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重点)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 了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洪武开始下令,不许民间私自如海通番;永乐以后不太严格;嘉靖时,明廷罢市舶司,封锁港口,销毁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断绝海上交通;隆庆时,明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知识梳理】概况:1405—1433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巨大最远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满载货物馈赠贸路线: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7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特点:外国朝贡,中国回赐。
为国朝贡使:衰落:明朝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我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反映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外国传教士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预习自测】1、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远航,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出发,穿越,横渡。
最远抵达和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明朝时,将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及统称。
3.郑和远航了。
4.对外国贡品的,以及对贡使附载商货的,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朝以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5.意大利传教士,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拓展练习】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A.丝绸之路的开辟B.指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应用
C.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D.勇敢顽强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执 笔:
审核 :
审批:
学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姓名: 班级: 组名:
课题: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况
2、了解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没落
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A.南京B.广州C.刘家港D.泉州
4.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A.10多个B.20多个C.30多个D.50多个
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B.先后七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D.目的是为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6.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有( )
.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出发,最后到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到过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9)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2、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辟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清朝设伊犁将军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马可·波罗来华4、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最大的是()A.毕升 B.张骞 C.蔡伦 D.郑和5、据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座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圆仁6、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
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7、9年级(17)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8、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9、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班级:组别:某某: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X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X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1、X和下西洋(1405—1433):(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X和下西洋?X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X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X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4)X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结果怎样?为什么?2、传教士来华目的、经过、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传教士为什么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呢?【拓展练习】(让我想一想,请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X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X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某某印度半岛B、X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某某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X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读“X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X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哪些国家?比一比谁到达的国家多。
(3)X和下西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X和下西洋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
到清代统治者对外交往长期实行什么政策?。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浙江沿海地图
明朝初期,为防止倭寇侵扰,明政府在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设置卫所,修筑堡垒。
这张图描绘的是浙江沿海的布防情况。
山东蓬莱明清水城
这是山东蓬莱县北的明清水城。
北宋年间,这里设“刀鱼巡检”,用以防御契丹入侵,所以称“刀鱼寨”。
1376年,明太祖为防备倭寇侵扰,在这里设登州卫,并于刀鱼寨旧址修筑水城。
1544年,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官时,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
这以后,水城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水城南北呈长方形,城墙最初是土筑的,平均高度为7米,周长共2200米,城墙开有两门,南为振阳门,北为水门。
城内有一小海,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水城内外有水师营地、灯楼、炮楼、水闸等设施,是我国古代的一座海防壁垒。
明人绘《倭寇图》
这是明朝人画的《倭寇图》,它描绘了明朝军队与倭寇在海上战斗的情景。
这幅《倭寇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书影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写成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东南沿海平倭练兵与作战的经验总结。
书中很多军事思想如选伍、练将,有很高的军事指导价值,另外该书对抗倭作战经验的总结,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各朝军事学家的影响很大。
明大福船(模型)
福建崇武滨临大海,为抗倭要塞。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5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明白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大体情形,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线路的大致情形。
(二)进程与方式: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熟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增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熟悉外国贡使制度是明代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熟悉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布道,为了便于布道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法、问题探讨法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代初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一路解决一、“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讲义注释)明代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周围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代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增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五、读《郑和下西洋线路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刻、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六、按照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大体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线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形,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三》、外国贡使:一、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之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线路,手续极为烦琐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学案 华东师大版 (1)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学习目标一、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时刻,线路,规模,次数,作用),明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明白外国贡使制度、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大体概况。
知识链接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周围诸岛统称为东洋。
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
布道士大体指的是是坚决地信仰宗教,而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一、温故互查:(同桌互查)汉唐时期哪些事件增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学案,将重点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可不能的以组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1)明代的“西洋”指哪里?(看讲义注释)2)阅读讲义和材料:材料一:"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因此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强盛。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
(惠帝即建文帝)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读《郑和下西洋线路图》并结合讲义内容,填写以下表格:2、外国贡使5)、明代与外国贸易的要紧形式是制度。
6)、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①对外国的朝贡,中国以()方式来进行的。
②对海外诸国的朝贡是有()。
③明代的回赐是()所同意的贡物,并对()进行()收购。
7)、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缘故有哪些?3、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8)、布道士何时开始来到中国?何时纷纷来华?9)、布道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采纳哪些有效方式?谁是典型的代表?10、《大清时宪历》是以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布道士等人;帝予以承认和公布。
三、合作探讨展现交流:(以组讨论,归纳总结)1、郑和什么缘故能成功远洋?:二、依照以下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抵达美洲的情形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开放题:(1)今年是纪念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2)你明白欧洲新航线是谁开辟的吗?郑和下西洋比他抵达美洲早了多青年你还明白哪些航海家?四、巩固练习识记本课知识点五、课堂检测:来试试吧!!!课堂检测:一、郑和下西洋第一次的时刻是:()A.1368年B.1405年C.1433D.1442二、明代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A.对外入侵扩张B.学习外国的技C.增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D.开辟新航线3、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全然的条件是﹙﹚A、明代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代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4.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最远抵达大西洋沿岸B.前后七下西洋,通过20连年C.第一次从刘家港动身D.目的是为增强同海外的联系五、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与最远抵达的地址别离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六、(创新题)郑和下西洋的大体线路中正确的选项是()A.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B.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印度洋C.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大西洋D.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大西洋7、耶稣会布道士开始到中国布道是在()A.明代洪武年间 B.明代永乐年间 C.明代嘉靖年间 D.明代万历年间八、清朝初年,德国布道士出掌钦天监,制定了()A.《大清时宪历》B.《大统历》C.《坤舆万国全图》D.《大明历》九、六百连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不管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抵达西洋的一些地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
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
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
大事件?
四、教材精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知识点l郑和下西洋
概况
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28年之中,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思维拓展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哪里?
答案《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lo’(相当于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准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
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因此郑和的七次出使叫做“下西洋”。
基本航线
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规模
郑和远航时,随行的人员一般在27000人左右,所乘坐的“宝船”,最大的长约44丈,宽约18丈,载重量约1500吨,可乘坐1000多人,较小的,也可乘坐五六百人。
在郑和的船队里,这种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
此外,船队中还有上百艘其他大小不等的辅航船只。
与西洋各国交换的物品
郑和每次远航,船队满载金银货币和瓷器、丝绸、锦绮、麝香等各种货物,除了用于馈赠,还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珍珠、宝石、香料,以及珍禽异兽。
意义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
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海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对郑和的评价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知识点2 外国贡使
外国贡使制度的特点
一是以外国朝贡和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繁琐等。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的商货超值收购。
说明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
明中叶以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
究其原因如下:其一,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其二,明中期以后的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实行。
评价外国贡使制度
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能以外国贡使制度的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知识点3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传教士
(1)传教士来华的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
纷纷来华。
(2)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为了传教顺利,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他们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穿中国衣服,用中国姓名,研究中国学问,频繁与中国士大夫交往,并希望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人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1)制定的背景:明朝《大统历》是沿袭元朝历法制定的,对前人的错误推算,《大统历》也照例不改。
年复一年,节令误差越来越大,天象预报也极不准确。
(2)制定和颁布:崇祯皇帝时,在徐光启主持下,聘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
但未及施行,明朝就灭亡了。
清初,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
行之不久,又被废止,至康熙时才重新颁布。
五、课堂检测
例1 (2010·青岛)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A.红海沿岸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沿岸
分析本题考查对郑和远航最远处地区的识记。
郑和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海。
故答案为A。
例2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展现的情景,看到之后,会使我们想起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那次航行。
“那次航行”指(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
分析B、C两项不符合题干中“航行”的要求,A项不符合“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要求,故本题答案为D。
例3 (2010·滨州)当年热播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
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 )
A.废分封立郡县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朝时期的相关史实。
B、C、D三项都是明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A项“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采取的措施,故选择A项。
例4 央视新闻频道曾多次对“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进行现场直播。
发现明代古沉船的广东汕头市南澳岛县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
”郑和下西洋成功实现的条件不包括( )
A.国力强盛B.造船业发达
C.指南针的应用D.蒸汽机的应用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A、B、C三项都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蒸汽机直到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才出现,因而不是郑和远航的条件。
故选D。
例5 在东南亚有很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的三宝港、印尼的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等等,这些地名与明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分析此题考查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6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最小值)
郑和哥伦布
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
船数200多艘3艘
随航人员27800人88人
航船大小长151.8米
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
请回答:
(1)指出图中①代表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
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
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分析本题通过“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来考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情况。
【答案】(1)长安,张骞。
(2)航海时间早,船队规模大。
(3)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例7 下图是公元纪年年代尺,郑和七次下西洋应在哪一时段( )
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1433年,即15世纪初至15世纪30年代,故本题答案为B。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