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杨澜成功的背景揭密

申奥成功之后的杨澜更加光芒万丈,她在陈述中的表现为她提供了更高的事业台阶和更广阔的舞台,人们已经在纷纷议论她从政的潜力了。
幸运之源
年轻女人的成功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容易走极端,要么是被神话,要么是被轻视,特别是当她有一个博学又富有的丈夫时。
培根说:“一方面,幸运与偶然性有关——例如长相漂亮、机缘凑巧等;但另一方面,人之能否幸运又决定于自身……幸运的机会好像银河,他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若具备许多细小的优良素质,最终都可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机会。”
我非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他,他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是杨澜遇到的第二次机遇。
杨澜之负笈美国时期
男人不是女人的目标而是伙伴
与吴征的相爱和结婚,是杨澜继主持《正大综艺》,得到谢国民先生资助之后的第三个人生机遇。
这一次机遇直接造就了她今日的成功。可以说,没有吴征,就没有今日的杨澜和阳光卫视。
杨澜之凤凰时期
预留管线
策划人王志纲在《策划旋风》一书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在策划中不能只满足于成果出来了,市场上出现回报就以为策划成功了。
策划的关键在于整个操作过程中要预留管线,留出日后更大发展的战略空间。
杨澜未必看过这本曾经风靡一时的书,然而她的人生规划却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步都为下一步预留了管线,预留了发展空间。
凤凰卫视的两年对杨澜意义非凡。这时期的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进军商业只欠“资本”二字了。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不像很多“海龟派”(海外归来)回国创业还要做“扒路军”现挖管道现铺管线,她已经留好了战略发展的管线,振翅欲飞了。
杨澜之阳光文化时期
关于后悔的名人故事

关于后悔的名人故事后悔的名人故事1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一角钱的票价,票房竟然过亿。
年仅17岁、初登银幕的男主角李连杰声名鹊起,一炮而红。
他出演的觉远和尚机智英武、武艺高强,成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许多男孩子剃了光头,心怀武侠梦,去少林寺学习武术。
但由于目的不明,动机不纯,不懂得武术的真正涵义,不但武术没有学成,反而让不少孩子自恃武艺了得,沉迷于打架斗殴,沦落为街头混混。
巨大的成功让李连杰成了一代功夫明星,他被成功的光环包围着,也为自己的成功欣喜着。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安的心绪在他心中萌发,特别是回想起《少林寺》对一代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他非常痛心,早已没有了当年成功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
他做客央视电视节目时公开表示,由于误导了一些青少年,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后悔当年接拍《少林寺》。
他说:“其实,我30岁以后就开始自责,当初为什么要拍这部戏,我又误导了多少青少年学武?他们明明都没弄清武术是什么……就是有这样的事发生,我才自责。
”他感到无比愧疚,眼含泪花表示歉意。
当然,他不是后悔成功,而是后悔成功造成的不好后果。
他的成功曾经让人羡慕和疯狂,他的后悔则给人启迪和警示,发人深省!后悔的名人故事22009年,杨澜在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先生。
杨澜问他,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河南,你今天会是什么样?杨澜心想,他一定会说,如果没有离开家乡,我永远成不了名,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也许现在还在农村种地,是一个满脸沧桑的乡下老农。
可是崔琦的回答,却让杨澜大吃一惊。
他说,如果我不出去,我的父母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被饿死。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宁肯陪在父母身边,也不去香港、到美国,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
说罢,崔琦竟伏下头,痛苦地抽泣起来。
崔琦的父母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被活活饿死。
父母的过早离世,对崔琦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并让他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
他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父母身边,父母就不会饿死了,他会想方设法给父母弄点吃的。
诗词之美与人性之美

诗词之美与人性之美作者:严必友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7年第03期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曾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校长,溧水区教育局局长。
最近,中央一套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评。
中华诗词的强大魅力、跌宕起伏的答题环节以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使该节目成为今年春节期间电视荧屏的一大亮点。
来自上海的16岁女孩武亦姝和来自安徽的13岁少年叶飞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一炮走红,成为网络名人。
比起这些能背诵几千首古代诗词的天才少年,我更为那些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历经坎坷、战胜困难、充满温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点点滴滴所感动。
来自辽宁抚顺的王轶隆今年25岁,毕业于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原本可以在天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但是为了照顾常年生病的母親(他母亲是癌症晚期),他毅然回到了家乡。
这次来北京比赛也是满怀纠结,每天还要担心母亲的病情。
比赛结束后,当主持人问他当时的心情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现在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赶快回到妈妈的身边,朴素平静的语言令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孩子,能有如此的情怀和担当,令人敬佩。
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次,杨澜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外出读书。
这一走,便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
后来他去了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人们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然而,崔琦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
”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至仁至爱,心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崔琦的父母如果能听到崔琦的这番话,一定会含笑九泉。
《百善孝为先》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 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 《了凡四训》
周朝享国最久,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 的功德。
把德行留给孩子,把人生的道理教给孩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做人的根本—孝悌
赚钱要赚人心,人心就是财富。 怎样获得人心? 为他人着想!不自私,不自利。
先为父母着想。
用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
财 人 怎么用财决定未来
土
2006年4月26日人民大会堂“2006年中 国慈善排行榜典礼” ,授予李嘉诚 “年 度特别贡献奖” 的颁奖辞:
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祭祀、敬祖是孝心的体现。
福从真诚的孝心求。
百善孝为先
1.孝顺是做人的根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论语·学而》:有子曰
那个记不住家人的生日,可一到自己生日 就早早召集同学、朋友聚会的人,是儿女。 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 是父母。
哪一个是我?
那个早上赖床,还不停 抱怨家人叫他的人, 是儿女。
那个深夜入睡、黎明 即起,准备早点的人, 是父母。
哪一个是我?
那个受了一点儿委屈,回家就苦水倒个不停, 以求得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
当你看到我对新科技的无知,给我一点时间 ,不要挂着嘲弄的微笑看着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
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 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 却一整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 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 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 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望儿女能够和自己交心。写封信给妈妈吧。把 心里话都说出来。让她明白你心意 中国人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妈妈我们 很少说“我爱你”,这一天给妈妈一个热烈的 拥抱,告诉她:我爱你!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003年7月1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一
位母亲背着她的孩子游过被洪水淹没的地区。
2004年11月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头,一名小女
孩靠在母亲肩上甜蜜入睡。当天,除北部库尔德人控制 区外,伊拉克全境进入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
青逮 城 年捕 市 的一 希 年 母名 伯 亲巴 伦 月 大勒 , 日 声斯 以 , 呼坦 色 在 喊青 列 约 抗年 士 旦 争, 兵 河 。这 准 西 名备岸
我们都老了,请你们做儿女的理解我们,对我们要有一
点耐心。不要嫌我们终日唠叨,其实我们都是为你们好!
当我们吃饭嘴漏时,你们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请想一 想:当初,我们是如何给你们喂饭的。当我们大小便失 禁时,你们不要埋怨我们迟钝,请想一想:你们小的时 候,我们是如何为你们擦屎端尿的。当我们说话时突然 忘了主题,请让我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论什么并不 重要,只要你们在旁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很满足 了…… 孝敬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金钱,只要你们时时 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端杯热茶;阳光灿烂 的日子,陪我们出门散散心;等你们结了婚生了孩子, 常回家看看。我们就十分开心了。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辩证分析,全面客观》

第4讲:辩证分析,全面客观【名文欣赏】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江小雅让座,本是相互帮助、发扬美德的事。
但是,一些人凭着“应该让座”和“维护美德”的正义感,在公共场合骂人、打人。
社会美德能以一种更冷静、更有效率的方式维护吗?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在一个法治轨道上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她的犀利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震动一代中国人。
今天,我们再次向社会发出提问:“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社会为公民提供了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进行申诉的渠道。
社会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个体的安全,帮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人们建立一个社会,也需要付代价,花费成本。
遇到问题时,却不依赖辛苦建设的法治系统,而运用原始的以暴制暴方式,是不是太不划算?究其原因,恐怕是制度的保障和执行还不严密,人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并且,人们求助于正规途径没有直接“生气”这么省事儿。
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物质层面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如何进步却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
遇到问题,先看看法律怎么说,有时也会发现,法律条文含糊不清;遇到麻烦,先找找相关机构,有时会发现,各种机构可能相互推诿。
但这些,也还不是随时生气、发怒、打人的理由。
恐怕也会有人会把“生气”归结于一大堆社会问题:你看看,出门吧,马路上到处堵车,逛风景又开始堵人;看病吧,挂个号排老长队,医生又可能给冷脸看。
和人打打交道吧,这些人,这么没素质……但是,社会只要在发展,就要面临问题。
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
地铁里面的暴力事件、景区的拥堵冲突、飞机上的大打出手、老人挨教授巴掌,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降低浮躁、减轻压力、解除焦虑、尊崇法律。
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制度固然重要,但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媒体人许文广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从新加坡到民丹岛要坐55分钟快轮。
杨澜与屠呦呦的对话

杨澜与屠呦呦的对话摘
【屠呦呦幽默对话】谁说中国⼈不会幽默?谁说科学家脑袋是⽅的?谁说岁数⼤的不懂调侃?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对这位中国“三⽆“科学家进⾏了访谈。
杨澜开门见⼭问道: “⼈们称您为三⽆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屠回答“我如果当了院⼠,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现场爆发岀会⼼的笑声。
杨接着问:“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屠回答“因为诺贝尔奖⼀直等着我”!现场为⽼⼈家的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问: “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院⼠了,是吗?”屠摆摆⼿说“不,我现在当上院⼠,有⼈会说我是被西⽅势⼒推举上去的,我这样⽐院⼠轻松多了" !台下⼜是⼀阵掌声。
杨换了个话题问“您今年85岁⾼寿,可以介绍⼀下长寿秘诀吗”?屠微笑答道“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这样我还能多活⼏年” !掌声和笑声再次响起。
杨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握着杨的⼿说:“别客⽓,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台下爆发岀更⼤笑声和掌声!。
关于父母文章

关于父母文章----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关于父母文章:感恩父母点燃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相信有不少人会吟诵孟郊的这首诗。
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含义呢?这世间有一种爱,它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玩耍学习到为人处事,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父母无穷无尽的爱。
这种爱无微不至,永恒不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它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的辛劳。
我们之所以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
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人生的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识、读写第一个汉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父母的辛苦哺育,就没有现在朝气蓬勃的我们。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负起了养育我们的责任。
无微不至地照顾,细心地呵护我们,使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把我们视为他们的掌上明珠,为我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我们天天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美好生活。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体弱多病,常常让爸爸妈妈担心。
有时侯在半夜里突然发高烧,爸爸妈妈总是毫无怨言地连夜将我送到医院,静静地守侯在我的身旁,直到我的病情有所好转才放心,这么多年来风雨不改!直到长大一些后,我体弱多病的情况才渐渐有了好转。
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年纪尚小,尚不太懂事,对父母为我做的这些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时间飞逝,我也慢慢地长大了,每当想起小时候发生过的那些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想到爸爸妈妈是那么的疼我、爱我、关心我,我就会潸然泪下......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又搀扶我们走上了人生的征途。
一路风雨,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一路安然地走了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
不会在原地等你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
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
后来他到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
”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和父母相守在一起。
但世事不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
从此,人生无论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
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
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想在国外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可到了决定的关头,他犹豫了。
这些人在国外,看着朋友们来回奔波于美国中国的,这回有朋友的母亲病重了,这回又有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要回去奔丧了。
回来后,朋友们都长吁短叹的,后悔不已。
并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
,早知道。
”这种情况让他战栗不已,跟着也有了电话恐惧症,害怕听到来自国内的电话,特别是家里的电话,恐惧一直围绕着他。
虽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美国定居,但是父母单独留在国内,的确也是很令人担心的。
思前想后,他下了个大决定,回国!美国的朋友们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别重蹈覆辙,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回国了。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
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
某一周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
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
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
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
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
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直等你的!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来。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
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
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
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
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
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
仔细再读: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觉其中的奥秘。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
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
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
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
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
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