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还有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在高中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郑和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他下西洋带来的历史意义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历史意义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除经济原因以外,还有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时宣扬大明威德,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怎样学习高中和历史若想对高中历史的大量知识点有整体把握,同学们必须学会归纳和总结。
与初中时期的历史学习相比,高中历史的特别之处体现在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厂度上。
教师将知识点一一讲述,学生在做题时却仍然找不到要点,这是因为高中历史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概括能力。
面对陌生的题目,学生需要将已学的知识点与之结合并迁移。
推荐使用《蝶变笔记历史》整本书就是围绕基础知识点编写而成,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使用,课上跟紧老师,课下自主复习预习。
书的内容上解析全面清晰,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能轻松学习,没有压力。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5世纪初,郑和率领中国的船队开始了历时数十年的下西洋之旅,走遍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
这场历史航程对中国及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郑和的下西洋虽然没有真正开发新的商路,但是对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贸易往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西方殖民主义尚未兴起,中国作为最为繁荣的商业国家之一,郑和的下西洋开启了中外贸易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们利用邮政、银行、保险、法律等形式的贸易交流,交换了各自珍奇异宝、文化宝藏和知识智慧,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汇。
其次,郑和的下西洋也推广了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海上贸易史上郑和是一位光辉的传说式人物,他率领的船队远航四海,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他们的使命是威慑海盗,巡航海疆,传达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外友谊。
其道德精神和文化内涵强调了人类的环保观念、生态伦理和自然的观照,推崇了人心合一,和平共处的精神。
如今我们也需要类似的道德精神来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
此外,郑和的下西洋征服了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显示了中国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强大实力,对世界造船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郑和下西洋展现了长达700余年的中国海上贸易文化和东方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
他给我们留下了文艺印记和伦理道德的历史典范,强调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感。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光辉业绩,继承传统文化,加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开放性、普及性和传承性,让世界人民通过文化交流更好的了解彼此,推进世界和平、进步和繁荣。
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海上远航之旅,对于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都有深远影响。
回顾这一历史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郑和下西洋活动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海洋实力的强大。
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船技术,使得郑和的远航队能够安全横跨千里大洋。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外交软实力的展示,同时也对外传递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强盛。
其次,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沿途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贸易往来以及交换文化、学问,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构建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
这种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以和为贵的思维,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时需要反思的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的一种倾向。
虽然活动本身以和平、友好为主题,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探索和野心,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拓展的一种意图。
这一点需要在反思中认识到,并在今日外交政策中更加注重平等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郑和下西洋活动,我们可以反思和肯定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外交真诚。
在今天,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依然注重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秉持着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着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历史的局限性和反思,不断完善和推进中国的外交政策。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郑和是一位备受尊重的人物。
他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名杰出的探险家和船长,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将她的文化和贸易传播到了印度洋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而且对中国的探险精神和海洋文化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一、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之一是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
在其七次下西洋探险中,他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其中包括瓷器、丝绸、茶叶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品进入了印度洋地区和其他远处的国家,使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同时,郑和还向外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科技和医学技术。
他们从中国带来了中药和手术技术,这些医疗技术被印度洋地区和其他国家所采用。
通过这些科技和医学技术的交流,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二、推动对海洋的探险作为一名探险家和船长,郑和的下西洋之旅不仅意味着文化和艺术品的传播,还推动了对海洋的探险。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之一,在郑和的组织下,船队走了数万英里,造访了东南亚、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他通过探险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此外,郑和向外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船舶技术和造船技术。
这些技术在外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阿拉伯和非洲等地,船舶技术的传播对当时的社会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海洋文化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之一是对海洋文化的影响。
随着探险和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海上,郑和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都对中国船长和水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的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在中国,海洋意味着探险和冒险,对海洋的探险精神和冒险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海洋文化还包括海洋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海洋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推动文化交流,推动对海洋的探险以及对海洋文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中西方效应比较-2019年精选文档

郑和下西洋的中西方效应比较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人特别是云南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历史事情,他曾于1405年-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历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国家与地区。
郑和下西洋出访多国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西相互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在中西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流上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当时能够条件下进行如此庞大规模的航行,仍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国际文化交流事件,经常被国人提起并引以为豪骄傲的重大历史事情。
但是我认为,在当前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给予客观评价的同时,也有必要通过中外之间发生其他的对外交流事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有必要对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比较,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通过比较与反思,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发现郑和下西洋在多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这些对于我们实现新型社会的转变和创新的社会实现,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对其所做出的研究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拙见:一、从时间和规模上比较来看郑和下西洋比西方三次世界著名的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1405年-1433年间曾七下下西洋,最早的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
而西方的三次著名的航行时间分别是: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年另一名葡萄牙人麦哲伦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历时3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这三次航行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时间比较上看,郑和首次航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早87年,比达?伽马来到印度早92年,比麦哲伦横渡大西洋与太平洋早114年。
①郑和下西洋要比西方这三次航行早至少87年,同时不仅在人数上还是在舰船的规模上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
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郑和每次西洋人数都在2.7万人以上,而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所率领的人数却分别只有87人、140人和260多人。
郑和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开辟中国与海外贸易之路

郑和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开辟中国与海外贸易之路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军事将领。
他率领七次航海远征,被誉为中国古代航海业的伟大开创者之一。
郑和的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海外贸易之路,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背景与动因明代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然而,郑和领导东南沿海的海禁行动,并提出了扩大对外贸易的理念,得到了明朝皇帝的支持。
郑和意识到海洋贸易对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
二、航行路线与目的地郑和的七次航海远征涉及了广泛的地域,包括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等地。
他带领船队穿过南海、印度洋和红海,到达了当时的商业中心地区。
他的目的地包括马六甲、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东海岸等地。
三、外交使命与贸易活动郑和的航海远征不仅仅是为了贸易活动,还承担了重要的外交使命。
他与当地政府官员建立了友好关系,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信。
同时,他也利用航海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贸易交流,带回了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其他中国特产。
四、文化交流与传播郑和的航海远征不仅仅是贸易和外交活动,同时也为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哲学思想得以传播到其他国家。
郑和带回了外国人的礼物、文物和种子,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影响。
五、对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影响郑和的七次航海远征,为中国与海外贸易开创了新的篇章。
他的航行活动打破了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的封锁,丰富了中国的海外交流。
同时,他的航海事迹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后续影响与现实意义郑和的航海远征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但为后世中国航海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航海事迹具有重要意义,激励了中国后来的航海家,如明代的徐霞客等继续探索世界。
同时,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彰显了中国作为海洋国家的实力和文明。
综上所述,郑和是明代的著名航海家,他领导的七次航海远征开辟了中国与海外的贸易之路,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代的海外航海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何影响

明代的海外航海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何影响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不仅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中国的海外航海活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论述明代的海外航海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在技术层面上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政府通过改良船舶设计,提升了船只的航行能力,特别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为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由巨型宝船、官船和商船组成,凭借先进的航海知识和技术设备,成功实现了漫长的航行,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和探索精神。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促进了中国海军建设,也对后来的航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外航海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和外国商品的进口。
通过与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贸易,中国海外航海活动为明朝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特别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海外市场上非常畅销,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海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合作。
此外,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还对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带去了中国的商品,还将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工艺品通过海外贸易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当地的工艺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郑和航海所到之处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
综上所述,明代的海外航海活动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上,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在经济层面上,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在文化层面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郑和下西洋促成的经济文化交流

⑷船队船长、舵手船员群策群力,通力பைடு நூலகம்作。 (重要条件)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概况
返回首页 导入
郑和下西洋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学习与探究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 七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航程共计10万
返回首页 导入
郑和下西洋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学习与探究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P67末段)
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 济文化交流,使明朝和三十多个 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下西 洋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 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 航海家。
学习与探究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 成 祖 与 郑 和 简 介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 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 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 盛世”。
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亲都从海 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 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 名和,人称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第八学习主题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它的进行,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传播到了海外,同时它也带回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及周边国家由此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据点。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农业;手工业品;贸易据点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有300年的闭关自守,中国遂贫穷落后了。
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
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和平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壮大民族品牌,争取在世界贸易中占取优势。
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
建国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张燮的《东西洋考》[1],不仅广泛采录政府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水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2],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此外还有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马欢《瀛涯胜览》[4]、费信《星槎胜览》[5]、巩珍《西洋番国记》[6]等等。
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例如郑一均的《论郑和下西洋》[7],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接着有系统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海技术以及航程,最后总结历史,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著作;卢苇的《中外关系史》[8],研究的是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中外来往活动不仅有官方的,还有很多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移民史,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媒体和传导;韩胜宝的《郑和之路》[9],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记述和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一些郑和研究的空白,不失为一部融新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好书;王介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10],讲述了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民间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
郑和七次远航(1405-1433年),每次所率船队包括宝船及各种大小船只200余艘、船员27000人,时间跨度达29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途经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
作为使外大臣,郑和每到一处都执行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的基本国策[11] (P856 ),结果是“各国使节随船来华”,或“诸番国皆随入贡”[8] (P338) 。
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为例:是年九月,“礼部奏:‘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
’上敕皇太子曰:‘天气向寒,西南诸番国贡使即令礼部于会同馆宴劳之,如例赐赉遣还。
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直。
’”[12] (卷一百二十七)而中国输往这些国家的物品多是瓷器、纺织品、农产品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官方和民间贸易,带动了中外农业、手工品交流,随之也兴起了一批贸易城市。
一、郑和下西洋与中外农业交流十五世纪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劬农务耕,土无莱芜,人敦本业。
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军饷不仰给于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入京师数百万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13]明初我国因时因地因物制宜,采用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混种、深耕、施肥、良种、密植、中耕除草、灌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等栽培管理技术;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的多种农业工具;农产品的贮藏加工;牧养;荒政、救荒等,已形成完整的体系[14] 。
(一)通过人员往来,促进彼此农业生产交流明初许多国家派员来华访问、学习。
永乐时期的22年中,约来使318次。
洪熙时期的1年中约来使10次,宣德时期的9年中约来使79次,共计约有60余国[7]。
来访次数频繁,人数甚多。
例如永乐六年(1408年)渤里国王麻那惹加那率150余人;永乐九年(1411年)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率340余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西洋古里等16国,遣使1200人贡物至京等。
各国使者在华居留期间,亲眼看到了中国南北繁荣发达的农业景象;亲口品尝了中国丰富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获得了丰厚的赏赐,有实物、也有钱币,可以任意购买其需要的农副产品,对中国农业生产情况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
郑和船队“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15] 。
永乐(1403-1402年)、宣德(1426-1435年)之际,对朝贡诸国,多颁予王历一本,民历十本。
据明代徐溥等《明会典》记载,有农业节气、开渠穿井、栽种、牧养、捕捉、畋猎、伐木等内容[16] 。
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曾向亚洲一些国家赠送图书[17] ,其中含有与农业有关的典籍。
安南、占城、暹罗等国,拥有相当丰富的中国典籍。
这也是传播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一条途径。
至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有多处三宝井,相传皆为三保太监郑和所掘。
郑和教马六甲人迁居陆上、学习耕种、掘土打井[18] ;教泰国农民把稻草烧成灰作肥料[7] ;教爪哇人用牛耕地、种稻谷;将耕种农具送给占城人民,传授耕种、引水灌溉的方法、稻秧分植使水稻一年三熟的技术[9] 。
郑和船队还把中国渔民使用的鱼网和捕鱼技术,传给印度半岛的渔民,流传至今,不少渔民仍然在使用[10] 。
郑和下西洋,海路畅通后,中国沿海居民有的到海外谋生。
清人徐继畲《瀛环志略》说:“中国之南洋、万岛珍列、星罗棋布。
……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
来者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
”[19]中国移民带去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农具、农作物及家畜、家禽等,对当地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北婆罗州的杜森族,为土著狄亚克族与中国人之混合种,自称为中国人的后裔,其耕织均用中国之法[20] 。
郑和船队的船员有些因病伤或船只遇难等原因而流落于海外诸国。
例如《明太宗实录》述及:“永乐十六年……,卫卒王国镇等随诏使西洋,风漂其舟至班竹儿国,为番人所羁。
”[21] (卷二百) 《明英宗实录》述及:“宣德六年,郑和七下西洋时,下洋官军二十余人,乘船值风,飘流到占城国,被地方当局拘收事”[22] (卷十七)。
有些船员流落他国,娶妻生子,融入该地,耕种渔牧为生。
如李露晔在《当中国称霸海上》中述及东非肯尼亚特岛法茂族的一支,叫瓦尚嘎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发生船难之后存活的中国水手[23]。
郑和船队也带回了海外农业生产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例如《西洋番国志》“古里国”条载:“富家多种椰子,或千株或二三百株,以此为产业。
云椰有十用:嫩者有浆可饮,又可酿酒,老者肉可打油、或做糖与饭,又其外皮穰可打索造舡,壳可为碗为酒钟,又可烧灰厢金银细巧生活,树可架屋,叶可盖屋。
”[6](二)经赏赐、赠送、贸易等途径,加大了中外农产品的交流永乐十年(1412年)十二月初十日敕说:“内官郑和、孔和卜花、唐观保,今遣内官洪保等送各国使臣回还,合用赏赐并带去银两段疋铜钱等件,敕至即照依坐去数目,并给予之”;又如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初四日敕说:“该关领原交南京入库各衙门一应正钱粮并赏赐番王头目等彩币等物,及原阿丹国等十六国进贡方物给赐价钞买到纻丝等件,并原下西洋官员买到瓷器铁器人情物件,及随舡合用军火纸剳油脂柴草并内官使年例酒油烛等物,敕至尔等即照数度支与太监郑和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
”[6]其中包括用予赏赐给各国国王头目的物资以及下西洋人员海外从事贸易的物资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诸多产品远销海外诸国。
农产品的相关贸易遂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作物的栽培面积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出现集中栽培的趋势。
例如江浙的蚕桑就有进一步的发展。
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五物产述及,吴江县洪武二年时(1369年) ,全境仅有桑树18033株,宣德七年(1432年)就增加44746株[24] 。
徐光启《农政全书》蚕桑广类木棉条说及棉:“江南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 大半植棉, 当不止百万亩”[3] 。
何乔远《闽书》风俗述及、福建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燥而干之行天下;附山之民,垦辟硗确,植蔗煮糖,黑白之糖行天下”;“福兴泉漳,处处园栽桔、家家煮蔗糖”[25] 。
这都为大量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
另外在关税方面也有相应的调整。
在张燮《东西洋考》饷税考陆饷条中, 载有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提督军门周详允陆饷货物抽税条例,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又恩诏减各处税银,其中农产品有胡椒、子棉、槟榔、番米、椰子、海菜、油麻、鹿脯、黄丝、红花、米、绿豆、黍子等。
种类颇多。
抽税多以百斤为单位计标[1] (卷七),降低关税促进了相关贸易的发展,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海外诸国。
总之,中外农业的交流历史悠久,从秦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均有所记载。
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使其有了新的进展。
二、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手工业品交流郑和庞大的船队,每次携带着中国大量的丝绸、纱罗、锦缎、瓷器等,与所到之处的国家进行和平交易,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各国也鼓励这种贸易,“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浸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丝。
”[4](《祖法儿国》)在爪哇国,“最喜欢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丝、烧珠之类”[4](《爪哇国》)。
在占城国,“买卖交易……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4](《占城国》)。
而锡兰山国则对“中国丝、色绢……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4](《锡兰国》)。
郑和船队每次远航都要携带大量丝织品,史称:“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