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ROC曲线分析

合集下载

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准确率比较

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准确率比较

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准确率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准确率。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并诊断为肝癌的患者60例,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和肝脏MRI,分析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下肝内病灶数、肝外病灶数及病灶阳性率。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直径≤3 cm和直径>3 cm的检出准确率。

结果肝脏增强CT 对肝内病灶数、肝外病灶数的检出率均低于肝脏MRI,有统计意义(P<0.05)。

肝脏增强CT对肝内病灶阳性率(71.67%)低于肝脏MRI(91.67%),有统计意义(P<0.05)。

肝脏增强CT对肿瘤直径≤3cm的检出率低于肝脏MRI,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对于肝癌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与增强CT比,肝脏MRI技术对于肝癌的诊断率更高,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提高直径≤3 cm肝癌的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增强CT;肝脏MRI;肝癌;准确率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由于肝癌的症状不具特异性,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其治疗选择较为局限,预后欠佳。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早期诊断有助于制定更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延长生存期。

国内指南中指出,肝癌的检查方式很多,其中明确诊断的首选是病理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仍是辅助检查的首要选择。

由于受到病灶大小、部位深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伪影干扰,影像学检查结果也存在差异[1]。

科学、适宜的影像检查方式,直接关系到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增强CT 和肝脏MRI是肝癌诊断的主要方式,临床上两种检查方式的应用范围、应用人群不同,各有优势[2]。

为辨别及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该研究纳入肝癌患者60例,探讨两种检查方式的应用诊断率。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肝癌的患者60例。

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2±5.3)岁。

肝脏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肝脏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20
同前病例栓塞前造影
栓塞后造影图象
21
肝细胞癌影像学表现—MRI
T1WI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为高信号, 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 巨块型肝癌T2WI信号多不均匀,呈“镶嵌征”。 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或肿瘤内出现 偶数回波重聚性高信号血管影提示肿瘤侵犯血管。 MRI发现肿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或肿瘤内的脂肪变性 征象,则支持早期肝癌的诊断。
33
34
3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清楚。 增强后肿瘤强化,境界清楚; “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
强化,最外层密度又低于肝实质。 【MRI】 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环靶征”—肿瘤中心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 “亮环征”或“晕征”—T2WI瘤周呈高信号环(与肿瘤
周边水肿或丰富血供有关)。
肝脏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70%继发于乙型 肝炎,肝硬变,男性多于女性。
分型: 1.巨块型:肿瘤直径≥5cm,最多见。 2.结节型:肿瘤直径<5cm,单发或多发。 3.弥漫型:较少见,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病变。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40
肝血管瘤
• 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实质性肿瘤! • 病理分为四型:海绵பைடு நூலகம்血管瘤、硬化性 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毛细血管瘤。 • 最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的毛 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
41
海绵状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
• 肿瘤形态:较小者呈圆球状,较大者呈椭圆形或 不规则形。 • 回声类型: • (1)高回声型:最多见,多出现在较小的血管瘤 ,内部回声均匀、致密,有小的筛孔状改变。不 能显示血流。 • (2)低回声型:较少见,多见于较大的肝血管 瘤,或者是脂肪肝背景下的血管瘤,瘤体实质回 声以低回声为主,多数不均匀。边缘或较大血窦 处可显示血流信号。 • (3)混合回声型:见于更大的肝血管瘤,实质 内有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分布不均匀,回声 强弱不等。 42
23
• 6.肝门区和脾门区静脉海绵样变性:门 静脉及其分支或脾静脉及其分支部分或 全部受阻后,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 ,超声可在肝门或脾门区显示网状扭曲 的管状无回声,类似海绵样结构; • 7.胆囊改变:胆囊壁增厚呈双环状改变 ,黏膜尚光滑,胆汁无回声多清晰; • 8.脾脏肿大:脾脏增大,包膜回声增粗 增高,脾实质早期回声多较均匀,后期 因脾索增宽、纤维化、脾窦扩张淤血使 回声增强、增密; • 10.腹水。
22
• 4.门静脉主干扩张,达到或超过1.3cm,当 其内出现血栓时可在管腔内见到条片状或 团块状的弱回声或等回声;脾静脉和肠系 膜上静脉亦可扩张,前者的内径超过0.7cm ,后者超过0.6cm。肝内的门静脉分支可增 宽或者变细、扭曲和管壁回声增强; • 5.侧支循环开放: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 脾门与左肾之间静脉曲张;肝圆韧带内脐 静脉重新开放等;
15
16
17
18

增强CT、增强MRI和超声造影该如何选择

增强CT、增强MRI和超声造影该如何选择

医诊通导医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就诊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我们进行增强CT、增强MRI和超声造影检查。

对此,你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些检查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有必要进行这些检查吗?它们的准确性如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检查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更深入了解我们身体的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检查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患者和医生选择适合的检查方式。

3种检查方式的区别增强CT增强CT是一种利用X线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在增强CT中,患者需要注射造影剂,通常是含碘的造影剂,以增强病变组织的对比度。

通过多次扫描,机器可以获取多个层次的图像,进而重建出三维结构。

特点:增强CT具有扫描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分辨率较高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组织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此外,增强CT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适用范围:增强CT适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肺部结节、腹部肿块、血管病变等。

对于某些肿瘤性病变,增强C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注意事项:由于X线的辐射,增强CT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损害。

因此,检查前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此外,孕妇、儿童和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应谨慎选择增强CT检查。

增强MRI增强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与常规CT不同,增强MRI不使用电离辐射,因此对患者的身体无害。

在增强MRI中,患者需要注射含钆的造影剂,以增强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

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交互作用,机器可以检测到病变组织的信号,进而生成图像。

特点:增强MRI具有无电离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优点。

此外,增强MRI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和分辨率较高,如脑组织、肌肉等。

由于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影响,增强MRI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高价值,如脑瘤、神经病变等。

适用范围:增强MRI适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脑部、脊髓、关节等部位的病变。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摘要:搜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经CT、MRI检查后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CC共42例,两种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和对肿瘤的主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大小检出情况。

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对脂肪变性、包膜及肿瘤直径≤1.0cm的检出,MRI要高于CT检查。

从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率,尤其是较小的肝细胞癌,较CT更有优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病例的75%-85%。

这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第五种癌症,也是仅次于其他癌症的主要病因。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肝癌的关键时期,因此,尽早手术是最好的手术方式。

由于肝癌在初期不能显示特别的临床征象,因此大部分病人在被诊断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级别,因此,在早期通过放射学的方法来诊断肝癌;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近几十年来,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在内的无创成像方式在评估HCC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但两者成像方法不同,其优劣仍存在争议,因此比较不同影像学定性诊断肝癌的效能,能为早期确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42例经 CT和 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

男性32名,女性10名,38~76,平均年纪为(52±3.75)。

症状:23位患者出现上腹胀痛,乏力,消瘦。

22名患者有乙型肝炎、2名丙肝、5名乙醇性肝病、8名肝脏囊肿;6位患者中有胆道结石,7位患者有过高血压,3位患者有过糖尿病。

发病的时间一般在5-3个月之间。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和MRI检查的完整影像学资料;(3)临床资料完整。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新进展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新进展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无创且高效的方法,通过对肝脏进行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鉴别和评估肝癌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肝癌影像学诊断的新进展,并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图像。

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无创、无辐射以及实时性好的特点。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技术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评估肝脏结构和病变。

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医生能够准确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特征,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2.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刺激组织的变形来评估其硬度或弹性的方法。

肝癌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弹性成像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肝癌和其他肝脏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超声造影剂:超声造影剂是一种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微小气泡,在超声图像中增加对比度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肝癌病灶,并与周围组织进行鉴别。

4.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超声检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在肝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包括肝癌的穿刺活检、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通过超声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地定位肝癌病灶,引导治疗器械进入病灶,并进行精确的治疗。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结合超声图像和多普勒技术的方法,可以观察肝脏血流情况。

肝癌通常伴随着异常的血流模式,如肿瘤血管的扩张、缺血或血流速度的改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

6. 超声弹力成像与血管成像相结合:超声弹力成像和血管成像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超声弹力成像评估肿瘤的硬度,血管成像则可以观察到肝血管的异常情况,如动脉瘤、血管侵犯等。

普美显增强MRI与增强CT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普美显增强MRI与增强CT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1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UL. 2023, Vol.21, No.07 Total No.165【第一作者】汪 艳,女,主要研究方向:医学影像。

E-mail:**********************【通讯作者】汪 艳a t i o n o f P u l m o n a r y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7月 第21卷 第07期 总第165期并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为肝胆梗阻患者;临床、影像资料不完整或流失;为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良性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5.00±11.55)岁。

恶性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58.81±9.63)岁。

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BMI值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普美显增强MRI检查:采用飞利浦1.5T扫描仪进行磁共振检查。

指导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同时屏住呼吸行MRI检查,扫描范围为膈顶至双肾的下极,扫描序列:TE1.7ms,TR3.5ms,扫描时间为17s,扫描厚度为3mm,矩阵为256×256,反向角度为12°。

MRI 增强检查应用钆塞酸二钠,经肘前静脉团注实施增强扫描,剂量为10mL,注射速率为2mL/s,注射后15s、55s、90s后实施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延迟期、增强肝胆期扫描。

螺旋CT增强检查:采用飞利浦64排扫描仪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120kV,80mA。

螺旋CT 增强检查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剂量为80~100mL,经肘前静脉团注实施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为2.5~3.5mL/s,行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平衡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影像学资料均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记录各病灶MRI影像资料(肿块直径、肿块形状、肿块边缘、肿块平扫T1信号、坏死囊变、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延迟期、增强肝胆期表现及强化方式)及CT影像资料(肿块直径、肿块形状、肿块边缘、肿块平扫密度信号、坏死囊变、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平衡期表现及强化方式)。

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及增强CT在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71例常规超声检出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判断;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根据常规超声检查特点,初步诊断:良性肿瘤21例(29.6%),恶性肿瘤50例(70.4%);经超声造影诊断: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7例;增强CT诊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45例;经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46例。

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为93.61%,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2.96%,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的肿瘤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超声造影;肝肿瘤;增强CT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良恶性的早期无创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规超声虽可以诊断病灶的存在,但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的能力有限,临床上往往还需借助增强CT/MRI检查来决定治疗方式[1-2]。

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检查7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探讨其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6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9~71岁,平均(46.4±12.5)岁;肝脏病灶共71个,直径1.3~14.2cm,平均(6.1±2.7)cm。

71例病灶全部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肝细胞性肝癌(HCC)37例38个,肝转移癌7例8个,肝血管瘤11例1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3例4个,肝硬化结节4例7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ROC曲线分析
作者:王丽唐少珊张雅丽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03期
[摘要] 目的通过ROC曲线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60例肝局灶性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做出5级法诊断:是、可能是、不清楚、可能不是、不是。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用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增强CT为0.962,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恶性病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增强CT;肝恶性病变;ROC曲线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c)-0090-03
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迅速发展。

科学地评价该项技术的诊断效能可以为超声造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是国际公认的比较两种以上影像诊断方法能力差异性的客观标准[1],本研究旨在应用ROC曲线系统地对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脏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2月肝局灶性病变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2~88岁,平均(55.18±13.53)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LogiQ-9、Philips iU22型彩超诊断仪,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3.5 MHz。

超声造影剂采用Bracco SonoVue,2.4 ml肘静脉团注。

采用低机械指数(MI
超声造影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增强CT检查,由放射科高级医师对病变同样做出5级法诊断。

超声造影及增强CT完成2周内进行超声引导下病灶活检或手术,获得最终病理诊断结果。

1.3 ROC曲线分析
用SPSS 18.0软件制作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ROC曲线,求出曲线下面积,对两种方法的差异性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60例患者中,恶性47例:肝细胞癌36例,转移癌4例,胆管细胞癌7例;良性13例:包括肝血管瘤5例,肝局灶结节增生4例,肝脓肿1例,炎性假瘤1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局灶坏死1例。

2.2 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结果
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结果见表1。

分别以各个截断点算作阳性诊断,剩余诊断算作阴性诊断,依照病理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出各截断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绘制ROC曲线见图1、图2,超声造影曲线下面积为0.944,标准误为0.035;增强CT曲线下面积为0.962,标准误为0.030,两种方法进行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医学评价某项试验诊断准确度传统的方法是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2],而在影像学诊断中经常会出现同影异病、同病多表现类型的情况,检查结果常常会以多等级诊断方式,如是、可能是、不清楚等表现,这种诊断方法显然不适合应用单一某点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指标来评价该项诊断方法的诊断能力。

ROC曲线自从80年代起被广泛用于医疗诊断性能的评价[3],被认为是鉴定诊断信息质量的最佳统计学方法。

整条ROC曲线是在所有可能阈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总和。

该项诊断试验准确度的大小用曲线下面积的大小表示[4]。

本实验获得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具有较高准确性。

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病变曲线下面积为0.962,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供来源、血流丰富程度、分布方式的不同是对病变性质诊断的重要依据[5],提供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诊断基础[6]。

增强CT目前被临床广泛认可,但增强CT 的局限性也给临床带来了困扰:①不能全程跟踪来准确判断病灶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开始消退时间[7];②具有放射线的辐射损害[8];③碘过敏者禁用;④部分非典型病例有待联合其他方法共同诊断[9]。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恶性病变方面的效能相当,给临床提供了又一较好的诊断方法。

当然超声造影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10]:①注射一次药物不能同时显示多个病灶;②脂肪肝背景下较深处病灶显示欠清晰等。

超声造影作为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一项新技术,可持续观察病灶和肝实质造影剂进入及消退的动态全过程
[11],有效弥补了增强CT间断扫查的时间段。

超声造影通过与增强CT有机结合,两者互相补充,将更有效地提高肝脏疾病诊断的准确度[12]。

[参考文献]
[1] 尹建东,郭启勇.放射诊断质量评价ROC理论及其数据处理[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65-66.
[2] 杨钧,马大庆,高培毅.ROC方法及其在放射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5):407-409.
[3] 涂福泉,陈奎生,陈建勋,等.ROC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35(3):33-37.
[4] 孙军,陈峰,郑凯尔.ROC曲线分析在放射学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574-577.
[5] 袁惠,龙凤仙,王丹,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比较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9):85-88.
[6] 吕珂,姜玉新,戴晴,等.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0):1527-1530.
[7] 赵玉珍,孟洁,张凤娟,等.肝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2):183-185.
[8] 吴慧颖,于翠玲,王棉,等.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9] Giorgio A,Ferraioli G,Tarantino L,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comparis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helical CT appearance[J].AJR Am J Roentgenol,2004,183(5):1319-1326.
[10] Bartolotta TV,Taibbi A,Midiri M,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undetermined at grey-scale US:contrast-enhanced US versus 64-row MDCT and MRI with liver-specific contrast agent[J].Radiol Med, 2010,115(5):714-731.
[11] 陈兴美,李星云,马彩叶.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局灶性病变定性方面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5):388-390.
[12] 覃肖溪,杨红,何云,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13,35(7):824-826.
(收稿日期:2014-10-17 本文编辑:许俊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