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书法批判
周志高:领军中国书法新时代

64二 一 三年八月 世纪人物宛如亲人的书法大家7月22日,突然接到采访任务,采访著名书法家——周志高。
收到消息后,我激动不已,再三确认采访人物是否中国泰斗级书法名人周志高,领导肯定的回答让我不敢相信——笔者即将能采访到这位书法界的佼佼者。
周志高老师可是当代中国书法历史流程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书法界被誉为“海上重镇”。
次日清晨,我们早早的赶到中国美术馆,期盼能早点见到周志高老师。
当天刚好是美术馆展览活动,在等待老师的间隙,随意参观了展览馆的作品,在展厅三楼我们看见了周志高老师的几幅作品。
笔力坚挺、笔走龙蛇、一字见心,无处不彰显着大家风范。
眼看时间差不多,我们便往一楼门口处等候。
不多时,远处一个带着眼镜面带笑容的老者朝我们走来,我一眼便认出了是周志高老师。
他向我们挥手,亲和地与我们握手问候,本刊记者/郑湘娜周志高:领军中国书法新时代A rt 艺术·艺谈周志高,1945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现为第五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上海市书写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兼职教授。
先后为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书画家》杂志副主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大事记》办公室主任。
. All Rights Reserved.65二 一 三年八月世纪人物还十分热情地领大家去观赏展览馆里他的新作,并耐心且详细地讲解他作品的初衷、灵感以及作品内容的含义。
他的亲和,让我感觉犹如亲人般温暖。
如今已花甲之年的他身体硬朗、思维敏锐开阔,让我总误解他仅仅是而立或为惑之年而已。
在周志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赏了美术馆里关于他的所有参展作品。
当我举起相机,迫不及待拍着老师的作品时,他眉开眼笑地说:“不用急着拍,下午来我家,到时候有你拍的,咱们还可以坐下来慢慢聊。
”他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亲和,不带威严和距离感,我想这才能称得上大艺术家风范!第一次的接触,让我更迷恋这位书画界的偶像了。
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书法艺术空前的繁荣发展也侧面体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更高要求,对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审美需要。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自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按新版学科专业执行,引起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成为新时代当代书法艺术的新征程。
这一举措,极大地鼓励更多的人重视书法艺术的学习,同时对于今后书法学科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传递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与发展,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普及逐步成熟与书法创作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书法作为造型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汉字作为载体运用点画线条、墨色变化、结构章法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书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念。
“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的书法艺术传承至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它始终参与和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书法创作与不同学科领域交叉有机结合和碰撞,激发了当代书家书法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书法作品的创新与形式感,同时也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要,全面推动书法创作与生活、与人民的结合。
1.艺术创作环境的转换当代书法艺术作为一种书法现象,是中国书法由古典向当代转换创新的时代发展。
新时代的社会氛围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促进书法艺术的形式丰富和传播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媒介和新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的出现,网络媒体、线上展厅、设计装潢等书法艺术载体的影响,不仅改变书家创作的心理结构,同时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书法艺术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书家本身丰富的精神情感,包括书家的禀赋、修养、才情、人生阅历、生命状态、审美理念等导致的情感变化都在书法的一笔一划间自然流淌出来,是书家内心的外化。
突变与困惑——浅论中国书法的现代发展

立中国新文化。这样书法环境也经历了相应的改 变, 毛笔退出了 日常实用书写的领域 ; 文言文变为
白 话文 , 带走了书法的传统文化语境 ; 书法创作 的
元人 之态 、 明人 之趣 、 人 之朴 这 一 过 程 , 而这 清 然
一
演变是从容不迫地进行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最
高规范是“ 中和” 书法也历来强调正统、 , 正宗 , 前 人的范本成了不可企及的法度规范。这形成 了中 国书法的超稳定运 转。“ 中国书法史是一部 艺术 个性较为模糊的历史 , 即使是一些个性意识 特 别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门的打开对 中国的文化 艺术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冲击 , 各种新思想 、 新
社会 的转 型与书法的突变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 自足” 的系统 ,
“ 天人合一 ” 的宇宙观念造就了一种高度封闭、 高 度稳定的文化 体系。这种 “ 天人 合一” 的基本 思 想框架、 思维模式无疑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 : 体会 宇宙精神 , 人和 自然之问息息相 关。它最精粹地 反映 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万物进行总体把握 的
思潮的不断涌入, 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化艺
术的发展注入了现代性。在整个民族追求现代化
的进程 中, 书法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 艺术 也 在争取作为当代 艺术 的合法身份, 经历了一场 由
传统向现代的根本性突变。18 95年 1 0月 1 5日,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书画首展标志着现代书法 在中国的植根。此展一经面世 , 呼与非难 结伴 欢 而行。尽管现代书法不断受到传统派的询问与诘 难 , 其发 展势头 不 可遏 制。革新 之 门一旦 打开 , 但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问里 , 新古典主义、 现代派 、 少 字数方案、 学院派 、 书法主义 、 新文人书法、 流行书
书法时评人民网电子版

书法时评人民网电子版书法时评人民网中是这样说的,“水+墨”主题展“在书写与抽象之间”是一次对30多年来中国现代书法进程的再讨论,即如何从传统书法出发,寻找到它发展的点。
1985年,号称中国现代书法的第一次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这是所谓现代书法运动的开始,但这个现代书法群体在当时和现在一直都没受到好评。
除了白谦慎代表传统书法界在《中国书法》1986年创刊号中发表《谈现代书法“欲变而不知变”》的文章,还有现代书法后一代人开始从书法自身来批判“85现代书法首展”的致命弱点,一是象形文字的简单画形,二是没有书法线条张力的形式主义。
而现代书法中的抽象就是它发展的一条路,这样一种尝试延续到现在已经花了32年。
书法时评在1988年熊秉明以法国艺术家和教授的身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高研班,参加的人主要是当时走在碑学道路上的中国书协中青年书法家。
熊秉明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书写进行情感性发挥,并设定几个模板让书法家去实践,这种实践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书法,但如果要归类的话,我认为这属于表现主义书写。
其实,那个时候我正在撰写《理解现代书法》一书,这本书的框架是用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两个不同的分类法来对现代书法进行阐发,而熊秉明的书法理论显然不在这个理论语境中,他的书法理论若除掉强烈的心理学意图,其创作更像是日本近代诗文派书法,而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现代书法》一书中所罗列的日本现代书法的三个流派中的前卫派书法成为了中国抽象书法的前奏。
书法时评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早期,是现代书法遭骂声一片的时期,在美术评论家那里质疑最多的是,现代书法的抽象化就是抽象画而不是书法了,为书法找到与抽象画的边界,成为他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最先反应。
到2016年,我看到范景中还在讲着与邱振中一起形成的已经老掉牙的“书法要与抽象画有边界”的论调,我深知他们还一直停留在那个时期,好像范景中谈波普尔的时候洋洋洒洒,但回到书法现代性的时候又是如此的本质主义。
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卢光文一、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的问题当下的书法批评在浮躁中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在喧嚣中少了一种学术的深度和信念的坚守。
姜寿田先生说:“当代书法日趋严重的书法文化危机,使任何一个对中国书法怀有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的书家都不能不对当代的生存状态予以深刻反思,这成为他们重建书法价值信仰的一个观念前提。
只能从具有更高民族文化情怀、更高道德文化意识,同时具有更宽广的中西文化视野的书家中产生。
而那些懵懂于传统与现代、斤斤于笔墨的书家只能成为书法史上的庸人和匆匆过客,因为,真正的书法大师是用精神照亮人的审美世界的。
”这里说的虽然是对书法大师产生的要求,但何尝不是当代书法批评的要求。
从当下书法批评的现状来看,呈现出一种无序化、媚俗化、非学理化的倾向。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当代书法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反映到当下书法批评领域便是主义与问题的丧失,或者说问题与主义已演变为学术操演与作秀的噱头,成为立山头拉大旗的话语表演,远离了书法的真实和对书法真实的探究,表现出批评的浮薄和话语的虚拟。
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所提出的问题与主义不是从当代书法的真实语境中产生的,而是虚拟的自说白话,如“艺术书法”、“书法主义”,等等,这些批评话语的提出无不游离于当代书法的真实境况与有机境遇,也就是说,这些观念的提出缺少来自学理的检验,同时也缺少来自当代书史的支撑。
如“艺术书法”,这是一个曾经在短时间内被大家炒作的概念,并且还以此举办过声势不小的书法展,但之后很快便沉寂无声了。
似乎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2、对书法本质理解上存在严重偏差一些评论家、书法家宣称“写字是低层次的”,“要把书法和写字区分开来”的呐喊声势之波澜壮阔,已给热爱和研习书法的人思想上造成极大困惑。
—方面,迄今为止得到世人公认的历代书法佳作都是有传统、有法度的汉字书迹。
尽管书法家所创造的书作有篆、隶、行、楷、草的形体差异,但他们仍得遵循各种书体的历史规定性。
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与发展中国书法艺术

精 神 贫 乏 , 官 享 乐 取 代 深 刻 思 想 追 求 , 俗 时 尚 排 挤 高 雅 感 低 趣 味 , 定 程度 造 成 文化 生 态 的 失 衡 和 精 神 世 界 的 倾 斜 。 一 大 众 文 化 消 解 经 典 艺 术 文 化 价 值 , 审 美 走 向 泛 审 美 , 俗 化 唯 世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 第3 总 9期 )
理
论 观
察
N0. 2 0 3。 0 6 Ge e a . n r 1 No. 9 3
THE0RYETI C 0BSERV AT1 0N
当代 大 众文 化 批 判 与 发展 中国 书 法 艺 术
关 键 词 : 众 文 化 , 法 艺术 , 代 书 法 大 书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2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9 2 3 (0 6 0 - 0 4 - 0 A 10 - 24 2 0 )3 0 0 2
当 代 大 众 文 化 背 景 下 发 展 书 法 艺 术 , 握 现 代, 现 民族 精 英 艺 术 与 社 会 发 展 提 实
— 一
芒
洼 ,口
( 潭 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南 湘 湖
摘
湘潭
4 10 ) 11 5
要: 当代 大 众 文 化 有 力 支 配 人 们 精 神 世 界 , 呈现 感 官 享 乐 和 低 俗 化 倾 向 , 消极 影 响 不 可 其
忽 视 。因而 需 要 发 展 精 英 文 化 。中国 书 法 艺 术 是 民族 精 英 艺术 , 发展 书 法 艺 术 , 升 民族 精 神 提 质量 , 是现 代 书 法 艺 术 的 历 史 使 命 和 发 展 方 向 。
形式分析方法之批评——读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及《神居何所》

切空间的积极感受 ,从 而发 掘出一 切空间的表现
潜力 ”③ 。文化 现代转 型对 传统 书法 的这一本 体性
( 时间是主角)的反省 ,完全改变 了研究的方 向 ( 空 间成为了主角) ,因此形式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应时
而立。
形 式分析 方 法改 变 了传 统 书法 的价值 观 :从
空观念 ,即从传统书法对时 间的重点关注转 到现代
书法对空 间的重点关注 。进而 ,在空 间关系 中把原
彻在整个 书法复兴时期 ,尤其在创作与教学实践 来 只在 “ 字 ”这一层面 的关注转 到 “ 不把书法作 品 中,正在全面证验着它的某些功能 ,并成为现代 书法理论 的支撑 。似乎使人觉得 ,三千年来, 那 总 是说不清 、道不明 的中国书法一下掀开 了它神秘 的面纱 ,让人看清 了真相 。这方法如一柄犀利 的 刀 ,对书法 的一 切形式构 成进行着 精微 的剖析 。 乍看起来 ,创作 、鉴赏 、教学及理论 陈述都有 了 着落。
现代形态 ,除非它在固守传统中 自然消亡 ”① 。这
种消亡的厄运 ,似乎是中 国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然 结果 。书法则 应从 “ 古 典形 态 ”转 向 “ 现代 形
古代 书法作 为文化传播 的方式到 近代 书法转 型成 为
艺术 创作 的 目的 ,对 书法 而言 ,定位发生 了翻天覆
1 0 9< <
艺 c R E A T I O N A N D C R I T I 口
形式分析 方法之批评
— —
读邱振 中《 书 法 的形 态 与阐释 》 及《 神居 何所 》
o 张 锡 良
学术 问题 的研究 ,通常有 与它相适应 的一套 方 法 ,方法直接左右着研究 的成果 。就像在 新文 化 运动时期 ,胡适 的一切 学术研 究 ,无论从 哪一 方 面考查 ,都是 围绕 “ 科学方 法”展 开的。甚至 可以说 ,胡适 因 “ 科学 方法”而确立 了他在中 国 学术史上的地位。 当代书法研究 中 ,也有一种方法 ,即形式分
文化自信下的当代书法现状分析

文化自信下的当代书法现状分析1. 引言1.1 当代书法的定义当代书法是指当代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是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汉字书法,还可以涵盖各种书写形式和风格,如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
当代书法作品通常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传统书法相比,当代书法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融入自己对当代社会、文化和人生的思考,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当代书法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更是艺术家对当代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1.2 文化自信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文化自信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自信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可以激发书法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推动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书法艺术家突破传统束缚,开拓创作思路,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文化自信还可以促进当代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文化自信为当代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其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2. 正文2.1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书法在当代艺术中扮演着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角色。
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艺术家们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也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具个性和现代感的作品。
这种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创作方式,使得书法在当代艺术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书法在当代艺术市场中也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
随着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逐渐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许多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它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和文化特色,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审美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书法批判在当代欲望话语的喧嚣中,中国书法成为了一种最具意义缺失和价值漂移的技术符号。
本来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副产品,但在这个功利丛林横生和物化漫卷的时代,书法又符合了这种时代的负面要求,象破壳的蝴蝶冲出了沉潜在文本背后的功利挣扎,在时尚的舞台上开始了自己的炫技性表演。
本来是一种处于边际效果的文化花边,也开始了抛弃价值与核心的谦卑,不惜以浓妆艳抹的身份在各种商业气浪中进行自我扭曲的、象“芙蓉姐姐”一样的舞蹈。
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误读和价值偏离与思想的贫困合谋,以更加无知者无畏的姿态制造着虚空的语言暴力,新世纪之初更是形成了大众性文化的独特风暴。
于是丹尼尔·贝尔感伤地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文化言路断裂的时代”。
而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是什么阻塞了思想的创造和飞翔,看一看书法技术的自我欢腾与全息式蔓延,除了书法还有什么使我们时代的文化风标如此扭曲,而书法正以一种新的商业规则实现着自身的即时性价值。
一个连自身工具性价值也放弃的艺术形式,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口,它能否承袭传统的文化之脉,能否在秩序与和谐中重构“中华民族的美学基础”(林语堂谈书法),和“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宗白华谈书法),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思想觉悟者的质疑。
书法正在它从未有过的喧闹中挖掘自己的坟墓,假若毕加索在世,他面对当今的浮躁之风绝不会再说:“假如我生在中国,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一个画家”这样的令中国书者激动不已的赞词。
他肯定会说,书法,这全民性的技术膨胀,真是一种文化的罪过,是一种文化的误会。
一、文化的误会有书者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的语言,是生命运动的感悟,是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抵心情的抒情达意的形式,或者认为是民族文化中一帜特殊的艺术形态。
欧阳中石也认为“书法是中庸精神的最高产物”,连梁启超这样的学问大家也认为“一切图画中以写字为最高”,一生沉迷国粹的辜鸿铭甚至认为“毛笔代表中国人的理智。
”这些对于书法的吹捧一是由于自身就是书者,有着极深的文化情结,可以不足信矣!另一方面,语话本身都有当时的语境条件,我们当今的书法家且不应以有这么多对书法的的恭维,而认为书法是文化的先锋,或书法就是文明的砥柱。
其实,拨开种种的语言迷雾,书法远没有那么神秘,也更不是多么神圣的高深艺术,它只是一种工具性熟练使用的偶然结果,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文化的方向性误会。
从殷墟甲骨,三代吉金,到西北汉简,晋唐经卷,宋、明尺牍,还是紫台宫阙,文人馆阁,或者民间嫁娶,节庆商贾,或者马嘶战书,金戈捷报,还是古刹萧村,蛮童启蒙,可以说只要涉及到中国的语言文字符号,都要进行书写,而书写的目的和结果是表达和交流。
不论是王羲之、颜鲁公、苏东坡、米元章,还是吴昌硕、于佑仁、毛泽东和齐白石,或者是邓石如和鲁迅,他们似乎都是把书写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工具和过程,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写字仅仅是完成目的表达的无奈的方式,而不是表达的最终目的和结果。
但由于他们胸中的广阔天地和纵横江山,使笔下的文字符号达到了被他人认为的一种艺术化效果,这本不是艺术的专门追求,而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孙过庭)。
本来“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波鸟迹,以定文章”(汉·崔瑗《草书势》)。
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也明确认为“昔在黄帝,创制造物。
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
”看来古人还是比我们诚实的多,他们说的多明白,写字就是为了表达心中所想,就是交流,就是记录怕自己遗忘之事。
事情的本然面目往往很是简单,可是我们许多人必须要把本来那么简单、明白的事弄得玄之又玄,根源之因是一种自我神秘化的目的。
不管一个人对自己追求的东西多么狂热,对其评价和赞赏都不能超过理性的合理边界,否则只能在失去理性的狂热中把它摔得粉碎。
就象一个人不管多么喜欢他收藏的奇石,或者这种奇石多么罕见和绝伦,你也不能告诉别人你的石头每到十五的夜晚就会唱一首动情的歌。
书法,就是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法度。
为什么书写要有一种法度,这不是艺术的要求,完全是古人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而致。
在1600多年之前,古人没有书写所用的桌子,当时只有“几”和“案”,主要是用来放置器物,并不是专为书写的工具。
从《列女图》、《校书图》和现在出土的两晋书写瓷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写字是左手持简牍或纸张,右手是在悬空的方式下进行书写,这样为了使笔控制得当,运笔自如,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要领,如象我们游泳,如游得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姿势,于是书写之中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只是桌子发明以后,方法随着工具的改变又有了新的变化。
但,不管这种方法如何变迁,它都是在围绕一个目的进行“书写”,也就是说书写者千变万化的方法本身不是目的。
可是我们今天把这种方法单独剥离出来,作为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进行追求,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中国文化的误会啊,为此,多少青春时光在这种误会的追求中被白白消磨。
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不能发现世界潜藏的秩序,不能创造思想,也不能使知识增量,所以我只能说它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已。
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它本质上是帮助我们找回被遗忘的存在,让这种存在从日常的隐匿中显现的形式,所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去蔽存真的活动。
而书法除了各种各样挥洒的线条夸张之外,不知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也不知能给多少人带来思想的启蒙。
二、技术的祛魅如果说过去的书法存在一种艺术和审美自觉的话,现在的书法已完全进入了炫技时代。
古人创造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明历史的不经意选择,而当今一些书者完全不了解书法的本来面相,作为被割断常识与记忆的一代,在笔墨游戏中又进入了一种新的误区。
当今的书法,可以说大都是一种对古人的摹仿,全然误解着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和意趣,有的成为毫无感觉的机械复制,一味在技法上进行肢解、夸张、变形和反文本。
他们根本不知书法历史上杰出的书法作品完全是大乐与天地同乐、大理与天地同结。
徐悲鸿也认为:“书之美在情在德。
”试看《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或者去看毛泽东在战时草拟的电文,哪一个在书写时是想着要写一幅书法作品,哪一个当时有时间要考虑什么书法技巧。
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弘一法师临终前的“悲欣交集”四个字,在弘一大师当时的心境里,他怎么能去想着书写的技法呢?我们当今的所谓技法万千者,怎么能懂得这些震古铄今、飘逸神飞的千古绝唱。
这些作品如果不是有大悲哀、有大欢欣、有风云千秋,气贯山河的豪迈和生命体验,怎能书写得如此自然,如此“雷霆起精锐,冰雪净聪明”的境界呢?读《兰亭序》完全能够感到作者当时的真容,他的所有变化是一种不经意间的创造。
据学者吴大新最新考证认为,永和九年兰亭会根本不是什么“文人雅集”,而是王羲之召集的一次秘密军事会议,当时的会稽连年旱灾,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作为会稽的军政长官王羲之哪里有闲情雅兴搞什么文人聚会,只不过是绝世书法掩盖了历史真相。
如果历史果真如此,也证明了这件艺术作品偶然性诞生的合理理由。
赏《祭侄文稿》,我们分明能够感到颜真卿那悲愤交加、渴骥奔泉的倾情纵横,我们哪一个无病呻吟者能制造出此等生命震撼。
弘一大师若不是阅尽人世沧桑,若不是有同体大悲之悟,怎能“悲欣交集”,这等境界不是哪一个浮华者所能摹仿。
读毛泽东的书法则如南北朝时萧衍所讲“疾若惊蛇之失道,退若渌水之徘徊。
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拍如雉啄,点如兔掷。
乍驻乍引,任意所为。
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又“如梦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复改。
”(秦·李斯《用笔法》)。
若不是胸中有大风起兮、为如画江山竞折腰的横扫六合之意气,怎能有这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恢宏气度。
在这些真情所至的情怀面前,在这些雷霆万钧的历史面前,不知道那些只会雕虫小技的书者作何感想。
当今的技术主义书写者,连书写最基本的工具性功能也抛在了脑后,完全在方寸之间进行自我试验,甚至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偏以涩为美,以任何人都看不懂为至上,这里还能谈什么艺术的感染,谈什么艺术的真性情和艺术的真气魄。
“学书可须胸中有道义,又应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则书不病而韵自胜”(黄庭坚)。
但现今书者显然已没有了大家风范所具有的独特生存叩问和精神历险,成为了大众街头急功近利的花拳绣腿。
如果说书法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技术较强的艺术的话,那么这种技术色彩应是退居其二的,或者是隐藏在艺术之后的。
任何艺术的共同之处在于使艺术之光显性地明亮,而技术之核是隐性的,并且越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和操作越是成功的艺术。
象我们看到的人体的优美一样,在舒展、运动的身体中感到生命的活力和节奏,但不能看到体内血液的流动,这也是艺术和美的最基本操守。
如果技术主义者只让我们看到了技术本身,而丝毫无法使人感到艺术的生命,要么你操作的不是艺术,要么是失败的艺术,这一点,我想是基本的艺术常识。
如果我们舍弃艺术的真谛和灵魂,只在技术的边缘涂抹、雕琢,只能是一种生命力、创造力枯竭的表现,或者是一典型的功利之心在膨胀着自身,如果这样,你进行的一切文本操作将成为很快被读者遗忘的速朽垃圾,那么,你也根本与艺术无关,当然也就不再列入我的批评视野了。
三、功利的代价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可能都没有当今我们见到的书法功利主义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景观。
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形成了洋洋大观的书法大家群体,一夜之间,遍地都成了书法家。
本来,书法在今天已越来越失去了它的使用性功能,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形式的惯性传承,如果我们有人在茶余饭后进行摹习,一则锻炼身体,二则宁静心情,这也无可厚非。
就象饭后散步,早起晨跑和周末打球、下棋一样,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化的自娱活动,这种自娱本来是健康和富有情趣的,但总有其中的好事者把其中的一部分诩之为家,如此以来,这种形式便给了更多的人更大的刺激和动力。
首先,专业性的书法协会的成立和专业书法家的出现,是对艺术本身纯洁性的一次毁灭和践踏。
我们知道艺术是一种被动化的产品,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的生命渲泻,艺术的表达是因为不表达而不足以畅通内心。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作品很少有主动制作成功的,曹雪芹不通过《红楼梦》不足以道出心中的辛酸,李白是因为有着“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真性情,才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
王勃的《腾王阁序》也是一次文人聚会的潇洒吟诵。
就连苏格拉底、孔子也都是为了心小编百度快速排名整理/发布中执着的理想,但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只是真诚的言论成了千古经典。
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分工的精细,连这些不自觉的创造形式也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试想,艺术不是投资越多就会生产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