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
王维《终南山》古诗词

王维《终南山》古诗词
王维《终南山》古诗词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王维)原文及赏析

终南山(王维)原文及赏析终南山(王维)原文及赏析终南山,钟山系中的一座名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是中国五岳之一的终南山。
同时,它也是诗人王维笔下的一座灵感之地。
以下是王维的诗作《终南山》的原文及赏析。
终南山独秀,直上山顶云俱黑。
孤云一点何处起,尘雾十里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五言绝句的诗,通过对终南山景色的描写,展示了王维对山水之间的情感抒发,并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中对终南山的描绘给人以壮丽高峻的感觉,“终南山独秀,直上山顶云俱黑”。
这两句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形容终南山的雄伟壮丽之处。
接着,诗人借助“孤云一点何处起”的形象描绘出一片云雾之中山势的雄伟,极具艺术感染力。
而下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则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动物的声音相结合,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诗的下半部分,以“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描写,把湖泽之间的自然景色展现出来,透露出一种宁静与恢弘之感。
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以对比手法,将落叶与滚滚长江相对照,表露出时光荏苒、落叶凋零的感慨之情。
整首诗以对终南山的描写为主线,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方式,将山水景色与自然元素相结合,展示了王维独特的艺术和情感表达。
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更包含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慨。
《终南山》是他创作的一首优秀的山水诗,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情的表达相融合,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这首诗的赏析可从多个层面进行,既可以欣赏其艺术之美,也可以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之深。
无论是从意象的选择,还是从句子结构的安排上,都显示了王维的文学才华和诗歌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终南山》是王维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王维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对于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终南山王维古诗鉴赏

终南山王维古诗鉴赏《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创作的五律。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本文为终南山王维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1:终南山王维古诗鉴赏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篇2:终南山王维古诗鉴赏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王维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王维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王维的终南山诗意解释

王维的终南山诗意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王维的那首。
你知道不,那诗可太绝啦!“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哇塞,这一开头就气势磅礴啊!你想想,那终南山仿佛都要挨着天啦,山脉连绵不绝,就像一直连到了海边一样。
这不就跟咱看到那雄伟的山脉时心里的震撼一样嘛!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哎呀呀,这说得可太形象啦!就好像
那白云在身后合拢起来,那青色的雾气走近了却又看不到了。
这多像
我们有时候追逐一些东西,感觉就在眼前,可真要去抓的时候却又没了。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你瞧,这说的是在那山峰上,不同的
地方就有不同的分界,阳光照在各个山谷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这
就好比我们的人生啊,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境遇就
会有不同的感受。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哈哈,这王维可真有意思,想找个人
家借宿,还隔着水问樵夫呢。
这画面感太强啦,就好像我们在陌生的
地方,到处找落脚之处一样。
王维这首诗啊,真的是把终南山的那种神韵和气势都给写出来了。
它不是简单地描写景色,而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山的
雄伟、云雾的变幻、还有那种寻找的乐趣。
这诗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觉得啊,这就是王维的厉害之处,能用那么简单的
词句,写出这么深刻的感受和这么美的意境。
这诗真的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去感受那终南山的诗意世界!。
王维诗词《终南山》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诗词《终南山》原文译文赏析《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终南山》(王维)评析

《终南山》(王维)评析原文:《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评析:王维不仅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还是中国南宗山水画派的肇始人。
他善于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特色融合贯通,兼取所长,从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终南山》便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法则,“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宗白华《美学散步》)。
诗的首联写远景。
诗人自长安出发游赏东南五十里的终南山,在远处从山下仰视整个山体,只见峰峦高耸,直插云天;东西横亘,绵延不断。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天都”,谓天帝之都,指高天深处。
“海隅”,海边。
这两句用朴素自然而适度夸张的话,摄下了对终南山第一个瞬间的印象,突出终南山的“高峻”和“宽长”。
当诗人步步走入终南山中,立刻捕捉到第二个难忘的瞬间印象:“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这一联写近景,生动轻灵地描述了山中云雾飘缈、随形变灭的奇特形态和青翠山色隐隐约约又不可切实把握的景象,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变幻、朦胧的审美情趣。
颈联两句,诗人站在主峰之巅,由上而下地俯视群峰众壑,环视周围,绘下了一幅全景鸟瞰图:“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按照古人“分野”之说,自中峰而划东西南北,正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五六个星宿相对应。
由于地域广阔,诗人居高临下俯察大地,只见主峰下千山万壑随着阳光的移动明灭而阴晴变换,黑白分明,呈现一派“一览众山小”的雄壮气势。
同时明晦交替、动静变幻,景象更见奇妙。
尾联似难乎为继。
然而诗人毕竟棋高一着,妙手一转,写下了“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一联诗句。
从写山转而写人,而且是身处荒远辽廓的山岗水涧环境中的人。
乍看似与题意脱节,实际仍同全诗浑然一体,细细品尝更能体味出含蕴着的妙意。
其一,点出诗人留连终南、投宿山林的幽情雅趣,使全诗情景妙合,构成言尽味永的意境。
王维描写山的诗词《终南山》阅读

王维描写山的诗词《终南山》阅读终南山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山》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山》
题目:
请将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山》一诗补充完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答案: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拓展: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接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