山尽"3. "明月别枝惊鹊"选择题:A. 壮丽的自然景色B. 忧郁的离别之情C. 寂静的大漠风光练题三答案:1. "大漠孤烟人寂寂" - C. 寂静的大漠风光2. "白日依山尽" - A. 壮丽的自然景色3. "明月别枝惊鹊" - B. 忧郁的离别之情以上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代诗词诵读练习题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作业练习一、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B.《峨眉山月歌》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意境明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暮春之景,《峨眉山月歌》表明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D.“月”是李白诗中抒情达意的常见意象,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原卷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2.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秋是古诗常见主题,但本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诗的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思乡之情。
D.结合写作背景,全诗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4.对下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项三(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专项三(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一、古诗文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5.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扬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了诗人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8.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愁思。
9.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语理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元方入门不顾( ) (2)不逾矩( )(3)学而时习之( ) (4)思而不学则殆( )(5)吾日三省吾身( ) (6)人不知而不愠( )1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专项练习题(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第①句有通假字说通悦,这一则用了排比、反问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A、时时常B、知理解、体会C、厌怨恨(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
2、解释下列词语(1)去离开 (2)戏玩耍 (3)委丢下,抛弃(4)引牵引,拉 (5)顾回头看3、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5、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答: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①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建议:7分钟 答案:P7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①偏:一作“遍”。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 离别的悲伤。③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考查诗句作用,定位选项诗句(第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概括(“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出了这 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确定答案。 第2题:考查比较阅读,定位选项诗句→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及诗句 内容进行辨析→确定答案。
1.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 分析。(3分) “ ___雪__后__海___风__寒__”__点___明__了__季__节___、__气__候__(_1__分__)_,__有__力__地___烘__托__出__了___这__次__行__军__ 的 ___环__境__气__氛___(_1_分__)_,__突___出__行__军__的___艰__苦__(_1_分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6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分) 这 ___首__诗__写___的__是__重___阳__节__(_1__分__)_,__从__“___九__日__”___“__登__高__”___可__以__看___出__来(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上册专项练习: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和〝观〞两字的作用。
〝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下文一系列的壮阔画面。
2.赏析〝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描绘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情景。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相逢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内容,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二)颜渊、季路①侍。
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④。
〞颜渊曰:〝愿无伐⑤善,无施⑥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治长篇第五»)
【注释】①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②盍:何不。
③裘:轻暖的皮袄,泛指衣服。
④憾:遗憾。
⑤伐:夸耀。
⑥施:夸大,夸张。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传不习乎传:传记
B.贤哉贤:贤德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D.回也不改其乐乐:快乐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谋划事情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
3.语段(一)中孔子赞赏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是什么?
追求理想,安贫乐道。
4.〝言为心声〞,由两个语段中的内容可以窥见孔子师徒不同的品质,请指出其中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孔子:仁义。
曾子:善于自省。
颜渊:谦虚忠厚。
季路:重情义。
(答出三个即可)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各自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一听您的愿望。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的弟子们得到关怀。
〞
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
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重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⑥之肆⑦,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
②款狎:指相互间关系亲密。
③渍:染。
④操履艺能:操履,操守德行。
艺能,本领,技能。
⑤较:通〝皎〞,明显。
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
⑦肆:店铺。
⑧之徒:那样的人。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吾日三省吾身三:三次
B.学而不思那么罔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D.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3.语段(一)内容与学习有关,谈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孔子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认为要学思结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还要博采众长。
4.语段(一)和语段(二)对与朋友交往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语段(一)强调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守信。
语段(二)强调结交朋友很重要,要多结交益友,这样自己也能有所进步。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我在动乱的年代出生,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流离漂泊,所见所闻很多。
遇到有名望的贤人,没有不心醉神迷地向往倾慕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还没有定型,和关系亲密的朋友相处,就会受到熏陶濡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没有存心去学,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和朋友相似了。
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如同进入满是芷兰香草的居室,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满身芳香;与坏人相处,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然会染上臭味。
墨子看见人们染线就叹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啊!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哪能经常遇上!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