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书法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1、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

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2、茅以升立志建桥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

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绰号!
3、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4、华佗拜师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

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

后来华佗跟随
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字子虔,号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为"王献之"。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泰斗,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是一段传世佳话。

据传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练字,刻苦钻研,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据说,王羲之在练字的时候,会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最为柔和,有利于观察字迹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地端坐在案前,手握毛笔,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丝不苟。

他会先准备好毛笔和墨汁,然后用毛笔轻轻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行的字,每一个笔画都是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是用心书写。

他用毛笔挥洒出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据传闻,有一次王羲之在练字时,墨汁用完了,他便用清水代替墨汁,继续练习书法。

在他的笔下,清水也能写出流畅舒展的字迹,这样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象征。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_百度作业帮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1【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从这句话你联想到哪几句名言?(至少四句)2.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3.由文中的---------我们可以想象到练字的辛苦----------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4.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之外,还要认真-------,加强------,完善-------.5.写近义词窍门指教勉励启发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羡慕端详秘诀陶冶【非诚勿扰后果自负!】语文那孩子70hp2014-11-30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论语》;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2.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3.“累得腰酸胳膊痛”;“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4.下苦功,读书,道德修养,人格5.秘诀指导鼓舞启示6.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和父亲一样写好字端详:仔细地看秘诀:能够事半功倍的写好字的办法陶冶:怡情养性,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篇二: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子直,亦称王献之,晋朝著名的书法家,生活在公元303年至361年间。

他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巨匠,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对书法有着极深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僧辩是晋朝的宰相,家庭富裕,但他并不因此懈怠。

王羲之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几经波折,却从未放弃过。

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苦练不辍,最终终成就了一代书圣的风采。

王羲之少年时期,虽然家境优渥,但并未因此放纵自己。

他喜爱读书,尤其喜欢书法艺术。

王羲之熟读学古书法,钻研碑帖,深究书法的技术和艺术特点。

年方二十,他即已精通隶、翰、篆、草各种书体,成为当时书法界的风云人物。

王羲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自律自律。

他在书法创作上常常苦思冥想,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润饰,力求完美。

每当他创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后,他总会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他格外注重细节,力求将每一笔用力、每一笔起眼都揣摩到位。

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成就了他卓越的书法造诣。

在不断努力学习、钻研书法的过程中,王羲之也曾面临过挫折和困境。

有一次,他正在潜心研究书法,迷失于书法的世界中,忽然听到了一声巨响。

他睁开眼一看,竟然是书屋外的树木倒塌了,书屋也被压坏了。

王羲之没有丝毫惊慌和迷茫,他以树木压坏书屋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学问。

他反省认为,自己的学问如同树木一样枝繁叶茂,却没有真正树立起精神上的大楼。

从此,王羲之更加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他以更扎实的知识树立起更加宏伟的人生殿堂。

王羲之是非常自律的学习者,他对待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他曾经说过:"从不喜欢先学者,我愿称之为学习行业的门卫。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羲之自己本来也是个初学者,同样深知自己的不足,他并没有被自己所创作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冲昏了头脑。

在他看来,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进步、提高。

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从不苟且偷生,每次学习都非常认真,努力钻研、勤奋实践,并尊重前辈的经验和启示。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晋(j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gāng)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xiè)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说默读课文,体会王献之的父亲指着水缸说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试着说一说。

练用自己的话说说王献之是怎样成为大书法家的。

表演假设王献之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你们班,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他进行采访。

认晋缸懈写聪夸模赞顿惭愧抚摩凳聚缸持自选词语夸奖秘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长河中的一个奇迹,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王献之

王献之

• 1、钢笔。钢笔的种类和型号很多,其区别主要在于笔尖 的用料上。根据钢笔笔尖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笔、 铱金笔和普通钢笔三种。 挑选钢笔时,要看笔尖两片是 否粗细均匀对称,顶端是否圆滑,书写是否流畅。试笔时, 可书写“永”和“8”字多次。如笔尖不刮纸,出水均匀, 书写圆滑流畅,那么笔尖就合乎使用要求。至于笔杆笔套 是次要的。 钢笔的笔尖有粗细之分,练字适用笔尖稍粗 一些的钢笔。
写字姿势
• 写字姿势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 如,充分发挥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青 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脊锥弯曲等疾病的发生, 有益健康。这也是写字最基本的要求。有些学书者虽有写 钢笔字的基础,但写字姿势还不够正确,必须注意纠正。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身直、头正、臂开、足开。身坐端正。 两肩摆平,腰背自然伸直,并略向前倾,胸口离桌沿一拳 左右:头正、微向前倾,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一尺左 右;两臂自然向左右张开,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 右手握笔,使笔杆略斜偏向右侧,不是在鼻粱正前方,笔 尖却落在鼻梁正前方;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 如图一所示。
执笔方法
• 古人云:“凡学书者,先学执笔”。可见执笔方法对于练 习写字是非常重要的。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 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 果。有些学书者虽有写钢笔字的基础,但执笔方法还不正 确,必须认真纠正。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拇指、食指、 中指分别用第一节从三个方向合力捏住笔杆下端,即拇指、 食指从笔杆的前部左右夹住笔杆,食指稍前伸,而中指以 指甲的上后侧抵住笔杆的后下方。距离笔尖约一寸左右, 指尖低于拇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向手心弯曲, 紧靠中指下方,对中指起运笔协调作用,不能接触纸面。 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第三节的最高骨处,向右后方倾斜, 和纸面早50度左右的角度。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 是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空若蛋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及Fra bibliotek书法给我们的启示
陈宽浩
(历史二班 20120502165)
摘要: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多人不能坚持本心,最终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而一事无成。庸庸碌碌地就度过了本该十分精彩的一生。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它会导致精神的缺失。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怎么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回过头来向我们的老祖宗虚心学习。例如我们可以从王献之学习书法这一事例中得到许多启示。
王献之一听, 呆住了,原来这一点正是父亲刚才加上去的。他的脸一下红到了耳根, 惭愧极了, 心想, 原来与父亲比, 自己还差得远呢! 于是他又恭恭敬敬地去找父亲, 向父亲讨教写字的秘诀。
王羲之看到儿子有了虚心学习的诚意, 心里十分高兴, 但表面上仍装着严肃的样子, 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你把十八口水缸中的水写完字才会有骨架子。”
[2]张怀瓘. 书议[M]//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李嗣真. 书后品[M]//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正是因为王献之的创新,才能让他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创新的重要性。江泽民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管是民族还是个人都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我们人类才能永葆生机。
启示三:继承和弘扬毛笔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由此可以知道书法的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有一天晚饭后, 王献之照例跟父亲来到书房。父亲在灯下看书, 王献之闲着没事, 突然想起要在父亲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讨父亲的称赞, 便在书桌上铺好纸, 认认真真地写了个“大”字给父亲看。王羲之抬头看了看字, 又看看儿子那得意的神情, 没有吱声, 只提笔在“大” 字底加了一点, 成了个“太” 字, 便又回头去看他的书。
成功源于认真,卓越源于坚持。
著名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说,“中国科学界最缺乏的是认真和坚持。”这个社会现状表明,不只是中国科学界缺乏认真和坚持,而是整个社会都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来最多的是浮躁,每个人都在为了各种事情奔波不停。但是回想一下,我们所奔波的事情又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呢?而且许多人就算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成功。但是就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了、坚持了,把它做成功了,那么至少我们问心无愧
而且练习毛笔书法有很多的好处,这也是我们应该弘扬书法的原因之一。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
汉代杨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挥洒、大智的奔涌、高怀的展现,总之是作者心智运行的印迹。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等等。但是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毛笔书法我们是不该也不能抛弃的。
把“根”留住!
毛笔书法就是我们的“根”之一。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重视起来,再也不要出现他国抢先注册我国文化遗产的事件。例如韩国就把我们的端午节给抢先注册了,从此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就成了他们的了。它注册以后就成为了国际公认的事实,不管我们怎么不认可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毛笔书法艺术保护起来,当然不只是毛笔书法艺术,还有其他的文化传统。
关键字:王献之 书法 启示
在今人精神缺失、人心浮躁的现状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倡大家去向我们的老祖宗学习。其实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高深的。他们的为人处事的精神和处理日常事件的方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示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领悟到老祖宗的这些精髓,那么我们这一辈子是受用不尽的。我提倡的是向书法大家王献之学习,从他练习书法的故事中汲取正能量。关于王献之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我查了一下研究关于他练习书法给我们的启示的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有。大多数都只是研究他的书法本身,鉴于此,所以才有了我这篇关于王献之练书法给我们的精神启示的文章。
书法史上有一个术语“破体”,是专门为他设的。这是打破楷书、草书界限,又不是行书,偏于草书的叫行草,偏于楷书的叫行楷。张怀瓘说他“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2]
王献之注重创新,且不遗余力地去做,这就让他的作品具有许多独到之处。所以后人评价他:“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3]这就充分的说明了王献之的独特之处。
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
所以综上述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毛笔书法。
从王献之极其书法中我们学到了认真、坚持和创新等精神。如果我们能用心领悟,这些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张怀瓘. 书断[M]//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王献之的生平
王献之(344年-386年)是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张怀瓘《书断》说他:“幼学于父,次学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1]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领悟这两个字的真谛,还何愁中华民族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
启示二:创新
王献之自幼聪慧, 五六岁便开始学习书法,曾得到卫夫人的启蒙教育。王献之除了学习父亲王羲之的书法之外, 还认真学过汉代张芝的草书, 为他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墓础。王献之没有就此满足, 他深知学习别人、学习古人并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 借鉴别人、古人是为了艺术上的创新。进行艺术创新决不能拘于古法。所以, 王献之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烈。他不但奉劝父亲在书法创作上跟随时代的步伐, 他自己在书法实践中, 更是身体力行。他无论是学父, 还是学张, 都能取法乎上, 转益多师, 把前人、时人的笔法都融入己书之中, 而后“改制度、别创其法” 。
王献之由此得到启示, 决心从头学起。他先练基本笔划, 单是横、竖、点、撇、捺, 就练了两年; 再练钩, 又足足练了两年, 这才开始练字。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王献之终于也像父亲一样, 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启示一:认真和坚持
看了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王献之在得到指点之后,决心从头学起,也就是从基本笔画练起。这证明了他的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其次,练字用完十八缸水。这证明了他的坚持,在练字的道路上永不停驻。这些都是王献之为人踏实的反映,最后他用他的认真和坚持使自己青史留名了,在书法史上达到了他父亲王羲之的高度。
王献之见父亲不理睬自己, 只好对着字左看右看, “大”字底下加一点是什么意思。是太好, 还是太差?
“对, 还是去问问母亲!”王献之像搬救兵似地快步跑到母亲的卧房。母亲正在缝制衣服, 王献之拿出纸, 对母亲说:“妈, 你看这纸上的字写得好不好?”母亲仔细端详了一会儿, 说:“依我看, 只有这一点是下了功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